第33章 缁衣
關燈
小
中
大
壞人,讓百姓清楚地看到他鼓勵什麼,這樣百姓就會一心為善。
《詩經》上說:‘安分恭敬地做好你的本職工作,喜歡的都是正直人。
”,孔子說:“當國君的如果好惡不明,百姓就會迷惑而不知所從;臣下如果心懷鬼胎,就會使君長格外勞神。
所以作為民衆的國君,應該表彰善人使百姓知道有所效法,謹慎地懲治壞人以做效尤,這樣一來百姓就不會迷惑而不知所從了。
作為臣下,符合道義的事就要奉行,不尚清談,不援引國君力所不能及的事讓國君去做,不絮叨國君有所不知的事讓國君去聽,這樣一來當國君的就省心了。
《詩經》上說:‘如果國君好惡無常,百姓都得遭殃。
’《小雅》上說:‘臣下不忠于他的職守,這是國君辛勞的原因。
” 孔子說:“政令之所以不能推行,教化之所以不能成功,是由于爵祿的頒發失當,不足以勸人向善,還由于刑罰的懲善而揚惡,不足以使壞人感到羞恥。
所以君長不可以随心所欲的動用刑罰,不可随随便便頒發爵祿。
《康浩》上說:‘動用刑罰一定要慎重。
’《甫刑》上說:‘施行刑罰要合理。
” 孔子說:“大臣離心離德,不親近國君;政教繁苛,百姓不得安甯。
究其原因,在于臣不忠于其君,君不敬于其臣,而大臣所享受的富貴已經超過了界限。
大臣不肯為國君盡心辦事,近臣就會私相勾結。
所以,對大臣不可不敬,因為大臣是百姓的楷模;對近臣不可不慎加選擇,因為近臣是百姓的導向。
應該和大臣商議的事,不應拿去和小臣商議;應該和近臣談論的事,不應拿去和遠臣談論;應該和内臣謀慮的事,不應拿去和外臣謀慮。
如果這樣做了,大臣就不會産生怨恨,近臣就不會産生嫉妒,遠臣有意見也可以反映上來。
祭公的遺囑說:‘不要用小臣的主意敗壞大臣的作為,不要因寵幸的姬妾而厭棄莊重守禮的嫡夫人,不要因寵幸的臣子而厭棄莊重守禮的臣子。
’”孔子說:沖君長不信任他的賢人,而信任卑賤的小人,于是百姓也跟着親近失德的人,而教令也因此變得煩亂了。
《詩經》上說:‘當初朝廷需要我,好像唯恐得不到。
一旦請去撂一邊,不讓我把重任挑。
,《君陳》上說:‘人們在沒有見到聖人之道時,好像自己不能見到。
等到自己見到了聖人之道,又不能夠運用聖人之道。
’” 孔子說:“小人喜歡玩水,就容易被水淹死;君子喜歡議論,就容易禍從口出;執政者喜歡玩弄百姓,就容易被百姓推翻。
原因都在于對接近最多的東西态度輕慢。
水與人們那麼接近,而人卻往往被水淹死,就是因為水看起來柔和容易接近而實際上卻是難于親近的,所以容易淹死人。
好說漂亮話,又好絮絮叨叨,說出去容易,後悔藥難吃,所以嘴也容易招緻禍害。
老百姓不懂道理,心懷鄙詐,對他們可以恭敬而不可以怠慢,否則就容易招來滅頂之禍。
所以君子不可以不十分小心。
《太甲》上說:‘不要颠三倒四地亂下政令,以自取滅亡,就像打獵的人,扣住扳機,仔細察看,等到箭頭、箭尾、目标三者成一條直線,再發射。
’《說命》’上說:‘嘴是用來說話的,如果出言不當就會帶來羞辱;盔甲是用以自衛的,、如果用的不當就會引起戰争;放在箱子裡的禮服,是準備行禮時穿的,不可随便送人;幹戈是用來讨伐壞人的,但在使用之前要反躬自省,不要加害無辜。
’·《太甲》上說:‘上天降下的災禍,還可以攘避;自己造成的災禍,無法躲開。
,伊尹告誡太甲說:‘我伊尹的先祖曾見到過夏代西邑的政治,夏禹以忠信治民而得享天命,輔佐他的人也因此而得享天命。
” 孔子說:·“人民把君主當作心髒,君主把人民當作身
《詩經》上說:‘安分恭敬地做好你的本職工作,喜歡的都是正直人。
”,孔子說:“當國君的如果好惡不明,百姓就會迷惑而不知所從;臣下如果心懷鬼胎,就會使君長格外勞神。
所以作為民衆的國君,應該表彰善人使百姓知道有所效法,謹慎地懲治壞人以做效尤,這樣一來百姓就不會迷惑而不知所從了。
作為臣下,符合道義的事就要奉行,不尚清談,不援引國君力所不能及的事讓國君去做,不絮叨國君有所不知的事讓國君去聽,這樣一來當國君的就省心了。
《詩經》上說:‘如果國君好惡無常,百姓都得遭殃。
’《小雅》上說:‘臣下不忠于他的職守,這是國君辛勞的原因。
” 孔子說:“政令之所以不能推行,教化之所以不能成功,是由于爵祿的頒發失當,不足以勸人向善,還由于刑罰的懲善而揚惡,不足以使壞人感到羞恥。
所以君長不可以随心所欲的動用刑罰,不可随随便便頒發爵祿。
《康浩》上說:‘動用刑罰一定要慎重。
’《甫刑》上說:‘施行刑罰要合理。
” 孔子說:“大臣離心離德,不親近國君;政教繁苛,百姓不得安甯。
究其原因,在于臣不忠于其君,君不敬于其臣,而大臣所享受的富貴已經超過了界限。
大臣不肯為國君盡心辦事,近臣就會私相勾結。
所以,對大臣不可不敬,因為大臣是百姓的楷模;對近臣不可不慎加選擇,因為近臣是百姓的導向。
應該和大臣商議的事,不應拿去和小臣商議;應該和近臣談論的事,不應拿去和遠臣談論;應該和内臣謀慮的事,不應拿去和外臣謀慮。
如果這樣做了,大臣就不會産生怨恨,近臣就不會産生嫉妒,遠臣有意見也可以反映上來。
祭公的遺囑說:‘不要用小臣的主意敗壞大臣的作為,不要因寵幸的姬妾而厭棄莊重守禮的嫡夫人,不要因寵幸的臣子而厭棄莊重守禮的臣子。
’”孔子說:沖君長不信任他的賢人,而信任卑賤的小人,于是百姓也跟着親近失德的人,而教令也因此變得煩亂了。
《詩經》上說:‘當初朝廷需要我,好像唯恐得不到。
一旦請去撂一邊,不讓我把重任挑。
,《君陳》上說:‘人們在沒有見到聖人之道時,好像自己不能見到。
等到自己見到了聖人之道,又不能夠運用聖人之道。
’” 孔子說:“小人喜歡玩水,就容易被水淹死;君子喜歡議論,就容易禍從口出;執政者喜歡玩弄百姓,就容易被百姓推翻。
原因都在于對接近最多的東西态度輕慢。
水與人們那麼接近,而人卻往往被水淹死,就是因為水看起來柔和容易接近而實際上卻是難于親近的,所以容易淹死人。
好說漂亮話,又好絮絮叨叨,說出去容易,後悔藥難吃,所以嘴也容易招緻禍害。
老百姓不懂道理,心懷鄙詐,對他們可以恭敬而不可以怠慢,否則就容易招來滅頂之禍。
所以君子不可以不十分小心。
《太甲》上說:‘不要颠三倒四地亂下政令,以自取滅亡,就像打獵的人,扣住扳機,仔細察看,等到箭頭、箭尾、目标三者成一條直線,再發射。
’《說命》’上說:‘嘴是用來說話的,如果出言不當就會帶來羞辱;盔甲是用以自衛的,、如果用的不當就會引起戰争;放在箱子裡的禮服,是準備行禮時穿的,不可随便送人;幹戈是用來讨伐壞人的,但在使用之前要反躬自省,不要加害無辜。
’·《太甲》上說:‘上天降下的災禍,還可以攘避;自己造成的災禍,無法躲開。
,伊尹告誡太甲說:‘我伊尹的先祖曾見到過夏代西邑的政治,夏禹以忠信治民而得享天命,輔佐他的人也因此而得享天命。
” 孔子說:·“人民把君主當作心髒,君主把人民當作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