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缁衣

關燈
孔子說:“君長如果對臣下不苛虐,臣下就會覺得君長容易侍悅臣下如果沒有欺詐之沙己君長就覺得容易了解臣下的實情。

    這樣一來,刑罰就可以放到一邊不用了。

    ”孔子說:“如果能夠像《緞衣》那首詩所說的那樣去尊敬賢人,像《巷伯》那首詩所說的那樣去痛恨壞人,官場上就不會那麼醒耀,百姓中就會興起謹厚之風,不用刑罰而百姓就心悅誠服。

    《大雅》上說:‘隻要大家都來效法文王,在所有的諸侯國中就會興起誠信之風。

    ’” 孔子說:“對于百姓,如果用道德教育他們,用禮法約束他們,那麼百姓就會有向善之心;如果用政令教育他們,用刑罰約束他們,那麼百姓就會有逃避之心。

    所以,作為領導百姓的國君,應當像愛護子女一樣愛護百姓,百姓就會親近他;用誠信去團結百姓,百姓就不會背叛;用恭敬的态度去對待百姓,百姓就會産生順從之心。

    《甫刑》上說:‘苗族百姓不聽從蛋尤的命令,于是蛋尤就用刑罰制裁他們,制定了五種殘暴的刑罰叫做.“法”。

    ’于是百姓不講道德,起而背叛,最終遭到了民族的滅亡。

    ” 孔子說,“臣下事奉君長,不是聽從君長所下的命令,而是盯着君長的實際行動,君長咋幹臣下就咋幹。

    君長喜歡某樣東西,臣下必定有超過他的。

    所以,君長喜歡什麼、讨慶什麼,不可不格外慎重,因為臣下是把君長的行為作為表率的,”·孔子說:“禹即帝位三年,百姓在仁的方面就有所成就,這難道是百姓個個都能仁嗎?隻是由于禹本人好仁,百姓受其影響罷了。

    《詩經》上說:‘赫赫有名的尹太師,百姓都在注視着你。

    ,《甫刑》上說幻‘天子一人有美德,普天之下的百姓都會得到好處。

    ’《大雅》上說:‘成主守信有威望;身為夭下好榜樣。

    ”蔔孔子說:“君長好仁,那麼臣下就會争先恐後地好仁。

    所以君長應當表明自己的好仁志向,、以正道教育民衆,推崇仁道,以愛護子女的态度愛護百姓;會無不盡力地去行仁,以迎合君長愛仁的所好。

    ’《詩經》‘天子有正直的德行,四方諸侯就無不服從言”百姓就上說。

     孔子說:“君王所說的話本來隻有絲那般細,可輾轉傳到百姓耳裡,就變成了有緩帶那般粗;君主所說的話本來隻有緩帶那般細,可輾轉傳到百姓耳裡,就變成了有繩索那般粗。

    所以君長不能講華而不實的話。

    能夠說到,但不能做到,君子就不說。

    能夠做到,但不可告人,君子就不做。

    這樣一來,老百姓就會言不違背其行,行不違背其言。

    《詩經》上說:‘謹慎行事且得體,不要超過了禮儀。

    ’” 孔子說:“君子用言行引導人們行善,用言行禁止人們作惡,所以講話一定要考慮它的後果,做事一定要考察它會帶來什麼弊端,這樣一來,老百姓就說話謹慎做事小心了。

    《詩經》上說:‘說話開口要謹慎,行為舉止要端正。

    ’《大雅》上說:‘端重恭敬的文王啊,盛德光明而又舉止謹慎!’” 孔子說:“做百姓君長的人,衣服固定不變,舉止有一定之規,以此為百姓樹立榜樣,那麼百姓的道德才會齊一。

    《詩經》上說:‘那位來自西都鎬京的君子,狐皮袍子罩黃衫,他的儀容不改常規,他的講話出口成章。

    他行将回歸西都,深為萬民仰望。

    ”孔子說:“君長的外貌和内心如一,臣下看到他的外貌就知道他的内心;臣下竭誠事君,從他的言貌就可以看出他的為人。

    這祥一來,君就不會懷疑其臣,而臣也不會不了解其君。

    伊尹告誡太申診隻有我伊尹和湯,都有純一的德行。

    《詩經》上說:‘善人和君子,他們的儀容不會有差錯。

    ” 孔子說:“作為一國的國君,用獎賞表彰善人,用刑罰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