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表記
關燈
小
中
大
孔子說:“還是回去吧!君子雖然隐居林泉,但道德發揚,聲名顯著;不必故作矜持而自然端莊,不必故作嚴厲而自然令人生畏,不必講話而人們自然相信。
”孔子說:“君子的一舉一動,都不讓别人感到有失檢點;一肇一笑,都不讓别人感到有失檢點;一言一語,都不讓别人感到有失檢點。
所以君子的容貌足以令人生畏,君子的臉色足以令人畏懼,君子的講話足以令人信服。
《甫刑》上說:‘外貌恭敬,内心戒慎,别人就不會說自己的壞話。
”,孔子說:“在行禮過程中,有時以露出錫衣為敬,有時以掩好上服不露出惕衣為敬,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民衆不要襄讀了禮。
”孔子說:“祭禮要求盡量表達敬意,雖有飲酒之事,但也不能以歡樂告終;朝廷上的政事要求盡量力、好,不可因為勞神而以草草了事告終。
” 孔子說:“君子用謹慎行事來避免災禍,用道德笃厚來避免受窘,用恭以待人來遠離恥辱。
”孔子說:“君子端莊恭敬,所以道德曰益顯著;如果耽于安樂,放肆無檢,就會曰益苟且偷安。
君子一天也不讓自己的所作所為被人瞧不起,如同小人的無禮而惶惶不可終曰。
”孔子說:“齋戒以後才敬事鬼神,擇好曰子然後晉見國君,如此慎重地行事,就是恐怕人們失去恭敬之心。
”孔子說:“小人喜好輕押侮慢,即令會招緻殺身之禍,也不知畏懼。
”孔子說:“朝聘聚會之時,雙方必有言辭以通情意,必有見面的禮物以通情意;如果沒有言辭,就不互相交接;沒有見面的禮物,就不互相見面。
之所以這樣作,是要百姓不要忽視禮數而對對方失敬。
《易經》上說:‘第一次占笠,神告訴你是吉是兇;如果不信,又進行第二次、第三次占簽聾那就是對神的衰讀。
襄讀了神,神就不再告訴吉兇了。
” 孔子說:“仁是天下的儀表,義是裁決天下事物的準則、禮尚往來是天下之利。
”孔子說:“以恩德回報别人對自己的恩德,這樣百姓就會有所勸勉而友好相處。
以怨恨回報别人對自己的怨恨,這樣百姓就會兩敗俱傷。
《詩經》上說:‘出言未有不答,施德未有不報。
’《尚書‘太甲》篇說:‘百姓沒有國君,就不能得到安甯;國君沒有百姓,也無法君臨四方。
’”孔子說:“以恩德回報别人對自己的怨恨,這是委曲求全的人;以怨恨回報别人對自己的恩德,這是應該繩之以法的人。
” 孔子說:“不是為了滿足私欲而喜好仁的人,也不是因為畏懼才厭惡不仁的人,這樣的人在普天之下很少很少。
所以君子在議論原則時是以自己為準,在制定法律時是以百姓能做到的為準。
”孔子說:“仁的實行有三種情況:一是安于行仁,二是為了利益而行仁,三是勉勉強強而行仁。
三者雖然都能達到仁的效果,但出發點卻不同。
都能達到仁的效果,僅從效果上看,是看不出它是屬于哪種仁的。
在行仁時遇到了挫折,這時候就可以看出它是屬于哪種仁了。
真正的仁人,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安于行仁;自以為是的人,看到有利可圖才去行仁;害怕犯罪受罰的人,是迫不得已而勉強行仁。
仁好比是右手,道好比是左手。
仁,體現在愛人上;道,體現在義理上。
在仁的方面做的多,在義的方面做的少,其結果是赢得了親近而沒有赢得尊敬;在義的方面做的多,在仁的方面做的少,其結果是赢得了尊敬而沒有赢得親近。
道有兼行仁義的至道,有隻行義而不行仁的義道,有采取仁義的一部分而行之的考道。
行至道可以稱王,行義道可以稱霸,行考道可以避免過失。
” 孔子說:“仁有多少、長短、大小之分,義也有多少、長短、大小之别。
對别人的不幸有恻隐之心,這是天性同情他人的仁。
遵循法律而勉強行仁,這是以行仁為手段而企圖達到個人目的。
《詩經》上說:‘正如豐水之有芭,武王豈不考慮天下長治久安之計。
留下了安邦治國的好謀略,庇護他的子孫享國久長。
武王真偉大啊!’這是惠及後世幾代的仁。
《國風》上說:‘我現在自身還難保,哪裡有功夫為後代着想呢屍這是終竟自己一生的仁。
’” 孔子說:“仁,作為器物,非常非常之重;作為道路,非常非常之遠。
作為器物,沒有人能夠把它舉得起來;作為道路,沒有人能夠走得完。
我們隻能看誰舉得較重,走得較遠,以數量多的,算作仁了。
像這樣地勉力于仁,難度夠大的了!所以君子如果用先王的标準來衡量人,那麼做人就很難達到标準;如果
”孔子說:“君子的一舉一動,都不讓别人感到有失檢點;一肇一笑,都不讓别人感到有失檢點;一言一語,都不讓别人感到有失檢點。
所以君子的容貌足以令人生畏,君子的臉色足以令人畏懼,君子的講話足以令人信服。
《甫刑》上說:‘外貌恭敬,内心戒慎,别人就不會說自己的壞話。
”,孔子說:“在行禮過程中,有時以露出錫衣為敬,有時以掩好上服不露出惕衣為敬,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民衆不要襄讀了禮。
”孔子說:“祭禮要求盡量表達敬意,雖有飲酒之事,但也不能以歡樂告終;朝廷上的政事要求盡量力、好,不可因為勞神而以草草了事告終。
” 孔子說:“君子用謹慎行事來避免災禍,用道德笃厚來避免受窘,用恭以待人來遠離恥辱。
”孔子說:“君子端莊恭敬,所以道德曰益顯著;如果耽于安樂,放肆無檢,就會曰益苟且偷安。
君子一天也不讓自己的所作所為被人瞧不起,如同小人的無禮而惶惶不可終曰。
”孔子說:“齋戒以後才敬事鬼神,擇好曰子然後晉見國君,如此慎重地行事,就是恐怕人們失去恭敬之心。
”孔子說:“小人喜好輕押侮慢,即令會招緻殺身之禍,也不知畏懼。
”孔子說:“朝聘聚會之時,雙方必有言辭以通情意,必有見面的禮物以通情意;如果沒有言辭,就不互相交接;沒有見面的禮物,就不互相見面。
之所以這樣作,是要百姓不要忽視禮數而對對方失敬。
《易經》上說:‘第一次占笠,神告訴你是吉是兇;如果不信,又進行第二次、第三次占簽聾那就是對神的衰讀。
襄讀了神,神就不再告訴吉兇了。
” 孔子說:“仁是天下的儀表,義是裁決天下事物的準則、禮尚往來是天下之利。
”孔子說:“以恩德回報别人對自己的恩德,這樣百姓就會有所勸勉而友好相處。
以怨恨回報别人對自己的怨恨,這樣百姓就會兩敗俱傷。
《詩經》上說:‘出言未有不答,施德未有不報。
’《尚書‘太甲》篇說:‘百姓沒有國君,就不能得到安甯;國君沒有百姓,也無法君臨四方。
’”孔子說:“以恩德回報别人對自己的怨恨,這是委曲求全的人;以怨恨回報别人對自己的恩德,這是應該繩之以法的人。
” 孔子說:“不是為了滿足私欲而喜好仁的人,也不是因為畏懼才厭惡不仁的人,這樣的人在普天之下很少很少。
所以君子在議論原則時是以自己為準,在制定法律時是以百姓能做到的為準。
”孔子說:“仁的實行有三種情況:一是安于行仁,二是為了利益而行仁,三是勉勉強強而行仁。
三者雖然都能達到仁的效果,但出發點卻不同。
都能達到仁的效果,僅從效果上看,是看不出它是屬于哪種仁的。
在行仁時遇到了挫折,這時候就可以看出它是屬于哪種仁了。
真正的仁人,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安于行仁;自以為是的人,看到有利可圖才去行仁;害怕犯罪受罰的人,是迫不得已而勉強行仁。
仁好比是右手,道好比是左手。
仁,體現在愛人上;道,體現在義理上。
在仁的方面做的多,在義的方面做的少,其結果是赢得了親近而沒有赢得尊敬;在義的方面做的多,在仁的方面做的少,其結果是赢得了尊敬而沒有赢得親近。
道有兼行仁義的至道,有隻行義而不行仁的義道,有采取仁義的一部分而行之的考道。
行至道可以稱王,行義道可以稱霸,行考道可以避免過失。
” 孔子說:“仁有多少、長短、大小之分,義也有多少、長短、大小之别。
對别人的不幸有恻隐之心,這是天性同情他人的仁。
遵循法律而勉強行仁,這是以行仁為手段而企圖達到個人目的。
《詩經》上說:‘正如豐水之有芭,武王豈不考慮天下長治久安之計。
留下了安邦治國的好謀略,庇護他的子孫享國久長。
武王真偉大啊!’這是惠及後世幾代的仁。
《國風》上說:‘我現在自身還難保,哪裡有功夫為後代着想呢屍這是終竟自己一生的仁。
’” 孔子說:“仁,作為器物,非常非常之重;作為道路,非常非常之遠。
作為器物,沒有人能夠把它舉得起來;作為道路,沒有人能夠走得完。
我們隻能看誰舉得較重,走得較遠,以數量多的,算作仁了。
像這樣地勉力于仁,難度夠大的了!所以君子如果用先王的标準來衡量人,那麼做人就很難達到标準;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