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表記
關燈
小
中
大
安民,使人感到喜悅。
使人民快樂而不荒廢事業,彬彬有禮而相親相愛,威嚴莊重而安甯,孝順慈愛而恭敬,使人民像尊敬父親一樣尊敬自己,像親近母親一樣親近自己,這樣做了以後才可以成為民衆的父母,如果不具備至高的德行,誰能做到這一點呢?現在父親的親愛兒子,兒子賢能他就親,兒子無能他就看不起:母親的親愛兒子,兒子賢能她就親,兒子無能她就憐惜。
所以母親可親而不可尊,父親可尊而不可親。
對于人們來說,水是可親而不可尊,火是可尊而不可親。
對于人們來說,土地是可親而不可尊,天是可尊而不可親。
對于人們來說,國君的教令可親而不可尊,鬼神可尊而不可親。
” 孔子說:“夏人的治國之道是尊重君上的政教,雖然敬奉鬼神但卻不把它當作政教的内容,接近人情而忠誠,把傣祿放在第一位而把威嚴放在第二位,把賞賜放在第一位而把刑罰放在第二位,所以他們的政教可親而不可尊;到了政教衰敗的時候,它的百姓就變得愚蠢而無知,驕橫而粗野,樸陋而缺乏修養。
殷人尊崇鬼神,君上率領百姓敬事鬼神,把鬼神放在第一位而把禮儀放在第二位,把刑罰放在第一位而把賞賜放在第二位,所以他們的政教可尊而不可親;到了政教衰敗的時候,它的百姓就變得心意放蕩而不安靜,争強好勝而不知羞恥。
周人尊崇禮法,貴尚施惠,雖然敬奉鬼神但卻不把它當作政教的内容,接近人情而忠誠,它的賞罰辦法既不同于夏,又不同于殷,唯以爵位的高低作為輕重的标準,所以他們的政教可親而不可尊;到了政教衰敗的時候,它的百姓就變得貪利而取巧,花言巧語而大言不慚,互相殘害,互相欺騙。
” 孔子說:“夏代的政令清簡,對人民不苛求責備,賦稅較輕,人民尚懷有親上之心。
殷人的禮法還算簡約,但對人民苛求責備,賦稅較重。
周人設教,強迫人民遵循禮儀,雖尚未襲讀鬼神,而賞賜、進爵、施刑之類的規定就已經窮極繁多了。
”孔子說:“虞夏的政令清簡,老百姓很少怨恨的。
殷周的政令繁雜,老百姓受不了它的繁瑣。
”孔子說:“虞夏的質樸,殷周的文飾,都達到了極點。
虞夏雖然也有文飾,但沒有它的質樸多;殷周雖然也有質樸,但沒有它的文飾多。
” 孔子說:“後世雖有明王複起,也趕不上虞舜那麼好了。
他君臨天下,活着時沒有半點私心,死了也不把帝位傳給兒子;愛護百姓就像父母愛護子女,既有哀其不幸的慈愛,也有為其帶來實惠的教育;既有母親之親,又有父親之尊,安詳而受到尊敬,嚴厲而受到親愛,富有四海而彬彬有禮,施惠于民而無所偏向。
他手下的大臣也都尊敬仁義,以光說不做為可恥,重人而輕财,盡心于君而不犯上,盡君臣之義而又順從,文雅而又穩重,寬容而有分寸。
《甫刑》上說:.‘道德的威嚴使人敬畏,道德的光明使人尊敬。
,除了虞舜還有哪一個能做到這種地步?” 孔子說:“臣下事奉君主,要先考慮好自己的建議,然後拜見君主,親自向君主進言;君主采納以後,臣下就要全力以赴地促其實現,兌現自己的諾言。
所以君主可以責成臣下,而臣下應當為實現自己的諾言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臣下的受祿不是無功受祿,言行相符,受到懲罰的可能性也就很小。
”孔子說:“事奉君主,大的建議被采納,就可以指望得到重賞;小的建議被采納,就隻能指望得到輕賞。
所以君子不因小建議被采納而接受重賞,也不因大建議被采納而接受輕賞。
《易經》上說:‘國君有大蓄積,不僅與家人分享,而且與賢人分享,吉利。
’” 孔子說:“事奉君主,不應該以私人的事情去麻煩國君,不說華而不實的話,不是正派人的引見就不謀求進身。
《小雅》上說:‘認真做好本職工作,隻和正派的人親近。
神明聽到這些,就會賜給你福祿。
”,孔子說:“事奉國君,如果是疏遠小臣而越級進谏、那就有餡媚之嫌;如果是國君身邊的大臣而不進谏,那就是屍位素餐。
”孔子說:“近臣要輔佐國君,不使道德有虧;家宰負責整傷百官,各部大臣負責考慮四方的事。
”孔子說:“事奉國君,對國君的過失可以進谏,但不可以到外邊宣揚。
《詩經》上說:‘心裡愛着君子,為什麼不講出來?内心深處總是希望他好,何嘗有一天忘掉?”,孔子說:“事奉國君,如果是提拔困難而降級容易,那麼臣下的賢與不肖就區分清楚了鄉如果是提
使人民快樂而不荒廢事業,彬彬有禮而相親相愛,威嚴莊重而安甯,孝順慈愛而恭敬,使人民像尊敬父親一樣尊敬自己,像親近母親一樣親近自己,這樣做了以後才可以成為民衆的父母,如果不具備至高的德行,誰能做到這一點呢?現在父親的親愛兒子,兒子賢能他就親,兒子無能他就看不起:母親的親愛兒子,兒子賢能她就親,兒子無能她就憐惜。
所以母親可親而不可尊,父親可尊而不可親。
對于人們來說,水是可親而不可尊,火是可尊而不可親。
對于人們來說,土地是可親而不可尊,天是可尊而不可親。
對于人們來說,國君的教令可親而不可尊,鬼神可尊而不可親。
” 孔子說:“夏人的治國之道是尊重君上的政教,雖然敬奉鬼神但卻不把它當作政教的内容,接近人情而忠誠,把傣祿放在第一位而把威嚴放在第二位,把賞賜放在第一位而把刑罰放在第二位,所以他們的政教可親而不可尊;到了政教衰敗的時候,它的百姓就變得愚蠢而無知,驕橫而粗野,樸陋而缺乏修養。
殷人尊崇鬼神,君上率領百姓敬事鬼神,把鬼神放在第一位而把禮儀放在第二位,把刑罰放在第一位而把賞賜放在第二位,所以他們的政教可尊而不可親;到了政教衰敗的時候,它的百姓就變得心意放蕩而不安靜,争強好勝而不知羞恥。
周人尊崇禮法,貴尚施惠,雖然敬奉鬼神但卻不把它當作政教的内容,接近人情而忠誠,它的賞罰辦法既不同于夏,又不同于殷,唯以爵位的高低作為輕重的标準,所以他們的政教可親而不可尊;到了政教衰敗的時候,它的百姓就變得貪利而取巧,花言巧語而大言不慚,互相殘害,互相欺騙。
” 孔子說:“夏代的政令清簡,對人民不苛求責備,賦稅較輕,人民尚懷有親上之心。
殷人的禮法還算簡約,但對人民苛求責備,賦稅較重。
周人設教,強迫人民遵循禮儀,雖尚未襲讀鬼神,而賞賜、進爵、施刑之類的規定就已經窮極繁多了。
”孔子說:“虞夏的政令清簡,老百姓很少怨恨的。
殷周的政令繁雜,老百姓受不了它的繁瑣。
”孔子說:“虞夏的質樸,殷周的文飾,都達到了極點。
虞夏雖然也有文飾,但沒有它的質樸多;殷周雖然也有質樸,但沒有它的文飾多。
” 孔子說:“後世雖有明王複起,也趕不上虞舜那麼好了。
他君臨天下,活着時沒有半點私心,死了也不把帝位傳給兒子;愛護百姓就像父母愛護子女,既有哀其不幸的慈愛,也有為其帶來實惠的教育;既有母親之親,又有父親之尊,安詳而受到尊敬,嚴厲而受到親愛,富有四海而彬彬有禮,施惠于民而無所偏向。
他手下的大臣也都尊敬仁義,以光說不做為可恥,重人而輕财,盡心于君而不犯上,盡君臣之義而又順從,文雅而又穩重,寬容而有分寸。
《甫刑》上說:.‘道德的威嚴使人敬畏,道德的光明使人尊敬。
,除了虞舜還有哪一個能做到這種地步?” 孔子說:“臣下事奉君主,要先考慮好自己的建議,然後拜見君主,親自向君主進言;君主采納以後,臣下就要全力以赴地促其實現,兌現自己的諾言。
所以君主可以責成臣下,而臣下應當為實現自己的諾言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臣下的受祿不是無功受祿,言行相符,受到懲罰的可能性也就很小。
”孔子說:“事奉君主,大的建議被采納,就可以指望得到重賞;小的建議被采納,就隻能指望得到輕賞。
所以君子不因小建議被采納而接受重賞,也不因大建議被采納而接受輕賞。
《易經》上說:‘國君有大蓄積,不僅與家人分享,而且與賢人分享,吉利。
’” 孔子說:“事奉君主,不應該以私人的事情去麻煩國君,不說華而不實的話,不是正派人的引見就不謀求進身。
《小雅》上說:‘認真做好本職工作,隻和正派的人親近。
神明聽到這些,就會賜給你福祿。
”,孔子說:“事奉國君,如果是疏遠小臣而越級進谏、那就有餡媚之嫌;如果是國君身邊的大臣而不進谏,那就是屍位素餐。
”孔子說:“近臣要輔佐國君,不使道德有虧;家宰負責整傷百官,各部大臣負責考慮四方的事。
”孔子說:“事奉國君,對國君的過失可以進谏,但不可以到外邊宣揚。
《詩經》上說:‘心裡愛着君子,為什麼不講出來?内心深處總是希望他好,何嘗有一天忘掉?”,孔子說:“事奉國君,如果是提拔困難而降級容易,那麼臣下的賢與不肖就區分清楚了鄉如果是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