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中庸
關燈
小
中
大
87、文王:指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即位時追谥為“文”。
88、王季:指周文王的父親,名季曆,周武王即位時追谥為“王季”。
89、武王:周文王的兒子。
姓姬,名發,谥“武”。
90、作:這裡指創業。
述:指繼承。
91、缵(zuǎn):繼承。
大王:指王季的父親,古公亶父,周武王追谥為“大王”。
緒:基業。
92、壹戎衣:即《古文尚書·康诰》中之“壹戎殷”。
據鄭注,“壹”通“殪”,誅滅。
“衣”當為“殷”。
93、周公:名旦,為周武王之弟,輔佐武王伐纣。
成:完成,成就。
德:德業。
94、達孝:最孝順之人。
矣乎:語尾助詞。
95、春秋:這裡指春秋兩季祭祀祖先的時節。
96、陳:擺列。
宗器:先世所重之祭器。
97、設:陳設。
裳衣:指先祖留下來的衣服。
98、薦:進獻。
時食:正當時令的食物。
99、昭穆:宗廟安放神位的次序,左為昭,右為穆,始祖居中。
100、序爵:按爵位高低排序。
101、序事:安排行祭禮時的職事。
102、逮:及,即祖先的恩惠下及晚輩。
103、燕毛:指宴飲時按照頭發顔色的深淺來别長幼,排座次。
燕:通“宴”。
104、上帝:上天。
105、郊:古時冬至祭天為郊。
社:古時夏至祭天為社。
均為天子祭禮。
106、禘(dì):天子宗廟五年一次的大祭。
嘗:每年秋天的常祭。
107、哀公:即魯哀公。
春秋時魯國國君,姓姬,名蔣。
“哀”為其谥号。
108、布:布列,記錄。
方策:古時書寫用的簡牍。
109、蒲盧:即蘆葦,生長非常迅速。
110、親親:前一個“親”作動詞用,為“愛”之意;後一個“親”指親戚。
111、殺:差别。
112、‘‘在下位”二句:據鄭注,這兩句在下面,此為誤重,應删掉。
113、為:治理。
經:常,綱常,準則。
114、子:這裡作動詞用,以庶民為子,即愛民如子之意。
115、來:通“徕”,招來。
116、柔:懷柔,使歸順。
117、懷:安撫。
118、好惡:愛憎。
119、官盛任使:為大臣設置衆多屬官,使他們足以聽其差遣。
120、時使:在不誤農時的情況下役使百姓。
薄斂:減輕賦稅。
121、省:省察。
試:考核。
122、既廪(lǐn)稱事:發給與其業績相稱的糧食作為俸祿。
既:通“饩”,稻米。
稱:符合。
123、絕世:指諸侯中世系斷絕的。
124、舉:複興,振興。
廢國:指諸侯中國事廢弛的。
125、朝聘:古時諸侯見天子之禮。
每年一見為小聘,三年一見大聘,五年一見為朝聘。
126、跲(jiá):絆倒,引申為不順暢。
127、審:詳盡。
128、弗措:不停止。
129、自誠明:由真誠而領悟道理。
自:由。
130、自明誠:由明達事理而後做到真誠。
教:教化。
131、贊:幫助,促進。
化育:變化,生長。
132、參:據朱熹注,人與天、地并立而為三。
133、其次:指次于聖人的賢人。
緻:用心去做。
曲:一端,一個方面。
134、妖孽:妖怪,即不祥的兇兆。
135、見:通“現”,呈現。
蓍(shī)龜:古時用來占蔔的蓍草和龜甲。
136、成己:自我完善。
137、時措:随時施行。
138、征:驗證。
一說“征”應為“徹”。
139、卷石:拳頭大小的石頭。
卷:通“拳”。
140、鼋鼍(yuántuó):大鼈和揚子鳄。
蛟:古代傳說中一種能發洪水的龍。
141、不顯:據朱熹注:不顯猶言豈不顯也。
一說“不”通“丕”。
“不顯”即“大顯”。
142、威儀:指細節方面的禮節,如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
143、尊:恭敬地秉持。
問學:詢問和學習。
144、好:喜好。
自用:自作聰明,剛愎自用。
145、自專:白作主張,獨斷專行。
146、議:議定。
制:制定。
考:考訂。
147、杞:杞國,相傳夏禹的後代大都居于此地。
148、王天下:君臨天下,稱王。
三重:指儀禮、制度、考文。
149、上焉者:指周朝以前如夏、商時代的禮制。
150、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缪:通“謬”,謬誤。
151、庶幾:幾乎。
夙:白天。
152、蚤:通“早”。
153、祖:遠承。
述:傳述。
154、憲章:遵從,效法。
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
155、覆帱(dào):覆蓋。
156、錯行:交錯運行。
157、代明:交替光明。
158、敦化:敦實化育萬物。
159、寬裕:指寬大舒廣。
160、齊莊中正:整齊、莊重、中庸、正直。
161、文理密查:文字條理周密而明辨。
162、溥(pǔ):周遍。
163、蠻貊(mò):南蠻北貊,古代對邊遠地區少數民族之稱。
164、隊:通“墜”。
165、經:理出頭緒加以分别。
綸:排列同類加以綜合。
經綸:本意為整理絲線,引申為治理。
166、肫肫(zhūn):誠懇的樣子。
167、衣:穿衣服。
絅(jiǒng):罩在外面的單衣。
168、暗然:幽暗的樣子。
日章:日益彰明。
章:通“彰”。
169、的然:顯明的樣子。
170、無惡于志:即無愧于心。
171、屋漏:室内西北角。
此句意為獨居室内而能無愧于心。
172、假至:此處意為神降臨。
173、鈇钺(fūyuè):古時軍中用于行刑的斧子,又稱“斧钺”。
174、百辟:衆多諸侯。
刑:通“型”,效法。
175、輶(yóu):輕。
88、王季:指周文王的父親,名季曆,周武王即位時追谥為“王季”。
89、武王:周文王的兒子。
姓姬,名發,谥“武”。
90、作:這裡指創業。
述:指繼承。
91、缵(zuǎn):繼承。
大王:指王季的父親,古公亶父,周武王追谥為“大王”。
緒:基業。
92、壹戎衣:即《古文尚書·康诰》中之“壹戎殷”。
據鄭注,“壹”通“殪”,誅滅。
“衣”當為“殷”。
93、周公:名旦,為周武王之弟,輔佐武王伐纣。
成:完成,成就。
德:德業。
94、達孝:最孝順之人。
矣乎:語尾助詞。
95、春秋:這裡指春秋兩季祭祀祖先的時節。
96、陳:擺列。
宗器:先世所重之祭器。
97、設:陳設。
裳衣:指先祖留下來的衣服。
98、薦:進獻。
時食:正當時令的食物。
99、昭穆:宗廟安放神位的次序,左為昭,右為穆,始祖居中。
100、序爵:按爵位高低排序。
101、序事:安排行祭禮時的職事。
102、逮:及,即祖先的恩惠下及晚輩。
103、燕毛:指宴飲時按照頭發顔色的深淺來别長幼,排座次。
燕:通“宴”。
104、上帝:上天。
105、郊:古時冬至祭天為郊。
社:古時夏至祭天為社。
均為天子祭禮。
106、禘(dì):天子宗廟五年一次的大祭。
嘗:每年秋天的常祭。
107、哀公:即魯哀公。
春秋時魯國國君,姓姬,名蔣。
“哀”為其谥号。
108、布:布列,記錄。
方策:古時書寫用的簡牍。
109、蒲盧:即蘆葦,生長非常迅速。
110、親親:前一個“親”作動詞用,為“愛”之意;後一個“親”指親戚。
111、殺:差别。
112、‘‘在下位”二句:據鄭注,這兩句在下面,此為誤重,應删掉。
113、為:治理。
經:常,綱常,準則。
114、子:這裡作動詞用,以庶民為子,即愛民如子之意。
115、來:通“徕”,招來。
116、柔:懷柔,使歸順。
117、懷:安撫。
118、好惡:愛憎。
119、官盛任使:為大臣設置衆多屬官,使他們足以聽其差遣。
120、時使:在不誤農時的情況下役使百姓。
薄斂:減輕賦稅。
121、省:省察。
試:考核。
122、既廪(lǐn)稱事:發給與其業績相稱的糧食作為俸祿。
既:通“饩”,稻米。
稱:符合。
123、絕世:指諸侯中世系斷絕的。
124、舉:複興,振興。
廢國:指諸侯中國事廢弛的。
125、朝聘:古時諸侯見天子之禮。
每年一見為小聘,三年一見大聘,五年一見為朝聘。
126、跲(jiá):絆倒,引申為不順暢。
127、審:詳盡。
128、弗措:不停止。
129、自誠明:由真誠而領悟道理。
自:由。
130、自明誠:由明達事理而後做到真誠。
教:教化。
131、贊:幫助,促進。
化育:變化,生長。
132、參:據朱熹注,人與天、地并立而為三。
133、其次:指次于聖人的賢人。
緻:用心去做。
曲:一端,一個方面。
134、妖孽:妖怪,即不祥的兇兆。
135、見:通“現”,呈現。
蓍(shī)龜:古時用來占蔔的蓍草和龜甲。
136、成己:自我完善。
137、時措:随時施行。
138、征:驗證。
一說“征”應為“徹”。
139、卷石:拳頭大小的石頭。
卷:通“拳”。
140、鼋鼍(yuántuó):大鼈和揚子鳄。
蛟:古代傳說中一種能發洪水的龍。
141、不顯:據朱熹注:不顯猶言豈不顯也。
一說“不”通“丕”。
“不顯”即“大顯”。
142、威儀:指細節方面的禮節,如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
143、尊:恭敬地秉持。
問學:詢問和學習。
144、好:喜好。
自用:自作聰明,剛愎自用。
145、自專:白作主張,獨斷專行。
146、議:議定。
制:制定。
考:考訂。
147、杞:杞國,相傳夏禹的後代大都居于此地。
148、王天下:君臨天下,稱王。
三重:指儀禮、制度、考文。
149、上焉者:指周朝以前如夏、商時代的禮制。
150、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缪:通“謬”,謬誤。
151、庶幾:幾乎。
夙:白天。
152、蚤:通“早”。
153、祖:遠承。
述:傳述。
154、憲章:遵從,效法。
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
155、覆帱(dào):覆蓋。
156、錯行:交錯運行。
157、代明:交替光明。
158、敦化:敦實化育萬物。
159、寬裕:指寬大舒廣。
160、齊莊中正:整齊、莊重、中庸、正直。
161、文理密查:文字條理周密而明辨。
162、溥(pǔ):周遍。
163、蠻貊(mò):南蠻北貊,古代對邊遠地區少數民族之稱。
164、隊:通“墜”。
165、經:理出頭緒加以分别。
綸:排列同類加以綜合。
經綸:本意為整理絲線,引申為治理。
166、肫肫(zhūn):誠懇的樣子。
167、衣:穿衣服。
絅(jiǒng):罩在外面的單衣。
168、暗然:幽暗的樣子。
日章:日益彰明。
章:通“彰”。
169、的然:顯明的樣子。
170、無惡于志:即無愧于心。
171、屋漏:室内西北角。
此句意為獨居室内而能無愧于心。
172、假至:此處意為神降臨。
173、鈇钺(fūyuè):古時軍中用于行刑的斧子,又稱“斧钺”。
174、百辟:衆多諸侯。
刑:通“型”,效法。
175、輶(yóu):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