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中庸

關燈
親,周武王是他的兒子。

    他有父親開創事業,有兒子繼承事業。

    周武王繼續着大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業,披挂戰衣,取得了天下。

    他沒有失去自己顯赫的名聲,獲得了天子的尊貴,獲得了普天下的财富。

    宗廟祭奉他,子孫維護他。

    武王年邁的時候才承受天命。

    周公成就了文王、武王的德業,追尊大王、王季為王,用天子的禮制祭祀祖先。

    這種禮制一直貫徹到諸侯、大夫、士和普通百姓。

    假如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父死就要按大夫的禮制安葬,按士的禮制祭祀。

    如果父親是士,兒子是大夫,父死就要按士的禮制安葬,按大夫的禮制祭祀,守喪一年,通行到大夫;守喪三年,通行到天子。

    但給父母守喪本身沒有貴賤的區别,都是一樣的。

    ” 孔子說:“武王,周公真是最守孝道的人啊!守孝道的人,善于繼承先人的遺志,善于繼承先人未完的功業。

    在春秋兩季,修繕祖上廟宇,陳列祭祀器具,擺設祭祀服飾,貢獻應時的食品。

    宗廟祭祀的禮制,是要排列父子、長幼的順序。

    按官爵排列次序,就可以分辨出貴賤,按職位排列次序,就能分辨出賢與不賢;敬酒時晚輩先向長輩舉杯,這樣祖先的恩惠就會延及到晚輩,宴飲時按頭發的黑白次序坐,這樣就使老少有次序。

    站在應該站的位置上,行先王傳下的祭禮,演奏先王的音樂,尊敬先王所尊敬的,親愛先王所親愛的。

    侍奉死者如同侍奉活着的人,侍奉亡故的人如同侍奉現存的人,這是最高境界的孝啊。

    郊社祭禮。

    是用于侍奉上天的。

    廟宇的祭禮,是祭祀祖先的。

    明白了郊社的祭禮,大祭小祭的意義,治理國家就如同看手掌一樣容易吧!” 魯哀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好政事。

    孔子說:“文王、武王的政令,都寫在木闆竹簡上。

    像他們那樣有賢臣,政令就會得到貫徹施行,沒有賢臣,政令就會消失。

    以人立政,政治就會迅速清明,這就像用沃土植樹,樹木會迅速生長。

    這政事啊,就好像是蒲葦。

    因此,治理政事取決于賢臣,賢臣的獲得取決于明君的修德養性,修養德行取決于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取決于仁愛之心。

    所謂仁,就是人,親愛親人是最大的仁。

    所謂義,就是相宜,尊重賢臣是最大的義。

    親愛親人時的親疏之分,尊重賢臣時的等級劃分,是從禮制中産生出來的。

    處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的信任,人民就不可能治理好了。

    因此,君子不能不修德養性想要修德養性,不能不侍奉親人,想要侍奉親人,不能不知賢善用,想要知賢善用,不能不知道天理。

    ”“普天下的大道有五種,實踐大道的美德有三種。

    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交往,這五項是天下的大道。

    智慧、仁愛、英勇這三者是天下的大德行。

    實踐大道的道理是同樣的。

    有的人生來就通曉大道,有的人通過學習才通曉大道,有的人經曆過困惑後才通曉大道;他們最終通曉大道,這是同樣的。

    有的人從容不迫地實行大道,有的人憑着利害關系去實行大道,有的人勉強去實行大道,最終成功的時候是一樣的。

    ” 孔子說:“喜愛學習就接近智慧了,盡力去實行就接近仁愛了,知曉羞恥就接近英勇了。

    知道這三點,就知道如何修養德行;知道怎樣修養德行,就知道怎樣治理人,知道怎樣治理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國家了。

    ““治理天下國家大凡有九條準則,分别是修養德行、尊重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貼衆臣、愛民如子、招集各種工匠、優待邊遠異族、安撫四方的諸侯。

    修養德行,大道就能夠順利實行。

    尊重賢人就不會被迷惑。

    親愛親族,父、兄、弟就不會抱怨。

    敬重大臣,處事就不會恍惚不定。

    體貼衆臣,士就會以重禮相報。

    愛民如子,百姓就會勤奮努力。

    招集各種工匠,财富用度就充足。

    優待邊遠異族,四方就會、歸順。

    安撫各諸侯,普天下就會敬畏。

    清心寡欲,服飾端正,無禮的事不做,這是修養德行的方法;摒棄讒言,遠離美色,輕視财物重視德行,這是勉勵賢人的方法;尊崇親族的地位,重賜他們俸祿,與親族有共同的愛和恨,這是盡力親愛親族的方法,為大臣多設下官以供任用,這是鼓勵大臣的方法,以忠誠信實、最重俸祿相待,這是勉勵士的方法;根據節令使役,賦稅微薄,這是鼓勵百姓的方法,日日訪視,月月考查,贈送給他們的糧食與他們的工作相稱,這是鼓勵工匠的方法;盛情相迎,熱情相送,獎勵有才幹的,同情才幹不足的,這是優待邊遠異族的方法。

    承續中斷的家庭世系,複興沒落的國家,整治混亂,解救危難,定期朝見聘問,贈禮豐厚,納貢微薄,這是安撫諸侯的方法。

     盡管治理天下國家共有這九條準則,但實行它們的道理是相同的。

    凡事有預謀就會成功,沒有預謀就會失敗。

    說話事先想好就不會語塞,做事事先想好就不會感到困難。

    行動之前事先想好就不會内心不安,法則事先想好就不會陷入絕境。

     “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的信任,百姓就治理不好。

    得到上級的信任是有途徑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級的信任。

    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途徑的,不順從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

    順從父母是有途徑的,自己心不誠就不能順從父母。

    心誠是有途徑的,不知曉善就不能心誠。

    誠實是上天的法則。

    做到誠實是人的法則。

    誠實,不必努力就能達到,不必思考就能獲得,從容不迫地達到天道法則,這就是聖人。

    做到誠實,就是選擇善并堅持做到它。

    ” “要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審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實地實踐。

    要麼就不學,學了沒有學會就不中止。

    要麼就不問,問了還不明白就不中止。

    要麼就不思考,思考了不懂得就不中止。

    要麼就不辨别,辨别了不分明就不中止。

    要麼就不實行,實行了但不夠忠實就不中止。

    别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别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

    如果真能這樣做,即便愚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也會變得剛強。

    ” “由真誠達到通曉事理,這叫天性。

    由通曉事理達到真誠,這叫教化。

    真誠就會通曉事理,通曉事理就會真誠。

    隻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充分發揮天賦的本性,能發揮天賦的本性才能發揮所有人的本性,能發揮所有人的本性才能充分發揮事物的本性,能夠發揮事物的本性才能幫助天地養育萬物,可以幫助天地養育萬物,才可以與天地并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