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祭統

關燈
是臣子的身份,而進到廟内就變成君父的身份了。

    而國君在廟門外仍然是國君的身份,一進入廟門就變成臣子的身份了。

    所以不出門迎接屍,是為了不搞亂君臣的名分。

    祭祀中規定,由孫子輩的人充當祖父的屍。

    ,那個充當屍的人,對于祭祀者來講是兒子輩,而作為父輩的祭者倒要面朝北去事奉屍,這就是為了讓人明白兒子應當如何侍奉父親。

    這就是父子之間的關系。

    上公之祭九獻,五獻之後,國君便洗淨玉爵向卿獻酒;七獻之後,國君才用瑤爵向大夫獻酒;九獻之後,國君才用散爵向士和各種當差的獻酒。

    這體現了尊卑有别。

    祭祀時,所有參加祭祀的子孫都是按照父昭子穆的輩分排列。

    昭穆的作用,就是用來區别父子、遠近、長幼、親疏的順序而不使混亂。

    所以在太廟中舉行祭祀時,盡管全體族人中的昭輩穆輩都在,也仍然是各就各位,有條不紊。

    這就叫做親疏有别。

    古時候明君對有德的人進爵對有功的人加祿,進爵加祿的典禮一定要在太廟中舉行,這表示國君自已不敢獨斷專行。

    所以在祭祀的那天,第一次醋屍之後,國君就從堂上下來,立于昨階之南,面朝南,受冊封者面朝北,負責冊命的史官從國君右邊捧着冊封文書宣讀,被冊封者行過再拜稽首的大禮後接過冊命,然後回家,在自己的家廟中設奠察告祖宗。

    這就體現了爵賞的施行。

    祭祀時,國君身穿禮服頭戴禮帽立于昨階,夫人頭戴首飾身穿禮服立于東房。

    夫人進獻豆時,手握豆柄;而執醛者把豆交給夫人時,則是手握豆的底座。

    屍向夫人回敬酒時,手執酒爵的柄;夫人在接受時,手執酒爵的足。

    夫婦之間授受祭器,不能拿着同一部位。

    夫婦互相回敬酒,一定要更換杯子。

    這些都體現了夫婦有别。

    凡分配姐肉,以帶骨的肉為主、。

    牲體的骨,也分貴賤。

    殷人以後腿上部的骸為貴,周人則以前腿上部的肩為貴。

    對于周人來說,牲體前面的骨貴于後面的骨。

    分配姐肉,就是要體現舉行祭祀肯定對大家都有好處。

    所以在分配時,高貴的人取得貴骨,卑賤的人取得賤骨,高貴的人不拿雙份,卑賤的人也不會空手,這就體現了公平。

    每個人都能得到恩惠,政令就容易推行;政令得到推行,事情就容易辦成;事情辦成,就能建功立業。

    之所以能夠建功立業,其原因不可不知。

    分配沮肉,就是要體現恩惠必定人人有份。

    善于治理國家者也就像分配沮肉那樣,所以說:“可以體現政事的公平。

    ”旅酬時向助祭的衆多兄弟衆多子孫敬酒,這些人按昭穆排為二列:昭輩排為一列,穆輩排為一列;同是昭輩者再按年齡大小排列,同是穆輩者再按年齡大小排列。

    其他的來賓以及各種當差的,也都按年齡大小排列。

    這就叫做長幼有序。

    祭祀末尾有賜俊之禮,這時要把神吃剩下的祭品分給皮匠、廚子、舞師和閣人,這是向下人施惠的方法。

    隻有有道之君才能做到這一點,其聰明足以使他認識到這樣做的重要,其仁慈足以使他采取實際的行動。

    所謂界,也就是賜與,也就是能把他多餘的東西賜與他的下人。

    皮匠,這是制造恺甲這類小官中的賤者;廚子,這是職掌屠宰這類小官中的賤者;舞師,這是教習樂舞這類小官中的賤者;閻人,這是掌管守門這類小官中的賤者,在古代不讓受過刑罰的人守門。

    幹這四種差使的人,是小官當中最低賤的,而屍在廟中是最尊貴的,以最尊貴的身份在祭祀的末尾能夠不忘記最低賤的人,并且把神吃剩下的東西賜與他們。

    所以如果一個國家由明君來領導,全國的老百姓就不會有受凍挨餓的。

    這就叫做體現了上下關系。

     祭祀也有四季的不同:春祭叫構,夏祭叫谛,秋祭叫嘗,冬祭叫悉。

    構和谛,舉行在陽氣由起到盛之時,體現了陽的意義;嘗和羔,舉行在陰氣由起到盛之時,體現了陰的意義。

    谛是陽氣最盛的祭,嘗是陰氣最盛的祭,所以說:沒有比篩、嘗更重要的。

    古時候,在舉行谛祭時要頒發爵位,賞賜車服,這就是順着陽氣行事;在舉行嘗祭時要教民田獵,開始動用刑罰,這就是順着陰氣行事。

    所以古書上說:“在舉行嘗祭之時,要拿出公家的東西,表示将要行賞。

    ”到了可以割草打柴的時候,就可以動用輕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