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祭統
關燈
小
中
大
了。
尚未開始動用刑罰時,老百姓就不敢割草打柴。
所以說:谛、嘗二祭的意義很重大,涉及治國的根本,不可不知。
明白谛嘗之義是君主的事,辦好谛嘗之事是臣子的事。
不明白篩嘗之義,作為國君就有所不足;辦不好谛嘗之祭,作為臣子就有所不足。
這裡所說的“義氣是用來實現自己的志尚,是各種德行的表現。
所以德行盛大的人他的思親意念就強烈,思親意念強烈的人他對祭祀意義的理解就透徹,對意義理解透徹的人他在祭祀時必然恭敬。
國君對祭祀恭敬,一那麼國内的黎民百姓誰敢不恭敬呢。
所以君子的對待祭祀,一定要親身參加。
有特殊情況時讓别人代替也是可以的。
雖然是讓人代替,但效果卻和國君親臨沒有什麼不同,原因就在于國君深明祭祀之義。
道德淺薄的人他對祭祀的事就心不在焉,對祭祀的意義也半信半疑,在這種情況下讓他去向神求祭,要求他做到畢恭畢敬是辦不到的。
祭祀祖先而做不到恭敬,還有什麼資格為民父母呢! 作為祭器的鼎,其上經常鑄有銘文。
所謂銘文,就是首先稱一揚先祖之功德而後再附己名于其下,自己附名于下以稱揚先祖的美德,并使之明顯地傳于後世。
那些作為先祖的人,沒有一個沒有優點,也沒有一個沒有缺點。
而銘文的要求,是隻贊美其優點而掩蓋其缺點。
這種孝子孝孫的用心,隻有賢者才能辦到。
制作銘文,就是要論述自己先祖的美德、功業、勳勞、受到褒獎和榮譽,公布于天下,而斟酌其要點而刻之于祭器,同時附上自己的名字,用來祭祀其先祖。
贊揚先祖,表示自己的孝敬;自己附名其下,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明白地曉喻後世,表示對子孫後代的教育。
由此看來,制作銘文真是一舉三得的事。
所以君子在觀看銘文時,既贊美銘文中稱道的祖先美德,又贊美銘文制作這件事本身。
制作銘文的人,其明察足以看到祖宗的美德,其仁愛足以使他能果斷地決定此事,其智慧足以使他和他的子孫從這件事上得到好處,真可以說是聰明透頂了。
聰明透頂而又不自誇,真可以算是謙恭了。
所以衛國大夫孔惺的鼎上刻有下述銘文:“六月丁亥,衛莊公來到太廟行祭。
莊公說:‘叔舅!你的遠祖莊叔輔佐我的遠祖成公。
成公曾命令莊叔随他逃難到楚國,又曾随成公一道被囚禁在京師,莊叔東西南北地奔走,毫不懈怠。
莊叔之功流于後世,又保佑我祖獻公返回國内。
獻公于是命令成叔繼承其祖莊叔的事業,忠君之事。
你的父親文叔,又繼承祖先的遺志,作為百官的表率,時刻想着如何把衛國搞好。
他操勞國家事務,晝夜不敢懈怠,老百姓都誇他是好樣的。
’莊公又說:‘叔舅,我現在給你這篇銘文,你要繼承你父親的精神,像他那樣盡忠報國。
’孔懊于是下拜叩頭說:‘我将稱揚君命以贊項我先祖之美德,努力實現您的厚望。
所有這些,我都要把它刻在羔祭的彜鼎上。
”,這就是衛國孔哩的彜鼎上銘文。
它也反映了古代的君子論述其先祖之美德并使之昭著于後世的這種情況。
通過銘文,自己可以附名于下,可以把祖先所建功業在國家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意義頌揚一番。
孔J哩的銘文不過是一個例子而已。
負有守衛宗廟社櫻責任的子孫,其先祖如果沒有優點而亂吹一通,那是欺騙;如果有優點而不知道,那是愚蠢;如果知道而不使流芳後世,那是麻木不仁。
這三條中的任何一條,都是讓君子感到恥辱的。
從前周公為周代天下的鞏固,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周公去世以後,周成王、周康王追念周公的不朽功勳,而打算在諸侯之中格外尊重魯國,所以特賜魯國可以提高其祭祀規格,具體地說,就是在郊外可以祭天,在太廟裡可以以啼禮祭周公。
以谛禮祭周公時,樂工登堂所唱的《清廟》,管樂隊在堂下演奏的《象》,舞者手執紅色盾牌和玉做的斧鎖所跳的《大武》之舞,還有由八列舞隊所跳的《大夏》之舞,這些統統都是天子才能使用的樂舞。
為了褒獎周公,所以把這一套天子樂舞賜給了魯國。
周公的子孫繼承了這一套東西,直到今天還在使用,就是為了頌揚周公之德,同時又提高了魯國在諸侯中的地位。
尚未開始動用刑罰時,老百姓就不敢割草打柴。
所以說:谛、嘗二祭的意義很重大,涉及治國的根本,不可不知。
明白谛嘗之義是君主的事,辦好谛嘗之事是臣子的事。
不明白篩嘗之義,作為國君就有所不足;辦不好谛嘗之祭,作為臣子就有所不足。
這裡所說的“義氣是用來實現自己的志尚,是各種德行的表現。
所以德行盛大的人他的思親意念就強烈,思親意念強烈的人他對祭祀意義的理解就透徹,對意義理解透徹的人他在祭祀時必然恭敬。
國君對祭祀恭敬,一那麼國内的黎民百姓誰敢不恭敬呢。
所以君子的對待祭祀,一定要親身參加。
有特殊情況時讓别人代替也是可以的。
雖然是讓人代替,但效果卻和國君親臨沒有什麼不同,原因就在于國君深明祭祀之義。
道德淺薄的人他對祭祀的事就心不在焉,對祭祀的意義也半信半疑,在這種情況下讓他去向神求祭,要求他做到畢恭畢敬是辦不到的。
祭祀祖先而做不到恭敬,還有什麼資格為民父母呢! 作為祭器的鼎,其上經常鑄有銘文。
所謂銘文,就是首先稱一揚先祖之功德而後再附己名于其下,自己附名于下以稱揚先祖的美德,并使之明顯地傳于後世。
那些作為先祖的人,沒有一個沒有優點,也沒有一個沒有缺點。
而銘文的要求,是隻贊美其優點而掩蓋其缺點。
這種孝子孝孫的用心,隻有賢者才能辦到。
制作銘文,就是要論述自己先祖的美德、功業、勳勞、受到褒獎和榮譽,公布于天下,而斟酌其要點而刻之于祭器,同時附上自己的名字,用來祭祀其先祖。
贊揚先祖,表示自己的孝敬;自己附名其下,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明白地曉喻後世,表示對子孫後代的教育。
由此看來,制作銘文真是一舉三得的事。
所以君子在觀看銘文時,既贊美銘文中稱道的祖先美德,又贊美銘文制作這件事本身。
制作銘文的人,其明察足以看到祖宗的美德,其仁愛足以使他能果斷地決定此事,其智慧足以使他和他的子孫從這件事上得到好處,真可以說是聰明透頂了。
聰明透頂而又不自誇,真可以算是謙恭了。
所以衛國大夫孔惺的鼎上刻有下述銘文:“六月丁亥,衛莊公來到太廟行祭。
莊公說:‘叔舅!你的遠祖莊叔輔佐我的遠祖成公。
成公曾命令莊叔随他逃難到楚國,又曾随成公一道被囚禁在京師,莊叔東西南北地奔走,毫不懈怠。
莊叔之功流于後世,又保佑我祖獻公返回國内。
獻公于是命令成叔繼承其祖莊叔的事業,忠君之事。
你的父親文叔,又繼承祖先的遺志,作為百官的表率,時刻想着如何把衛國搞好。
他操勞國家事務,晝夜不敢懈怠,老百姓都誇他是好樣的。
’莊公又說:‘叔舅,我現在給你這篇銘文,你要繼承你父親的精神,像他那樣盡忠報國。
’孔懊于是下拜叩頭說:‘我将稱揚君命以贊項我先祖之美德,努力實現您的厚望。
所有這些,我都要把它刻在羔祭的彜鼎上。
”,這就是衛國孔哩的彜鼎上銘文。
它也反映了古代的君子論述其先祖之美德并使之昭著于後世的這種情況。
通過銘文,自己可以附名于下,可以把祖先所建功業在國家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意義頌揚一番。
孔J哩的銘文不過是一個例子而已。
負有守衛宗廟社櫻責任的子孫,其先祖如果沒有優點而亂吹一通,那是欺騙;如果有優點而不知道,那是愚蠢;如果知道而不使流芳後世,那是麻木不仁。
這三條中的任何一條,都是讓君子感到恥辱的。
從前周公為周代天下的鞏固,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周公去世以後,周成王、周康王追念周公的不朽功勳,而打算在諸侯之中格外尊重魯國,所以特賜魯國可以提高其祭祀規格,具體地說,就是在郊外可以祭天,在太廟裡可以以啼禮祭周公。
以谛禮祭周公時,樂工登堂所唱的《清廟》,管樂隊在堂下演奏的《象》,舞者手執紅色盾牌和玉做的斧鎖所跳的《大武》之舞,還有由八列舞隊所跳的《大夏》之舞,這些統統都是天子才能使用的樂舞。
為了褒獎周公,所以把這一套天子樂舞賜給了魯國。
周公的子孫繼承了這一套東西,直到今天還在使用,就是為了頌揚周公之德,同時又提高了魯國在諸侯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