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祭統
關燈
小
中
大
再裸禮。
到了迎牲入廟時,國君親自牽着牛鼻繩,大夫緊跟在牲後,士抱着禾稈。
宗婦捧着盎齊随在夫人身後,獻上說水、國君親執莺刀切取牲肺獻給屍品嘗,夫人則獻上饋食之豆。
這就叫做夫婦一道親自主持祭祀。
祭祀進行到樂舞這一項目時,國君手執幹戚站到舞位上,國君站在靠東邊的上位,頭戴禮貌,手執盾牌,率其群臣起舞,以博得皇屍的歡心。
因此,天子的祭祀,是與天下臣民同樂;諸侯的祭祀,是與境内臣民同樂。
諸侯頭戴禮帽,手執盾牌,率其群臣起舞,以博得皇屍的歡心,這便是與境内臣民同樂的的表現。
在祭祀過程中有三個最重要的節目:在奉獻祭品活動中,沒有比裸禮更重要的了;在歌唱演奏活動中,沒有比登堂歌唱《清廟》更重要的了;在舞蹈活動中,沒有比《武宿夜》之舞更重要的了。
這是周代的規矩。
這三個最重要的節目,都是用來借助于外部的動作以增強君子虔誠的内心。
所以二者的關系是密切相關的,内心輕忽則外部動作也不帶勁,内心端重則外部動作也随之端重。
内心輕忽而希望達到外部動作的端重,即令是聖人也做不到。
所以君子的祭祀,一定要自己竭盡誠心,這樣才能使外部動作也端重起來。
遵循禮的要求,把三個最重要的節、目做好而博得皇屍的歡心,這才是聖人的祭祀之道。
祭禮中有俊這碼子事。
雖然俊是祭祀末尾的事,但也不可不了解其意義。
所以古人這樣說過:“好的結束要像好的開始一樣,餃這件事大概是最能說明這一點了。
”所以古代的君子說:“屍雖然尊貴,但他也吃鬼神吃剩的東西。
餃也是一種施惠之道,從中可以觀察出政治意義來。
”所以屍食畢起身離席,就由國君和卿四人吃屍剩下的祭品;國君吃罷起身,就由大夫六人吃國君吃剩的祭品,這叫做臣吃君之剩餘;大夫吃罷起身,就由士八人吃剩下的,這叫做賤者吃貴者剩下的;士吃罷起身,各人端着盛有剩餘祭品的食具出來,陳列在堂下,由各種當差的吃剩下的,吃畢撤掉,這叫做底下人吃在上位者之剩餘。
綜觀餃的全過程,是每變一次而俊的人數也就随之增多,這是要區别人有貴賤之分,而施惠的對象卻越來越多。
所以用四盤祭品就可以表現出恩惠遍施于廟中。
而廟中,乃是整個國境内的縮影。
祭禮中的俊,是一種大的恩澤。
所以上面有大的恩澤,就一定要惠及下面,隻不過上面的先得到而下面的後得到而已,并不是把上面的都撐死而把下面的都餓死。
所以上面有大的恩澤,民衆就會個個在下面等待,相信恩澤也必定會落到他們頭上。
這一切都是從餃這件事上反映出來的,所以說:“可以從中觀察出政治意義來。
” 祭祀作為一件事情可以說是夠大的了,祭祀時薦獻的供品夠完備了。
孝順的心再加上完備的祭品,這大概也就是教化的根本吧!所以君子的施行教化,在社會上就教育人們尊敬君長,在家庭裡就教育他們孝順雙親。
所以聖明的君主在上,則大小臣工服從;尊敬地祭祀宗廟社櫻,則子孫孝順。
竭盡祭祀之禮,端正祭祀之義,這就需要教化了。
所以君子事奉君王,一定要身體力行。
自己感到上面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就不要再讓下面這樣去做;自己厭惡下面的某些做法,就不要再這樣地應付上面。
不讓人家去做,而自己卻明知故犯,這不是教育的方法。
所以君子的施行教化,一定要從根本抓起,提綱絮領,這樣的辦法大慨非祭祀莫屬吧!這就無怪乎人們說:祭祀是教化的根本。
祭祀有十種意義:第一是體現事奉鬼神之道,第二是體現君臣之義,第三是體現父子關系,第四是體現貴賤有别,第五是體現親疏有别,第六是體現爵賞的施行,第七是體現夫婦之别,第八是體現政事公平,第九是體現長幼有序,第十是體現上下關系。
這就是祭祀的十種意義。
下面分開來說。
鋪席設幾,讓死者夫婦同席同幾,供神憑依;因為不知道神究竟在哪裡,所以不僅頭一天在室内行祭,而且第二天又在門外行祭。
這是和神明打交道的應有做法。
祭祀時,國君走出廟外迎牲,但不走出廟門外迎屍,這是為了避開嫌疑。
因為屍在廟門外仍然
到了迎牲入廟時,國君親自牽着牛鼻繩,大夫緊跟在牲後,士抱着禾稈。
宗婦捧着盎齊随在夫人身後,獻上說水、國君親執莺刀切取牲肺獻給屍品嘗,夫人則獻上饋食之豆。
這就叫做夫婦一道親自主持祭祀。
祭祀進行到樂舞這一項目時,國君手執幹戚站到舞位上,國君站在靠東邊的上位,頭戴禮貌,手執盾牌,率其群臣起舞,以博得皇屍的歡心。
因此,天子的祭祀,是與天下臣民同樂;諸侯的祭祀,是與境内臣民同樂。
諸侯頭戴禮帽,手執盾牌,率其群臣起舞,以博得皇屍的歡心,這便是與境内臣民同樂的的表現。
在祭祀過程中有三個最重要的節目:在奉獻祭品活動中,沒有比裸禮更重要的了;在歌唱演奏活動中,沒有比登堂歌唱《清廟》更重要的了;在舞蹈活動中,沒有比《武宿夜》之舞更重要的了。
這是周代的規矩。
這三個最重要的節目,都是用來借助于外部的動作以增強君子虔誠的内心。
所以二者的關系是密切相關的,内心輕忽則外部動作也不帶勁,内心端重則外部動作也随之端重。
内心輕忽而希望達到外部動作的端重,即令是聖人也做不到。
所以君子的祭祀,一定要自己竭盡誠心,這樣才能使外部動作也端重起來。
遵循禮的要求,把三個最重要的節、目做好而博得皇屍的歡心,這才是聖人的祭祀之道。
祭禮中有俊這碼子事。
雖然俊是祭祀末尾的事,但也不可不了解其意義。
所以古人這樣說過:“好的結束要像好的開始一樣,餃這件事大概是最能說明這一點了。
”所以古代的君子說:“屍雖然尊貴,但他也吃鬼神吃剩的東西。
餃也是一種施惠之道,從中可以觀察出政治意義來。
”所以屍食畢起身離席,就由國君和卿四人吃屍剩下的祭品;國君吃罷起身,就由大夫六人吃國君吃剩的祭品,這叫做臣吃君之剩餘;大夫吃罷起身,就由士八人吃剩下的,這叫做賤者吃貴者剩下的;士吃罷起身,各人端着盛有剩餘祭品的食具出來,陳列在堂下,由各種當差的吃剩下的,吃畢撤掉,這叫做底下人吃在上位者之剩餘。
綜觀餃的全過程,是每變一次而俊的人數也就随之增多,這是要區别人有貴賤之分,而施惠的對象卻越來越多。
所以用四盤祭品就可以表現出恩惠遍施于廟中。
而廟中,乃是整個國境内的縮影。
祭禮中的俊,是一種大的恩澤。
所以上面有大的恩澤,就一定要惠及下面,隻不過上面的先得到而下面的後得到而已,并不是把上面的都撐死而把下面的都餓死。
所以上面有大的恩澤,民衆就會個個在下面等待,相信恩澤也必定會落到他們頭上。
這一切都是從餃這件事上反映出來的,所以說:“可以從中觀察出政治意義來。
” 祭祀作為一件事情可以說是夠大的了,祭祀時薦獻的供品夠完備了。
孝順的心再加上完備的祭品,這大概也就是教化的根本吧!所以君子的施行教化,在社會上就教育人們尊敬君長,在家庭裡就教育他們孝順雙親。
所以聖明的君主在上,則大小臣工服從;尊敬地祭祀宗廟社櫻,則子孫孝順。
竭盡祭祀之禮,端正祭祀之義,這就需要教化了。
所以君子事奉君王,一定要身體力行。
自己感到上面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就不要再讓下面這樣去做;自己厭惡下面的某些做法,就不要再這樣地應付上面。
不讓人家去做,而自己卻明知故犯,這不是教育的方法。
所以君子的施行教化,一定要從根本抓起,提綱絮領,這樣的辦法大慨非祭祀莫屬吧!這就無怪乎人們說:祭祀是教化的根本。
祭祀有十種意義:第一是體現事奉鬼神之道,第二是體現君臣之義,第三是體現父子關系,第四是體現貴賤有别,第五是體現親疏有别,第六是體現爵賞的施行,第七是體現夫婦之别,第八是體現政事公平,第九是體現長幼有序,第十是體現上下關系。
這就是祭祀的十種意義。
下面分開來說。
鋪席設幾,讓死者夫婦同席同幾,供神憑依;因為不知道神究竟在哪裡,所以不僅頭一天在室内行祭,而且第二天又在門外行祭。
這是和神明打交道的應有做法。
祭祀時,國君走出廟外迎牲,但不走出廟門外迎屍,這是為了避開嫌疑。
因為屍在廟門外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