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祭統

關燈
在管理百姓的種種方法之中,沒有比禮更重要的了。

    禮有吉、兇、賓、軍、嘉五種,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祭禮。

    祭禮,并不是外界有什麼東西強迫你這麼辦,而是發自内心深處的自覺行動。

    春夏秋冬,時序推移,人們感物傷時,觸景生情,不由地就會想起死去的親人,這種感情的表達就是祭之以禮。

    所以隻有賢者才能完全理解祭禮的意義。

     賢者的祭祀,一定會得到鬼神所賜的福,但這個福,不是世俗所說的福。

    賢者的福,是備的意思。

    而備字咋講呢?是一切事情都順着理辦的意思。

    無所不順,這就叫備。

    其意思是說,對自己,按着良知行事;對外界,按着道理行事。

    忠臣的事奉國君,孝子的事奉雙親,其忠其孝都來源于一個順字。

    對上則順着鬼神,對外則順着君長,對内則順着雙親,這樣做了才叫做備。

    隻有賢者才能做到備,能做到備然後才能做到必然得到鬼神賜福的祭。

    所以賢者的祭祀,不過是竭盡自己的誠信與忠敬,奉獻祭品,行其”典禮,和之以音樂,稽之以季節,潔淨地薦獻而已,并不存心要神保佑賜福。

    這才是孝子舉行祭祀時的心情。

    孝子的祭祀,是用來完成對父母生前應盡而未盡的供養和孝道。

    所謂孝,就是這種供養和孝道的積蓄。

    一個順字貫穿于父母的生前和身後,這才叫做孝的積蓄。

    所以孝子的事奉父母不外乎三件事:頭一件是生前好好供養,第二件是身後依禮服喪,第三件是服喪期滿要按時祭祀。

    在供養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做兒子的是否孝順,在服喪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哀傷,在祭祀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虔敬和按時。

    這三件事都做得很好,才配稱作孝子的行為。

     祭祀不但要求自己盡心盡力,還要求求助于外,這就關系到婚禮了。

    所以國君在娶夫人之前的求婚辭是這樣說的:“聽說您有位賢淑的女兒,希望能嫁給我,和我一道治理國家,祭祀宗廟社櫻。

    ”這就是求助的目的。

    祭祀這件事,必須由夫婦親自共同參加,以便裡裡外外的事情都有人負責。

    事情都有人負責,就必然祭品齊備。

    水中産的、陸地産的酶菜、肉醬有了,這算是祭祀用的小吃類齊備了。

    牛羊豬三牲齊全,黍櫻稻粱分裝八碗,這算是美味齊備了。

    還有各種不同的昆蟲,還有各種不同的瓜果,這算是世上之物都有了。

    總而言之,隻要是天下生的,地上長的,隻要是可以用來進獻的,沒有一樣沒有,這表示祭品的極其豐盛。

    從客觀上來說是要求祭品極其豐盛,從主觀上來說則要求極其虔誠,這才算是祭祀的用心。

    因此之故,天子才在南郊親耕籍田,以提供祭品;王後在北郊親自養蠶,以提供祭服;諸侯在東郊親耕籍田,也是用以提供祭品;夫人在北郊親自養蠶,也是用以提供祭服。

    天子和諸侯并不是窮到了自己不親耕就沒有祭品,王後和夫人也不是窮到了自己不養蠶就沒有祭服,之所以要那樣做,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誠信,有了誠信才算盡心,盡了心才算是虔敬。

    虔敬了,盡心了,然後才可以事奉神明。

    這便是祭祀的原則。

     到了将要舉行祭祀的時候,君子就要齋戒。

    齋戒也可以說是整齊的意思,就是把身上和心裡不整齊的東西整齊一下以求達到整齊。

    所以君子不是從事于祭祀,在不需要恭敬的場合,就不齋戒。

    不齋戒就做事沒有禁忌,嗜欲也沒有限制。

    但到了要齋戒的時候,禁忌之事就不能做,嗜欲也要加以限制,耳不聽音樂。

    所以古書上說:“齋戒的人不舉樂。

    ”就是說齋戒的時候不敢分散心思。

    心無雜念,所思所想必然合乎正道;手足不亂動,擡手動腳必然合乎規矩。

    所以君子的齋戒,其目的就在于達到身心的純潔。

    為此目的,所以先散齋七天收斂一下心志,然後再緻齋三天加以整齊。

    把心志收斂住了就叫做齋戒。

    齋戒是高度的身心純潔,然後才可以和神明打交道。

    所以,在祭祀前十一天,宮宰要鄭重地告誡夫人,于是夫人開始齋戒,先散齋七天,接着再緻齋三天。

    國君在國君的正寝緻齊,夫人在夫人的正寝緻齊,到祭祀那天才會合于太廟。

    國君身着禮服頭戴禮帽站在昨階,夫人頭戴首飾身穿字L服站在東房。

    國君手執圭攢在屍前行裸禮,大宗伯手執璋攢在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