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祭義
關燈
小
中
大
源以便利用,四是樹立道義,五是提倡謙讓。
緬懷初始,意在使人飲水思源而不忘其本。
不忘祖宗,意在使人知道尊上。
開發資源以便利用,意在使人民的生活有保障。
樹立道義,意在理順君君、臣臣、父子的關系。
提倡謙讓,意在消除争訟。
把這五項作用合起來,就構成了治理天下的無所不包的字,即令還有些壞人壞事不能治住,其數量也微乎其微。
宰我說:“我聽到人們常說鬼呀神呀的,就是不知其涵義。
”孔子回答說:“氣是神的旺盛,魄是鬼的旺盛。
既祭鬼,又祭神,這便達到了聖人以神道設教的完滿境界。
一切活着的東西都要死去,死後其體魄必然歸土,這就叫鬼。
體魄腐爛于地下,化為野土;而其靈魂則發揚于上,成為看得見的光明,聞得到的氣味,感受到的凄酸,這是一切生物都具有的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的精靈,也是神的存在的顯示。
聖人就根據萬物的這種精靈,給它們取了個至高無上的名子,曰鬼日神,作為黎民百姓遵守的法則,于是黎民百姓都害怕鬼神,服從鬼神。
聖人以為光這樣做還不夠,于是又建造宮室,設立宗廟和桃廟,以區别鬼神的親疏遠近,教導人民不但要緬懷遠祖,而且要祭祀父母,不要忘掉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這一着很奏效,老百姓之所以服從領導,就是由于這一點,而且服從得非常快。
既然設立了鬼和神這兩個名稱,就相應地報以兩種不同的祭禮。
一是朝事之禮,即把牲血和腸間脂肪放在蕭篙上焚燒,升起的煙,既有芳香之氣,還雜有蕭篙之氣。
這是用氣味來報答氣,也就是神的。
這種質樸尚古的祭祀可以提醒人們追懷初始。
一是進獻熟食之禮,即獻以黍櫻,又獻以牲的肝、肺、首、合。
加上兩瓶醛酒,再加上郁粵香酒。
這是用熟食來報答魄,也就是鬼的。
這種進獻熟食之祭可以起到教民相愛的作用。
對上有報神之祭,對下有報鬼之祭,從禮數上來講可以說兩頭都照顧到了。
君子緬懷父母以至于遠祖,不忘掉自己是從哪裡來的,所以對他們是有多少敬意就拿出多少敬意,有多厚的感情就拿出多厚的感情,在祭祀活動中竭心盡力以報答自己的親人,不敢有絲毫的保留。
所以從前天子有藉田千畝,到了春耕的時候,要戴上系有紅色帽帶的禮帽,親執犁把而耕;諸侯也有藉田百畝,到了春耕的時候,要戴上系有青色帽帶的禮帽,親執犁柄而耕。
藉田所得的收入,用來祭祀夫地、山川幾社櫻和先祖。
醋酪黍傻等等祭品,就是來自藉田的收入。
這是多麼虔誠的祭祀啊:古時候天子和諸侯都專門設有養獸之官,每年到了一定的時候,天子和諸侯都要在齋戒沐浴之後前往巡視,因為符合要求的祭牲一定要從其中挑選,這是對祭祀極其虔敬的表現。
在祭前三月,國君派人把牛牽來,親自察看,挑選毛色純一體無損傷的牛加以占蔔如果得到吉兆,然後就把此牛敬養起來。
到了每月的初一、十五,國君還要穿上皮棄禮服,親自察看被養之牛。
在這上面下這樣大的力氣,也是極其孝順的表現。
古時候天子和諸侯還都設有公家的桑園和養蠶的宮室,臨着河邊建造,以便漂洗蠶種。
養蠶的宮室有一丈高,其周圍種上荊棘當牆,門反鎖着。
到了季春三月初一的早上,國君身穿皮棄服,通過占蔔選擇後宮中符合吉兆的夫人和世婦,讓她們到蠶室去養蠶。
她們捧着蠶種到河裡漂洗,到公家的桑園裡采摘桑葉,讓風吹幹桑葉上的露水,然後用來喂蠶。
等到春季已盡,世婦們養蠶的事情也告結束,于是捧着收獲的蠶繭請國君過目,然後就獻繭于夫人。
夫人就說:“這是用來給國君做衣服的吧!”就身着禮服而接收了下來,并且用少牢之禮慰勞獻繭的世婦。
古代獻繭的禮節,大概都是這樣吧?等到黃道吉日,夫人就開始綴絲。
先由夫人把手伸入泡蠶繭的盆中三次,每次抽出一個絲頭,然後就把蠶繭分給符合吉兆的夫人和世婦,讓她們缥絲。
此後,還要把絲分别染成紅色、綠色、黑色、黃色,制成繪有種種圖案的禮服。
禮服做成以後,國君穿上禮服祭祀先王先公,真是虔敬到極點了。
” 曾子說:‘哮有三等。
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鑽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夠贍養父母。
”曾子的學生公明儀向曾子問道:“老師您可以說是、做到了‘孝’字吧?”曾子答道
緬懷初始,意在使人飲水思源而不忘其本。
不忘祖宗,意在使人知道尊上。
開發資源以便利用,意在使人民的生活有保障。
樹立道義,意在理順君君、臣臣、父子的關系。
提倡謙讓,意在消除争訟。
把這五項作用合起來,就構成了治理天下的無所不包的字,即令還有些壞人壞事不能治住,其數量也微乎其微。
宰我說:“我聽到人們常說鬼呀神呀的,就是不知其涵義。
”孔子回答說:“氣是神的旺盛,魄是鬼的旺盛。
既祭鬼,又祭神,這便達到了聖人以神道設教的完滿境界。
一切活着的東西都要死去,死後其體魄必然歸土,這就叫鬼。
體魄腐爛于地下,化為野土;而其靈魂則發揚于上,成為看得見的光明,聞得到的氣味,感受到的凄酸,這是一切生物都具有的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的精靈,也是神的存在的顯示。
聖人就根據萬物的這種精靈,給它們取了個至高無上的名子,曰鬼日神,作為黎民百姓遵守的法則,于是黎民百姓都害怕鬼神,服從鬼神。
聖人以為光這樣做還不夠,于是又建造宮室,設立宗廟和桃廟,以區别鬼神的親疏遠近,教導人民不但要緬懷遠祖,而且要祭祀父母,不要忘掉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這一着很奏效,老百姓之所以服從領導,就是由于這一點,而且服從得非常快。
既然設立了鬼和神這兩個名稱,就相應地報以兩種不同的祭禮。
一是朝事之禮,即把牲血和腸間脂肪放在蕭篙上焚燒,升起的煙,既有芳香之氣,還雜有蕭篙之氣。
這是用氣味來報答氣,也就是神的。
這種質樸尚古的祭祀可以提醒人們追懷初始。
一是進獻熟食之禮,即獻以黍櫻,又獻以牲的肝、肺、首、合。
加上兩瓶醛酒,再加上郁粵香酒。
這是用熟食來報答魄,也就是鬼的。
這種進獻熟食之祭可以起到教民相愛的作用。
對上有報神之祭,對下有報鬼之祭,從禮數上來講可以說兩頭都照顧到了。
君子緬懷父母以至于遠祖,不忘掉自己是從哪裡來的,所以對他們是有多少敬意就拿出多少敬意,有多厚的感情就拿出多厚的感情,在祭祀活動中竭心盡力以報答自己的親人,不敢有絲毫的保留。
所以從前天子有藉田千畝,到了春耕的時候,要戴上系有紅色帽帶的禮帽,親執犁把而耕;諸侯也有藉田百畝,到了春耕的時候,要戴上系有青色帽帶的禮帽,親執犁柄而耕。
藉田所得的收入,用來祭祀夫地、山川幾社櫻和先祖。
醋酪黍傻等等祭品,就是來自藉田的收入。
這是多麼虔誠的祭祀啊:古時候天子和諸侯都專門設有養獸之官,每年到了一定的時候,天子和諸侯都要在齋戒沐浴之後前往巡視,因為符合要求的祭牲一定要從其中挑選,這是對祭祀極其虔敬的表現。
在祭前三月,國君派人把牛牽來,親自察看,挑選毛色純一體無損傷的牛加以占蔔如果得到吉兆,然後就把此牛敬養起來。
到了每月的初一、十五,國君還要穿上皮棄禮服,親自察看被養之牛。
在這上面下這樣大的力氣,也是極其孝順的表現。
古時候天子和諸侯還都設有公家的桑園和養蠶的宮室,臨着河邊建造,以便漂洗蠶種。
養蠶的宮室有一丈高,其周圍種上荊棘當牆,門反鎖着。
到了季春三月初一的早上,國君身穿皮棄服,通過占蔔選擇後宮中符合吉兆的夫人和世婦,讓她們到蠶室去養蠶。
她們捧着蠶種到河裡漂洗,到公家的桑園裡采摘桑葉,讓風吹幹桑葉上的露水,然後用來喂蠶。
等到春季已盡,世婦們養蠶的事情也告結束,于是捧着收獲的蠶繭請國君過目,然後就獻繭于夫人。
夫人就說:“這是用來給國君做衣服的吧!”就身着禮服而接收了下來,并且用少牢之禮慰勞獻繭的世婦。
古代獻繭的禮節,大概都是這樣吧?等到黃道吉日,夫人就開始綴絲。
先由夫人把手伸入泡蠶繭的盆中三次,每次抽出一個絲頭,然後就把蠶繭分給符合吉兆的夫人和世婦,讓她們缥絲。
此後,還要把絲分别染成紅色、綠色、黑色、黃色,制成繪有種種圖案的禮服。
禮服做成以後,國君穿上禮服祭祀先王先公,真是虔敬到極點了。
” 曾子說:‘哮有三等。
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鑽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夠贍養父母。
”曾子的學生公明儀向曾子問道:“老師您可以說是、做到了‘孝’字吧?”曾子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