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雜記下
關燈
小
中
大
的是玄衣缥裳,頭上就不可戴棄續。
國家舉行大祭祀時全國禁哭,遭喪的人家在舉行朝夕奠時可以遵令不哭,但照舊站在哭位上是允許的。
孝子如果還是個小孩子,就可以哭而不拉長聲調,不跳起跺腳,不執喪杖,不穿繩展,不住依廬。
孔子說:“伯母、叔母死,為她們穿的是齊衰孝服,但哭時的跳耀卻腳不離地;姑、姊妹死,為她們穿的是大功喪服,但哭時的跳躍卻腳離地面。
如果明白了此中的道理,那才算是把禮文用到家了,把禮文用到家了。
”洩柳的母親去世,辦喪事的時候,相者都是站在主人的左邊。
洩柳死的時候,他的學生當相者卻站在主人的右邊。
站在主人右邊協助主人行禮,這種錯誤作法是從洩柳的學生開始的。
天子死後,飯含用九個貝殼,諸侯用七個,大夫用五個,士用三個。
士死後第三個月下葬,葬之當月就舉行卒哭之祭。
大夫死後第三個月下葬,第五個月舉行卒哭之祭。
諸侯死後第五個月下葬,第七個月舉行卒哭之祭。
葬後的虞祭,士舉行三次,大夫五次,諸侯七次。
諸侯派遣使者到他國吊、含、隧、帽、臨,這些儀節都是在同一天内完成的,其先後次序就是如此。
卿大夫生病,國君要探問無數次;士生病,國君隻探問一次。
國君對于卿大夫的去世,到了下葬那天不吃肉,到了卒哭那天不聽音樂;對于士的去世,在入殡那天不欣賞音樂。
将葬,移樞朝于祖廟,把靈樞擡到堂上放正。
諸侯出葬,樞車上系四條大繩,由五百人來拉繩,拉繩的人皆銜枚;司馬手執金铎,靈車左右各八人,搖動金铎以号令于衆。
匠人一名,手執羽葆走在靈車前面,以羽葆作為指揮靈車前進的信号。
大夫出葬,在朝祖以後出葬時,樞車上系兩條大繩,由三百人來牽引;·在靈車左右各有四個手執金铎的人;用旗幟作為指揮靈車前進的信号。
孔子說:“管仲身為大夫,卻使用镂花鑲玉的篡,系着朱紅色的帽帶,在大門内設置屏風,在堂上設置用以放還空酒杯的土台子,住室的鬥拱上刻着山形圖案,梁上的短柱雕有水草。
不能說管仲不是個賢大夫,但從他的上述潛上行為來看,要當他的國君也夠不容易的。
晏平仲身為大夫,卻在祭祖時僅用一隻小小的豬蹄膀,連碗都盛不滿。
不能說晏平仲不是個賢大夫,但從他的這般克己來看,要當他的下屬也夠不容易的。
君子的行為要與身份相稱,既不潛上,又不逼下。
” 婦道人家如果不是由于父母去世,就不越境到他國去吊喪。
如果父母去世,就是貴為國君夫人也要歸國奔喪。
夫人歸國奔喪之禮的規格,與諸侯親自出吊的規格一樣。
主國接待夫人,也要像接待諸侯一樣。
夫人來到主國,從宮旁小門進去,從側階登堂,主國國君站在東階上等候,并不下階相迎。
其他禮儀都和奔喪禮一樣。
小叔子死了,作嫂子的不可撫屍而哭;嫂子死了,作小叔子的也不可撫屍而哭。
君子有三種憂慮: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比慮不能夠聽說;已經聽說到的東西,憂慮不能夠學會;已經學會的東西,憂慮不能夠實行。
君子還有五種自感羞恥的事:身居其位而不謀其政,君子引以為恥;謀其政而不能付諸實行,君子引以為恥;已經付諸實行了而又半途而廢,君子引以為恥,地廣而民稀,君子引以為恥;與别國人口一樣多而人家的财富比自己多一倍,君子引以為恥。
孔子說:“兇荒年景,乘車要用蓦馬,祭祀用牲的規格要比平時降等。
”恤由死時,魯哀公派孺悲到孔子那裡去學習士喪禮,于是《士喪禮》才被記載了下來。
子貢觀看年終的蠟祭,孔子問他:“賜啊,你看出蠟祭給人們帶來的巨大歡樂了嗎?”子貢答道:“舉國上卞都像是在發酒瘋,學生我還看不出樂在何處?”孔子說。
“人們辛勤勞作一年,好不容易才有這麼一天享受,這是你體會不到的。
讓民衆一味緊張而沒有一天輕松,即使文王、武王也不能把天下治理得好;讓民衆一味輕松而沒有一天緊張,文王、武王也不會這麼辦。
該緊張時緊張,該輕松時輕松,這才是文主、武王治理天下的辦法。
” 孟獻子說:“正月冬至那一天,可以祭祀上帝。
七月夏至那一天,可以祭祀祖先。
”在七月舉行谛祭,是從孟獻子開始的。
國君的夫人不再經過天子的認可,是從魯昭公開始的。
外宗為國君、夫人服喪,其規格同于内宗。
國家舉行大祭祀時全國禁哭,遭喪的人家在舉行朝夕奠時可以遵令不哭,但照舊站在哭位上是允許的。
孝子如果還是個小孩子,就可以哭而不拉長聲調,不跳起跺腳,不執喪杖,不穿繩展,不住依廬。
孔子說:“伯母、叔母死,為她們穿的是齊衰孝服,但哭時的跳耀卻腳不離地;姑、姊妹死,為她們穿的是大功喪服,但哭時的跳躍卻腳離地面。
如果明白了此中的道理,那才算是把禮文用到家了,把禮文用到家了。
”洩柳的母親去世,辦喪事的時候,相者都是站在主人的左邊。
洩柳死的時候,他的學生當相者卻站在主人的右邊。
站在主人右邊協助主人行禮,這種錯誤作法是從洩柳的學生開始的。
天子死後,飯含用九個貝殼,諸侯用七個,大夫用五個,士用三個。
士死後第三個月下葬,葬之當月就舉行卒哭之祭。
大夫死後第三個月下葬,第五個月舉行卒哭之祭。
諸侯死後第五個月下葬,第七個月舉行卒哭之祭。
葬後的虞祭,士舉行三次,大夫五次,諸侯七次。
諸侯派遣使者到他國吊、含、隧、帽、臨,這些儀節都是在同一天内完成的,其先後次序就是如此。
卿大夫生病,國君要探問無數次;士生病,國君隻探問一次。
國君對于卿大夫的去世,到了下葬那天不吃肉,到了卒哭那天不聽音樂;對于士的去世,在入殡那天不欣賞音樂。
将葬,移樞朝于祖廟,把靈樞擡到堂上放正。
諸侯出葬,樞車上系四條大繩,由五百人來拉繩,拉繩的人皆銜枚;司馬手執金铎,靈車左右各八人,搖動金铎以号令于衆。
匠人一名,手執羽葆走在靈車前面,以羽葆作為指揮靈車前進的信号。
大夫出葬,在朝祖以後出葬時,樞車上系兩條大繩,由三百人來牽引;·在靈車左右各有四個手執金铎的人;用旗幟作為指揮靈車前進的信号。
孔子說:“管仲身為大夫,卻使用镂花鑲玉的篡,系着朱紅色的帽帶,在大門内設置屏風,在堂上設置用以放還空酒杯的土台子,住室的鬥拱上刻着山形圖案,梁上的短柱雕有水草。
不能說管仲不是個賢大夫,但從他的上述潛上行為來看,要當他的國君也夠不容易的。
晏平仲身為大夫,卻在祭祖時僅用一隻小小的豬蹄膀,連碗都盛不滿。
不能說晏平仲不是個賢大夫,但從他的這般克己來看,要當他的下屬也夠不容易的。
君子的行為要與身份相稱,既不潛上,又不逼下。
” 婦道人家如果不是由于父母去世,就不越境到他國去吊喪。
如果父母去世,就是貴為國君夫人也要歸國奔喪。
夫人歸國奔喪之禮的規格,與諸侯親自出吊的規格一樣。
主國接待夫人,也要像接待諸侯一樣。
夫人來到主國,從宮旁小門進去,從側階登堂,主國國君站在東階上等候,并不下階相迎。
其他禮儀都和奔喪禮一樣。
小叔子死了,作嫂子的不可撫屍而哭;嫂子死了,作小叔子的也不可撫屍而哭。
君子有三種憂慮: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比慮不能夠聽說;已經聽說到的東西,憂慮不能夠學會;已經學會的東西,憂慮不能夠實行。
君子還有五種自感羞恥的事:身居其位而不謀其政,君子引以為恥;謀其政而不能付諸實行,君子引以為恥;已經付諸實行了而又半途而廢,君子引以為恥,地廣而民稀,君子引以為恥;與别國人口一樣多而人家的财富比自己多一倍,君子引以為恥。
孔子說:“兇荒年景,乘車要用蓦馬,祭祀用牲的規格要比平時降等。
”恤由死時,魯哀公派孺悲到孔子那裡去學習士喪禮,于是《士喪禮》才被記載了下來。
子貢觀看年終的蠟祭,孔子問他:“賜啊,你看出蠟祭給人們帶來的巨大歡樂了嗎?”子貢答道:“舉國上卞都像是在發酒瘋,學生我還看不出樂在何處?”孔子說。
“人們辛勤勞作一年,好不容易才有這麼一天享受,這是你體會不到的。
讓民衆一味緊張而沒有一天輕松,即使文王、武王也不能把天下治理得好;讓民衆一味輕松而沒有一天緊張,文王、武王也不會這麼辦。
該緊張時緊張,該輕松時輕松,這才是文主、武王治理天下的辦法。
” 孟獻子說:“正月冬至那一天,可以祭祀上帝。
七月夏至那一天,可以祭祀祖先。
”在七月舉行谛祭,是從孟獻子開始的。
國君的夫人不再經過天子的認可,是從魯昭公開始的。
外宗為國君、夫人服喪,其規格同于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