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雜記上
關燈
小
中
大
有子批評說:“這不合禮制。
喪事祭奠所用的供品,不過肉幹肉醬而已。
”吉祭的時候,自稱“孝子”或“孝孫”;喪事中的訃告和祭文,自稱“哀子”或“哀孫”。
孝子穿的喪服、乘的喪車,不分貴賤,都是一樣的。
太白冠和細布冠,都是沒有纓飾的。
有冠圈的玄冠和大祥以後所戴的編冠才有纓飾。
大夫戴着締冕去參加國君的祭祀,而家祭卻戴爵棄。
士戴着爵棄去參加國君的祭祀,而家祭卻戴玄冠。
結婚的那天,士是戴着爵棄去迎新娘的,由此看來,士的家祭時戴爵棄也是可以的吧。
搗粵的臼用柏木制成下柞用桐木制成。
撈牲體的大木勺用桑木制成,長三尺,有的說長五尺。
撈牲體的木叉也用桑木制成,叉‘柄與叉尖都要削得小一點。
襲屍用的綽帶,諸侯、大夫是五種色彩具備,士則隻有紅、綠二色。
随葬用的酸,是用稻米釀制的醛。
盛放醬類的甕,盛放酒漿的壇子,盛放谷物的竹簍,盛放各種容器的木架,以上這些随葬物品,統統填到棺飾與外榔之間的孔隙中,然後把棺梆的蓋闆放入擴中,至于臨時作神主用的重,虞祭以後就埋掉了。
凡是婦人的喪禮,其辦事規格都随照其夫之爵位。
小斂、大斂和啟殡這三件事,每件事做完以後主人都要遍拜賓客。
朝夕哭時,要把遮擋靈樞的帷幕撩起來,哭過以後再放下。
如果靈樞已下葬,則帷幕也就不用了。
國君如果在靈樞已載到車上之後來吊問,這時主人要退居賓位朝東拜謝,再到門内右邊向北哭踴,然後先出門外等待拜送國君。
送走國君以後再舉行祖奠。
子羔死的時候,其小斂用的衣服有五套:一套是在裝有絲綿的上衣下裳之外罩上一件鑲有绛色下緣的稅衣,一套是布衣素裳,一套是皮棄服,一套是爵棄服,一套是玄冕服。
曾子說:“不該用那鑲有绛色的下緣,因為那是婦人之服。
” 奉國君之命出使他國而死,如果是死于公館就招魂,死于私館就不招魂。
所謂公館,就是他國國君的賓館或國君指定的下榻處。
所謂私館,就是卿大夫以下的私宅。
從始死之日到成殡之日,為國君要七踴,為大夫要五踴,為士要三踴。
每一次踴,都是男子先踴,接着是婦人踴,最後是賓客踴。
國君小斂用的衣服有九套:一套衰衣貼身穿,下面依次是一套玄端,一套朝服,一套皮棄服,一套缥裳,兩套爵棄服,一套玄冕服,一套褒衣;穿好以後,用朱綠兩色的帶子系腰,外面再加上一條大帶。
小斂時主人要頭戴環紐,在這一點上,國君、大夫和士都是一樣的。
國君光臨臣下的大斂,盡管大斂已經開始也不算數,而要等到國君升堂之後,商祝才鋪設斂席,從頭開始大斂,這樣做才顯得光彩。
魯國人贈送死者入擴的帛,三塊是玄色,二塊是绛色,每塊寬一尺,長二尺二寸,這距禮的要求太遠了。
某國諸侯去世,他國諸侯派來吊喪的使者就在主國大門以西就位,面朝東。
使者的随員站在使者的東南,面朝北,以西邊為上位。
使者及其随員都要站在大門以西,不可擋住大門。
門内,嗣君站在東階下,面朝西。
輔導嗣君行禮的人接受嗣君的委托,出來對使者說:“嗣君某讓我來請教有何公幹。
”使者答道:“敝國國君特派我來表示他對此不幸事件的哀悼。
”輔導嗣君行禮的人聽過後進去報告,然後又走出來相請,說:“嗣子某某已在裡邊恭候。
”吊者入門,主人從昨階升堂,面向西;吊者從西昨升堂,面向東,表達來意說:“敝國國君聽到貴國國君去世的噩耗,非常悲痛,特派我來表示他對此不幸的哀悼。
”嗣子磕頭拜謝。
于是吊者從西階下堂,出門,返回原位。
随員之一執璧向相者說明來意:“敝國國君特派我來饋獻含玉。
”相者進去察告嗣君,然後出來相請,說:“嗣子某某已在裡邊恭候。
”此随員即進門,從西階升堂轉達來意。
嗣子聽了以後磕頭拜謝。
此随員跪下,把所執璧放在靈樞東南的葦席上。
如果是下葬以後才行此禮,靈樞東南鋪的葦席就換成了蒲席。
、然後從西階走下來,
喪事祭奠所用的供品,不過肉幹肉醬而已。
”吉祭的時候,自稱“孝子”或“孝孫”;喪事中的訃告和祭文,自稱“哀子”或“哀孫”。
孝子穿的喪服、乘的喪車,不分貴賤,都是一樣的。
太白冠和細布冠,都是沒有纓飾的。
有冠圈的玄冠和大祥以後所戴的編冠才有纓飾。
大夫戴着締冕去參加國君的祭祀,而家祭卻戴爵棄。
士戴着爵棄去參加國君的祭祀,而家祭卻戴玄冠。
結婚的那天,士是戴着爵棄去迎新娘的,由此看來,士的家祭時戴爵棄也是可以的吧。
搗粵的臼用柏木制成下柞用桐木制成。
撈牲體的大木勺用桑木制成,長三尺,有的說長五尺。
撈牲體的木叉也用桑木制成,叉‘柄與叉尖都要削得小一點。
襲屍用的綽帶,諸侯、大夫是五種色彩具備,士則隻有紅、綠二色。
随葬用的酸,是用稻米釀制的醛。
盛放醬類的甕,盛放酒漿的壇子,盛放谷物的竹簍,盛放各種容器的木架,以上這些随葬物品,統統填到棺飾與外榔之間的孔隙中,然後把棺梆的蓋闆放入擴中,至于臨時作神主用的重,虞祭以後就埋掉了。
凡是婦人的喪禮,其辦事規格都随照其夫之爵位。
小斂、大斂和啟殡這三件事,每件事做完以後主人都要遍拜賓客。
朝夕哭時,要把遮擋靈樞的帷幕撩起來,哭過以後再放下。
如果靈樞已下葬,則帷幕也就不用了。
國君如果在靈樞已載到車上之後來吊問,這時主人要退居賓位朝東拜謝,再到門内右邊向北哭踴,然後先出門外等待拜送國君。
送走國君以後再舉行祖奠。
子羔死的時候,其小斂用的衣服有五套:一套是在裝有絲綿的上衣下裳之外罩上一件鑲有绛色下緣的稅衣,一套是布衣素裳,一套是皮棄服,一套是爵棄服,一套是玄冕服。
曾子說:“不該用那鑲有绛色的下緣,因為那是婦人之服。
” 奉國君之命出使他國而死,如果是死于公館就招魂,死于私館就不招魂。
所謂公館,就是他國國君的賓館或國君指定的下榻處。
所謂私館,就是卿大夫以下的私宅。
從始死之日到成殡之日,為國君要七踴,為大夫要五踴,為士要三踴。
每一次踴,都是男子先踴,接着是婦人踴,最後是賓客踴。
國君小斂用的衣服有九套:一套衰衣貼身穿,下面依次是一套玄端,一套朝服,一套皮棄服,一套缥裳,兩套爵棄服,一套玄冕服,一套褒衣;穿好以後,用朱綠兩色的帶子系腰,外面再加上一條大帶。
小斂時主人要頭戴環紐,在這一點上,國君、大夫和士都是一樣的。
國君光臨臣下的大斂,盡管大斂已經開始也不算數,而要等到國君升堂之後,商祝才鋪設斂席,從頭開始大斂,這樣做才顯得光彩。
魯國人贈送死者入擴的帛,三塊是玄色,二塊是绛色,每塊寬一尺,長二尺二寸,這距禮的要求太遠了。
某國諸侯去世,他國諸侯派來吊喪的使者就在主國大門以西就位,面朝東。
使者的随員站在使者的東南,面朝北,以西邊為上位。
使者及其随員都要站在大門以西,不可擋住大門。
門内,嗣君站在東階下,面朝西。
輔導嗣君行禮的人接受嗣君的委托,出來對使者說:“嗣君某讓我來請教有何公幹。
”使者答道:“敝國國君特派我來表示他對此不幸事件的哀悼。
”輔導嗣君行禮的人聽過後進去報告,然後又走出來相請,說:“嗣子某某已在裡邊恭候。
”吊者入門,主人從昨階升堂,面向西;吊者從西昨升堂,面向東,表達來意說:“敝國國君聽到貴國國君去世的噩耗,非常悲痛,特派我來表示他對此不幸的哀悼。
”嗣子磕頭拜謝。
于是吊者從西階下堂,出門,返回原位。
随員之一執璧向相者說明來意:“敝國國君特派我來饋獻含玉。
”相者進去察告嗣君,然後出來相請,說:“嗣子某某已在裡邊恭候。
”此随員即進門,從西階升堂轉達來意。
嗣子聽了以後磕頭拜謝。
此随員跪下,把所執璧放在靈樞東南的葦席上。
如果是下葬以後才行此禮,靈樞東南鋪的葦席就換成了蒲席。
、然後從西階走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