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把幹戈束之高閣’。
把帶兵的将帥封為諸侯。
這樣一來,普天之下都知道武王不再用兵打仗了。
解散了軍隊,在郊外的學宮舉行射箭比賽。
諸侯在東郊習射時,奏《狸首》之曲;天子在西郊習射時,奏《驗虞》之曲。
戰場上那種穿透恺甲的射箭停止了。
大家都穿上了禮服,戴着禮帽,腰插笛闆,而勇士也不身帶佩劍了。
天子在明堂祭祀祖先,而民衆也就懂得孝道了。
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然後諸侯就懂得如何做臣下了。
天子親自耕種藉田,然後諸侯就懂得如何敬祖了。
這五件事,是對天下進行教化的重大舉措。
在太學中宴請三老、五更,天子袒開衣襟親自切割牲肉,捧着醬請他們吃,端起酒請他們漱口,還頭戴禮帽,手執盾牌,為他們起舞。
這是示範諸侯怎樣敬老養老。
像這樣,周代的教化就普及四海,禮樂都得到貫徹,而這又非一朝一夕之功,由此看來,舞者每舞完一節都要亮相好大一會兒,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 君子說:禮樂不可片刻離身。
深刻體會樂的作用并用以陶冶内.心,平易正直慈愛誠信的心就會自然而然地産生。
有了平易正直慈愛誠信之心就自然感到快樂,感到快樂就會心神安甯,心神安甯就會生命長久,久而久之就會被人信之如天,畏之如神。
這就有如天雖不言,而四季的交替從不失信;神雖不怒,而人人敬畏其威。
這就是深刻體會樂的作用從而陶冶内心的結果。
深刻體會禮的作用并用來整傷自身的外貌,就會給人以莊重恭敬之感,這種莊重恭敬之感又會使人感到威嚴。
如果内心有片刻的不和不樂,鄙卑詐僞的念頭就會乘隙而入;如果外貌有片刻的不莊不敬,輕易怠慢的心志就會乘隙而入。
所以說,樂這個東西,是影響人的内心的;禮這個東西,是影響人的外貌的。
樂追求的目标在于和,禮追求的自标在于順。
内心和悅而外貌恭順,那麼民衆隻要看到他的臉色就不會與他相争了,隻要望見他的容貌就不敢有輕慢的念頭了。
由此可見,面色和善發自内心而民衆莫不樂于聽從,動作中規展現于外而民衆莫不樂于順從。
所以說:深刻的體會禮樂之道,并将它用來治理天下,就沒有什麼難辦的事情了。
樂這個東西,是影響到人的内心的;禮這個東西,是影響到人的外貌的。
所以禮注重謙遜退讓,樂注重豐滿充實。
禮雖注重謙讓,但也要自我勉勵,以自我勉勵為美;樂雖注重豐滿充實,但也要自我抑制,以自我抑制為美。
禮注重謙讓,如不自我勉勵,就會由于謙讓過分而導緻禮數有缺。
樂注重充實,如不自我抑制,就會由于充實過頭而導緻放縱。
所以禮講究自我勉勵而樂講究自我抑制。
禮做到了講究自我勉勵就會感到快樂,樂做到了講究自我抑制就會感到安甯。
禮的自我勉勵,樂的自我抑制,都是為了做到恰到好處,所以二者的道理是一樣的。
音樂和舞蹈,是讓人快樂的,這是人之常情,不可或缺。
人有了快樂的事,一定要通過聲音來表示,一定要表現于動作,這也是人之常情。
聲音和動作,作為表達人的心情變化的手段,也不外乎就這兩點了。
所以人不能沒有快樂,快樂又不能不通過聲音和動作表現出來,對這種表現如果不給以引導,就不能不出亂子。
先王認為出亂子是件丢人的事,所以特地制定《雅》《頌》之聲加以引導;使聲的曲調足以讓人感到快樂而不放蕩,使其文辭足以講求義理而不塞窒,使其聲調的曲折與平直、複雜與簡單、剛強與柔和、急促與緩慢足以感動人的善心就可以了,不要使放蕩之心與邪惡之念影響人心。
這就是先王制樂的原則。
所以這樣的樂,如果在宗廟之中演奏,君臣上下一道來聽,就無不和諧肅敬;在地方上演奏,長幼一道來聽,就無不和洽順從;在家門内演奏,父子兄弟一道來聽,就無不和睦相親。
所以,這樣的樂,是審定一個基調以定調和之音,再配上各種樂器表現其節奏,使節奏合成為樂章,就可以用來使父子、君臣各安其位,和諧相處,使普天之下的百姓親附。
這就是先王制樂的原則。
這樣的樂,聽其《雅》《頌今之聲,純正的思想就會占據腦海;手執盾斧一類的舞具,練習舞蹈的俯仰屈伸姿态,容貌就會變得莊嚴。
按照固定的舞位舞域行進,與樂曲的節奏取得一緻,行列就很規矩,進退就很整齊。
所以,樂_可以說是天地之間最能合同的東西,是協調世間萬物的綱紀,是人情不可缺少的東西。
樂這個東西,是先王用來表示喜悅的;軍隊和刑罰這一套,是先王用來表示憤怒的。
由此看來,先王的喜悅和憤怒,都找到了相應的表達手段:先王喜悅,則百姓們也跟着喜悅;先王憤怒,則暴亂之徒就害怕。
先王的治國之道,禮樂可是起了重大的作用啊。
子貢去拜訪師乙而向他請教,說:“我聽說唱歌要适合各人的性格。
像我這樣性格的人适合唱什麼歌?”師乙答道:“我是一個卑賤的樂工,哪裡配得上回答您的問題。
我隻能告訴您一點我知道的情況,聽了以後,由您自己作出判斷。
寬厚安靜、柔和正直的人,适合唱《頌》。
志意宏大而安靜,疏朗通達而誠信的人,适合唱《大雅》。
恭慎而好禮的人,适合唱《小雅》。
正直而安靜、廉約而謙讓的人,适合唱《國風》。
坦率而慈愛的人,适合唱《商》。
溫良而果斷的人,适合唱《齊》。
唱歌這件事,就是直接表達自己的心情,展示‘自己的品德。
自己唱了起來以後,會覺得天地也在響應,陰陽和順,星辰按序運行,萬物各得其所。
《商》是五帝遺留下來的歌曲,因為商代人把它記了下來,所以叫做《商》。
《齊》是三王遺留下來的歌曲,因為齊國人把它記了下來,所以叫做《齊》。
明白《商》曲真谛的人,遇事總能果斷。
明白《齊》曲真谛的人,能夠見利而讓。
遇事總能果斷,這是勇;能夠見利而讓,這是義。
這種有勇有義的人,如果不是通過歌聲表達出來誰能知道?所以就歌者的旋律變化來說,或上仰而高亢,或下降而低沉,或拐彎如物之折斷那般幹脆,或停頓如枯樹那般沉寂,平直之音合乎曲尺,回環之音合乎圓規,連綿不斷之音恰似一串珍珠。
所以唱歌也是說話,隻不過是拉長聲調的說話罷了。
心裡高興,就想說話;說話還不足以表達這種高興,就拖長聲調來說;拖長聲調還不足以表達,那就加上詠歎籲磋;詠歎籲磋還不足以表達,那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子貢問樂。
把帶兵的将帥封為諸侯。
這樣一來,普天之下都知道武王不再用兵打仗了。
解散了軍隊,在郊外的學宮舉行射箭比賽。
諸侯在東郊習射時,奏《狸首》之曲;天子在西郊習射時,奏《驗虞》之曲。
戰場上那種穿透恺甲的射箭停止了。
大家都穿上了禮服,戴着禮帽,腰插笛闆,而勇士也不身帶佩劍了。
天子在明堂祭祀祖先,而民衆也就懂得孝道了。
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然後諸侯就懂得如何做臣下了。
天子親自耕種藉田,然後諸侯就懂得如何敬祖了。
這五件事,是對天下進行教化的重大舉措。
在太學中宴請三老、五更,天子袒開衣襟親自切割牲肉,捧着醬請他們吃,端起酒請他們漱口,還頭戴禮帽,手執盾牌,為他們起舞。
這是示範諸侯怎樣敬老養老。
像這樣,周代的教化就普及四海,禮樂都得到貫徹,而這又非一朝一夕之功,由此看來,舞者每舞完一節都要亮相好大一會兒,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 君子說:禮樂不可片刻離身。
深刻體會樂的作用并用以陶冶内.心,平易正直慈愛誠信的心就會自然而然地産生。
有了平易正直慈愛誠信之心就自然感到快樂,感到快樂就會心神安甯,心神安甯就會生命長久,久而久之就會被人信之如天,畏之如神。
這就有如天雖不言,而四季的交替從不失信;神雖不怒,而人人敬畏其威。
這就是深刻體會樂的作用從而陶冶内心的結果。
深刻體會禮的作用并用來整傷自身的外貌,就會給人以莊重恭敬之感,這種莊重恭敬之感又會使人感到威嚴。
如果内心有片刻的不和不樂,鄙卑詐僞的念頭就會乘隙而入;如果外貌有片刻的不莊不敬,輕易怠慢的心志就會乘隙而入。
所以說,樂這個東西,是影響人的内心的;禮這個東西,是影響人的外貌的。
樂追求的目标在于和,禮追求的自标在于順。
内心和悅而外貌恭順,那麼民衆隻要看到他的臉色就不會與他相争了,隻要望見他的容貌就不敢有輕慢的念頭了。
由此可見,面色和善發自内心而民衆莫不樂于聽從,動作中規展現于外而民衆莫不樂于順從。
所以說:深刻的體會禮樂之道,并将它用來治理天下,就沒有什麼難辦的事情了。
樂這個東西,是影響到人的内心的;禮這個東西,是影響到人的外貌的。
所以禮注重謙遜退讓,樂注重豐滿充實。
禮雖注重謙讓,但也要自我勉勵,以自我勉勵為美;樂雖注重豐滿充實,但也要自我抑制,以自我抑制為美。
禮注重謙讓,如不自我勉勵,就會由于謙讓過分而導緻禮數有缺。
樂注重充實,如不自我抑制,就會由于充實過頭而導緻放縱。
所以禮講究自我勉勵而樂講究自我抑制。
禮做到了講究自我勉勵就會感到快樂,樂做到了講究自我抑制就會感到安甯。
禮的自我勉勵,樂的自我抑制,都是為了做到恰到好處,所以二者的道理是一樣的。
音樂和舞蹈,是讓人快樂的,這是人之常情,不可或缺。
人有了快樂的事,一定要通過聲音來表示,一定要表現于動作,這也是人之常情。
聲音和動作,作為表達人的心情變化的手段,也不外乎就這兩點了。
所以人不能沒有快樂,快樂又不能不通過聲音和動作表現出來,對這種表現如果不給以引導,就不能不出亂子。
先王認為出亂子是件丢人的事,所以特地制定《雅》《頌》之聲加以引導;使聲的曲調足以讓人感到快樂而不放蕩,使其文辭足以講求義理而不塞窒,使其聲調的曲折與平直、複雜與簡單、剛強與柔和、急促與緩慢足以感動人的善心就可以了,不要使放蕩之心與邪惡之念影響人心。
這就是先王制樂的原則。
所以這樣的樂,如果在宗廟之中演奏,君臣上下一道來聽,就無不和諧肅敬;在地方上演奏,長幼一道來聽,就無不和洽順從;在家門内演奏,父子兄弟一道來聽,就無不和睦相親。
所以,這樣的樂,是審定一個基調以定調和之音,再配上各種樂器表現其節奏,使節奏合成為樂章,就可以用來使父子、君臣各安其位,和諧相處,使普天之下的百姓親附。
這就是先王制樂的原則。
這樣的樂,聽其《雅》《頌今之聲,純正的思想就會占據腦海;手執盾斧一類的舞具,練習舞蹈的俯仰屈伸姿态,容貌就會變得莊嚴。
按照固定的舞位舞域行進,與樂曲的節奏取得一緻,行列就很規矩,進退就很整齊。
所以,樂_可以說是天地之間最能合同的東西,是協調世間萬物的綱紀,是人情不可缺少的東西。
樂這個東西,是先王用來表示喜悅的;軍隊和刑罰這一套,是先王用來表示憤怒的。
由此看來,先王的喜悅和憤怒,都找到了相應的表達手段:先王喜悅,則百姓們也跟着喜悅;先王憤怒,則暴亂之徒就害怕。
先王的治國之道,禮樂可是起了重大的作用啊。
子貢去拜訪師乙而向他請教,說:“我聽說唱歌要适合各人的性格。
像我這樣性格的人适合唱什麼歌?”師乙答道:“我是一個卑賤的樂工,哪裡配得上回答您的問題。
我隻能告訴您一點我知道的情況,聽了以後,由您自己作出判斷。
寬厚安靜、柔和正直的人,适合唱《頌》。
志意宏大而安靜,疏朗通達而誠信的人,适合唱《大雅》。
恭慎而好禮的人,适合唱《小雅》。
正直而安靜、廉約而謙讓的人,适合唱《國風》。
坦率而慈愛的人,适合唱《商》。
溫良而果斷的人,适合唱《齊》。
唱歌這件事,就是直接表達自己的心情,展示‘自己的品德。
自己唱了起來以後,會覺得天地也在響應,陰陽和順,星辰按序運行,萬物各得其所。
《商》是五帝遺留下來的歌曲,因為商代人把它記了下來,所以叫做《商》。
《齊》是三王遺留下來的歌曲,因為齊國人把它記了下來,所以叫做《齊》。
明白《商》曲真谛的人,遇事總能果斷。
明白《齊》曲真谛的人,能夠見利而讓。
遇事總能果斷,這是勇;能夠見利而讓,這是義。
這種有勇有義的人,如果不是通過歌聲表達出來誰能知道?所以就歌者的旋律變化來說,或上仰而高亢,或下降而低沉,或拐彎如物之折斷那般幹脆,或停頓如枯樹那般沉寂,平直之音合乎曲尺,回環之音合乎圓規,連綿不斷之音恰似一串珍珠。
所以唱歌也是說話,隻不過是拉長聲調的說話罷了。
心裡高興,就想說話;說話還不足以表達這種高興,就拖長聲調來說;拖長聲調還不足以表達,那就加上詠歎籲磋;詠歎籲磋還不足以表達,那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子貢問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