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樂記

關燈
相來調節收場之歌曲,用雅來控制快速的節奏。

    表演完畢,君子還要發表一通議論,借古喻今,當然不外乎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這就是古樂的演奏情形。

    再說新樂:舞蹈的動作參差不齊,唱歌的曲調邪惡放蕩,使人沉酒其中而不能自拔。

    再加上徘優侏儒的逗趣,男女混雜,父子不分。

    表演完畢,讓人無法給以評論,也談不上借古喻今。

    這就是新樂的演奏情形。

    現在您問的是樂,而您所喜歡的是音。

    樂這個東西,與音相近而不相同。

    ” 文侯說:“請問此話怎講?”子夏答道:“古時候天地運行正常,四季風調雨順,人民道德高尚而五谷豐登,疾病不生,也沒有災禍,這叫做太平盛世。

    然後聖人興起,定下君臣父子的名分,作為人際關系的準則。

    準則有了,于是天下大治。

    天下大治,然後考正樂律,調和五聲,演奏樂器來歌唱,創作詩篇來贊頌,這就叫做“德音”。

    德音才能稱作樂。

    《詩經》上說:‘王季的美名傳播四方,他的德行能夠普照天下。

    既能普照天下,又能施惠于民,所以能夠為人師表,能夠成為國君,統治一方,能夠順應民心;能夠擇善而從。

    等到文王繼位,他的道德高尚,連一點小毛病也沒有,不但能得到上天的賜福,還能把福澤傳給子孫。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如今您所喜好的,大概是叫做溺音的玩意兒吧!” 文侯又問道:“請問溺音從何而來呢?”子夏答道:“鄭國之音多是男女偷情,使人心志淫蕩,宋國之音留戀妻妾,使人意志消沉;衛國之音節奏急促,使人心情煩亂;齊國之音傲慢邪僻,使人志驕意滿。

    這四國之音,都偏重于色情而有害于道德,所以是不用之于祭祀的。

    《詩經》上說:‘肅雍和鳴之音,祖先才喜歡聽。

    所謂肅肅,就是肅敬之義;所謂雍雍,就是和諧之義。

    如果能做到既肅敬又和諧,還有什麼事辦不成呢?當國君的,能對自己的好惡采取謹慎态度就好了。

    因為國君喜歡什麼,臣下也就跟着喜歡什麼;君長做什麼,百姓也就跟着做什麼。

    《詩經》上說:‘誘導民衆是很容易的。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然後才有聖人出來,制成靴、鼓、控、褐、壤、挽,這六種樂器,是能夠發出德音的樂器。

    然後再用鐘、馨、竿、笙來伴奏,使文質相雜,再加上手執午、戚、旎、翟的舞蹈。

    這樣的樂就可以用來祭祀先王之廟了,就可以用來設宴接待賓客了,就可以用來排列官爵高低,身份貴賤而無不得當了,就可以啟示後人,使他們懂得有尊卑長幼的次序了。

    鐘聲洪亮,洪亮就可以用來發号施令,有了号令就會使人充滿勇氣,充滿勇氣則戰無不勝。

    因此,君子聽到鐘聲,就會想到武将。

    磐聲堅定有力,堅定有力的聲音使人明辨是非,明辨是非就會為真理獻身。

    因此,君子聽到磐聲,就會想到那些為保衛國家而捐軀之臣。

    琴瑟之聲悲哀,悲哀的聲音使人清廉剛正,清廉剛正就會守志不阿。

    因此,君子聽到琴瑟之聲,就會想到剛正不阿之臣。

    管樂器的聲音寬廣,寬廣的聲音使人會合,會合就能聚衆。

    因此,君子聽到管樂器的聲音,就會想到善于安撫百姓之臣。

    鼓擎之聲喧鬧,喧鬧的聲音讓人激動,激動就會率衆前進。

    因此,君子聽到鼓覃之聲,就會想到将帥之臣。

    由此看來,君子聽音樂,并不是隻聽那铿锵悅耳的聲音,而是要從樂聲中聽出某種會心的東西來。

    ” 賓牟賈在孔子身邊陪坐,孔子和他談話。

    當話題涉及樂時,孔子問道:“《大武》表演開始前長時間的擊鼓警衆,你說象征什麼呢?”賓牟賈答道:“象征武王開始伐封時擔心得不到衆諸侯的支持。

    ”孔子又問:“《武》樂的曲調曼長,綿延不絕,這又象征什麼呢?”賓牟賈答道:“象征武王擔心諸侯率兵遲到,趕不上參加戰鬥。

    ”孔子又問:“舞蹈一開始就威武雄壯地舉手頓足,這又象征什麼呢?”賓牟賈答道:“這象征及時抓住戰機,速戰速決。

    ”孔子又問:“《武》舞的跪姿是右膝着地,左膝擡起,這象征什麼呢?”賓牢賈答道:“您所說的跪姿不是《武》舞的跪法。

    ”孔子又問:“有人說《武》樂之歌有貪圖商朝政權的意思,這是為什麼呢?”賓牟賈答道:“這根本就不是《武》樂之音。

    ”孔子又問:“如果不是《武》樂之音,那又是什麼音呢?”賓牟賈答道:“這恐怕是樂官傳授有差錯。

    如果不是樂官傳授有差錯,那就是武王一時胡塗了。

    ”孔子說:“是的。

    我從袋弘那兒聽來的,和您所講的一模一樣。

    ” 賓牟賈聞言站起,離開席位,恭恭敬敬地問道:“關于《武》樂表演開始前為什麼要長時間擊鼓警衆等問題,已經領教了。

    而舞者每舞完一節都要亮相好大一會兒,請問這是象征什麼呢?”孔子說:“請坐下,聽我慢慢給你講。

    首先要明白,樂這種東西,它是象征已經完成之事的。

    從《武》的細節上講,舞者手持盾牌,穩立如山,這象征武王的威重之容。

    舞者舉手頓足,威武雄壯,這象征太公的必勝決心。

    《武》舞表演到最後演員都跪了下來,這象征周公、召公的以文治替代武功。

    再從《武》樂的表演過程來講,第一節象征武王北出孟津等待諸侯會合,第二節象征武王滅商,第三節象征回師向南,第四節象征南國歸入版圖,第五節時舞者分為兩列,這象征周公和召公一左一右地輔佐天子,第六節時舞者回到表演開始的位置,這象征諸侯凱旋,尊崇武王為天子。

    在表演過程中,有時在舞隊的兩側各有一人搖動铎鈴,而舞者以戈矛四度擊刺,這象征軍威雄壯,威振中國;有時舞者象将帥部署士卒,又搖動铎鈴夾隊而進,這象征要早一點渡河伐封。

    至于舞者站在舞位上久立不動,這象征武王在等待各路諸侯的到來。

    再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對《武》樂的評論嗎?武王戰勝了殷封王,來到了殷都,未等下車,就把黃帝的後代封于薊,把帝堯的後代封‘于祝,把帝舜的後代封于陳。

    下車以後又封夏禹的後代于祀,把商湯的後代安置于宋,整修了王子比幹的墓,把箕子從牢中釋放出來,讓他去尋訪商代的禮樂之官并且官複原位。

    為民衆廢除了殷封的苛捐雜稅,為一般士人成倍地增加棒祿。

    然後渡過黃河向西,把駕車的馬放牧于華山南面,表示不再用它們拉戰車;把牛放牧于桃林的原野,表示不再役使它們;把兵車恺甲蓋好包好以後收藏到府庫裡,表示不再使用它們。

    把幹戈等武器倒放,用虎皮包裹起來,這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