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樂記

關燈
有别,所以要祭天祀地。

    人世間有禮樂,幽冥中有鬼神。

    這樣,四海之内就能互敬互愛了。

    禮,是通過不同的儀式而教人互敬;樂,是通過不同的聲律而教人互愛。

    禮樂的社會功能相同,所以曆代明王在繼承之外也有所損益。

    所以,禮應具有時代特色,而樂的名稱也要與天子的功勞一緻。

     所以說,鐘鼓管磐,羽禽幹戚,.是樂的器具;而屈伸俯仰的動作,一開一合忽慢忽快的變化,是樂的表現形式。

    置篡姐豆,制度文章,是行禮所用的器具;升降上下,周旋錫襲,是禮的表現形式。

    所以,凡是懂得禮樂社會功能的人就能創作新的禮樂,而隻是記住禮樂表現形式的人卻隻能複述舊的禮樂。

    能創作的人叫做聖,能複述的人叫做明。

    所謂“明”和“聖”,指的就是複述和創作。

     樂,體現了天地間的和諧;禮,體現了天地間的秩序。

    因其和諧,所以萬物都能融洽共處;因其秩序,所以萬物都又有其差别。

    樂是法天而作,禮是仿地而制。

    禮的制作破壞了秩序就會引起混亂,樂的制作破壞了和諧就會導緻偏激。

    弄清楚禮樂與天地的關系,然後才能制禮作樂。

    歌辭與歌曲配合得體,是樂的實情。

    使人高興喜歡,是樂的功能。

    中正無邪,是禮的本質。

    使人莊敬恭順,是禮的功能。

    至于使禮樂借助鐘馨等樂器發出聲音,用于祭祀宗廟社櫻,用于祭祀山川鬼神,在這方面,從天子到人民都.是一樣的。

     一個朝代的開創者,在大功告成以後才制定樂,在社會安定以後才制定禮。

    他的功勞越大,他所制的樂也就越完備;他的政治越安定,他所制的禮也就越完善。

    隻有手執幹戚的武舞,不能算完備之樂;用熟肉來祭祀,不能算至敬之禮。

    五帝不同時,因而不互相照搬前代之樂;三王不同代,因而不互相抄襲前代之禮。

    極意于樂,則有沉迷忘返之憂;粗制之禮,或失中正無邪之質。

    至于能夠做到愛好樂但沒有沉迷忘返之憂,禮數完善但不失中正無邪之質的,大概隻有偉大的聖人吧。

     從現象看來,天在上,地在下,萬物散處而各不相同,于是講究差别的禮就應運而生了。

    從性質看來,這天地萬物又都處于流動不止的狀态,互相聯系而又互相影響,于是講究和同的樂就應運而生了。

    春生夏長,體現着仁的精神;秋收冬藏,體現着義的精神。

    仁的精神接近于樂,義的精神接近于禮。

    樂強調的是和同,循神而法天;禮強調的是差别,循鬼而效地。

    所以聖人制樂以順天,制禮以配地。

    禮樂如此顯明完備,也就可以說夫地各盡其應盡的職分了。

     天尊在上,地卑在下,君臣的關系也就依此确定了。

    高的是山,低的是澤,一貴賤的位置也就依此确立了、天動地靜,有其常規,或大或小也就區别開了。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各自的察性就不會相同。

    在天上有日月星辰風雷等不同現象,在地上有山川草木鳥獸等不同的形态。

    聖人依此制禮,可知禮是體現天地之差别的。

    地氣上升,天氣下降,陰陽相互摩擦,天地互相激蕩,雷霆來鼓動,風雨來滋潤,四季交替循環,日月晝夜照耀,于是萬物化生。

    聖人依此制樂,可知樂是體現天地之和同的。

    樂貴和同,但如果化不依時,物亦不生;禮貴區别,所以男女無别就會出亂子。

    這是天地的本性。

     說到禮樂的功能,上達于天,下至于地,可以行乎陰陽,可以通于鬼神,無遠弗屆,無微不至。

    樂顯示創始萬物的天,禮體現形成萬物的地。

    顯示着不停運動的是天,顯示着靜止不動的是地。

    一動一靜,就生成了天地間的一切。

    所以聖人治理天下,言必稱禮樂。

     從前舜制作五弦之琴來演奏《南風》,夔開始制樂以賞賜諸侯。

    由此看來,天子的制樂,是用來賞賜有德的諸侯的。

    作為諸侯,如果德行隆盛,尊重教化,五谷豐登,做到了這幾點才能夠被賜以樂。

    所以,凡是治下人民勞困的,賞給他的舞隊就人員稀少;凡是治下人民安樂的,賞給他的舞隊就人員衆多。

    所以,觀察諸侯的舞隊,就可以知道他的德行;這就好比聽到某人的溢号,就可以知道他的生前行事一樣。

    堯之樂叫《大章》,意思是堯的德行昭彰。

    黃帝之樂叫《鹹池》,意思是黃帝之德普施天下。

    舜之樂叫《韶》,意思是舜能紹繼堯之德行。

    禹之樂叫《夏》,意思是禹能發揚光大堯舜之德。

    以上都是以文德命名的,如果再加上以武功命名的殷周之樂,命名的方式也就全了。

     按照天地運行的規律,該熱不熱該冷不冷人就會生病,風雨不調就會發生饑荒。

    樂教對于人民來說就好比是寒暑交替,樂教不及時就會損害世道人心。

    禮制對于人民來說就好比是風雨,.禮制沒有節制辦事就不會奏效。

    由此看來,先王的制樂,就是用它來作為治理人民的一種方法,用得好就能使人們的行為合乎道德。

    譬如養豬釀酒,本來不是為了制造禍端,但是打官司的卻日益增多,這就是飲酒無度造成的。

    先王有鑒于此,就特地制定了飲酒之禮。

    就為一次敬酒,賓主之間就要行很多禮,這樣一來,即令整天飲酒也不至于喝醉。

    這就是先王防備酗酒鬧事的方法。

    所以喝酒吃飯,是為了皆大歡喜,增進友誼。

    樂是用來表現德行的,禮是用來制止越軌行為的。

    所以先王有了死喪之類大事,一定要用适當的禮表示悲哀;先王有了喜慶之類的大事,一定要用适當的禮表示歡樂。

    悲哀和歡樂的程度,都以禮的規定作為标準。

    樂是聖人所喜歡的,因其可以改善民心,感人至深,容易移風易俗,所以先王才注重樂的教化。

     人都具有血氣,又有知好歹的本性,但其喜怒哀樂的感情卻不是固定不變的。

    這取決于外界是怎樣的感動人的内心,人的内心也就表現出相應的感情。

    譬如說,在演奏細微急促的曲調時,人們就感到憂郁;在演奏寬和、平緩、含義豐富而節奏簡明的曲調時,人們就感到舒暢;在演奏粗厲、發聲有力而收聲昂奮、充滿激情的曲調時,人們就感到振奮;在演奏清明、正直、端莊、誠懇的曲調時,人們就感到肅然起敬;在演奏寬舒、圓潤、流暢、柔和的曲調時,人們就感到慈愛;在演奏流蕩、邪僻、輕桃、放縱的曲調時,人們就感到淫亂。

    所以先王在作樂時,必依據人的性情,參考音律的度數,使其清濁高下各得其宜。

    既合乎造化的平和,又依循五常的德行,使其陽氣發揚而不至流散,陰氣收斂而不至閉塞,含剛毅之氣而不至發怒,有柔順之氣而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