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大凡音的産生,都是出于人類有能夠産生思想感情的心。
人類思想感情的變動,是外界事物影響的結果。
受外界事物的影響,人的思想感情産生了變動,就會用“聲”表現出來。
聲非一種,其中有同有異。
同聲相應,異聲相雜,于是産生錯綜變化。
把這種錯綜變化的聲按照一定的規律表現出來,就叫做歌曲。
心文些歌曲按照順序加以演奏,再加上武舞和文舞,這就叫做樂。
從以上可知,所謂“樂”,是由音所構成的,而其本源乃在于人心對于外界事物的感受。
所以,人心有了悲哀的感受,發出的聲音就焦急而短促;人心有了快樂的感受,發出的聲音就寬裕而舒緩;人心有了喜悅的感受,發出的聲音就開朗而輕快;人心有了憤怒的感受,發出的聲音就粗犷而嚴厲;人心有了崇敬的感受,發出的聲音就正直而端方;人心有了愛慕的感受,發出的聲音就溫和而柔順。
這六種聲音并非人們的内心原來就有,而是人們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影響才造成的。
所以古代聖王十分注意能夠影響人心的外界事物:用禮來引導人們的意志,用樂來調和人們的性情,用政令來統一人們的行動,用刑罰來防止人們做壞事。
用禮、用樂、用政令、用刑罰,手段雖然不同,但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要統一民心而實現天下大治。
凡音,皆出于人心。
感情激動于心,所以就表現為聲。
把聲組成動聽的曲調,就叫做音。
所以太平盛世的音,其曲調安詳而歡樂,反映了當時政治的和諧;混亂世道的音,其曲調怨恨而憤怒,反映了當時政治的紊亂滲亡國之音,其曲調哀傷而深沉,反映了當時人民的困苦。
由此看來,聲音和政治是相通的:有什麼樣的政治就有什麼樣的聲音。
宮聲代表君,商聲代表臣,角聲代表民,微聲代表事,羽聲代表物。
如果這五聲不亂,就不會出現不和諧的曲調。
如果宮聲混亂則其音散漫,象征着國君的驕悠;商聲混亂則其音不正,象征着官員的腐敗;角聲混亂則其音憂傷,象征着百姓的不滿;徽聲混亂則其音悲哀,象征着百姓的搖役太重;羽聲混亂則其音危急,象征着物資匾乏。
如果五聲皆亂,秩序蕩然,那就會奏出所謂的慢音。
到了這一地步,國家的滅亡也就不剩幾天了。
鄭、衛之音,屬于亂世之音,接近于慢音了。
桑間蹼上之音,屬于亡國之音,它反映了國家政治的極端混亂,老百姓的流離失所,統治者的欺上瞞下自私自利而不可救藥。
凡音,都是出于人心。
而比音高級的樂,則是與社會倫理相通的。
所以懂得聲而不懂得音為何物的,那是禽獸;懂得音而不懂得牙為何物的,那是普通百姓。
隻有君子才懂得樂。
所以君子才能從辨别聲而進而懂得音,從辨别音而進而懂得樂,從辨别樂而進而懂得政事,于是就有了一整套的治國方法。
所以,對于不懂得聲的人,就沒法和他再進一步談音;對于不懂得音的人,就沒法和他再進一步談樂。
懂得樂的人也就近乎懂得禮了。
禮樂都能夠懂得,那就叫做有德。
德,就是得到的意思。
所以,無論多麼隆重的樂,并不是為了極盡聽覺上的享受;無論多麼盛大的食飨之禮,并不是為了極盡味覺上的享受。
舉例來說,演奏((清廟》樂章所用的瑟,上面是朱色絲弦,下邊是稀疏的孔,奏出的聲音并不是多麼悅耳,一個人領頭唱,隻有三個人應和,其目的顯然不在于追求動聽。
又如大飨之禮,以水代酒而且放在前列,盤子裡放的是生肉生魚,肉汁也不加任何調料,其目的顯然也不在于追求好吃。
由此看來,古先聖王制禮作樂,其目的并不是要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享受,而是要教育人民辨别好壞,回到做人的正道上來。
人生下來是好靜的,這是先天賦于的本性。
受到外界的影響而變為好動,這是本性受到了引誘。
人的認識和外界事物相交接,就會表現為兩種态度:喜好或厭惡。
喜好或厭惡的态度如果從人的自身得不到節制,再加上對于外界事物的引誘不能自我反省和正确對待,那麼人的天性就會完全喪失。
本來外界事物就在不斷地影響着人,如果再加上人在主觀上對自己的好惡反應不加限制,那就等于外界事物和人一接觸就把人完全征服了。
人被外界事物完全征服,就等于人的天性完全喪失,放縱人欲。
人到了這一地步,就會産生犯上作亂欺詐虛僞之心,就會幹出縱欲放蕩胡作非為之事。
以緻于強者壓迫弱者,人多的欺負人少的,聰明人欺騙老實人,勇猛者折磨怯懦者,有病的人得不到照顧,老幼孤獨者也得不到關懷。
這是天下大亂的辦法,行不通的。
有鑒于此,古代聖王就制禮作樂,為人們制定出節制的辦法:有關喪服、哭泣的規定,這是用來節制喪事的;鐘鼓幹戚等樂器舞具,這是用來調節安樂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用來區别男女的;一射鄉食飨,這是用來規範人們交往的。
用禮來節制民心,用樂來調和民性,用政令加以推行,用刑罰加以防範。
禮、樂、刑、政,如果這四個方面都得到貫徹而不發生梗阻,也就具備王道政治了。
樂的作用在于協調上下,禮的作用在于區别貴賤。
上下協調就會互相親近,貴賤區别就會互相尊重。
過分強調樂會使人際關系随便,過分強調禮會使人際關系疏遠。
要使人際關系内心感情融洽外表互相尊重,這就是禮樂應盡的職能了。
禮的制度建立了,貴賤的等級才有區别。
樂的文采協調了,上下的關系才能和睦。
善惡的标準明确了,好人與壞人也就容易區别了。
用刑罰來禁止強暴,用爵位來推舉賢能,政治也就公平了。
用仁來愛護人民,用義來糾正邪惡。
這樣一來,老百姓就能治理得好了。
樂是從内心發出,禮是從外部表現。
因為樂從内心發出,所以誠實無僞;因為禮從外部表現,所以文質彬彬。
最高級的樂一定是平緩的,最隆重的禮一定是簡樸的。
樂深入民心,就會消除怨恨;禮得到貫徹,就會消除争鬥。
古代聖王之所以能以謙恭禮讓就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正是由于禮樂在起作用。
沒有亂民鬧事,諸侯歸服,兵革不用,刑罰不用,百姓無所憂慮,天子無所不滿,做到了這一步,就表明樂已經深入民心了。
四海之内,使父子關系密切,長幼之序分明,大家都敬愛天子,做到了這一步,就表明禮得到貫徹了。
最高尚的樂像天地那樣的和諧,最隆重的禮又像天地那樣的有别。
由于和諧,所以萬物各得其所;由于
人類思想感情的變動,是外界事物影響的結果。
受外界事物的影響,人的思想感情産生了變動,就會用“聲”表現出來。
聲非一種,其中有同有異。
同聲相應,異聲相雜,于是産生錯綜變化。
把這種錯綜變化的聲按照一定的規律表現出來,就叫做歌曲。
心文些歌曲按照順序加以演奏,再加上武舞和文舞,這就叫做樂。
從以上可知,所謂“樂”,是由音所構成的,而其本源乃在于人心對于外界事物的感受。
所以,人心有了悲哀的感受,發出的聲音就焦急而短促;人心有了快樂的感受,發出的聲音就寬裕而舒緩;人心有了喜悅的感受,發出的聲音就開朗而輕快;人心有了憤怒的感受,發出的聲音就粗犷而嚴厲;人心有了崇敬的感受,發出的聲音就正直而端方;人心有了愛慕的感受,發出的聲音就溫和而柔順。
這六種聲音并非人們的内心原來就有,而是人們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影響才造成的。
所以古代聖王十分注意能夠影響人心的外界事物:用禮來引導人們的意志,用樂來調和人們的性情,用政令來統一人們的行動,用刑罰來防止人們做壞事。
用禮、用樂、用政令、用刑罰,手段雖然不同,但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要統一民心而實現天下大治。
凡音,皆出于人心。
感情激動于心,所以就表現為聲。
把聲組成動聽的曲調,就叫做音。
所以太平盛世的音,其曲調安詳而歡樂,反映了當時政治的和諧;混亂世道的音,其曲調怨恨而憤怒,反映了當時政治的紊亂滲亡國之音,其曲調哀傷而深沉,反映了當時人民的困苦。
由此看來,聲音和政治是相通的:有什麼樣的政治就有什麼樣的聲音。
宮聲代表君,商聲代表臣,角聲代表民,微聲代表事,羽聲代表物。
如果這五聲不亂,就不會出現不和諧的曲調。
如果宮聲混亂則其音散漫,象征着國君的驕悠;商聲混亂則其音不正,象征着官員的腐敗;角聲混亂則其音憂傷,象征着百姓的不滿;徽聲混亂則其音悲哀,象征着百姓的搖役太重;羽聲混亂則其音危急,象征着物資匾乏。
如果五聲皆亂,秩序蕩然,那就會奏出所謂的慢音。
到了這一地步,國家的滅亡也就不剩幾天了。
鄭、衛之音,屬于亂世之音,接近于慢音了。
桑間蹼上之音,屬于亡國之音,它反映了國家政治的極端混亂,老百姓的流離失所,統治者的欺上瞞下自私自利而不可救藥。
凡音,都是出于人心。
而比音高級的樂,則是與社會倫理相通的。
所以懂得聲而不懂得音為何物的,那是禽獸;懂得音而不懂得牙為何物的,那是普通百姓。
隻有君子才懂得樂。
所以君子才能從辨别聲而進而懂得音,從辨别音而進而懂得樂,從辨别樂而進而懂得政事,于是就有了一整套的治國方法。
所以,對于不懂得聲的人,就沒法和他再進一步談音;對于不懂得音的人,就沒法和他再進一步談樂。
懂得樂的人也就近乎懂得禮了。
禮樂都能夠懂得,那就叫做有德。
德,就是得到的意思。
所以,無論多麼隆重的樂,并不是為了極盡聽覺上的享受;無論多麼盛大的食飨之禮,并不是為了極盡味覺上的享受。
舉例來說,演奏((清廟》樂章所用的瑟,上面是朱色絲弦,下邊是稀疏的孔,奏出的聲音并不是多麼悅耳,一個人領頭唱,隻有三個人應和,其目的顯然不在于追求動聽。
又如大飨之禮,以水代酒而且放在前列,盤子裡放的是生肉生魚,肉汁也不加任何調料,其目的顯然也不在于追求好吃。
由此看來,古先聖王制禮作樂,其目的并不是要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享受,而是要教育人民辨别好壞,回到做人的正道上來。
人生下來是好靜的,這是先天賦于的本性。
受到外界的影響而變為好動,這是本性受到了引誘。
人的認識和外界事物相交接,就會表現為兩種态度:喜好或厭惡。
喜好或厭惡的态度如果從人的自身得不到節制,再加上對于外界事物的引誘不能自我反省和正确對待,那麼人的天性就會完全喪失。
本來外界事物就在不斷地影響着人,如果再加上人在主觀上對自己的好惡反應不加限制,那就等于外界事物和人一接觸就把人完全征服了。
人被外界事物完全征服,就等于人的天性完全喪失,放縱人欲。
人到了這一地步,就會産生犯上作亂欺詐虛僞之心,就會幹出縱欲放蕩胡作非為之事。
以緻于強者壓迫弱者,人多的欺負人少的,聰明人欺騙老實人,勇猛者折磨怯懦者,有病的人得不到照顧,老幼孤獨者也得不到關懷。
這是天下大亂的辦法,行不通的。
有鑒于此,古代聖王就制禮作樂,為人們制定出節制的辦法:有關喪服、哭泣的規定,這是用來節制喪事的;鐘鼓幹戚等樂器舞具,這是用來調節安樂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用來區别男女的;一射鄉食飨,這是用來規範人們交往的。
用禮來節制民心,用樂來調和民性,用政令加以推行,用刑罰加以防範。
禮、樂、刑、政,如果這四個方面都得到貫徹而不發生梗阻,也就具備王道政治了。
樂的作用在于協調上下,禮的作用在于區别貴賤。
上下協調就會互相親近,貴賤區别就會互相尊重。
過分強調樂會使人際關系随便,過分強調禮會使人際關系疏遠。
要使人際關系内心感情融洽外表互相尊重,這就是禮樂應盡的職能了。
禮的制度建立了,貴賤的等級才有區别。
樂的文采協調了,上下的關系才能和睦。
善惡的标準明确了,好人與壞人也就容易區别了。
用刑罰來禁止強暴,用爵位來推舉賢能,政治也就公平了。
用仁來愛護人民,用義來糾正邪惡。
這樣一來,老百姓就能治理得好了。
樂是從内心發出,禮是從外部表現。
因為樂從内心發出,所以誠實無僞;因為禮從外部表現,所以文質彬彬。
最高級的樂一定是平緩的,最隆重的禮一定是簡樸的。
樂深入民心,就會消除怨恨;禮得到貫徹,就會消除争鬥。
古代聖王之所以能以謙恭禮讓就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正是由于禮樂在起作用。
沒有亂民鬧事,諸侯歸服,兵革不用,刑罰不用,百姓無所憂慮,天子無所不滿,做到了這一步,就表明樂已經深入民心了。
四海之内,使父子關系密切,長幼之序分明,大家都敬愛天子,做到了這一步,就表明禮得到貫徹了。
最高尚的樂像天地那樣的和諧,最隆重的禮又像天地那樣的有别。
由于和諧,所以萬物各得其所;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