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學記
關燈
小
中
大
(執政者)發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輔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聲譽,不能夠聳動群衆的聽聞;(如果他們)接近賢明之士,親近和自己疏遠的人,可以聳動群衆的聽聞,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風俗,就一定要重視設學施教啊! 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首先要設學施教。
《尚書·兌命》篇中說:“始終要以設學施教為主”,就是談的這個道理啊! 盡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會知道它的美味的;盡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
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後才能不倦的鑽研。
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兌命》篇說:“(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古代設學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設有學校叫“塾”,每一“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一“術”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或諸侯的國都設立有大學。
大學開學的時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禮服,備有祭菜來祭祀先哲,表示尊師重道,學生要吟誦《詩經·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詩,使他們一入學就産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學生按鼓聲開箱取出學習用品,使他們嚴肅地對待學業;同時展示戒尺,以維持整齊嚴肅的秩序;(學生春季入學,教官)沒有夏祭不去考查學生,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按自己的志願去學習。
(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先觀察而不要事先告訴他們什麼,以便讓他們用心思考;年長的學生請教教師,年少的學生要注意聽,而不要插問,因為學習應循序漸進,不能越級。
這七點,是施教順序的大綱。
古書上說:“在教學活動中,教宮首先要盡職,讀書人要先立志”,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大學的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休息的時候,也有課外作業。
課外不學雜樂,課内就不可能把琴彈好;課外不學習音律,課内就不能學好詩文;課外不學好灑掃應對的知識,課内就學不好禮儀。
可見,不學習各種雜藝,就不可能樂于對待所學的正課。
所以,君子對待學習,課内受業要學好正課;在家休息,要學好各種雜藝。
唯其這樣,才能安心學習,親近師長,樂于與群衆交朋友,并深信所學之道,盡管離開師長輔導,也不會違背所學的道理。
《兌命》篇中說?隻有專心緻志謙遜恭敬,時時刻刻敏捷地求學,在學業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今天的教師,單靠朗誦課文,大量灌輸,一味趕進度,而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緻使他們不能安下心來求學。
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教學的方法違背了教學的原則,提出的要求不合學生的實際。
這樣,學生就會痛惡他的學業,并怨恨他的老師,苦于學業的艱難,而不懂得它的好處。
雖然學習結業,他所學的東西必然忘得快,教學的目的也就達不到,其原因就在這裡啊! 錯誤出現了再去禁止,就有堅固不易攻破的趨勢;放過了學習時機,事後補救,盡管勤苦努力,也較難成功;施教者雜亂無章而不按規律辦事,打亂了條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個人瞑思苦想,不與友人讨論,就會形成學識淺薄,見聞不廣;與不正派的朋友來往,必然會違逆老師的
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風俗,就一定要重視設學施教啊! 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首先要設學施教。
《尚書·兌命》篇中說:“始終要以設學施教為主”,就是談的這個道理啊! 盡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會知道它的美味的;盡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
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後才能不倦的鑽研。
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兌命》篇說:“(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古代設學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設有學校叫“塾”,每一“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一“術”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或諸侯的國都設立有大學。
大學開學的時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禮服,備有祭菜來祭祀先哲,表示尊師重道,學生要吟誦《詩經·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詩,使他們一入學就産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學生按鼓聲開箱取出學習用品,使他們嚴肅地對待學業;同時展示戒尺,以維持整齊嚴肅的秩序;(學生春季入學,教官)沒有夏祭不去考查學生,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按自己的志願去學習。
(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先觀察而不要事先告訴他們什麼,以便讓他們用心思考;年長的學生請教教師,年少的學生要注意聽,而不要插問,因為學習應循序漸進,不能越級。
這七點,是施教順序的大綱。
古書上說:“在教學活動中,教宮首先要盡職,讀書人要先立志”,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大學的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休息的時候,也有課外作業。
課外不學雜樂,課内就不可能把琴彈好;課外不學習音律,課内就不能學好詩文;課外不學好灑掃應對的知識,課内就學不好禮儀。
可見,不學習各種雜藝,就不可能樂于對待所學的正課。
所以,君子對待學習,課内受業要學好正課;在家休息,要學好各種雜藝。
唯其這樣,才能安心學習,親近師長,樂于與群衆交朋友,并深信所學之道,盡管離開師長輔導,也不會違背所學的道理。
《兌命》篇中說?隻有專心緻志謙遜恭敬,時時刻刻敏捷地求學,在學業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今天的教師,單靠朗誦課文,大量灌輸,一味趕進度,而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緻使他們不能安下心來求學。
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教學的方法違背了教學的原則,提出的要求不合學生的實際。
這樣,學生就會痛惡他的學業,并怨恨他的老師,苦于學業的艱難,而不懂得它的好處。
雖然學習結業,他所學的東西必然忘得快,教學的目的也就達不到,其原因就在這裡啊! 錯誤出現了再去禁止,就有堅固不易攻破的趨勢;放過了學習時機,事後補救,盡管勤苦努力,也較難成功;施教者雜亂無章而不按規律辦事,打亂了條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個人瞑思苦想,不與友人讨論,就會形成學識淺薄,見聞不廣;與不正派的朋友來往,必然會違逆老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