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膽怯,四者交融于中而表現在外,皆安于其位而不互相妨害。
然後訂立學習的進度,增益其節奏,審查其文采,以量度德的厚薄。
同時比照音律度數的勻稱,排列章節起訖的次序,以使五聲各像其代表之物,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間的倫理關系都表現在樂中。
所以古人說:“從樂當中可以觀察到發人深省的東西。
” 土地貧脊,草木就不生長;在攪混的水裡,魚鼈就長不大;陰陽之氣衰弱,生物就長不成熟;世道混亂,禮就會廢弛而樂就放縱無拘。
因為放縱無拘,所以聽起來其聲悲哀卻不莊重,快樂卻不安詳,散漫簡易而節奏紊亂,流連纏綿而無所歸宿,聲一寬緩就包含着邪惡,聲一急促就挑動情欲,感發出人們的跌宕情緒,消滅人們平和的德性。
所以,君子是鄙視這種音樂的。
凡是邪惡之聲影響于人,人身上的邪惡之氣就與之呼應;邪惡之氣成為一時的風尚,于是淫樂就産生了。
凡是純正之聲影響于人,人身上的純正之氣就與之呼應;純正之氣成為一時的風尚,于是和樂就産生了。
一唱一和,互相呼應。
乖違與邪僻,彎曲與直正,各有各的朋類,這也就是說天下萬物都貫穿着這麼一條理:同類相應。
所以君子就摒棄淫溺之情,以調和自己的心志,’效法好的榜樣以成就自己的德行。
邪惡的聲不聽,雜亂的色不看;淫蕩之樂和非禮之禮,心中根本沒有它的位置;惰慢歪邪的習氣,不讓它沾染身體。
使耳目、口鼻、心靈和身體的各個部分都沿着正道,以履行其職能。
然後硯發為聲音,用琴瑟來伴奏;跳武舞時手執幹戚,跳文舞時手執羽旎,用箫管來伴奏。
這祥的樂就能夠展現至高道德的光輝,調動四氣的協和,從而昭示萬物之理。
因此,這樣的樂,其清澈明朗像天,其無所不載像地,其終而複始像四時,其周回旋轉像風雨。
雖然樂器的色彩五彩缤紛,但卻井然有序。
雖然八音雜奏,但也不互相幹擾;樂舞雖富于變化,但也像百刻計時那樣有一定之規。
高音與低音相輔相成,十二律互相配合,或倡或和,或清或濁,輪番為主。
所以,這樣的樂流行就能使倫類向善,耳聰目明,心氣平和,移風易俗,天下皆甯。
所以說:樂這個東西,是讓人快樂的。
但是君子快樂的是得到了仁義,小人快樂的是滿足了私欲。
用仁義來約束私欲,其結果是得到快樂而不會迷亂;隻顧私欲而忘掉仁義,就會陷入迷惑而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推就所以前面說過,君子要摒棄淫溺之情以調和自己的心志,廣樂教來完成教化,樂教推行則人民就歸向仁義之道,至此,可以通過樂教看到君子之德了。
所謂德,是人性的發端。
所謂樂,則是由德開放出來的花朵。
金石絲竹,是樂器。
詩是抒發人的心志的,而歌則是拉長聲調表達心志的聲音,舞則是用種種姿态表達心志的動作。
詩、歌、舞三者都是發自内心,然後用樂器為之伴奏。
因此,樂所表達的心志,情感深厚而文采鮮明,氣氛濃烈而使人潛移默化。
和順的品德積累于心,才能使樂的精華表現于外。
有什麼樣的德,便有什麼樣的樂,隻有樂是虛僞不了的。
樂是内心活動的表現。
聲是樂的表現形式。
文采節奏是對聲的修飾。
君子從内心的感動出發,喜愛其表現形式,然後還要講究文采節奏。
例如《大武》之舞,首先要擊鼓讓衆人做好準備,然後踏三次步表示即将舞蹈;一曲既了,再從頭開始,以表示第二次出兵才滅掉了商。
舞到最後階段又整齊地回到原來的舞位。
舞者步伐迅疾,但不慌亂;表情深刻,但不隐晦。
整個舞蹈表現了隻有武王能夠在其快意之時不忘仁義,完全地施行仁義以利天下,而不是為了私欲。
因此,人們不但可以從中看到武王伐封之事,還可以看出武王伐封之義。
《大武》曲終,武王的德尊地位也昭然顯示。
觀看《大武》,君子會愈益增加其好善之心,小人也會借以反省自己的過錯。
所以說:“治民之道,樂是最重要的。
” 樂是讓人聽和看的,隻求施予,不求報答。
禮則是有來有往,既講施予,也講報答。
樂是歡樂其發自内心的心情,而禮則要追溯其所從來的起點。
樂要表明内在之德,禮則要報答恩情飲水思源。
所謂大格,乃是天子之車;所謂龍旅九旎,乃是天子的族旗;有青黑色邊緣的龜甲,乃是天子的寶龜;再加上成群的牛羊。
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天子用來贈送來朝将去的諸侯的。
樂所表達的,是感情之不可變易者;禮所表達的,是道理之不可變易者。
樂強調調和同一,禮強調區别差異。
禮和樂的學說,貫通了全部人情。
探索人們内心的本源,推知它的變化規律,這是樂的實質;發揚人們真誠的品德,除去那些虛僞的東西,這是禮的原則。
禮和樂能夠順應天地的情意,通達鬼神的恩德,感動天神地抵降臨,化育萬物大小之體,調整君臣父子的關系。
所以聖人推行禮樂,天地就會因此而變得光明起來。
天地欣然交合,陰陽互相感應,萬物莫不得到覆育。
于是草木茂盛,作物萌芽,鳥兒展翅飛翔,獸類活蹦亂跳,蟄蟲從冬眠狀态中蘇醒過來,鳥類孵卵育雛,獸類受孕育子,胎生的不至于流産,卵生的不至于蛋殼破裂。
這一切都應歸之于樂的功能。
所謂樂,并非是指黃鐘大呂、彈琴唱歌、舉盾而舞,這些隻不過是樂的細微末節,所以讓兒童們表演表演就夠了。
所謂禮,也并非是指鋪設筵席、陳設酒食、陳列禮器,以及登堂下階、上前退後等等,這些也隻不過是禮的細微末節,所以讓辦事人員去辦就可以了。
樂師光懂得聲律詩句,所以隻能面北操弦;宗祝光懂得宗廟中的禮節,所以隻能跟在屍的屁股後面贊助禮儀;商祝光懂得喪葬之禮,所以隻能跟在孝子身後提醒禮儀。
由此看來,凡是深明道理的應在上,隻懂得技藝的應在下;深明道理的應在前,隻懂得技藝的應在後。
因為先王明白這種有上有下,有先有後的道理,所以才能為天下制禮作樂。
魏文侯向子夏問道:“我穿上禮服戴上禮帽神情恭敬地去聽古樂,就唯恐打磕睡。
要是聽鄭、衛之音,反倒不知疲倦。
請問古樂讓我産生那樣的感覺是何原因,而新樂又讓我産生這樣的感覺又怎樣解釋。
”子夏回答道:“現在先說古樂:舞蹈時同進同退,整齊劃一;唱歌時曲調平和中正而寬廣。
各種管弦樂器都在靜候扮鼓的指揮,柑鼓一響,衆樂并作。
開始表演時擊鼓,結束表演時擊饒。
用
然後訂立學習的進度,增益其節奏,審查其文采,以量度德的厚薄。
同時比照音律度數的勻稱,排列章節起訖的次序,以使五聲各像其代表之物,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間的倫理關系都表現在樂中。
所以古人說:“從樂當中可以觀察到發人深省的東西。
” 土地貧脊,草木就不生長;在攪混的水裡,魚鼈就長不大;陰陽之氣衰弱,生物就長不成熟;世道混亂,禮就會廢弛而樂就放縱無拘。
因為放縱無拘,所以聽起來其聲悲哀卻不莊重,快樂卻不安詳,散漫簡易而節奏紊亂,流連纏綿而無所歸宿,聲一寬緩就包含着邪惡,聲一急促就挑動情欲,感發出人們的跌宕情緒,消滅人們平和的德性。
所以,君子是鄙視這種音樂的。
凡是邪惡之聲影響于人,人身上的邪惡之氣就與之呼應;邪惡之氣成為一時的風尚,于是淫樂就産生了。
凡是純正之聲影響于人,人身上的純正之氣就與之呼應;純正之氣成為一時的風尚,于是和樂就産生了。
一唱一和,互相呼應。
乖違與邪僻,彎曲與直正,各有各的朋類,這也就是說天下萬物都貫穿着這麼一條理:同類相應。
所以君子就摒棄淫溺之情,以調和自己的心志,’效法好的榜樣以成就自己的德行。
邪惡的聲不聽,雜亂的色不看;淫蕩之樂和非禮之禮,心中根本沒有它的位置;惰慢歪邪的習氣,不讓它沾染身體。
使耳目、口鼻、心靈和身體的各個部分都沿着正道,以履行其職能。
然後硯發為聲音,用琴瑟來伴奏;跳武舞時手執幹戚,跳文舞時手執羽旎,用箫管來伴奏。
這祥的樂就能夠展現至高道德的光輝,調動四氣的協和,從而昭示萬物之理。
因此,這樣的樂,其清澈明朗像天,其無所不載像地,其終而複始像四時,其周回旋轉像風雨。
雖然樂器的色彩五彩缤紛,但卻井然有序。
雖然八音雜奏,但也不互相幹擾;樂舞雖富于變化,但也像百刻計時那樣有一定之規。
高音與低音相輔相成,十二律互相配合,或倡或和,或清或濁,輪番為主。
所以,這樣的樂流行就能使倫類向善,耳聰目明,心氣平和,移風易俗,天下皆甯。
所以說:樂這個東西,是讓人快樂的。
但是君子快樂的是得到了仁義,小人快樂的是滿足了私欲。
用仁義來約束私欲,其結果是得到快樂而不會迷亂;隻顧私欲而忘掉仁義,就會陷入迷惑而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推就所以前面說過,君子要摒棄淫溺之情以調和自己的心志,廣樂教來完成教化,樂教推行則人民就歸向仁義之道,至此,可以通過樂教看到君子之德了。
所謂德,是人性的發端。
所謂樂,則是由德開放出來的花朵。
金石絲竹,是樂器。
詩是抒發人的心志的,而歌則是拉長聲調表達心志的聲音,舞則是用種種姿态表達心志的動作。
詩、歌、舞三者都是發自内心,然後用樂器為之伴奏。
因此,樂所表達的心志,情感深厚而文采鮮明,氣氛濃烈而使人潛移默化。
和順的品德積累于心,才能使樂的精華表現于外。
有什麼樣的德,便有什麼樣的樂,隻有樂是虛僞不了的。
樂是内心活動的表現。
聲是樂的表現形式。
文采節奏是對聲的修飾。
君子從内心的感動出發,喜愛其表現形式,然後還要講究文采節奏。
例如《大武》之舞,首先要擊鼓讓衆人做好準備,然後踏三次步表示即将舞蹈;一曲既了,再從頭開始,以表示第二次出兵才滅掉了商。
舞到最後階段又整齊地回到原來的舞位。
舞者步伐迅疾,但不慌亂;表情深刻,但不隐晦。
整個舞蹈表現了隻有武王能夠在其快意之時不忘仁義,完全地施行仁義以利天下,而不是為了私欲。
因此,人們不但可以從中看到武王伐封之事,還可以看出武王伐封之義。
《大武》曲終,武王的德尊地位也昭然顯示。
觀看《大武》,君子會愈益增加其好善之心,小人也會借以反省自己的過錯。
所以說:“治民之道,樂是最重要的。
” 樂是讓人聽和看的,隻求施予,不求報答。
禮則是有來有往,既講施予,也講報答。
樂是歡樂其發自内心的心情,而禮則要追溯其所從來的起點。
樂要表明内在之德,禮則要報答恩情飲水思源。
所謂大格,乃是天子之車;所謂龍旅九旎,乃是天子的族旗;有青黑色邊緣的龜甲,乃是天子的寶龜;再加上成群的牛羊。
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天子用來贈送來朝将去的諸侯的。
樂所表達的,是感情之不可變易者;禮所表達的,是道理之不可變易者。
樂強調調和同一,禮強調區别差異。
禮和樂的學說,貫通了全部人情。
探索人們内心的本源,推知它的變化規律,這是樂的實質;發揚人們真誠的品德,除去那些虛僞的東西,這是禮的原則。
禮和樂能夠順應天地的情意,通達鬼神的恩德,感動天神地抵降臨,化育萬物大小之體,調整君臣父子的關系。
所以聖人推行禮樂,天地就會因此而變得光明起來。
天地欣然交合,陰陽互相感應,萬物莫不得到覆育。
于是草木茂盛,作物萌芽,鳥兒展翅飛翔,獸類活蹦亂跳,蟄蟲從冬眠狀态中蘇醒過來,鳥類孵卵育雛,獸類受孕育子,胎生的不至于流産,卵生的不至于蛋殼破裂。
這一切都應歸之于樂的功能。
所謂樂,并非是指黃鐘大呂、彈琴唱歌、舉盾而舞,這些隻不過是樂的細微末節,所以讓兒童們表演表演就夠了。
所謂禮,也并非是指鋪設筵席、陳設酒食、陳列禮器,以及登堂下階、上前退後等等,這些也隻不過是禮的細微末節,所以讓辦事人員去辦就可以了。
樂師光懂得聲律詩句,所以隻能面北操弦;宗祝光懂得宗廟中的禮節,所以隻能跟在屍的屁股後面贊助禮儀;商祝光懂得喪葬之禮,所以隻能跟在孝子身後提醒禮儀。
由此看來,凡是深明道理的應在上,隻懂得技藝的應在下;深明道理的應在前,隻懂得技藝的應在後。
因為先王明白這種有上有下,有先有後的道理,所以才能為天下制禮作樂。
魏文侯向子夏問道:“我穿上禮服戴上禮帽神情恭敬地去聽古樂,就唯恐打磕睡。
要是聽鄭、衛之音,反倒不知疲倦。
請問古樂讓我産生那樣的感覺是何原因,而新樂又讓我産生這樣的感覺又怎樣解釋。
”子夏回答道:“現在先說古樂:舞蹈時同進同退,整齊劃一;唱歌時曲調平和中正而寬廣。
各種管弦樂器都在靜候扮鼓的指揮,柑鼓一響,衆樂并作。
開始表演時擊鼓,結束表演時擊饒。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