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玉藻

關燈
在大夫告别時拜送。

    士去拜訪卿大夫,應在門外先拜,然後進門見面,如果卿大夫在門内答拜,士要趕快跑開,表示不敢當。

    士在國君處講話,如果涉及已故的大夫,就要稱其溢号,或者稱其字,不可稱名;如果涉及的是士,則可以稱名。

    士與大夫講話,提到活着的大夫、士,對士可以稱名,對大夫則要稱字。

    士在大夫的踉前,談話中隻避公諱,不避私諱。

    凡祭祀群神,不須避諱。

    廟祭的祝瑕之辭,也不避先人之諱。

    老師教學生功課,不須避諱,否則會誤導後生。

    書寫文告、宣讀法律也不須避諱,否則會誤了事情。

     古代的君子,身上一定要佩玉。

    右邊佩主的铿锵鳴聲應合于五聲中的微角,左邊佩玉的铿锵鳴聲應合于五聲中的宮羽。

    趨走時的節拍應與《采齊》相應,行走時的節拍應與《肆夏》相應。

    向後轉時,走的路線應是圓形;能右拐彎時,走的路線應呈直角。

    前進的時候身體應略向前俯,倒退的時候身體應略向後仰。

    如此這般地行走,然後才能使佩玉發出铿锵的鳴聲。

    正因為君子在乘車時能夠聽到鴛和的鈴聲,在步行時又能夠聽到佩玉的鳴聲,所以一切邪僻的念頭也就無從進入君子的心靈了。

    臣下在國君面前不佩玉,一所謂“不佩玉”,是說把左邊的佩玉用絲帶給結起來,右邊還照常佩玉。

    在家閑居時,腰的左右都佩玉;上朝面君時,就要給起左佩。

    齋戒時須要絕對肅靜,所以要把左右佩都屈折向上掖到革帶上,以免發出任何聲響,同時要服玄端,用赤而微黑的蔽膝。

    從天子到士,他們的革帶上一定有佩玉,隻有在辦喪事時例外。

    佩玉上有個部件叫沖牙。

    君子如果沒有特殊原因,玉不離身,因為君子是以玉來象征德行的。

    天子佩白玉,用玄色的絲帶;諸侯佩山玄色的玉,用朱紅色的絲帶;大夫佩水蒼色的玉,用細色的絲帶;太子佩美玉,用蒼白色的絲帶;士佩孺玫,用赤黃色的絲帶。

    孔子閑居,佩的玉是直徑五寸的象環,用赤黃色的絲帶。

     童子的禮節與成人不同。

    童子穿的是繃布深衣,用錦鑲邊,紳帶和帶紐也用錦鑲邊,束發也用錦。

    以上所用的錦,都是朱紅色的錦。

    童子不穿裘衣,不穿絲帛,因為裘帛溫熱,擔心傷其壯氣。

    童子的鞋頭沒有絢。

    童子幼小不懂事,有紹麻親屬死了,也不必硬叫他穿喪服。

    到有喪事的人家去幫忙,身上也不加麻經。

    沒有事的時候要站在家長之南,面向北。

    去拜見老師的時候,要跟着成人進去。

     陪侍先生或者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吃飯,要後祭,先嘗食。

    客人祭的時候,主人要謙讓說:“不值得祭。

    ”客人吃好以後贊美主人做的飯菜可口,主人要謙讓地說:粗茶淡飯,承蒙過獎。

    主人敬客,親自設醬于席,客人作為回敬,就要在吃過以後自己動手撤掉。

    同事們在一塊吃飯,其間沒有賓主之分,吃過以後,由年齡最小的一人撤下撰具。

    大家為了辦事而聚食,吃過以後,也由年齡最小的一人撤下撰具。

    凡平常的朝食、夕食,不用婦人撤除撰具,因為婦人質樸,不能備禮。

    吃棗子、桃子、李子,不要把核随地亂扔。

    吃瓜的時候要先祭,祭時要用連着瓜蒂的那半個,然後吃瓜瓤,至于手拿着的瓜皮部分就抛掉了。

    凡吃果實,要讓君子先吃,因為果實是大地所生,好壞容易分辨,用不着自己先嘗;凡吃熟食,要先為君子嘗食,因為熟食是人所加工,味道如何,必嘗而後知,家裡有了喜慶之事,但如果沒有國君的賞賜,就不敢接受親友的道賀。

    孔子在季氏那裡吃飯,季氏作為主人,應該講的客氣話一句也沒有,孔子也以非禮相答,尚未食肉就說已經吃飽了。

     國君賜給臣下車馬,臣下除了當時拜受外,第二天還要乘着一所賜車馬再去拜謝;國君賜給臣下衣服,臣下除了當時拜受外,第二天還要穿上所賜的衣服再去拜謝。

    對于國君所賜的車馬和衣服,在行過再拜禮之後,如果國君沒有再下可以乘、服的命令,臣下就不敢乘、服,隻能收藏起來。

    對于國君的賞賜,臣下要行再拜稽首之禮。

    此禮的行法是,把左手按在右手之上,手着地,頭也着地。

    對于國君的酒肉之賜,由于賜物較輕,隻要當時拜受就行,不須要次日登門再拜。

    凡國君賜物,不能在同一天裡既賜君子又賜小人,以緻賢與不肖無别。

    凡向國君進獻物品,大夫要派自己的總管去送,士要親自去送,送到國君門外,交與國君的小臣,然後行再拜稽首之禮。

    向國君進獻美食,要同時附上葷、桃、茹;如果是向大夫進獻美食,隻附上葷、桃,去掉茹;如果是向士進獻美食,隻附上桃,去掉葷、苟。

    所有進獻的美食,都由主管膳食的官員負責接受。

    大夫之所以不親自去向國君進獻物品,是擔心勞動國君答拜自己。

    大夫拜謝國君的賞賜,隻要在國君門口請君之小臣入内通報己意,行了拜謝之禮,不必等待小臣回報國君的意思,就可以退下了;士拜謝國君的賞賜,:就必須等待小臣回報國君的意思,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