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效特牲
關燈
小
中
大
量。
鼎姐的數目總是單數而篷豆的數目總是偶數,這是取陰陽相配之義。
黃目這種酒尊,是用來盛放郁毯的上等酒尊。
黃色,在五行當中居于中央;目,是人五官當中洞察外界的器官。
這就是說,斟酒于其中而能清澈透亮于外。
祭天,隻要把地打掃幹淨就可以了,這也不外乎以質樸為貴罷了。
以醋調制的肉醬雖然味美,而祭祀時卻把煎鹽放在前列,這是因為鹽來自大自然,所以可貴。
人們日常使用的刀鋒利稱手,但祭祀‘時殺牲卻偏要使用莺刀,因為莺刀上有鈴,鈴聲和諧然後才能割斷。
冠禮的意義:第一次加的冠,是細布冠。
遠古的時候人們是以白布為冠,到了齋戒時再把它染成黑色的。
至于細布冠是否有縷,孔子說:“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細布冠有縷。
細布冠在第一次加冠戴過之後,就可以棄而不用了。
”為嫡子加冠,是在昨階上近于主人的位置進行,這表示嫡子是未來的繼承人。
在客位對冠者行醛禮,這表示他已受到了成人的尊重。
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尊貴,這是要啟發冠者立志向上。
加冠時給冠者取一個字,從此以後就要以字相稱而避諱其名,這表示對父母所取之名的敬重。
委貌是周代日常所戴的冠,章甫是殷代日常所戴的冠,毋追是夏代日常所戴的冠。
齋戒和祭祀所戴的冠,周代戴棄,殷代戴辱,夏代戴收。
至于皮棄和腰間有皺褶的素裳,則是三代所共同的。
上古時沒有大夫的冠禮,但是有大夫的婚禮。
因為上古時五十以後才能受爵為大夫,而冠禮是在二十歲時進行的,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有大夫的冠禮呢?諸侯有冠禮,那是夏代末年才有的事。
天子的長子舉行冠禮也用士禮,這說明天下沒有生下來就尊貴的人。
之所以讓諸侯的子孫繼位為諸侯,是為了讓他們效法自己祖宗的賢德,而不是說他們生下來就尊貴。
至于說以官爵授人,也是因為他有功德;功德大的授以大官,功德小的授以小官,也不是看他出身是否尊貴。
一如今不論什麼樣的人死了,都可以弄到一個溢号。
古代可不一樣,如果活着時沒有爵位,死後就不給他加溢号。
禮之所以值得尊重,是尊重它的深刻含義。
如果不明了其深刻含義,而隻會機械地模仿其形式和作法,那就是一般意義上的禮。
所以說,禮的具體作法和形式是容易學會的,而其深刻的含義就難于領會了。
領會禮的深刻含義并且恭敬地遵守執行,這就是天子治理天下的良方。
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配而萬物生。
婚禮也是傳宗接代繁衍子孫以至于無窮的事。
娶異姓女子為妻,這既是為了和血緣關系疏遠的人家結親,也是為了嚴格區别血緣相近的族人。
男方向女方獻納的禮品一定要誠信不欺,講究實用,男方的使者在贈送聘禮時也不要說“禮物太菲薄了”這類客氣話,要直言相告,開誠相見。
這表示誠信是做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作媳婦應有的本分。
隻要和丈夫在同牢的儀式上同吃了一碗菜,同喝了一杯酒,那就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所以丈夫死了也不再嫁。
成親的那天,男子親自到女家迎娶,從女家出來以後,男的要先走一走,女的随後跟着,這表示陽剛陰柔的意思。
這就好比天先于地,君先于臣,其道理是一樣的。
迎親的時候,男子到了女家,先拜過嶽父,然後放下禮品,這才和新娘施禮相見,這樣做是要彰明男女之别。
男女有别,然後才有父子之親;父子相親,然後才有君臣之義;君臣有義,然後才有禮;有了禮,然後才萬物各得其所,天下太平。
如果男女無别,無親疏之分,那豈不是禽獸之行了嗎!從女方家中出來,婿親自為新娘趕車,讓車子往前走三圈,然後又親自把登車的引繩交給新娘,這樣做是表示對新娘的親愛。
新郎對新娘表示親愛,作為回報,新娘自然也親愛新郎。
對新娘又敬又愛,把這種敬愛推而廣之,有的先主就是憑借這點得到天下的。
從女家大門出來以後男的就一直在前,男的領着女的,女的跟着男的,夫唱婦随的表現就由此開始。
所謂“婦人”,就是服從别人的人。
幼小時服從父兄,出嫁後服從丈夫,丈夫死了則服從兒子。
所謂“夫”,就是師傅的意思。
作為師傅,自然要以智慧領導别人。
迎親之前,新郎要身着祭服,齋戒沐浴,察告祖先和天地。
試想,成親之後,新娘就成了内當家的,生男育女,繁衍後代,事體如此重大,怎能不虔誠地祭告天地祖宗呢。
成親的當晚,在新房裡,夫婦同吃一個碗裡的菜,其含義是夫婦平等,尊卑相同。
所以婦人是沒有爵位的,丈夫有了爵位,妻子就跟着作命婦,這叫夫貴婦榮;就是席間座次的安排,也是以丈夫的輩分和年齡為準。
遠古時的食器用的都是沒有裝飾的陶器,當時崇尚的風氣就是如此。
夏商周三代始有共牢之禮,其食器就沿用陶器。
成親次日的黎明,新娘先
鼎姐的數目總是單數而篷豆的數目總是偶數,這是取陰陽相配之義。
黃目這種酒尊,是用來盛放郁毯的上等酒尊。
黃色,在五行當中居于中央;目,是人五官當中洞察外界的器官。
這就是說,斟酒于其中而能清澈透亮于外。
祭天,隻要把地打掃幹淨就可以了,這也不外乎以質樸為貴罷了。
以醋調制的肉醬雖然味美,而祭祀時卻把煎鹽放在前列,這是因為鹽來自大自然,所以可貴。
人們日常使用的刀鋒利稱手,但祭祀‘時殺牲卻偏要使用莺刀,因為莺刀上有鈴,鈴聲和諧然後才能割斷。
冠禮的意義:第一次加的冠,是細布冠。
遠古的時候人們是以白布為冠,到了齋戒時再把它染成黑色的。
至于細布冠是否有縷,孔子說:“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細布冠有縷。
細布冠在第一次加冠戴過之後,就可以棄而不用了。
”為嫡子加冠,是在昨階上近于主人的位置進行,這表示嫡子是未來的繼承人。
在客位對冠者行醛禮,這表示他已受到了成人的尊重。
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尊貴,這是要啟發冠者立志向上。
加冠時給冠者取一個字,從此以後就要以字相稱而避諱其名,這表示對父母所取之名的敬重。
委貌是周代日常所戴的冠,章甫是殷代日常所戴的冠,毋追是夏代日常所戴的冠。
齋戒和祭祀所戴的冠,周代戴棄,殷代戴辱,夏代戴收。
至于皮棄和腰間有皺褶的素裳,則是三代所共同的。
上古時沒有大夫的冠禮,但是有大夫的婚禮。
因為上古時五十以後才能受爵為大夫,而冠禮是在二十歲時進行的,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有大夫的冠禮呢?諸侯有冠禮,那是夏代末年才有的事。
天子的長子舉行冠禮也用士禮,這說明天下沒有生下來就尊貴的人。
之所以讓諸侯的子孫繼位為諸侯,是為了讓他們效法自己祖宗的賢德,而不是說他們生下來就尊貴。
至于說以官爵授人,也是因為他有功德;功德大的授以大官,功德小的授以小官,也不是看他出身是否尊貴。
一如今不論什麼樣的人死了,都可以弄到一個溢号。
古代可不一樣,如果活着時沒有爵位,死後就不給他加溢号。
禮之所以值得尊重,是尊重它的深刻含義。
如果不明了其深刻含義,而隻會機械地模仿其形式和作法,那就是一般意義上的禮。
所以說,禮的具體作法和形式是容易學會的,而其深刻的含義就難于領會了。
領會禮的深刻含義并且恭敬地遵守執行,這就是天子治理天下的良方。
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配而萬物生。
婚禮也是傳宗接代繁衍子孫以至于無窮的事。
娶異姓女子為妻,這既是為了和血緣關系疏遠的人家結親,也是為了嚴格區别血緣相近的族人。
男方向女方獻納的禮品一定要誠信不欺,講究實用,男方的使者在贈送聘禮時也不要說“禮物太菲薄了”這類客氣話,要直言相告,開誠相見。
這表示誠信是做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作媳婦應有的本分。
隻要和丈夫在同牢的儀式上同吃了一碗菜,同喝了一杯酒,那就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所以丈夫死了也不再嫁。
成親的那天,男子親自到女家迎娶,從女家出來以後,男的要先走一走,女的随後跟着,這表示陽剛陰柔的意思。
這就好比天先于地,君先于臣,其道理是一樣的。
迎親的時候,男子到了女家,先拜過嶽父,然後放下禮品,這才和新娘施禮相見,這樣做是要彰明男女之别。
男女有别,然後才有父子之親;父子相親,然後才有君臣之義;君臣有義,然後才有禮;有了禮,然後才萬物各得其所,天下太平。
如果男女無别,無親疏之分,那豈不是禽獸之行了嗎!從女方家中出來,婿親自為新娘趕車,讓車子往前走三圈,然後又親自把登車的引繩交給新娘,這樣做是表示對新娘的親愛。
新郎對新娘表示親愛,作為回報,新娘自然也親愛新郎。
對新娘又敬又愛,把這種敬愛推而廣之,有的先主就是憑借這點得到天下的。
從女家大門出來以後男的就一直在前,男的領着女的,女的跟着男的,夫唱婦随的表現就由此開始。
所謂“婦人”,就是服從别人的人。
幼小時服從父兄,出嫁後服從丈夫,丈夫死了則服從兒子。
所謂“夫”,就是師傅的意思。
作為師傅,自然要以智慧領導别人。
迎親之前,新郎要身着祭服,齋戒沐浴,察告祖先和天地。
試想,成親之後,新娘就成了内當家的,生男育女,繁衍後代,事體如此重大,怎能不虔誠地祭告天地祖宗呢。
成親的當晚,在新房裡,夫婦同吃一個碗裡的菜,其含義是夫婦平等,尊卑相同。
所以婦人是沒有爵位的,丈夫有了爵位,妻子就跟着作命婦,這叫夫貴婦榮;就是席間座次的安排,也是以丈夫的輩分和年齡為準。
遠古時的食器用的都是沒有裝飾的陶器,當時崇尚的風氣就是如此。
夏商周三代始有共牢之禮,其食器就沿用陶器。
成親次日的黎明,新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