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效特牲
關燈
小
中
大
拜見公婆,然後洗手,向公婆進獻食品,表示新婦開始履行孝養的義務;而公公婆婆吃畢,把剩下的食物賜給新婦,表示對新婦的疼愛。
禮畢,公婆先從西階下堂,然後新婦從昨階下堂,這表示主持家務的權利将要授予新婦了。
結婚典禮上不興奏樂,因為婚禮屬于幽陰之事,而音樂則屬于陽氣。
舉行婚禮,也不邀請親朋好友前來祝賀,因為結婚就意味着新陳代謝,下一代将要産生,上一代将要衰亡啊。
虞舜時的祭祀,貴尚腥氣。
所以祭祀的時候,先是用鮮血,接着用生肉,再接着用半生不熟的肉,他們就是用這些祭品散發的腥氣來敬神的。
殷人的祭祀,貴尚聲音。
在尚未宰殺犧牲之前,先聲音或高或低地奏樂,樂曲奏過三章,然後才出門迎接犧牲。
這樂曲的聲音,就是用來召喚天地之間的鬼神前來受飨。
周人的祭祀,貴尚芳香之氣,所以在祭祀開始的時候,他們用獸酒澆地,以笆酒的香氣召神降臨。
泡有郁金香草的獸酒芳香異常,用它來澆地降神,其香氣可以透入地的深層。
再說,酌酒澆地用的勺子是以圭璋作柄,其用意也在于利用玉的潔潤之氣。
先以酒澆地降神,然後才出門迎接犧牲,這是為了召緻地府的陰氣。
殺牲之後,先在香篙上加上黍櫻和牲體的腸間脂肪,然後将其燎着,縷縷煙氣上升,彌漫于牆屋之間,這是為了召緻天曹的陽氣。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周人才在薦熟時燎着香篙使之産生沖天的煙氣。
凡是祭祀,其目的都是為了請神降臨受飨,那就不得不留意于這些不同的降神方式。
人死了以後,其靈魂上升于天,其軀殼下降于地。
所以在祭祀降神時,既須要到天曹去請,也須要到地府去請。
殷人是先到天曹請神,周人是先到地府請神。
宗廟之祭,未殺牲時,在室中舉行告神之祭;殺牲之後,則在堂上設祭飨屍。
在庭中殺牲時要舉行告祭,獻首于室時也要舉行告祭。
正祭時,祝官以祝辭告于神主;尋求衆神之祭則在廟門外舉行。
在這麼多的地方設祭:由室内而堂上,由堂上而庭中,由庭中而門外,就是因為不知道神究竟在哪裡。
在那邊呢?還是在這邊呢?或是在離人更遠的地方?連廟門外都設祭,應該說請神也請得夠遠了吧?廟門外之祭之所以叫做“訪”,是因為訪有遠的意思。
所姐之所以稱“所”,是因為所有敬的意思。
什麼叫福?萬事具備就是福。
為什麼要“升首于室”因為首是牲體之正,是牲體的最尊貴部分。
所謂相,就是勸導屍享用供品。
所謂暇,有長久和廣大的意思。
因為暇辭是神靈對其子孫的祝福,哪個祖先不希望自己的子孫福壽綿長呢。
屍是神主的意思。
祭祀時的進獻毛血,是要向神表示所用犧牲完整無缺。
向神報告犧牲完整無缺,是表示子孫很重視犧牲的選擇,隻有内外都挑不出毛病的才敢進獻。
用牲血祭神,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血是生氣最盛的東西。
至于以肺、肝、心作為供品祭神,是看重它們是滋生生氣的器官。
用黍櫻加肺祭祀,用五齊加明水祭祀,這是為了報答陰氣。
把香篙抹上牲血和腸間脂肪,點燃讓其冒煙,以及用牲首作為供品,這是為了報答陽氣。
用收集的露水沖淡五齊,是看重它的清潔透明。
凡是加水沖淡,都是為了提高酒的清潔透明度。
至于把露水稱作明水,是取義于主人的明潔之心就像露水顯示的那樣。
國君在祭祀時要行再拜稽首之禮,要袒露左臂,親自分解牲體,這是表示對神的極端尊敬。
極端尊敬,就意味着服從。
俯身下拜是表示服從;稽首則表示加倍服從;袒露左臂,那是表示毫無保留的完全服從。
祭于祖廟,自稱“孝孫”;祭于父廟,自稱“孝子”。
諸侯、卿大夫在祭祀曾祖以上的祖先時,統統自稱“曾孫某”。
祭祀中的相,隻須勸屍吃好喝好,毋須勸屍謙讓,因為主人的目的就是要表達他對神的虔敬。
祭祀時,或進獻生肉,或進獻肢解後的牲體,或進獻半生不熟的肉,或進獻熟肉,也搞不清楚神究竟享用了哪一樣,對于主人來說總算是對祖宗盡了孝敬之心罷了。
把屍迎入室内之後,當屍入席并舉起放在他面前的酒杯時,祝要提示主人對屍行禮,請屍安坐。
古時候,屍一般都是立着,隻有在飲酒吃飯時才坐着。
屍是神的代表。
祝是溝通神和人的傳話者。
對于五齊中的泛齊、醋齊,因其混濁,要先用事酒沖淡,再用茅草過濾,使其透明可用。
對于盎齊以下三齊,因其較清,不用過濾,隻須用清酒沖淡一下就行了。
至于郁色,用盎齊來沖淡。
古代的這些作法,就像如今的事酒、清酒與盎齊都要和陳年老窖攙兌一樣。
祭祀有三種作用,一是祈福,二是報恩,三是消災。
齋服之所以是黑色,是因為黑色屬陰,能夠使人靜下心來思念鬼神。
所以,君子如果專心緻志的緻齋三日,到了祭時,就能仿佛看到了自己要祭的神靈。
禮畢,公婆先從西階下堂,然後新婦從昨階下堂,這表示主持家務的權利将要授予新婦了。
結婚典禮上不興奏樂,因為婚禮屬于幽陰之事,而音樂則屬于陽氣。
舉行婚禮,也不邀請親朋好友前來祝賀,因為結婚就意味着新陳代謝,下一代将要産生,上一代将要衰亡啊。
虞舜時的祭祀,貴尚腥氣。
所以祭祀的時候,先是用鮮血,接着用生肉,再接着用半生不熟的肉,他們就是用這些祭品散發的腥氣來敬神的。
殷人的祭祀,貴尚聲音。
在尚未宰殺犧牲之前,先聲音或高或低地奏樂,樂曲奏過三章,然後才出門迎接犧牲。
這樂曲的聲音,就是用來召喚天地之間的鬼神前來受飨。
周人的祭祀,貴尚芳香之氣,所以在祭祀開始的時候,他們用獸酒澆地,以笆酒的香氣召神降臨。
泡有郁金香草的獸酒芳香異常,用它來澆地降神,其香氣可以透入地的深層。
再說,酌酒澆地用的勺子是以圭璋作柄,其用意也在于利用玉的潔潤之氣。
先以酒澆地降神,然後才出門迎接犧牲,這是為了召緻地府的陰氣。
殺牲之後,先在香篙上加上黍櫻和牲體的腸間脂肪,然後将其燎着,縷縷煙氣上升,彌漫于牆屋之間,這是為了召緻天曹的陽氣。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周人才在薦熟時燎着香篙使之産生沖天的煙氣。
凡是祭祀,其目的都是為了請神降臨受飨,那就不得不留意于這些不同的降神方式。
人死了以後,其靈魂上升于天,其軀殼下降于地。
所以在祭祀降神時,既須要到天曹去請,也須要到地府去請。
殷人是先到天曹請神,周人是先到地府請神。
宗廟之祭,未殺牲時,在室中舉行告神之祭;殺牲之後,則在堂上設祭飨屍。
在庭中殺牲時要舉行告祭,獻首于室時也要舉行告祭。
正祭時,祝官以祝辭告于神主;尋求衆神之祭則在廟門外舉行。
在這麼多的地方設祭:由室内而堂上,由堂上而庭中,由庭中而門外,就是因為不知道神究竟在哪裡。
在那邊呢?還是在這邊呢?或是在離人更遠的地方?連廟門外都設祭,應該說請神也請得夠遠了吧?廟門外之祭之所以叫做“訪”,是因為訪有遠的意思。
所姐之所以稱“所”,是因為所有敬的意思。
什麼叫福?萬事具備就是福。
為什麼要“升首于室”因為首是牲體之正,是牲體的最尊貴部分。
所謂相,就是勸導屍享用供品。
所謂暇,有長久和廣大的意思。
因為暇辭是神靈對其子孫的祝福,哪個祖先不希望自己的子孫福壽綿長呢。
屍是神主的意思。
祭祀時的進獻毛血,是要向神表示所用犧牲完整無缺。
向神報告犧牲完整無缺,是表示子孫很重視犧牲的選擇,隻有内外都挑不出毛病的才敢進獻。
用牲血祭神,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血是生氣最盛的東西。
至于以肺、肝、心作為供品祭神,是看重它們是滋生生氣的器官。
用黍櫻加肺祭祀,用五齊加明水祭祀,這是為了報答陰氣。
把香篙抹上牲血和腸間脂肪,點燃讓其冒煙,以及用牲首作為供品,這是為了報答陽氣。
用收集的露水沖淡五齊,是看重它的清潔透明。
凡是加水沖淡,都是為了提高酒的清潔透明度。
至于把露水稱作明水,是取義于主人的明潔之心就像露水顯示的那樣。
國君在祭祀時要行再拜稽首之禮,要袒露左臂,親自分解牲體,這是表示對神的極端尊敬。
極端尊敬,就意味着服從。
俯身下拜是表示服從;稽首則表示加倍服從;袒露左臂,那是表示毫無保留的完全服從。
祭于祖廟,自稱“孝孫”;祭于父廟,自稱“孝子”。
諸侯、卿大夫在祭祀曾祖以上的祖先時,統統自稱“曾孫某”。
祭祀中的相,隻須勸屍吃好喝好,毋須勸屍謙讓,因為主人的目的就是要表達他對神的虔敬。
祭祀時,或進獻生肉,或進獻肢解後的牲體,或進獻半生不熟的肉,或進獻熟肉,也搞不清楚神究竟享用了哪一樣,對于主人來說總算是對祖宗盡了孝敬之心罷了。
把屍迎入室内之後,當屍入席并舉起放在他面前的酒杯時,祝要提示主人對屍行禮,請屍安坐。
古時候,屍一般都是立着,隻有在飲酒吃飯時才坐着。
屍是神的代表。
祝是溝通神和人的傳話者。
對于五齊中的泛齊、醋齊,因其混濁,要先用事酒沖淡,再用茅草過濾,使其透明可用。
對于盎齊以下三齊,因其較清,不用過濾,隻須用清酒沖淡一下就行了。
至于郁色,用盎齊來沖淡。
古代的這些作法,就像如今的事酒、清酒與盎齊都要和陳年老窖攙兌一樣。
祭祀有三種作用,一是祈福,二是報恩,三是消災。
齋服之所以是黑色,是因為黑色屬陰,能夠使人靜下心來思念鬼神。
所以,君子如果專心緻志的緻齋三日,到了祭時,就能仿佛看到了自己要祭的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