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效特牲

關燈
南郊祭天隻用一頭牛犢,而祭祀社援卻要用牛、羊、永三牲。

    天子巡守,來到諸侯之國,諸侯招待天子進膳也是用一頭牛犢,而諸侯朝見天子,天子賜宴卻是牛,羊、采具備。

    因為牛犢尚不失童貞,這表明是以誠實為貴。

    所以天子不吃懷孕的牛,祭天也不用懷孕的牛。

    天子祭天所用的大格,隻用一圈繁纓作為馬的裝飾,而用來幹普通雜事的先格就用三圈,再低一等的次格就用五圈。

    這說明禮在某些場合是以少為貴。

    祭天而用牲血作供品,祭列祖列宗而用生肉,祭社櫻乃用半生不熟的肉,祭群小祀卻用熟肉。

    這說明神靈愈是高貴,愈是不以接近活人口味的供品為貴,而是以能散發強烈氣味的供品為貴。

    諸侯互相拜訪,宴席上也隻敬以郁色香酒,而沒有七碗八盤的菜,這也是看重郁色的芬芳氣味的緣故。

    天子設宴招待各國諸侯,上的第一道菜是服惰,也是重氣味而不重口味的緣故。

     諸侯舉行盛宴招待來訪賓客,如果是國君回敬國君的酒,則隻須坐在原有的三重席上,不須變動。

    如果是大夫來訪,主國國君向大夫的随員敬酒,主國國君就要把自己的三重席子改為一重席子,使與大夫随員的座席相等,這叫做“降尊以就卑”。

    春夏二季祭祖,舉行飨禮,有音樂伴奏;秋冬二季祭祖,舉行食禮,沒有音樂伴奏。

    這是因為春夏屬陽,秋冬屬陰。

    凡是飲酒,意在保養陽氣;凡是吃飯,意在保養陰氣。

    所以春夏祭祖用飨禮,而秋冬祭祖用食禮。

    春天用飨禮招待烈士遺孤,秋天用食禮招待烈士父祖,其道理和上邊講的一樣。

    而春夏二季祭祖的飨禮使用音樂,秋冬二季祭祖的食禮不用音樂。

    飨禮以飲酒為主,意在保養陽氣,所以有音樂;食禮以吃飯為主,意在保養陰氣,所以沒有音樂。

    凡是音樂,都屬陽類。

    鼎和姐的數目總是單數,芝和豆的數目總是偶數,這是因為鼎姐是盛放牲體的,牲體是動物,屬于陽類;而篷豆中盛放的多是植物,植物屬于陰類。

    篷豆中盛放的食品,都是水中所生,土中所長,屬于陰類。

    祭品既不敢用生人認為味美可口者,也不敢追求品種繁多,因為祭品是用來供奉神靈的。

     夫子大宴來朝的諸侯,當客人進入宗廟大門時,樂隊奏起迎賓曲《肆夏》。

    賓主入席,又開始奏樂,酒過一巡,樂曲也恰好終了。

    對于禮樂配合的如此得體,孔子曾多次加以贊歎。

    一獻之禮完成以後,樂工就登堂高歌,意在頌揚賓主之德。

    歌手在堂上,伴奏的樂工在堂下,這是表示人的歌聲為貴。

    樂曲是有聲音可以聽見的,屬陽;而禮儀是人的德行的外部表現,屬陰。

    樂曲的陽和禮儀的陰協調一緻,萬物就能各得其所。

    各國諸侯的貢品沒有具體規定,原則上是貢獻本國的土特産,各國朝聘的次數也要根據他距離天子所在的遠近而定。

    在展覽諸侯貢品時,龜放在最靠前的位置,因為龜有先知的本領。

    其次是金屬,因為金性柔和,所以把它放在龜和其他貢品中間。

    貢品中的虎豹之皮,是表示天子、諸侯能夠鎮服四方最威猛的東西。

    至于束帛加璧的見面禮,是表示諸侯向往天子的美德。

     庭中的照明火炬使用一百個,拟于天子,這是從齊桓公開始的。

    奏《肆夏》迎賓是諸侯之禮,如令大夫也奏《肆夏》迎賓,這是從晉國大夫趙武開始的。

    諸侯朝見天子(下有脫文)。

    大夫奉君命出使而以私人名義進見外國國君,這是不合禮的。

    大夫出使之所以須要執圭(那圭的作用如同今日的國書),就是要證明自己是奉君命出使的。

    不敢以私人名義晉見國君,就是為了表示尊敬自己的國君。

    如果大夫私人備禮作為庭實,又以私人名義晉見,那怎能像個諸侯之庭呢?作為臣子,不能背着國君與外國交往,否則就是與國君相抗衡了。

    大夫宴請國君,不合乎禮,因為這表明臣強君弱。

    大夫的勢力超過了國君,國君可以殺掉大夫,這沒有什麼疑問。

    天子沒有做客人的禮儀,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沒有哪個人敢當天子的主人。

    國君到臣子家裡去,臣子要請國君從昨階升堂,以表明臣子不敢自以為是此家的主人、諸侯朝見天子,按規矩天子不下堂迎接諸侯。

    下堂迎接諸侯,這是天子的失禮,這是從周夷王以後才有的事。

     作為諸侯而使用天子的宮懸,祭天用白色的公牛,敲擊玉磐,紅色盾牌的後面用黃金裝飾,戴冕而舞《大武》,乘大格,這都是作為諸侯而潛用天子之禮。

    大夫的大門建成宮閥狀的,大門内又設屏風,堂上也設置放還空酒杯的土台子,用大紅綢子作中衣,并且在領緣上還繡有斧形圖案,這屬于身為大夫而僧用諸侯之禮。

    所以,夫子的勢力微弱,諸侯就僧拟天子;大夫的勢力強大,諸侯的地位就受到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諸侯、大夫皆無視王命、君命,爵祿由己,大夫也以财貨私自與外國交通,賄賂公行,唯利是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