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文王世子

關燈
文王當太子的時候,每天三次到他父親王季那裡去請安。

    第一次是雞叫頭遍就穿好了衣服,來到父王的寝門外,問值班的内豎:“今天父王的一切都平安吧?”内豎回答:“一切平安。

    ”聽到這樣的回答,文王就滿臉喜色。

    第二次是中午,第三次是傍晚,請安的儀節都和第一次一樣。

    如果王季身體欠安,内豎就會向文王察告,文王聽說之後,就滿臉憂色,連走路都不能正常邁步。

    王季的飲食恢複如初,然後文王的神态才能恢複正常。

    每頓飯端上來的時候,文王一定要親自察看飯菜的冷熱;每頓飯撤下去的時候,文王一定要問吃了多少。

    同時交待掌廚的官員:“吃剩的飯菜不要再端上去。

    ”聽到對方回答“是”,文王才放心地離開。

    武王做太子時,就以文王做太子時的行為為榜樣,不敢有一點走樣。

    文王如果有病,武王就頭不脫冠衣不解帶地晝夜侍養。

    文王吃飯少,武王也就吃飯少;文王吃飯增多,武王也就随着增多。

    如此這般的十二天以後,文王的病也就好了。

     文王問武王道:“你做過什麼夢嗎?”武王答道:,”我夢見天帝給我九齡。

    ”文王說:“你認為這個夢是暗示什麼呢?”武王說:“西方還有九國尚未歸順,君王您大概最終要将他們占有吧。

    ”文王說:“你理解的不對。

    古代把年也叫做齡,齒也是齡。

    我的壽限是一百,你的壽限是九十,我把我的壽限給你三年。

    ”于是,文王活到九十七歲就死了,而武王活到九十三歲才死。

     成王年幼,不能即位履行天子職務,由周公出面輔助,代行天子職權。

    周公把教育太子的一套規定搬了出來,要求自己的兒子伯禽在陪伴成王時首先做到,目的就是要讓成王懂得父子、君臣、長幼之道。

    成王如果有做不到的地方,周公就痛打伯禽,使成王看了懂得如何做個太子。

    以上是《文王之為世子》。

     凡教育太子及太學生,一定要因時制宜。

    春夏二季教手執幹戈的武舞,秋冬二季教手執羽籬的文舞,地點都是在東序。

    小樂正負責教執幹舞,太骨幫助他;籬師負責教執戈舞,籬師皿幫助他。

    旎人負責教南夷之樂,太青則在旁擊鼓為節。

    春季誦讀詩章,夏季練習為詩章譜曲,這兩項都由太師來教。

    秋冬在警宗學禮,由主管禮的官員來教。

    冬季讀《尚書》,由精通《尚書》的官員來教。

    教禮是在警宗,教《書》是在上庫。

     凡是祭祀、養老乞言和合語的禮節,都由小樂正在東序教太子及太學生。

    太樂正教他們手執幹戚的武舞。

    合語、養老乞言的禮節,都由太樂正傳授其義理,由大司成評說,地點也在東序。

    凡在大司成身旁陪坐,與大司成之間要有三席的距離。

    可以向大司成發問,間畢則退回靠牆的位置。

    大司成的話還沒有講完,不可發問。

     每季開學,都要向先師行釋奠禮。

    春季的釋奠由春季的主講教師主持,夏、秋、冬三季也是這樣。

    凡是諸侯根據天子命令始建的學校,一定要對先聖先師行釋奠禮,而且祭品要比平常貴重,用束帛。

    凡行釋奠禮,必有音樂、舞蹈的聯合演出;如果碰上國家有戰争災荒,那就隻行釋奠禮,取消演出。

    凡天子視學時的大規模音樂、舞蹈演出的次日,天子一定要接着舉行養老之禮。

     凡是在郊學中考評學生,一定要把出類拔萃的人才舉薦上來。

    有的因品德優異而被錄取,有的因才能卓絕而被選拔,有的因善于辭令而被錄用。

    對于有一技之長的手藝人,也在訓話中加以勸勉,促其上進,以待下次考評。

    對于有一技之長的人,如果三個問題他有一個回答得好,就按照曲藝系列晉升其等級,并稱之謂“郊人”“郊人”的待遇低于選士、俊士,他們不能進入國家最高學府,也不能在鄉飲酒禮中充當賓、介。

    諸侯國剛開始建立學校的,?對新制成的禮樂之器要殺牲祭之,并塗以牲血,祭時要用束帛。

    然後舉行釋菜禮,此後沒有歌舞演出,也用不着分發舞具。

    禮畢,在東序招待來賓,用一獻之禮,沒有槟相,沒有合語,簡單完事就行了。

    以上為《教世子》節。

     夏商周三代的國君在教育太子時,一定要用禮樂。

    樂,可以陶冶精神;禮,可以美化外表。

    禮樂互相滲透于心,表現于外,其結果就能使太子順利成長,養成外貌恭敬而又有溫文爾雅的氣質。

    設立太傅、少傅來培養太子,目的是要讓他知道父子、君臣的關系該如何相處。

    太傅的責任是把父子、君臣之道講說明白并且身體力行做出榜樣,少傅的責任是把太傅所講的、所做的給太子仔細分析使之領會。

    太傅、少傅、師、保,他們時時刻刻都在太子左右,形影不離,所以他們講的内容太子都能夠明白,而太子的美德也就容易培養成功。

    師的責任,是把古人的行事說給太子聽,并分析其善惡得失,使太子懂得擇善而從。

    保的責任,是謹言慎行,以身作則,以此來影響太子,從而使太子的一言一行都合乎規範。

    古《記》上說:“虞夏商周四代,有師、保、疑、承作為太子的輔佐。

    設立四輔及三公之官,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