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檀弓下
關燈
小
中
大
呢?”回答說:“貴國國君因為敝國有罪而興師讨伐,現在又憫憐敝國而加以赦免,這樣的仁義之師,何愁沒有美名呢?”
顔丁在居喪時,把什麼時候該有什麼樣的悲哀神情掌握得很好:在親人剛去世時礦是六神無主的樣子,好像熱切希望親人死而複生但又辦不到;到了行殡禮時,感到依戀難舍,好像要追随親人而去而又辦不到的樣子。
到了下葬以後,感到怅然若有所失,好像擔心親人的靈魂來不及和他一道回家,因而走走停停地有所期待。
子張問道:“《尚書》上說:‘殷高宗在三年居喪期間,專心守孝,不發一言一語。
等他除服後一開口講話,人們就感到非常喜悅。
’确有此事嗎?”孔子說:“怎麼會沒有此事呢!要知道,古時候,凡天子駕崩,太子就把國事交付宰相三年,由宰相代為治理,所以可以沒有一句話涉及國事。
” 智悼子死了,尚未入葬,晉平公就自個兒喝起酒來了,另有了師曠、李調作陪,而且擊鐘奏樂。
杜贅從外面進來,聽到鐘聲,就問侍衛說:“國君在哪裡?”回答說:“在正寝”。
杜贅就急匆匆地往正寝走去,一步兩個台階地登上堂去,倒了一杯酒,說:“曠,把這杯酒喝下去!”又倒了一杯酒,說:“調,把這杯酒喝下去!”然後又倒了一杯,在堂上向北面坐着自己喝了,然後下堂,快步走了出去。
平公喊住了他,命他進來,說:“贅,剛才我以為你或許是存心啟發我,所以沒和你說話。
現在我要問你:你為什麼要命令師曠喝酒呢?”師曠說:“子曰和卯日,這兩天是國君忌諱的日子,不敢奏樂,以自警惕。
現在知悼子停樞在堂,這比國君忌你有諱的子卯之日更加要緊,怎麼能夠飲酒奏樂呢?大師,不把這層道理向您報告,所以罰他喝酒。
”師曠身為掌樂的平公又問:又為什麼命令李調喝酒呢?”杜贅答道:“李調是您寵愛的臣子,責任規勸君過,但卻貪于吃喝,全然不顧國君的違禮之失,所以罰他喝酒。
”平公又間:“那麼你為什麼要讓自己喝酒呢?”杜贅答道:“我是為您服務的宰夫,提供膳羞才是我的本分,現在竟敢越職谏淨國君的過失,所以也應當自罰一杯。
”平公說:“寡人也有過失,倒杯酒來,也應該罰我一杯。
”于是杜賈将酒杯洗過,倒了一杯酒,舉起來遞給平公。
平公飲畢,對左右侍從說:“即使我死以後,也不要扔掉這隻酒杯。
”從那時到現在,凡是向所有的人都獻過酒後,再舉起酒杯遞給國君的動作,就被叫做“杜舉”。
公叔文子去世後,他的兒子戍向國君請求賜予溢号,說:“大夫三月而葬,現在葬期臨近,請您賜給亡父一個溢号以便日後稱呼。
”衛靈公說:“從前衛國遇到兇年饑荒,夫子施粥碉濟饑民,這不是愛民樂施的表現嗎,正與《溢法》的‘惠’字相合。
從前衛國發生内亂,夫子拚死保衛我,這不正合着《溢法》上的‘貞,字嗎?夫子主持衛國國政,根據禮數的規定,當尊者尊,當卑者卑,以之與四鄰交往,使衛國的聲望沒有受到沾辱,這不是正合着《溢法》上的‘文’字嗎?所以,我們可以用‘貞惠文子’作為夫子的溢号。
” 衛國大夫石騎仲死了,沒有嫡子,隻有六個庶子,所以隻好用占蔔的方法來決定誰做繼承人。
蔔人說:“要先洗發洗身,然後佩戴上玉,甲骨上才會顯示吉兆。
”其中的五人都連忙洗發洗身,佩戴上玉。
而石祁子卻說:“哪裡有居父之喪而可以沐浴佩玉的道理呢?”唯獨他不洗發洗身,不佩玉。
說來也怪,龜兆卻顯示出石祁子應該做繼承人,因此,衛國人都以為龜兆很靈驗。
陳子車客死于衛國,他的妻子和管家計劃用活人殉葬,已經确定了殉葬的人選,就在這時候陳子亢來到了。
他們把有關殉葬的事告訴了子亢,說:“夫子有病,沒有人在地下侍候他,我們想用活人來殉葬。
”子亢說:“用活人殉葬,是違禮行為。
盡管如此,如果一定要有人在地下侍候他養病,誰也沒有他的妻子和管家合适。
如果能取消這個計劃,我也願意取消;如果不能取消這個計劃,那麼我想就用你們兩人殉葬吧。
”這樣一來,殉葬的計劃也就流産了。
子路說:“貧窮真叫人傷心啊!父母在世時沒有什麼可以供養,父母去世後,又沒有東西可以按規矩辦喪事。
”孔子說:“生前,盡管是粗茶淡飯,但隻要總是讓父母高高興興精神愉快,這就可以說是做到孝順了。
死後,盡管所有的衣袅僅夠掩藏屍體,而且是斂罷立即就葬,有棺而無撐,但隻要是根據自己的财力盡力辦事,也就可以說是合乎喪禮的要求了。
” 衛獻公被逐逃亡,後來終于返回衛國複位,來到城郊,獻公想先分封采地給随從他逃亡的衆臣,然後入城。
追随他逃亡的大史柳莊說:“如果大家都在國内留守社櫻,那麼還會有誰馬前馬後地追随您逃亡?如果大家都追随您逃亡,那麼還會有誰留守社授?您剛一回國就有偏心,恐怕不太好吧!”封賞的事最終沒有辦成。
衛國有個大史叫柳莊,卧病在床。
衛君說:“如果病情危急,即使是在我主持祭祀時也要立即向我報告。
”柳莊果然在衛君主持祭祀時去世了,衛君接到報告,就拜了兩拜,叩頭,然後向祭祀中的屍請求說:“有個臣子叫柳莊的,他不僅是我個人的臣子,也是國家的賢臣,剛才得到他去世的消息,請求您讓我現在就去。
”衛君沒有脫掉祭服就趕往柳莊家,于是就把身上穿的祭服脫下贈給死者,還将裘氏邑和潘氏縣封給柳莊作采邑,又把這種封賞寫成誓約放進棺裡。
誓約上寫道:“世世代代子子孫孫,萬代相傳永不改變!” 陳幹昔卧病在床,自知餘日不多,于是就向他的兄弟交待後事,并命令他的兒子尊己說:“如果我死了,一定要給我做個大棺材,好讓我的兩個妾分躺在我的兩邊。
”陳幹昔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說:“用活人殉葬,本來就不合禮,何況還要躺在同一棺材裡呢?”最終沒有殺父妾以殉葬。
仲遂死于齊國的垂。
、壬午,噩耗已經傳來,可魯宣公并沒有停止繹祭,隻不過是在舞蹈時隻保留了沒有聲音的武舞,去掉了有樂器聲音的文舞而已。
孔子說:“這樣做是違禮的。
大臣死,繹祭就應該停止。
” 季康子的母親去世了,年幼的公輸若作為匠師主持下葬,公輸般建議用他新設計的機械來下棺。
主人正要答應時,公肩假卻說:“不行!下棺的工具魯國有先例:國君比照天子,使用四塊豐碑;仲孫、叔孫、季孫三家比照國君,使用四根木柱。
般!你用别人的母親來試驗你的技巧,難道是不得已嗎?如果你不借此機會來試驗你的技巧,就會感到難受嗎?你怎麼這樣不懂禮呢!”最終沒有按照他的建議辦。
魯國與齊國在郎交戰。
魯國的公叔禺人看到一個扛着兵器的士兵進入城堡休息,就說:“百姓負擔的搖役夠辛苦了,交納的賦稅也夠繁重了,但是大臣們不能為國家出謀劃策,戰士又不能為國犧牲,這是不可以的。
我既然這樣講了,我就要努力做到。
”于是就和鄰居的少年汪畸一同奔赴戰場,二人都戰死在戰場上。
魯國人想不用童子的喪禮而用成人的喪禮對待汪跨,但因沒有先例,就向孔子請教。
孔子說:“他能拿起武器來捍衛國家,即使不用童子的喪禮來辦他的喪事,不也可以嗎?” 子路要
到了下葬以後,感到怅然若有所失,好像擔心親人的靈魂來不及和他一道回家,因而走走停停地有所期待。
子張問道:“《尚書》上說:‘殷高宗在三年居喪期間,專心守孝,不發一言一語。
等他除服後一開口講話,人們就感到非常喜悅。
’确有此事嗎?”孔子說:“怎麼會沒有此事呢!要知道,古時候,凡天子駕崩,太子就把國事交付宰相三年,由宰相代為治理,所以可以沒有一句話涉及國事。
” 智悼子死了,尚未入葬,晉平公就自個兒喝起酒來了,另有了師曠、李調作陪,而且擊鐘奏樂。
杜贅從外面進來,聽到鐘聲,就問侍衛說:“國君在哪裡?”回答說:“在正寝”。
杜贅就急匆匆地往正寝走去,一步兩個台階地登上堂去,倒了一杯酒,說:“曠,把這杯酒喝下去!”又倒了一杯酒,說:“調,把這杯酒喝下去!”然後又倒了一杯,在堂上向北面坐着自己喝了,然後下堂,快步走了出去。
平公喊住了他,命他進來,說:“贅,剛才我以為你或許是存心啟發我,所以沒和你說話。
現在我要問你:你為什麼要命令師曠喝酒呢?”師曠說:“子曰和卯日,這兩天是國君忌諱的日子,不敢奏樂,以自警惕。
現在知悼子停樞在堂,這比國君忌你有諱的子卯之日更加要緊,怎麼能夠飲酒奏樂呢?大師,不把這層道理向您報告,所以罰他喝酒。
”師曠身為掌樂的平公又問:又為什麼命令李調喝酒呢?”杜贅答道:“李調是您寵愛的臣子,責任規勸君過,但卻貪于吃喝,全然不顧國君的違禮之失,所以罰他喝酒。
”平公又間:“那麼你為什麼要讓自己喝酒呢?”杜贅答道:“我是為您服務的宰夫,提供膳羞才是我的本分,現在竟敢越職谏淨國君的過失,所以也應當自罰一杯。
”平公說:“寡人也有過失,倒杯酒來,也應該罰我一杯。
”于是杜賈将酒杯洗過,倒了一杯酒,舉起來遞給平公。
平公飲畢,對左右侍從說:“即使我死以後,也不要扔掉這隻酒杯。
”從那時到現在,凡是向所有的人都獻過酒後,再舉起酒杯遞給國君的動作,就被叫做“杜舉”。
公叔文子去世後,他的兒子戍向國君請求賜予溢号,說:“大夫三月而葬,現在葬期臨近,請您賜給亡父一個溢号以便日後稱呼。
”衛靈公說:“從前衛國遇到兇年饑荒,夫子施粥碉濟饑民,這不是愛民樂施的表現嗎,正與《溢法》的‘惠’字相合。
從前衛國發生内亂,夫子拚死保衛我,這不正合着《溢法》上的‘貞,字嗎?夫子主持衛國國政,根據禮數的規定,當尊者尊,當卑者卑,以之與四鄰交往,使衛國的聲望沒有受到沾辱,這不是正合着《溢法》上的‘文’字嗎?所以,我們可以用‘貞惠文子’作為夫子的溢号。
” 衛國大夫石騎仲死了,沒有嫡子,隻有六個庶子,所以隻好用占蔔的方法來決定誰做繼承人。
蔔人說:“要先洗發洗身,然後佩戴上玉,甲骨上才會顯示吉兆。
”其中的五人都連忙洗發洗身,佩戴上玉。
而石祁子卻說:“哪裡有居父之喪而可以沐浴佩玉的道理呢?”唯獨他不洗發洗身,不佩玉。
說來也怪,龜兆卻顯示出石祁子應該做繼承人,因此,衛國人都以為龜兆很靈驗。
陳子車客死于衛國,他的妻子和管家計劃用活人殉葬,已經确定了殉葬的人選,就在這時候陳子亢來到了。
他們把有關殉葬的事告訴了子亢,說:“夫子有病,沒有人在地下侍候他,我們想用活人來殉葬。
”子亢說:“用活人殉葬,是違禮行為。
盡管如此,如果一定要有人在地下侍候他養病,誰也沒有他的妻子和管家合适。
如果能取消這個計劃,我也願意取消;如果不能取消這個計劃,那麼我想就用你們兩人殉葬吧。
”這樣一來,殉葬的計劃也就流産了。
子路說:“貧窮真叫人傷心啊!父母在世時沒有什麼可以供養,父母去世後,又沒有東西可以按規矩辦喪事。
”孔子說:“生前,盡管是粗茶淡飯,但隻要總是讓父母高高興興精神愉快,這就可以說是做到孝順了。
死後,盡管所有的衣袅僅夠掩藏屍體,而且是斂罷立即就葬,有棺而無撐,但隻要是根據自己的财力盡力辦事,也就可以說是合乎喪禮的要求了。
” 衛獻公被逐逃亡,後來終于返回衛國複位,來到城郊,獻公想先分封采地給随從他逃亡的衆臣,然後入城。
追随他逃亡的大史柳莊說:“如果大家都在國内留守社櫻,那麼還會有誰馬前馬後地追随您逃亡?如果大家都追随您逃亡,那麼還會有誰留守社授?您剛一回國就有偏心,恐怕不太好吧!”封賞的事最終沒有辦成。
衛國有個大史叫柳莊,卧病在床。
衛君說:“如果病情危急,即使是在我主持祭祀時也要立即向我報告。
”柳莊果然在衛君主持祭祀時去世了,衛君接到報告,就拜了兩拜,叩頭,然後向祭祀中的屍請求說:“有個臣子叫柳莊的,他不僅是我個人的臣子,也是國家的賢臣,剛才得到他去世的消息,請求您讓我現在就去。
”衛君沒有脫掉祭服就趕往柳莊家,于是就把身上穿的祭服脫下贈給死者,還将裘氏邑和潘氏縣封給柳莊作采邑,又把這種封賞寫成誓約放進棺裡。
誓約上寫道:“世世代代子子孫孫,萬代相傳永不改變!” 陳幹昔卧病在床,自知餘日不多,于是就向他的兄弟交待後事,并命令他的兒子尊己說:“如果我死了,一定要給我做個大棺材,好讓我的兩個妾分躺在我的兩邊。
”陳幹昔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說:“用活人殉葬,本來就不合禮,何況還要躺在同一棺材裡呢?”最終沒有殺父妾以殉葬。
仲遂死于齊國的垂。
、壬午,噩耗已經傳來,可魯宣公并沒有停止繹祭,隻不過是在舞蹈時隻保留了沒有聲音的武舞,去掉了有樂器聲音的文舞而已。
孔子說:“這樣做是違禮的。
大臣死,繹祭就應該停止。
” 季康子的母親去世了,年幼的公輸若作為匠師主持下葬,公輸般建議用他新設計的機械來下棺。
主人正要答應時,公肩假卻說:“不行!下棺的工具魯國有先例:國君比照天子,使用四塊豐碑;仲孫、叔孫、季孫三家比照國君,使用四根木柱。
般!你用别人的母親來試驗你的技巧,難道是不得已嗎?如果你不借此機會來試驗你的技巧,就會感到難受嗎?你怎麼這樣不懂禮呢!”最終沒有按照他的建議辦。
魯國與齊國在郎交戰。
魯國的公叔禺人看到一個扛着兵器的士兵進入城堡休息,就說:“百姓負擔的搖役夠辛苦了,交納的賦稅也夠繁重了,但是大臣們不能為國家出謀劃策,戰士又不能為國犧牲,這是不可以的。
我既然這樣講了,我就要努力做到。
”于是就和鄰居的少年汪畸一同奔赴戰場,二人都戰死在戰場上。
魯國人想不用童子的喪禮而用成人的喪禮對待汪跨,但因沒有先例,就向孔子請教。
孔子說:“他能拿起武器來捍衛國家,即使不用童子的喪禮來辦他的喪事,不也可以嗎?” 子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