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檀弓下
關燈
小
中
大
暗之處的緣故。
将棺下入墓穴後,主人将束帛等物放入擴中,這叫做贈。
在此之前,祝先回去邀請充任虞祭的屍。
返哭之後,主人和有關辦事人員就去查看用于虞祭的犧牲。
在孝子從墓地返回的同時,有關人員還要設幾鋪席,在墓的左邊設祭以飨墓地之神。
回來後,在正午進行安神之虞祭。
下葬的當天就舉行虞祭,是因為孝子不忍心有一天和死去的親人分離。
就在這個月,将不用屍的奠改為開始用屍的虞祭。
到了舉行卒哭之祭時,祝要緻詞說明,喪祭已經完畢,吉祭已經開始。
就在這一天,開始以吉祭的禮數代替喪祭的禮數。
卒哭的次日,在祖廟舉行柑祭,使新死者的神靈附屬于祖父。
在将喪祭變成吉祭,一直到舉行襯祭的過程中,一定要一天接着一天地進行,這是因為孝子不忍心死者的靈魂有一天無所歸依的緣故殷人在周年練祭以後才舉行柑祭,周人則在卒哭以後就舉行柑祭孔子認為殷人的做法較好。
國君去吊唁臣子之喪時,要讓巫執桃枝掃除不祥;讓衛士執戈保衛。
之所以這樣做之氣,所以和對待活人的禮數不同。
辦喪事數,這卻是先王不便子說明的了。
祝執答帚,以避邪、是厭惡死人的兇邪另有對待死人的禮 在喪禮中,葬前要先朝祖廟,這是順從死者“出必告”的孝心。
死者對即将離開故居感到悲哀,所以先到祖考之廟一一辭别而後啟行。
殷人是在朝廟以後就将樞殡于祖廟,周人則是朝廟以後就出葬。
孔子認為,用明器殉葬的人,是真正懂得辦喪事的道理的,器物倒也齊備,就是中看而不中用。
多麼讓人痛心呀!死人而用活人的器物,那豈不近于用活人來殉葬嗎?之所以把殉葬的器物叫做明器,意思就是把死者當作神明來看待的。
用泥土做成的車,用茅草劄成的人,自古就有,這就是明器的來龍去脈。
孔子認為,發明用備靈的人,是個心地善良的人,而發明用俑的人則是個不仁的人。
用假人殉葬,豈不接近于用活人殉葬嗎? 魯穆公向子思請教說:“大夫光明正大地離開故國,故國對他仍然以禮相待,在這種情況下,故國國君死了,大夫奔回故國為舊君服齊衰三月,這是古來就有的禮節嗎?”子思說:“古代的國君,在用人時是以禮相待,在不用人時也是以理相待,所以才有為舊君反服之禮。
現在的國君,需要用人時,就像要把人家抱到懷裡,親熱得無以複加,不需要用人時,就像要把人家推入深淵,必欲置之死地。
這樣對待臣子,臣子不帶領他國軍隊前來讨伐就不錯了,哪裡還談得上為舊君反服呢?” 魯悼公去世時,季昭子問孟敬子說:“為國君服喪,應該吃啥樣的飯?”敬子說:“應該喝稀粥,這是天下通行的做法。
但是我們仲孫、叔孫、季孫三家欺淩國君是出了名的,四方無人不曉。
要我勉強喝粥,使身體變得消瘦,也不是辦不到,但是那樣做豈不更加使人懷疑我們的消瘦并非出自内心的悲哀嗎,那又何苦呢!所以我還是照常吃飯。
” 衛國的司徒敬子死了,子夏前去吊喪,當時主人還沒有舉行小斂,他就戴着紐進去了。
而子遊前去吊喪,卻是穿着常服。
在主人行過小斂之後,子遊就連忙出去,戴上續以後才返回号哭。
子夏就問子遊:“你這種作法是聽到有誰這樣講過嗎?”子遊說:“聽老師講過,在主人沒有改服以前,吊客不應戴經。
竺 曾子說:“晏子可以說是一個知禮的人了,禮的要害不過是個恭敬,而這一點晏子并不缺乏。
”有若說:“晏子一件狐皮袍子穿了三十年,辦理其父喪事時,隻用一輛遣車,随葬器物也少,所以很快就葬畢返回。
按規矩來說,國君遣奠所取牲體是七包,遣車也就應是七輛;大夫是五包”遣車應是五輛。
晏子全不照規矩來辦,怎麼能說他是一個知禮的人?”曾子說:“在國家尚未治理好的時候,君子以照搬禮數的規定為恥。
在國人奢侈成風時,君子就應作個節儉的表率;在國人節儉成風時,君子就應作出按照豐數辦事的表率。
” 國昭子的母親去世了,向子張請教說:“出葬到墓地後,男子和婦人應該怎祥就位?”子張說:“司徒敬子的喪事,是我的老師做司儀,男子和婦人分站墓道兩邊,男子面向西,婦人面向東。
”國昭子說:“啊!别這樣”接着又說:“我辦喪事的時候,會有許多賓客來觀禮。
司儀由你來當,但是要賓客和賓客在一起,主人一方和主人一方在一起,主人這邊的婦人就跟在男子後面一律面向西。
” 穆伯死時,敬姜作為妻子光在白天哭。
文伯死時,敬姜作為母親晝夜都哭。
孔子評論說:“她真是個懂禮的人。
”文伯死時,敬姜靠着他的床暫停哭聲,說:“從前我有這個兒子,看他頗有才藝,想着将來會成為二一個賢人,所以也就從來沒有到他辦公的地方去觀察。
現在他死了,朋友衆臣中沒有為他掉淚的,倒是他的妻妾等人為他痛哭失聲。
如此看來,這個孩子,在接人待物之禮方面一定多有荒廢。
”季康子的母親去世了,在陳列小斂所用衣袅時,連内衣也陳列出來了。
敬姜說:“婦人不打扮,不敢見公婆,何況現在是外面的客人将要來到,怎麼把内衣也陳列在這裡呢?”于是下令撤去内衣。
有子和子遊在一塊兒站着,看見一個小孩子在哭哭啼啼地尋找父母。
有子對子遊說:“我一向不知道為什麼喪禮中有頓足的規定,我早就想廢除這條規定。
現在看來,孝子抒發悲哀思慕的感情應該就和這孩子一樣,隻要是發自内心,可以想怎麼哭就怎麼哭,還要什麼規定呢!”子遊說:“禮的種種規定,有的是用來約束感情的,有的是借外在的事物以引發人們内在的感清的。
如果沒有統一的規定,誰想怎麼着就怎麼着,那是野蠻民族的作法。
如果依禮而行則不然。
人們遇到可喜之事就感到開心,感到開心就想唱歌。
唱歌還不盡興,就晃動身體。
晃動身體還不過瘾,就跳舞。
瘋狂地舞過之後又産生懾怒之心,有了懾怒之心就會感到悲戚,悲戚則導緻感歎。
光感歎還覺得發洩得不夠,于是就捶胸。
捶胸還不夠味,那就要頓足了。
将這種種感情和行動加以區别和節制,這就叫做禮。
人一死,就要被人厭惡;而且死人沒有任何行為能力,人們就要背棄他。
所以,制作絞餘以掩蓋屍體,設置萎霎以為棺飾,就是為了使人不感到讨厭。
人剛死的時候,用肉脯肉醬來祭奠他;将要出葬,又設送行的遣奠;下葬以後,還有一系列饋食之祭。
雖然從來沒有看見鬼神來享用祭品,但是也并不因此而放棄祭祀,目的就在于不使人們背棄死者。
所以,您剛才對禮提出的批評,實在也算不上是禮的毛病。
” 吳國入侵陳國,砍伐陳國社壇的樹木,殺害染有疫疾的陳國百姓。
在吳軍班師退出陳國國境時,陳國派大宰豁出使到吳軍。
夫差對行人儀說:“這個人很會說話,我們何不試着考問他一下。
凡是軍隊一定要有個好名聲,間問他,人們對我們這支軍隊是怎樣評論的。
”行人儀這樣提出問題後,大宰豁回答說:“古代的軍隊在侵伐敵國時,不砍伐敵國社壇的樹木,不殺害對方染病的百姓,不俘獲頭發斑白的老年人。
而現在貴國的軍隊,不是在殺害患病的百姓嗎,那豈不要被人稱作殺害患病百姓的軍隊了嗎?”又問:“如果我們歸還侵占的土地,送回俘虜的百姓,你們又将如何評論
将棺下入墓穴後,主人将束帛等物放入擴中,這叫做贈。
在此之前,祝先回去邀請充任虞祭的屍。
返哭之後,主人和有關辦事人員就去查看用于虞祭的犧牲。
在孝子從墓地返回的同時,有關人員還要設幾鋪席,在墓的左邊設祭以飨墓地之神。
回來後,在正午進行安神之虞祭。
下葬的當天就舉行虞祭,是因為孝子不忍心有一天和死去的親人分離。
就在這個月,将不用屍的奠改為開始用屍的虞祭。
到了舉行卒哭之祭時,祝要緻詞說明,喪祭已經完畢,吉祭已經開始。
就在這一天,開始以吉祭的禮數代替喪祭的禮數。
卒哭的次日,在祖廟舉行柑祭,使新死者的神靈附屬于祖父。
在将喪祭變成吉祭,一直到舉行襯祭的過程中,一定要一天接着一天地進行,這是因為孝子不忍心死者的靈魂有一天無所歸依的緣故殷人在周年練祭以後才舉行柑祭,周人則在卒哭以後就舉行柑祭孔子認為殷人的做法較好。
國君去吊唁臣子之喪時,要讓巫執桃枝掃除不祥;讓衛士執戈保衛。
之所以這樣做之氣,所以和對待活人的禮數不同。
辦喪事數,這卻是先王不便子說明的了。
祝執答帚,以避邪、是厭惡死人的兇邪另有對待死人的禮 在喪禮中,葬前要先朝祖廟,這是順從死者“出必告”的孝心。
死者對即将離開故居感到悲哀,所以先到祖考之廟一一辭别而後啟行。
殷人是在朝廟以後就将樞殡于祖廟,周人則是朝廟以後就出葬。
孔子認為,用明器殉葬的人,是真正懂得辦喪事的道理的,器物倒也齊備,就是中看而不中用。
多麼讓人痛心呀!死人而用活人的器物,那豈不近于用活人來殉葬嗎?之所以把殉葬的器物叫做明器,意思就是把死者當作神明來看待的。
用泥土做成的車,用茅草劄成的人,自古就有,這就是明器的來龍去脈。
孔子認為,發明用備靈的人,是個心地善良的人,而發明用俑的人則是個不仁的人。
用假人殉葬,豈不接近于用活人殉葬嗎? 魯穆公向子思請教說:“大夫光明正大地離開故國,故國對他仍然以禮相待,在這種情況下,故國國君死了,大夫奔回故國為舊君服齊衰三月,這是古來就有的禮節嗎?”子思說:“古代的國君,在用人時是以禮相待,在不用人時也是以理相待,所以才有為舊君反服之禮。
現在的國君,需要用人時,就像要把人家抱到懷裡,親熱得無以複加,不需要用人時,就像要把人家推入深淵,必欲置之死地。
這樣對待臣子,臣子不帶領他國軍隊前來讨伐就不錯了,哪裡還談得上為舊君反服呢?” 魯悼公去世時,季昭子問孟敬子說:“為國君服喪,應該吃啥樣的飯?”敬子說:“應該喝稀粥,這是天下通行的做法。
但是我們仲孫、叔孫、季孫三家欺淩國君是出了名的,四方無人不曉。
要我勉強喝粥,使身體變得消瘦,也不是辦不到,但是那樣做豈不更加使人懷疑我們的消瘦并非出自内心的悲哀嗎,那又何苦呢!所以我還是照常吃飯。
” 衛國的司徒敬子死了,子夏前去吊喪,當時主人還沒有舉行小斂,他就戴着紐進去了。
而子遊前去吊喪,卻是穿着常服。
在主人行過小斂之後,子遊就連忙出去,戴上續以後才返回号哭。
子夏就問子遊:“你這種作法是聽到有誰這樣講過嗎?”子遊說:“聽老師講過,在主人沒有改服以前,吊客不應戴經。
竺 曾子說:“晏子可以說是一個知禮的人了,禮的要害不過是個恭敬,而這一點晏子并不缺乏。
”有若說:“晏子一件狐皮袍子穿了三十年,辦理其父喪事時,隻用一輛遣車,随葬器物也少,所以很快就葬畢返回。
按規矩來說,國君遣奠所取牲體是七包,遣車也就應是七輛;大夫是五包”遣車應是五輛。
晏子全不照規矩來辦,怎麼能說他是一個知禮的人?”曾子說:“在國家尚未治理好的時候,君子以照搬禮數的規定為恥。
在國人奢侈成風時,君子就應作個節儉的表率;在國人節儉成風時,君子就應作出按照豐數辦事的表率。
” 國昭子的母親去世了,向子張請教說:“出葬到墓地後,男子和婦人應該怎祥就位?”子張說:“司徒敬子的喪事,是我的老師做司儀,男子和婦人分站墓道兩邊,男子面向西,婦人面向東。
”國昭子說:“啊!别這樣”接着又說:“我辦喪事的時候,會有許多賓客來觀禮。
司儀由你來當,但是要賓客和賓客在一起,主人一方和主人一方在一起,主人這邊的婦人就跟在男子後面一律面向西。
” 穆伯死時,敬姜作為妻子光在白天哭。
文伯死時,敬姜作為母親晝夜都哭。
孔子評論說:“她真是個懂禮的人。
”文伯死時,敬姜靠着他的床暫停哭聲,說:“從前我有這個兒子,看他頗有才藝,想着将來會成為二一個賢人,所以也就從來沒有到他辦公的地方去觀察。
現在他死了,朋友衆臣中沒有為他掉淚的,倒是他的妻妾等人為他痛哭失聲。
如此看來,這個孩子,在接人待物之禮方面一定多有荒廢。
”季康子的母親去世了,在陳列小斂所用衣袅時,連内衣也陳列出來了。
敬姜說:“婦人不打扮,不敢見公婆,何況現在是外面的客人将要來到,怎麼把内衣也陳列在這裡呢?”于是下令撤去内衣。
有子和子遊在一塊兒站着,看見一個小孩子在哭哭啼啼地尋找父母。
有子對子遊說:“我一向不知道為什麼喪禮中有頓足的規定,我早就想廢除這條規定。
現在看來,孝子抒發悲哀思慕的感情應該就和這孩子一樣,隻要是發自内心,可以想怎麼哭就怎麼哭,還要什麼規定呢!”子遊說:“禮的種種規定,有的是用來約束感情的,有的是借外在的事物以引發人們内在的感清的。
如果沒有統一的規定,誰想怎麼着就怎麼着,那是野蠻民族的作法。
如果依禮而行則不然。
人們遇到可喜之事就感到開心,感到開心就想唱歌。
唱歌還不盡興,就晃動身體。
晃動身體還不過瘾,就跳舞。
瘋狂地舞過之後又産生懾怒之心,有了懾怒之心就會感到悲戚,悲戚則導緻感歎。
光感歎還覺得發洩得不夠,于是就捶胸。
捶胸還不夠味,那就要頓足了。
将這種種感情和行動加以區别和節制,這就叫做禮。
人一死,就要被人厭惡;而且死人沒有任何行為能力,人們就要背棄他。
所以,制作絞餘以掩蓋屍體,設置萎霎以為棺飾,就是為了使人不感到讨厭。
人剛死的時候,用肉脯肉醬來祭奠他;将要出葬,又設送行的遣奠;下葬以後,還有一系列饋食之祭。
雖然從來沒有看見鬼神來享用祭品,但是也并不因此而放棄祭祀,目的就在于不使人們背棄死者。
所以,您剛才對禮提出的批評,實在也算不上是禮的毛病。
” 吳國入侵陳國,砍伐陳國社壇的樹木,殺害染有疫疾的陳國百姓。
在吳軍班師退出陳國國境時,陳國派大宰豁出使到吳軍。
夫差對行人儀說:“這個人很會說話,我們何不試着考問他一下。
凡是軍隊一定要有個好名聲,間問他,人們對我們這支軍隊是怎樣評論的。
”行人儀這樣提出問題後,大宰豁回答說:“古代的軍隊在侵伐敵國時,不砍伐敵國社壇的樹木,不殺害對方染病的百姓,不俘獲頭發斑白的老年人。
而現在貴國的軍隊,不是在殺害患病的百姓嗎,那豈不要被人稱作殺害患病百姓的軍隊了嗎?”又問:“如果我們歸還侵占的土地,送回俘虜的百姓,你們又将如何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