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檀弓下

關燈
諸侯的嫡子,如果是在十六歲到十九歲之間夭折,在葬禮中可用遣車三輛。

    諸侯的庶子,如果在十六歲到十九歲之間夭折,隻可用遣車一輛,大夫的嫡子如果也是在這個年齡段夭折,所用的遣車也是一輛。

     諸侯去世,凡是由國君直接任命的卿、大夫、士,應服斬衰持喪杖。

     國君對于大夫的喪事,在大夫将葬的時候,要先到殡宮吊喪。

    等到柩車出來,要命随從執緯拉車,往前拉三步就停下來。

    像這樣一拉一停三次,國君才離開。

    在孝子奉樞朝廟時,國君也是這種禮數。

    在柩車經過孝子居喪的臨時住所時,國君也是這種禮數。

     五十歲以上而沒有車子的人,不必大老遠地越境去吊喪。

     季武子卧病,嬌固不脫掉孝服就去他家探視,并向他說明:“我的這種作法,現在快絕迹了、可按照正禮,士也隻有進入公門才脫去孝服。

    ”季武子佯表同意地說:“你這樣作不是很好嗎!君子就是要發揚光大那些被多數人丢掉了的好規矩。

    ”等到季武子去世了,曾點就倚在他家門上唱歌,表示自己也是按照正禮而行。

     大夫來吊士,如果正當主人忙于大小殡鹼之事的時候,就派人向大夫說明,此刻未能出迎,請他稍待片刻。

    在向人吊喪的那一天,整天都不奏樂。

    婦人無外事,所以不必越境去吊喪。

    吊喪的那天,不可飲酒吃肉。

    在出葬時去吊喪,一定要幫助拉柩車;如果跟着柩車到墓擴,都要執沸幫助下葬。

    客死異國,如果地主國的國君來吊,雖然身邊沒有親人為喪主,但也一定要有人出來代表喪主拜謝,即令是死者的朋友、同鄉、寄寓的房東也可以。

    國君的介說:“敝國的國君想要點協助治喪的事幹。

    ”那位喪主的代表則回答:“辱蒙大駕光臨。

    ”國君在路上遇到柩車,要派人過去慰問。

    大夫的喪事,庶子不能做喪主而接受慰問。

     妻子的兄弟,而且又是嶽父的繼承人死了,就在自己的正寝哭他,讓自己的兒子為喪主,袒露左臂,去冠而戴免,号哭跳躍。

    自己則進去站在門的右邊,并派人立于門外,向聞哭來吊的人說明死者為誰。

    隻有特别要好的人,才進入庭前哭吊。

    如果父親健在,就不敢哭于正寝,而要哭于妻的寝室。

    如果死者不是嶽父的繼承人,就在别的房間哭他。

    家裡有喪事,正停樞待葬,如果此時聽到異國遠房兄弟之喪,就要在偏房哭他;沒有偏房的人家,就在門内的右側哭他;如果死于國内,就應趕往他的靈堂去哭。

     子張死的時候,曾子正好在為母親服喪的熱孝之中,于是就穿着齊衰去哭子張。

    有人批評說:“你正穿齊衰孝服,不應去吊朋友。

    ”曾子辯解說:“難道我是去吊喪嗎?我是去哭朋友呀。

    ” 有若死時,悼公親自去吊喪,子遊作為喪禮中的司儀,由左方上下。

     王姬死了,齊國向魯國報喪,魯莊公為之服大功。

    有人說:“王姬是經由魯國出嫁的,所以為她服姊妹的喪服―大功。

    ”又有人說:“王姬是莊公的外祖母,所以才為之服大功。

    ” 晉獻公去世後,秦穆公派人去慰問逃難在狄的公子重耳,且捎話說:“敝國國君聽說,丢掉君位總是在這個時刻,而得到君位也總是在這個時刻。

    雖然您現在正在恭敬地丁憂服喪之中,但是服喪也不可太久,機不可失,請您考慮一下此事!”重耳把這些情況告訴了舅犯。

    舅犯說:“您還是婉言謝絕的好。

    逃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可寶貴的東西,要說有的話,那就是熱愛父親的精神。

    父親去世意味着什麼?那是天塌般的兇禍。

    反而趁此機會謀取私利,這樣做怎麼能向天下人解說清楚呢?您還是婉言謝絕的好。

    ”于是公子重耳對來使說:“承蒙貴國國君派足下來慰向出亡在外的臣子,我流亡在外,而父親死了,不能星夜奔回國内在靈位前哭泣,以抒發内心的悲哀,以至于使貴國國君為我擔憂。

    可是,父親去世意味着什麼呢?那是天塌般的變故。

    此時此刻,怎麼敢有自私自利之心,從而拈辱貴國國君的厚誼呢?”說完以後,隻叩頭表示喪父之悲,而不敢像喪主那樣向來使表示拜謝。

    然後哭着站立起來,站起來後也不再和使者私下說任何話。

    使者子顯向穆公複命。

    穆公說:“公子重耳真仁厚啊!他隻叩頭而不拜謝,可見他不是以繼承人自居,所以沒有完成整套行禮動作。

    哭着站起來,就像孝子要攀轅不讓柩車啟動,可見他是很愛其父的。

    站起來以後就不再和使者私下說話,可見他完全沒有乘機謀利的念頭。

    ” 殡時木把帷帳掀起而哭,并非古制,而是從敬姜哭其丈夫穆伯開始的。

     守父母之喪期間,孝子的心情是極其悲哀的。

    用種種禮節來節制他的悲哀,就是為了順着他悲哀的感情,使他逐漸适應這種劇變。

    這都是由于君子念及生他養他的父母的緣故:念及生育之恩,如何不悲!念及自己乃是父母之遺體,敢不節哀順變!招魂這件事,是充分表現孝子熱愛父母的一種形式,就像他們病危時的祈禱五祀那樣,千方百計,想要他們起死回生。

    盼望父母從幽暗的地方回來,這是祈求鬼神的方法。

    招魂時向着北方呼叫,就是向幽暗中祈求的意思。

    拜謝吊客與叩頭,都是悲哀中極痛苦的表現;而二者之中,尤以叩頭的痛苦更甚。

    飯含,用生米和貝殼,這是不忍心讓死者空口;不用活着的人吃的熟食,是采用自然生成的米貝不腐爛的含義。

    銘,是一種用寫有姓名的旌旗以表明是何人之樞的東西。

    因為死者的形貌已不複可見,所以用明族來作标志。

    因為愛他,所以将他的姓名寫到銘上;因為敬他,所以對銘的制作嚴守規格一絲不苟。

    重,和後來的神主牌的作用是一樣的。

    殷人做了神主,就将重和主連在一起;而周人作了神主,就将重埋掉了。

    葬前的祭奠,使用的是質樸無華的撰具,這是因為孝子的悲哀也是毫無掩飾的。

    隻有葬後的吉祭,孝子才盡其敬神之心,使用經過文飾的撰具。

    不必問神靈是否果真享用祭品,孝子隻不過是表現其嚴肅恭敬的心情而已。

    号哭時捶胸頓足’,這是悲痛至極的表現;但卻規定了一定的次數,這是為了使孝子有所節制,不可亂來。

    解開上衣露出左臂,去掉異緬而改用麻束發,這是孝子在形貌服飾上的變化。

    心情憂郁,這是孝子悲哀感情的變化。

    除去修飾,就是除去華美。

    露出左臂,用麻束發,這是除去修飾的極端表現。

    但有時要露出左臂,也有時要掩好上衣,這也是為了節制悲哀。

    戴着纏有葛續的爵棄舉行葬禮,這是和神明交往的禮節。

    所以周人戴着爵棄行葬禮,殷人戴着尋行葬禮。

    在親人去世三天之後,應該設法讓主人、主婦和總管喝些稀粥,因為他們由于悲哀過度已經有三天水漿不入口了,擔心他們病倒。

    對于大夫以上之家,國君要下令他們必須進食。

    送葬以後返回祖廟号哭,主人是升堂而哭,也就是回到死者生前遇到冠、婚等事的行禮之處而哭;主婦則是入室而哭,也就是回到死者生前進行饋食供養之處而哭。

    孝子等人返哭時,親友都要前來慰問,因為這是孝子最悲哀的時刻。

    回來以後,看不到親人,的任何蹤影了,親人是永遠消失了,有感于此,所以悲痛至極。

    殷人是在下葬以後就慰問孝子,而周人則是在返哭時前去慰問。

    孔子說:“殷人的做法太質樸了,我贊成周人的作法。

    ”葬在北郊,頭朝北方,這是夏商周三代通行的做法。

    這是因為鬼神要去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