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檀弓上

關燈
公儀仲子的嫡子死了,他不立嫡孫為繼承人,卻立他的庶子為繼承人。

    為了表示對這種作法的諷刺,檀弓故意戴着免去吊喪,并且說:“究竟是怎麼回事啊?我可從來沒聽說過這樣的作法。

    ”他快步走到門右邊去問子服伯子,說:“仲子舍其嫡孫而立其庶子,道理何在?”伯子為仲子打掩護說:“仲子也不過是沿襲古人的成例而已。

    過去,周文王舍棄嫡子伯邑考而立武王,宋微子不立嫡、孫腯而立其弟衍,所以說仲子也不過是沿襲古人的成例而已。

    ”後來,孔子的弟子子遊就此事請教孔子,孔子回答說:“公儀仲子的作法是不對的,應當立嫡孫為後。

    ” 侍奉雙親,對其過失不可稱揚,不可直言冒犯,或左或右地精心侍候,任勞任怨,直至雙親下世,極其哀痛地守喪三年。

    侍奉國君,對其過失已經直言不諱地加以規勸,如果再有人問起國事,也不妨直言其得失。

    精心侍候,惜盡職守,任勞任怨,直到國君下世,就比照喪父的禮節守喪三年。

    侍奉老師,對其過失不可直言冒犯,但也不可總是緘默,像對待雙親那樣地精心侍候,直至老師去世,雖不披麻戴孝,但三年之中心中的悲哀猶如喪親一般。

     季武子建成一座住宅,其宅地原是杜氏墓地,杜家有人就葬在西階之下。

    杜家新死了人,請求季武子允許合葬,季武子同意了。

    杜氏後人進入季武子的宅院不敢哭泣。

    季武子說:“合葬不是古制。

    自周公以來才有合葬,後來再沒改變。

    我既然允許杜家人合葬,而不允許杜家人哭泣,是何道理?”于是讓他們盡情哭泣。

     子上的出母死了,但子上沒有為她穿孝服。

    子思的門人感到迷惑不解,就請教子思說:“從前您的父親為出母帶不帶孝?”子思回答說:“帶孝。

    ”門人又問:“那麼您不讓您的兒子子上為出母挂孝,是何道理?”子思回答說:“從前我父親的作法并不失禮。

    依禮,該提高規格時就提高,該降低規格時就降低。

    我孔伋怎麼敢和先父相比呢?我的原則是:隻要是我孔伋的妻子,自然也就是阿白的母親;隻要不是我孔伋的妻子,自然也就不是阿白的母親。

    ”所以,孔家的人不為出母挂孝,是從子思開始的。

     孔子說:“三年之喪,孝子有兩種拜法。

    一種是先拜而後叩頭,這種拜法突出了對賓的恭敬,于禮為順。

    一種是先叩頭而後拜,這種拜法突出了孝子的哀思,于情為至。

    三年之喪,應強調的是哀戚之心,所以我贊成後一種拜法。

    ” 孔子終于把父母合葬于防之後,說:“我聽說,古時的墓地上是不積土為墳的。

    現在我是個四處奔波的人,不可不做個标志。

    ”于是就在墓上積土,高四尺。

    孔子先從墓地回家,弟子們還在墓地照料,一陣大雨之後,弟子們才來到家。

    孔子問他們,說:“你們怎麼回來的這麼遲?”弟子們答道:“防地的墓因雨而坍塌了,我們在那裡修墓。

    ”孔子沒有作聲。

    弟子們以為孔子沒有聽見,連說了三遍。

    這時,孔子才傷心地流下眼淚,說:“我聽說過,古人是不在墓上積土的。

    ” 孔子在正室前的庭裡哭子路。

    有人來慰問,孔子就以喪主的身份回拜。

    哭過以後,孔子召見從衛國來報信的使者,問子路死的情況。

    使者說:“已經砍成肉醬了。

    ”孔子聽了,就叫人把正要吃的肉醬倒掉,不忍吃它。

     曾子說:“朋友的墓上有了隔年的草,就不該再哭了。

    ” 子思說:“人死了三天而行殡禮,這時,凡是随屍體入殓的物品,一定要考慮周密,一絲不苟,合乎禮制,不妄增減,以免日後有所遺憾。

    三個月以後下葬,這時,凡是随棺入圹的物品,一定要考慮周密,一絲不苟,合乎禮制,不妄增減,以免日後有所遺憾。

    雖然服喪以三年為極限,但除喪以後也不應忘掉雙親。

    所以君子一輩子都在懷念雙親,但任何時候都不能因思親過度而有損身體。

    因此,隻在忌日才不做叫人快樂的事。

    ” 孔子很小就死了父親,所以不知道其父之墓是淺殡在五父之衙的。

    長大後,母親又去世了。

    孔子欲将母親與父親合葬,但弄不清楚父墓是殡是葬。

    問了一些見到的人,都以為是葬。

    孔子不知如何辦才好。

    最後問到曼父的母親,才知道是殡。

    然後才能夠将母親和父親合葬于防。

     鄰居有喪事,即使在舂米時也不可喊号子。

    鄰裡有停殡待葬的,就不要在街巷中唱歌。

    戴喪冠不應使冠纓打好結後還有下垂部分。

     虞舜時開始用瓦棺,但尚無椁。

    夏代則瓦棺之外,又加堲周為椁。

    殷人開始用木材做内棺和外椁。

    周人則除木制棺椁以外,又加上兩樣遮擋靈柩的裝飾物:牆和翣。

    真是越到後代越講究啊。

    周人用殷代的棺椁來葬十六歲至十九歲的夭殇者,用夏代的堲周制度葬十二歲至十五歲的夭殇者,用舜時的瓦棺葬八歲以下的夭殇者。

     夏代崇尚黑色,辦喪事入殓都在黃昏,戰車駕以黑馬,祭祀用黑色的犧牲。

    殷人崇尚白色,辦喪事入殓都在正午,戰車駕以白馬,祭祀用白色的犧牲。

    周人崇尚赤色,辦喪事入殓都在日出,戰車駕以赤馬,祭祀用赤色的犧牲。

     魯穆公的母親去世了,派人去向曾子讨教說:“喪事該如何辦?”曾子回答說:“我聽我的父親講過:通過哭泣來抒發悲哀,通過披麻帶孝來表示紀念父母對己的無限恩情,通過喝粥度日來表示孝子的食不甘味,所有這些,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不分貴賤,都是一樣的。

    用布來做殡時所用的棺罩,這是衛國的習俗;用帛來做殡時所用的棺罩,這是魯國的習俗。

    此屬小節,不必盡同。

    ” 晉獻公将要殺害他的太子申生。

    公子重耳對申生說:“您怎麼不把受誣陷的情況向父親講明白呢?”太子說:“不可。

    父親他老人家不可一天沒有骊姬,我如果把事情講明,骊姬必然得罪,這樣一來,豈不是傷了他老人家的心嗎?”重耳說:“那麼為什麼不逃往他國呢?”太子說:“不可。

    他老人家給我加上的罪名是謀害君父。

    試想,普天之下哪裡有接納謀害君父之人的國家呢,我能逃到哪裡去呢?”申生派人向狐突訣别說:“我申生有罪,沒有聽從您的勸告,以至于陷于死地。

    我個人并不覺得自己死得可惜。

    盡管如此,想到國君年紀已老,繼承人年齡又小,國家正處于多事之秋,您又不出山為我們的國君出謀劃策。

    這使我放心不下。

    如果您肯出山為我們的國君出謀劃策,申生将懷着對您的感激而死。

    ”申生行過再拜稽首之禮,就自殺了。

    由于申生一味敬順事上,所以谥為“恭世子”。

     魯國有個人,早上行過大祥除服之祭,晚上就唱起歌來了。

    子路聽見了,就譏笑此人為樂過速。

    孔子則說:“由!你責備别人就沒個頭了嗎!三年之喪,時間也夠長了,很多人連這一點還做不到呢。

    ”子路出去以後,孔子又說:“按說嘛,離可以唱歌的日子也沒有多久了,如果他過一個月再唱歌,那就無可挑剔了。

    ” 魯莊公領兵與宋國軍隊戰于乘丘。

    魯莊公所乘的戰車上,縣贲父負責駕車,蔔國負責保衛。

    駕車的馬忽然受驚亂跑,把莊公從車上摔了下來。

    幸虧副車上的人遞給莊公登車的引繩,把他拉上了副車。

    莊公說:“馬驚失列,是駕車者的責任。

    我沒有事先占蔔一下駕車者的人選,所以事情才會這樣。

    ”縣贲父說:“平常駕車,馬不亂跑;今天駕車倒亂跑起來,這說明我還缺乏勇氣。

    ”于是赴敵而死。

    後來,馬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