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檀弓上

關燈
,就将期以下的旁系親屬喪服降等,無論是長輩或晚輩,都按照本來的親緣關系為服。

    舉例來說,滕伯文以國君之尊為孟虎服齊衰,因為孟虎是滕伯文的叔父;而滕伯文又為孟皮服齊衰,因為滕伯文又是孟皮的叔父。

    ” 後木說:“關于辦喪事,我聽縣子說過:‘辦喪事,不可不深思長慮。

    買的棺木要内外平滑。

    ’我死了也希望這樣辦。

    ” 曾子說:“屍體尚未沐浴、整容、穿衣:,所以在堂上張起帷幕。

    小斂後屍體已經裝扮好,于是撤下帷幕。

    ”仲梁子則說:“人剛死,主人主婦正在手忙腳亂之中,所以在堂上張起帷幕。

    小斂後諸事已經停當,于是撤下帷幕。

    ”小斂時的祭奠,子遊說:“祭品放在屍體的東方。

    ”曾子卻說:“放在屍體的西方。

    而且不是放在地上,而是放在席上。

    ”小斂的祭奠物品放在屍體西方,是沿用魯國末世的錯誤禮俗。

     縣子說:這不合乎古制“如今的人都好用粗葛作衰,用細而疏的麻布作裳, 子蒲死了,有人在哭的時候喊着他的名子。

    子臯說:“這麼不懂禮數!”那人聽到後就改正了過來。

     杜橋的母親去世了,殡宮中沒有贊禮的人,論者以為太粗略了。

     夫子說:“親戚剛死,穿着羔裘玄冠這種吉服來吊的人,要改為素冠深衣才妥。

    ”羔裘玄冠,夫子是不會穿着它去吊喪的。

     子遊向孔子請教送終物的厚薄相稱就行。

    ”子遊說:品的數量問題。

    夫子說:“和家庭财力“如何掌握厚與薄的标準呢?”“如果财力雄厚,也不可超過禮數的規定。

    如果财力不足,夫子說:隻要衣被可以遮體,斂畢就葬,用手拉着繩子下棺,如此盡力而為,也不會有人責怪他失禮呀。

    ” 司士責對子遊說:“我想在床上為屍體穿衣。

    ”子遊說:“可以。

    ”縣子聽了,就說:“叔氏太自大了!聽他的口氣,好像禮是由他制定似的。

    ” 宋襄公葬其夫人時,陪葬器皿中有一百個甕裝着醋和肉醬。

    曾子評論說:以實物呢。

    “既然叫做明器,就表明它是不堪使用的,千嗎又要填 孟獻子的喪事辦完以後,司徒派下士把未用完的别人贈送助辦喪事的财帛歸還各地原主,孔子說:“這件事辦得漂亮。

    ”在柩車将要啟動之前,将助喪人的名單及其贈送的财物進行宣讀,曾子說:“這種作法不合乎古制,這是重複的宣讀。

    ” 成子高卧病在床。

    慶遺進來請示說:“您的病已經危險了,萬一不治,那怎麼辦?”子高說:“我聽說:‘活着應有益于人,死了也不應有害于人。

    ’我縱然活着的時候無益于人,難道我能死了還要危害于人嗎!我死後,揀一塊不長莊稼地方把我埋掉好了。

    ” 子夏請教夫子說;“遇到國君的母親、妻子的喪事該怎麼辦?”孔子說:‘舊常的住處、言談、飲食,基本照常。

    ” 遠道的賓客來到,沒有住處。

    夫子說:“既然是朋友,活着就由我負責安排住宿,死了就由我安排殡鹼。

    ” 國子高說:“葬,就是藏的意思。

    為什麼說是藏呢,因為人死了叫人厭惡,所以就想叫人不能夠看見。

    所以,隻要衣袅足以遮蓋身體,内棺能夠包住衣袅,外棺能夠包住内棺,墓擴能夠容下外棺,就行了。

    何必還要聚土成墳、植樹為标志呢?” 埋葬孔子的時候,有人從遙遠的燕國趕來參觀,來人住在子夏家裡。

    子夏說:“這難道是聖人在葬人嗎?不過是我們這些人在葬聖人罷了,對于您來說有什麼值得看的呢?過去夫子曾經談及築墳的樣式,說:‘我見過墳築得有像堂基的,有像堤防的,有像兩檐飛出的門廊的,有像斧頭刃向上的。

    我身後就要斧頭刃向上的形式。

    ’斧頭刃向上的形式,俗名叫作馬露封。

    我們今天為他築墳,一天之内就聚土四尺來高,築成了斧頭刃向上的形式,這也算我們完成了夫子的遺願吧。

    ” 婦人在除去孝服之前,一直都是麻腰帶,不換成葛腰帶。

     如果對死者舉行薦新之祭,其規格應比照朔奠。

     下葬以後,各等親屬都要除去原來的喪服,改受輕服。

     柩車上設池的面數,比照他生前居室的重露。

     諸侯一即位,就應該為他做好貼身的内棺,每年漆它一遍,棺中還要填入東西,不可使之空虛。

     招魂、楔齒、綴足、飯含;打扮屍體、在堂上張起帷幕,這些都是在斷氣後要連續進行的項目。

    報喪的人,士由孝子本人派遣,大夫以上由父兄代為派遣。

     國君招魂的地方多之處、群廟、太祖廟、,按由近而遠的順序是:燕居之室、辦公庫門和四郊。

     辦喪事時,需要用布蓋住祭品的,是所有的祭品呢?還是隻蓋住牲肉? 殡後第十天,就得置辦撐材和明器。

     朝奠在日出時舉行,夕奠在太陽尚未落山時舉行。

     父母死後,孝子一想到傷心之處就哭,是為了讓父母的神魂能循着哭聲回家。

     小祥以後的服裝,是以煮練過的熟布作的中衣,其襯裡是黃色,鑲淺紅色的邊。

    腰經改麻為葛。

    脫去草鞋,換上麻繩編織的鞋,但仍然沒有鞋鼻。

    懸在耳旁的充耳是角質的。

    鹿裘的袖子可以加寬加長,袖口還可以鑲邊。

     家中有喪事,剛殡斂完畢,又聽到遠房兄弟去世,即令和死者是紹麻之親,再遠也必須趕去哭吊。

    但是,如果沒有任何兄弟關系,就是比鄰而居也不去哭吊。

    如果是相識的人,他遇上了不同居的兄弟的喪事,朋友們都應去慰問他。

     天子的棺有四層:第一層是用水牛皮和兌牛皮表裡包住木闆的棺,其厚三寸;第二層是用槍木作的棺,厚四寸;第三、第四層都是用梓木作的棺,居内者叫屬,厚六寸,居外者叫大棺,厚八寸。

    這四層棺,都是上下與四周合圍的。

    棺蓋和棺身用皮帶束緊,縱向束兩道,橫向束三道。

    每一道的棺蓋與棺身的接縫處,都要加個桦鉚緊。

    撐用柏樹的近根部分來做,每段木料長六尺。

     天子在遙哭諸侯之死時,頭上戴的是爵棄,身上穿的是瑙色之衣。

    有人說:“天子不必自己哭,可命官員代哭。

    ”在哭的那一天,天子進膳時不奏樂。

     天子的殡禮中有這樣的規定:将載柩車的車轅上畫上龍,再在此柩車四周堆積木材,上面暫不封口,其形如諄。

    然後在積木上塗以泥巴,不使木間有隙。

    然後再從撐的上方給棺材套上繡有黑白相間的斧形圖案的棺罩。

    然後再在停上繼續積木為屋頂,最後再加以通體的塗抹。

    這是天子殡的禮數。

     隻有在天子的喪事裡,是區别同姓、異姓、庶姓而排列哭位的。

     魯哀公悼念孔子說:“上天不把這樣一位年高德助的人給我留下,現在沒有人來幫助我治理國家了。

    嗚呼哀哉,尼父!” 國家如果丢失了大的縣邑,公、卿、大夫、士都要頭戴喪冠,身穿素服,在太廟裡哭三天,向列祖列宗請罪。

    在這三天之内,國君吃飯不準動葷。

    另外一種說法是:國君率領群臣哭于社。

     孔子厭惡不依禮數号哭的人。

     作子弟的如果尚未出仕,就不敢把家中的東西随便送人。

    如果必須送人,則應當說這是秉承父兄之命。

     國君之喪,每天的朝夕踴,要等到士全部到齊才可以開始。

     大祥祭之後,孝子就開始換上編冠。

    在這一個月舉行譚祭,下一個月就可以奏樂了。

     國君對于士,在特殊情況下可賜與帝,用作覆棺的承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