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檀弓上

關燈
掘坑來浴屍,把竈拆毀,用其磚來拘束死者之腳;到了出葬的時候,毀掉廟牆而淩越行神之位,不經中門就直接把柩車拉出大門。

    這是殷代的制度。

    跟着孔子學習的人,往往效法殷制。

     子柳的母親死了,他的弟弟子碩請求備辦葬具。

    子柳說:“錢從哪裡來呢?”子碩說:“讓我們把庶弟的母親賣了吧。

    ”子柳說:埋子“我們怎麼可以賣别人之母以葬自己之母呢?這絕對使不得。

    ”罷母親,子碩想用剩下的親朋贈送助辦喪事的錢财置辦祭器,柳說:“這也使不得。

    我聽說過,君子是不靠辦喪事發家的。

    這些剩餘的錢财,讓我們分給兄弟中的貧困者吧。

    ” 君子說:“如果為國君的軍事行動謀劃,不幸失敗,就應引咎自裁。

    如果為國君謀劃如何保衛國都,不幸國都處于危險之中,就應引咎接受放逐,讓開賢路。

    ” 公叔文子登上瑕丘,蓬伯玉也跟了上去。

    文子說:“瑕丘的山水太招人喜歡了!如果我死了,就想葬在這裡。

    ”蓮伯玉說:“您既然喜歡,我自然也喜歡,我願先死,搶先葬于此地。

    ” 棄邑有個人死了母親,其哭聲像幼兒哭母,任情号哭,全無節奏。

    孔子說:“這種哭法,就表達悲哀而言沒啥說的,問題在于一般人都學不了。

    禮在制定的時候,就要考慮如何才能傳給後代,如何才能使人人都可做到。

    所以,喪禮中的哭泣和頓足,都是有一定之規的。

    ” 叔孫武叔的母親死了,小斂罷,擡屍的人們将屍體擡出寝門,叔孫武叔跟着出門,直到這時候他才袒露左臂,去掉原來發髻上的異緬,重新用麻束發。

    子遊說:“這也算懂得禮節嗎?!” 攙扶生病的國君,太仆之官扶其右,射人之官扶其左。

    國君死後,遷屍、正屍的工作,也由此二官如此辦理。

     姨丈去世了,舅母去世了,曾經受過他們恩惠的外甥該服什麼喪服呢,君子從來沒有講過。

    有的人說:既然同吃一個竈上的飯,可以服紹麻。

     辦喪事,要有急迫的樣子;辦吉事,要有從容的态度。

    然而,喪事雖然要急急地辦,卻不可隔越步驟;吉事雖然有喘口氣的時間,但也不可懈怠。

    所以,如果操之過急,就顯得粗野;如果節奏過于緩慢,就像是無知的小人模樣。

    君子辦事總是快慢适中。

     送死用的棺木、衣物之類東西,君子以事先準備齊全為恥。

    那些一兩天内可以趕制出來的東西,君子是不會事先做好的。

     喪服中規定:為侄子就如同為兒子,都穿齊衰不杖期的喪服,這是為了表示親近而提高喪服等級;嫂子和小叔之間互不穿孝,這是為了表示男女有嫌而有意把關系疏遠;姑、姊妹出嫁以後,不再為之服期而降服大功,是因為她們對我的愛心已經轉移到丈夫身上,與此同時,他們的丈夫把期的重服也承受了過去。

     孔子在死了親屬的人旁邊吃飯,從來沒有吃飽過。

     曾子和客人站在門旁,有個弟子快步要出門。

    曾子問道:“你要到哪裡去?”弟子說:“我父親死了,我要到巷子裡去哭。

    ”曾子說:“回去吧,就在你住的房間裡哭。

    ”然後曾子面向北,就賓位而向弟子緻吊。

     孔子說:“孝子以器物送葬,從而認定死者是無知的,這種态度缺乏愛心,不可以這樣做。

    孝子以器物送葬,從而認定死者是有知的,這種态度缺乏理智,也不可以這樣做。

    所以,送葬的器物既不能取消,也不能做得像活人用的那樣完美。

    送葬的竹器,沒有滕緣,不好使用;瓦盆漏水,不好用來洗臉;木器也沒有精心雕研;琴瑟雖然張上了弦,但沒有調好音階;竿笙的管數也不少,但就是吹不成調;鐘磐不缺,但沒有懸挂鐘馨的架子。

    這樣的送葬器物就叫做‘明器’,意思是把死者當作神明來看待的。

    ” 有子向曾子問道:“你從夫子那裡可曾聽說過如何對待丢掉官職?”曾子說:“倒是聽夫子說過:丢掉官職,最好快點貧窮;死了,最好快點爛掉。

    ”有子說:“這不像是君子應該說的話。

    ”曾子說:“這是我親耳從夫子那裡聽到的呀!”有子仍然堅持說:“這不像是君子應該說的話。

    ”曾子說:“是我與子遊一道聽到夫子這樣講的。

    ”有子說:“那麼,我相信夫子是這樣說過。

    但是,夫子一定是有所針對才這樣講的。

    ”曾子把這番對話告訴了子遊。

    子遊說:“真了不得,有子的話太像夫子了!從前夫子住在宋國,見到桓司馬為自己制造石撐,花了三年功夫還沒做好,夫子就說:‘像他這樣的奢侈,死了,還不如快點爛掉為好。

    ’死了最好快點爛掉,這是針對桓司馬說的。

    南宮敬叔丢官以後,每次返國,一定滿載珍寶去晉渴國君。

    夫子說:‘像他這樣的行賄以求官,丢了官,還不如快點貧窮為好。

    ’丢掉官職,最好快點貧窮,這是針對南宮敬叔說的”。

    曾子又把子遊這番話講給有子,有子說:“這就對了。

    我本來就說過‘這不像夫子所講的嘛。

    ”,曾子說:“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有子說:“夫子當中都宰時,曾經規定,内棺四寸厚,外撐五寸厚,就憑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夫子是不主張人死了就快點爛掉的。

    還有,從前夫子丢掉了魯國司寇的官職,将要應聘到楚國去作官,就先派子夏去安排,接着又加派冉有去幫辦,就憑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夫子是不主張丢了官就速貧的。

    ” 齊國大夫陳莊子死了,遣人告喪于魯。

    魯君不想為陳莊子哭,但又怕得罪齊國。

    于是穆公召見縣子,問他此事該咋辦才好。

    縣子說:“古代的大夫,根本談不上和鄰國有什麼交往,即令是你想為他哭吊,也沒有那種機會。

    現在的大夫,把持國政,與諸侯交往頻繁,即令是你不想為他哭吊,又怎能辦得到呢?不過,我聽人說過,哭有兩種哭法,有的是因為愛他而哭,有的是因為怕他而哭。

    ”穆公說:“你講的道理不錯,問題是具體應該怎麼辦才能把事情應付過去。

    ”縣子說:“建議您在異姓的祖廟中哭他。

    ”于是穆公就到縣氏的祖廟去哭。

     仲憲對曾子說:“夏代用不堪使用的明器陪葬,是要向人民表示死者是無知覺的。

    殷人用可以使用的祭器陪葬,是要向人民表示死者是有知覺的。

    周人兼用明器和祭器,是要向人民表示,死者是有知或無知還難于肯定。

    ”曾子說:“恐怕不是這樣吧!恐怕不是這樣吧!所謂明器,是為鬼魂特制的器皿;所謂祭器,是孝子用自己正在使用的器皿奉祭先人。

    二者都是用來表示孝子的無限心意的。

    上古的人幹嘛要認定死去的親人就毫無知覺了呢!” 公叔朱有個同母異父的兄弟死了,向子遊請教該服什麼喪服。

    子遊說:“可能是大功吧?”狄儀有個同母異父的兄弟死了,向子夏請教該服什麼喪服。

    子夏說:“這種情況,我過去沒有聽說過。

    隻知道魯國的作法是為他服齊衰。

    ”于是狄儀就服齊衰。

    現在人們為同母異父兄弟服齊衰,就是經狄儀這一間才定下來的。

     子思的母親在父親死後改嫁到衛國,現在死了,子思前去奔喪。

    衛國有個叫柳若的對子思說:“您是聖人的後代,各地的人都在關注您如何為嫁母持喪,您可得當心一點。

    ”子思說:“我有什麼可當心的!我聽說,按禮的規定趣該做的,如果财力不足,君子是無法行禮的。

    按禮的規定應該做,财力也足夠,但沒有機會,君子也是無法行禮的。

    我有什麼可當心的呢!” 縣子瑣說:“我聽說,古時候,并不因為自己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