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曲禮下
關燈
小
中
大
假。
國君如果對出境返回者加以慰勞,要拜謝;如果問及旅途上的情形,要先拜而後回答。
國君如果要離開自己的國家,左右應當勸阻他,說:“為什麼要抛棄社稷呢?”如果大夫要離開自己的國家,左右要勸阻他,說:“為什麼要抛棄自己的宗廟呢?”如果士要離開自己的國家,左右要勸阻他,說:“為什麼要抛棄祖宗的墳墓呢?”國君應當為保衛社稷而死,大夫應當率領民衆保衛國家,直到自己戰死,士人應當為法制所規定的衛國責任而死。
君臨天下的人,天下之人都稱之為“天子”。
在諸侯朝見時,在分六官之職,授之以政,任之以功時,天子自稱“予一人”。
新天子登基,親臨祭祀,如果是自己的祖宗,祝辭上就寫“孝王某”;如果是天神地祗,祝辭上就寫“嗣王某”。
天子巡視諸侯,遣人緻敬于諸侯國内諸神,祝辭要稱“有天王某甫”。
天子死了,史書上應該記作“天王崩”。
為天子招魂,應高喊“天子回來吧!”為天子發訃告,應當說“天王升天而去”。
把天子的牌位袝于宗廟,牌位上應題寫“某(谥号)帝”。
天子未除去喪服時,不可稱“予一人”,而應稱“予小子”。
新天子如果在喪中去世,既然生前就稱之為“小子王某(名)”,那麼死後也仍然這樣稱他。
天子的内宮有後,有世婦,有殡,有禦妻,還有妾。
天子設官,先設事鬼神、奉天時的天官,即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蔔,此六官各按一定的法典行事。
天子又設立總管人事的五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此五官各自統轄所屬各官。
天子又設掌管府庫之官六名,即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此六官各司其職。
為天子服務的工匠有六種,即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他們各自負責用其所長制造器物。
到了年終,五官把一年的成績報告給天子,這叫“享”。
五官之長叫做伯,他們是主管國家一個方面的大吏。
他們進見天子時,負責通報的要稱之為“天子之吏”。
他們如果是天子的同姓,天子就稱之為“伯父”。
他們如果是天子的異姓,天子就稱之為“伯舅”。
對于天下的諸侯,他們自稱“天子之老”。
在他們的封國以外,自稱曰“公”;在封國之内,自稱曰“君”。
九州諸侯的首領,進入天子畿内,自稱曰牧。
他們如果是天子的同姓,天子就稱之為“叔父”;如果是天子的異姓,天子就稱之為“叔舅”。
對國外,自稱曰侯;在國内,自稱曰君。
散處四夷的諸侯的首領,如其朝見天子,負責通報的人就稱之為“子”。
他們在國内,自稱曰“不谷”;在國外,自稱曰“王老”。
至于散處四夷的小諸侯,進入天子瓷内,自稱曰“某國人”。
在國外,自稱曰“子”;在國内,自稱曰“孤”。
天子背靠繡有斧文的屏風,面南而立,諸侯面向北而拜見天子,這叫“觐”。
天子站在殿門與屏風之間,面南,諸公面向東、諸侯面向西而拜見天子,這叫“朝”。
諸侯在約定的日期之前相見,叫做“遇”。
諸侯在兩國交界處相見,叫做“會”。
諸侯之間派遣大夫互訪,叫做“聘”。
訂立彼此必須信守的條約,叫做“誓”。
書面訂立條約,在神靈面前獻血宣讀,叫做盟。
諸侯朝見天子,自稱曰“臣某侯某”。
諸侯與本國百姓講話,自稱“寡人”。
諸侯喪服未除,相禮者對吊賓稱諸侯為“嫡子孤某”。
諸侯主持祭祀,如果是祭宗廟中的列祖列宗,就自稱“孝子某侯某”;如果是祭天神地祗,就自稱“曾孫某侯某”。
諸侯死,史策上應記作“薨”。
招魂時應呼其字,高喊“某甫回來吧”!已葬之後,繼位的諸侯在喪中朝見天子,叫“類見”。
繼位的諸侯為去世的諸侯請谥,叫“類”。
諸侯派使者聘于諸侯,使者自稱“寡君之老”。
天子的神态深邃,諸侯的神态顯赫,大夫的神态莊敬,士的神态舒揚自得,庶人的神态毛手毛腳,小家子氣。
天子的配偶叫後,諸侯的配偶叫夫人,大夫的配偶叫孺人,士的配偶叫婦人,庶人的配偶叫妻。
五等諸侯的内宮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
諸侯的夫人,在天子面前自稱“老婦”,在他國諸侯面前、自稱“寡小君”,在本國國君面前自稱“小童”。
自世婦以下,因其地位卑賤,所以自稱“婢子”。
子女在父母面前皆自稱己名。
諸侯的大夫到天子那裡訪問,負責通報的官員就稱其為“某國之士某人”,該大夫對天子則自稱“陪臣某”。
他國之人尊稱此大夫曰“子”,本國人對外介紹則稱之為“寡君之老”。
凡出使他國諸侯,皆自稱己名。
史書記載天子的活動,不可用“出”字,否則就意味着他犯了失去天下的大惡;史書記載諸侯生前的活動,不可直呼其名,否則就意味着他犯有什麼大惡。
對于這些大惡,君子在記入史策時是毫不留情的。
諸侯如果失去了國土,這是一種大惡,史書上就要稱呼其名;諸侯滅掉同姓之國,這也是一種大惡,史書上也要稱呼其名。
為人臣之禮,在規勸國
國君如果對出境返回者加以慰勞,要拜謝;如果問及旅途上的情形,要先拜而後回答。
國君如果要離開自己的國家,左右應當勸阻他,說:“為什麼要抛棄社稷呢?”如果大夫要離開自己的國家,左右要勸阻他,說:“為什麼要抛棄自己的宗廟呢?”如果士要離開自己的國家,左右要勸阻他,說:“為什麼要抛棄祖宗的墳墓呢?”國君應當為保衛社稷而死,大夫應當率領民衆保衛國家,直到自己戰死,士人應當為法制所規定的衛國責任而死。
君臨天下的人,天下之人都稱之為“天子”。
在諸侯朝見時,在分六官之職,授之以政,任之以功時,天子自稱“予一人”。
新天子登基,親臨祭祀,如果是自己的祖宗,祝辭上就寫“孝王某”;如果是天神地祗,祝辭上就寫“嗣王某”。
天子巡視諸侯,遣人緻敬于諸侯國内諸神,祝辭要稱“有天王某甫”。
天子死了,史書上應該記作“天王崩”。
為天子招魂,應高喊“天子回來吧!”為天子發訃告,應當說“天王升天而去”。
把天子的牌位袝于宗廟,牌位上應題寫“某(谥号)帝”。
天子未除去喪服時,不可稱“予一人”,而應稱“予小子”。
新天子如果在喪中去世,既然生前就稱之為“小子王某(名)”,那麼死後也仍然這樣稱他。
天子的内宮有後,有世婦,有殡,有禦妻,還有妾。
天子設官,先設事鬼神、奉天時的天官,即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蔔,此六官各按一定的法典行事。
天子又設立總管人事的五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此五官各自統轄所屬各官。
天子又設掌管府庫之官六名,即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此六官各司其職。
為天子服務的工匠有六種,即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他們各自負責用其所長制造器物。
到了年終,五官把一年的成績報告給天子,這叫“享”。
五官之長叫做伯,他們是主管國家一個方面的大吏。
他們進見天子時,負責通報的要稱之為“天子之吏”。
他們如果是天子的同姓,天子就稱之為“伯父”。
他們如果是天子的異姓,天子就稱之為“伯舅”。
對于天下的諸侯,他們自稱“天子之老”。
在他們的封國以外,自稱曰“公”;在封國之内,自稱曰“君”。
九州諸侯的首領,進入天子畿内,自稱曰牧。
他們如果是天子的同姓,天子就稱之為“叔父”;如果是天子的異姓,天子就稱之為“叔舅”。
對國外,自稱曰侯;在國内,自稱曰君。
散處四夷的諸侯的首領,如其朝見天子,負責通報的人就稱之為“子”。
他們在國内,自稱曰“不谷”;在國外,自稱曰“王老”。
至于散處四夷的小諸侯,進入天子瓷内,自稱曰“某國人”。
在國外,自稱曰“子”;在國内,自稱曰“孤”。
天子背靠繡有斧文的屏風,面南而立,諸侯面向北而拜見天子,這叫“觐”。
天子站在殿門與屏風之間,面南,諸公面向東、諸侯面向西而拜見天子,這叫“朝”。
諸侯在約定的日期之前相見,叫做“遇”。
諸侯在兩國交界處相見,叫做“會”。
諸侯之間派遣大夫互訪,叫做“聘”。
訂立彼此必須信守的條約,叫做“誓”。
書面訂立條約,在神靈面前獻血宣讀,叫做盟。
諸侯朝見天子,自稱曰“臣某侯某”。
諸侯與本國百姓講話,自稱“寡人”。
諸侯喪服未除,相禮者對吊賓稱諸侯為“嫡子孤某”。
諸侯主持祭祀,如果是祭宗廟中的列祖列宗,就自稱“孝子某侯某”;如果是祭天神地祗,就自稱“曾孫某侯某”。
諸侯死,史策上應記作“薨”。
招魂時應呼其字,高喊“某甫回來吧”!已葬之後,繼位的諸侯在喪中朝見天子,叫“類見”。
繼位的諸侯為去世的諸侯請谥,叫“類”。
諸侯派使者聘于諸侯,使者自稱“寡君之老”。
天子的神态深邃,諸侯的神态顯赫,大夫的神态莊敬,士的神态舒揚自得,庶人的神态毛手毛腳,小家子氣。
天子的配偶叫後,諸侯的配偶叫夫人,大夫的配偶叫孺人,士的配偶叫婦人,庶人的配偶叫妻。
五等諸侯的内宮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
諸侯的夫人,在天子面前自稱“老婦”,在他國諸侯面前、自稱“寡小君”,在本國國君面前自稱“小童”。
自世婦以下,因其地位卑賤,所以自稱“婢子”。
子女在父母面前皆自稱己名。
諸侯的大夫到天子那裡訪問,負責通報的官員就稱其為“某國之士某人”,該大夫對天子則自稱“陪臣某”。
他國之人尊稱此大夫曰“子”,本國人對外介紹則稱之為“寡君之老”。
凡出使他國諸侯,皆自稱己名。
史書記載天子的活動,不可用“出”字,否則就意味着他犯了失去天下的大惡;史書記載諸侯生前的活動,不可直呼其名,否則就意味着他犯有什麼大惡。
對于這些大惡,君子在記入史策時是毫不留情的。
諸侯如果失去了國土,這是一種大惡,史書上就要稱呼其名;諸侯滅掉同姓之國,這也是一種大惡,史書上也要稱呼其名。
為人臣之禮,在規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