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論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開春
原文:
一曰:開春始雷,則蟄蟲動矣。
時雨降,則草木育矣。
飲食居處适,則九竅百節千脈皆通利矣。
王者厚其德,積衆善,而鳳皇聖人皆來至矣。
共伯和修其行,好賢仁,而海内皆以來為稽矣。
周厲之難,天子曠絕,而天下皆來謂矣。
以此言物之相應也,故曰行也成也。
善說者亦然。
言盡理而得失利害定矣,豈為一人言哉!魏惠王死,葬有日矣。
天大雨雪,至於牛目。
群臣多谏於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行葬,民必甚疾之,官費又恐不給,請弛期更日。
”太子曰:“為人子者,以民勞與官費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葬,不義也。
子勿複言。
”群臣皆莫敢谏,而以告犀首。
犀首曰:“吾末有以言之。
是其唯惠公乎!請告惠公。
”惠公曰:“諾。
”駕而見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
”惠公曰:“昔王季曆葬於渦山之尾,{亦水}水齧其墓,見棺之前和。
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見群臣百姓也天,故使{亦水}水見之。
’於是出而為之張朝,百姓皆見之,三日而後更葬。
此文王之義也。
今葬有日矣,而雪甚,及牛目,難以行。
太子為及日之故,得無嫌於欲亟葬乎?願太子易日。
先王必欲少留而撫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雨雪甚。
因弛期而更為日,此文王之義也。
若此而不為,意者羞法文王也?”太子曰:“甚善。
敬弛期,更擇葬日。
”惠子不徒行說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君而因有說文王之義。
說文王之義以示天下,豈小功也哉!韓氏城新城,期十五日而成。
段喬為司空,有一縣後二日,段喬執其吏而囚之。
囚者之子走告封人子高曰:生能活臣父之死,願委之先生。
”封人子高曰:“諾。
”乃見段喬。
自扶而上城。
封人子高左右望曰:“美哉城乎!一大功矣,子必有厚賞矣!自古及今,功若此其大也,而能無有罪戮者,未嘗有也。
”封人子高出,段喬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縛也而出之。
故曰封人子高為之言也,而匿己之為而為也;段喬聽而行之也,匿己之行而行也。
說之行若此其精也,封人子高可謂善說矣。
叔向之弟羊舌虎善栾盈。
栾盈有罪於晉,晉誅羊舌虎,叔向為之奴而朡。
祈奚曰:“吾聞小人得位,不争不祥;君子在憂,不救不祥。
”乃往見範宣子而說也,曰:“聞善為國者,賞不過而刑不慢。
賞過則懼及婬人,刑慢則懼及君子。
與其不幸而過,甯過而賞婬人,毋過而刑君子。
故堯之刑也殛鲧,於虞而用禹;周之刑也戮管蔡,而相周公:不慢刑也。
”宣子乃命吏出叔向。
救人之患者,行危苦,不避煩辱,猶不能免;今祈奚論先王之德,而叔向得免焉。
學豈可以已哉!類多若此。
譯文: 開春剛剛響起雷聲,蟄伏的動物就蘇醒了。
應時之雨降落下來,草木就滋生了。
飲食居處适度,身體各種器官和骨節經脈就都通暢了。
治理天下的人增加自己的美德,積累各種善行,鳳凰和聖人就都到他身邊來了。
共伯和修養他的品行,喜好賢士仁人,海内就都西此來歸附了。
厲王之亂,王位廢缺,天下諸侯就都來朝見共伯和了。
這些事情說明事物是互相應和的,所以任何行為都有其相應的結果。
善于說服别人的人也是這樣。
把道理說透,事情最終的得失利害就确定了,他們的議論哪裡是為了某一個人随意而發呢! 魏惠王死了,安葬的日期已經臨近。
正遇上下大雪,深得幾乎埋住牛的眼睛。
臣子們有很多人勸谏太子,說;“雪下得這樣大還要舉行葬禮,百姓們一定感到非常困苦,國家的費用也恐怕不夠。
請您把日期推遲,改日安葬。
”太子說;“做子女的,如果因為百姓勞苦和國家費用不足的緣故就不舉行先王的葬禮,這是不義的。
你們不要再說了。
”臣子們都不敢再勸谏,就把達件事告訴了犀首。
犀首說:“我也沒有辦法去勸說,能做這件事的恐怕隻有惠公吧,請讓我告訴惠公。
”惠公聽了說:“好吧。
”就坐着車來見太子,說:“安葬的日期臨近了嗎?”太子說:“是的。
”惠公說;“從前王季曆葬在渦山腳下,滲漏下來的水流浸坍了他的墳墓,露出了棺木的前臉。
周文王說;‘啊,先王一定是想看一看臣下和百姓吧,所以才讓漏水把棺木露出來。
’于是就把棺木挖出,給它設置帷幕,舉行朝會,百姓都來谒見,三天以後才改葬。
這是文王的直呀!現在安葬的日期已經臨近,但雪大得幾乎埋住牛的眼睛,路難以行走,太子您為了趕上既定日期的緣故堅持要安葬,恐怕有想快點安葬了事之嫌吧?希望您改個日子。
先王一定是想稍作停留以便安撫國家和百姓,所以才使雪下得這樣大。
據此推遲葬期另擇日子,這樣估做正是文王的義啊!象目前這種情況還不改日安葬,想來是把效法文王當作羞恥了?”太子說:“您說得太好了,我謹奉命緩期,另選安葬的日子。
”惠子不僅使自己的主張得以實行,又使魏太子由不葬先王進而喜好文王之義。
喜好文王之義,并以此顯示于天下,哪裡是小功勞呢! 韓國修築新城的城牆,規定十五天完成。
段喬做司空,主管這件事,有一個縣拖延了兩天,段喬就逮捕了這個縣的主管官員,把他囚禁起來。
這個官員的兒子跑來告訴封人子高,說。
“隻有先生您才能把我父親從死罪中拯救出來,我想把這件事托付給先生。
”封人子高說;“好吧。
”就去拜見段喬。
子高自己攀登上城牆,向左右張望說:“這城牆修得真漂呀!真算得上一件大功了,您一定能得到重賞了。
從古到今,
時雨降,則草木育矣。
飲食居處适,則九竅百節千脈皆通利矣。
王者厚其德,積衆善,而鳳皇聖人皆來至矣。
共伯和修其行,好賢仁,而海内皆以來為稽矣。
周厲之難,天子曠絕,而天下皆來謂矣。
以此言物之相應也,故曰行也成也。
善說者亦然。
言盡理而得失利害定矣,豈為一人言哉!魏惠王死,葬有日矣。
天大雨雪,至於牛目。
群臣多谏於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行葬,民必甚疾之,官費又恐不給,請弛期更日。
”太子曰:“為人子者,以民勞與官費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葬,不義也。
子勿複言。
”群臣皆莫敢谏,而以告犀首。
犀首曰:“吾末有以言之。
是其唯惠公乎!請告惠公。
”惠公曰:“諾。
”駕而見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
”惠公曰:“昔王季曆葬於渦山之尾,{亦水}水齧其墓,見棺之前和。
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見群臣百姓也天,故使{亦水}水見之。
’於是出而為之張朝,百姓皆見之,三日而後更葬。
此文王之義也。
今葬有日矣,而雪甚,及牛目,難以行。
太子為及日之故,得無嫌於欲亟葬乎?願太子易日。
先王必欲少留而撫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雨雪甚。
因弛期而更為日,此文王之義也。
若此而不為,意者羞法文王也?”太子曰:“甚善。
敬弛期,更擇葬日。
”惠子不徒行說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君而因有說文王之義。
說文王之義以示天下,豈小功也哉!韓氏城新城,期十五日而成。
段喬為司空,有一縣後二日,段喬執其吏而囚之。
囚者之子走告封人子高曰:生能活臣父之死,願委之先生。
”封人子高曰:“諾。
”乃見段喬。
自扶而上城。
封人子高左右望曰:“美哉城乎!一大功矣,子必有厚賞矣!自古及今,功若此其大也,而能無有罪戮者,未嘗有也。
”封人子高出,段喬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縛也而出之。
故曰封人子高為之言也,而匿己之為而為也;段喬聽而行之也,匿己之行而行也。
說之行若此其精也,封人子高可謂善說矣。
叔向之弟羊舌虎善栾盈。
栾盈有罪於晉,晉誅羊舌虎,叔向為之奴而朡。
祈奚曰:“吾聞小人得位,不争不祥;君子在憂,不救不祥。
”乃往見範宣子而說也,曰:“聞善為國者,賞不過而刑不慢。
賞過則懼及婬人,刑慢則懼及君子。
與其不幸而過,甯過而賞婬人,毋過而刑君子。
故堯之刑也殛鲧,於虞而用禹;周之刑也戮管蔡,而相周公:不慢刑也。
”宣子乃命吏出叔向。
救人之患者,行危苦,不避煩辱,猶不能免;今祈奚論先王之德,而叔向得免焉。
學豈可以已哉!類多若此。
譯文: 開春剛剛響起雷聲,蟄伏的動物就蘇醒了。
應時之雨降落下來,草木就滋生了。
飲食居處适度,身體各種器官和骨節經脈就都通暢了。
治理天下的人增加自己的美德,積累各種善行,鳳凰和聖人就都到他身邊來了。
共伯和修養他的品行,喜好賢士仁人,海内就都西此來歸附了。
厲王之亂,王位廢缺,天下諸侯就都來朝見共伯和了。
這些事情說明事物是互相應和的,所以任何行為都有其相應的結果。
善于說服别人的人也是這樣。
把道理說透,事情最終的得失利害就确定了,他們的議論哪裡是為了某一個人随意而發呢! 魏惠王死了,安葬的日期已經臨近。
正遇上下大雪,深得幾乎埋住牛的眼睛。
臣子們有很多人勸谏太子,說;“雪下得這樣大還要舉行葬禮,百姓們一定感到非常困苦,國家的費用也恐怕不夠。
請您把日期推遲,改日安葬。
”太子說;“做子女的,如果因為百姓勞苦和國家費用不足的緣故就不舉行先王的葬禮,這是不義的。
你們不要再說了。
”臣子們都不敢再勸谏,就把達件事告訴了犀首。
犀首說:“我也沒有辦法去勸說,能做這件事的恐怕隻有惠公吧,請讓我告訴惠公。
”惠公聽了說:“好吧。
”就坐着車來見太子,說:“安葬的日期臨近了嗎?”太子說:“是的。
”惠公說;“從前王季曆葬在渦山腳下,滲漏下來的水流浸坍了他的墳墓,露出了棺木的前臉。
周文王說;‘啊,先王一定是想看一看臣下和百姓吧,所以才讓漏水把棺木露出來。
’于是就把棺木挖出,給它設置帷幕,舉行朝會,百姓都來谒見,三天以後才改葬。
這是文王的直呀!現在安葬的日期已經臨近,但雪大得幾乎埋住牛的眼睛,路難以行走,太子您為了趕上既定日期的緣故堅持要安葬,恐怕有想快點安葬了事之嫌吧?希望您改個日子。
先王一定是想稍作停留以便安撫國家和百姓,所以才使雪下得這樣大。
據此推遲葬期另擇日子,這樣估做正是文王的義啊!象目前這種情況還不改日安葬,想來是把效法文王當作羞恥了?”太子說:“您說得太好了,我謹奉命緩期,另選安葬的日子。
”惠子不僅使自己的主張得以實行,又使魏太子由不葬先王進而喜好文王之義。
喜好文王之義,并以此顯示于天下,哪裡是小功勞呢! 韓國修築新城的城牆,規定十五天完成。
段喬做司空,主管這件事,有一個縣拖延了兩天,段喬就逮捕了這個縣的主管官員,把他囚禁起來。
這個官員的兒子跑來告訴封人子高,說。
“隻有先生您才能把我父親從死罪中拯救出來,我想把這件事托付給先生。
”封人子高說;“好吧。
”就去拜見段喬。
子高自己攀登上城牆,向左右張望說:“這城牆修得真漂呀!真算得上一件大功了,您一定能得到重賞了。
從古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