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君覽第八

關燈
能夠幫他照見自己的缺點,大概隻有賢士吧!人都知道喜歡鏡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卻厭惡賢士指明自己的缺點。

    鏡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功用很小,賢士能指明自己的缺點,功績很大。

    如果隻知得到小的,而丢掉大的,這是不知道類比啊。

     趙簡子說:“趙厥熱愛我,尹铎不熱愛我。

    趙厥勸谏我的時候,一定在沒有人的地方;尹铎勸谏我的時候,喜歡當着别人的面糾正我,一定讓我出醜。

    ”尹铎回答說,“趙厥顧惜您的出醜,卻不顧惜您的過錯,我顧惜您的過錯,卻不顧惜您的出醜。

    我曾經從老師那裡聽到過如何觀察人的相貌。

    相貌敦厚而且是黃色的能夠承受住出醜。

    我如果不在别人面前糾正您,恐怕您不能改正啊。

    ”這就是簡子的賢明之處。

    君主賢明,那麼臣子的谏言就嚴刻。

    如果簡子不賢聰,那麼尹铎最終連在趙地存身都不能,更何況呆在簡子身邊呢? 行論 原文: 六曰:人主之行,與布衣異。

    勢不便,時不利,事雠以求存。

    執民之命。

    執民之命,重任也,不得以快志為故。

    故布衣行此指於國,不容鄉曲。

    堯以天下讓舜。

    鲧為諸侯,怒於堯曰:“得天之道者為帝,得帝之道者為三公。

    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為三公。

    ”以堯為失論,欲得三公。

    怒甚猛獸,欲以為亂。

    比獸之角,能以為城;舉其尾,能以為旌。

    召之不來,仿佯於野以患帝。

    舜於是殛之於羽山,副之以吳刀。

    禹不敢怨,而反事之。

    官為司空,以通水潦。

    顔色黎黑,步不相過,竅氣不通,以中帝心。

    昔者纣為無道,殺梅伯而醢之,殺鬼侯而脯之,以禮諸侯於廟。

    文王流涕而咨之。

    纣恐其畔,欲殺文王而滅周。

    文王曰:“父雖無道,子敢不事父乎?君雖不惠,臣敢不事君乎?孰王而可畔也?”纣乃赦之。

    天下聞之,以文王為畏上而哀下也。

    《詩》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齊攻宋,燕王使張魁将燕兵以從焉,齊王殺之。

    燕王聞之,泣數行而下,召有司而告之曰:“餘興事而齊殺我使,請令舉兵以攻齊也。

    ”使受命矣。

    凡繇進見,争之曰:“賢王故願為臣。

    今王非賢主也,願辭不為臣。

    ”昭王曰:“是何也?”對曰:“松下亂,先君以不安棄群臣也。

    王苦痛之,而事齊者,力不足也。

    今魁死而王攻齊,是視魁而賢於先君。

    ”王曰:“諾。

    ”請王止兵,王曰:“然則若何?”凡繇對曰:“請王缟素辟舍於郊,遣使於齊,客而謝焉,曰:‘此盡寡人之罪也。

    大王賢主也,豈盡殺諸侯之使者哉?然而燕之使者獨死,此弊邑之擇人不謹也。

    願得變更請罪。

    ’”使者行至齊,齊王方大飲,左右官實禦者甚衆,因令使者進報。

    使者報,言燕王之甚恐懼而請罪也。

    畢,又複之,以矜左右官實。

    因乃發小使以反令燕王複舍。

    此濟上之所以敗,齊國以虛也。

    七十城,微田單,固幾不反。

    湣王以大齊驕而殘,田單以即墨城而立功。

    詩曰:“将欲毀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舉之。

    ”其此之謂乎!累矣而不毀,舉矣而不踣,其唯有道者乎!楚莊王使文無畏於齊,過於宋,不先假道。

    還反,華元言於宋昭公曰:“往不假道,來不假道,是以宋為野鄙也。

    楚之會田也,故鞭君之仆於孟諸。

    請誅之。

    ”乃殺文無畏於揚梁之堤。

    莊王方削袂,聞之曰:“嘻!”投袂而起。

    履及諸庭,劍及諸門,車及之蒲疏之市。

    遂舍於郊。

    興師圍宋九月。

    宋人易子而食之,析骨而爨之。

    宋公肉袒執犧,委服告病,曰:“大國若宥圖之,唯命是聽。

    ”莊王曰:“情矣宋公之言也!”乃為卻四十裡,而舍於盧門之阖,所以為成而歸也。

    凡事之本在人主,人主之患,在先事而簡人。

    簡人則事窮矣。

    今人臣死而不當,親帥士民以讨其故,可謂不簡人矣。

    宋公服以病告而還師,可謂不窮矣。

    夫舍諸侯於漢陽而飲至者,其以義進退邪!強不足以成此也。

     譯文: 君主的所作所為,與平民不同。

    形勢不好,時機不利,可以恃奉仇敵以便求得生存。

    君主掌握着人民的命運。

    掌握着人民的命運,是重大的責任,不能以恣心所欲為能事。

    平民如果在國内也這樣做,那就不能在鄉裡容身了。

     堯把帝位讓給了舜。

    鲧當諸侯,他對堯發怒說:“符合天道的就當帝王,符合地道的就當三公。

    如今我符合地道,卻不讓我當三公。

    ”鲧認為堯這樣做是喪失了原則,想得到三公的職位。

    他的憤怒超過了猛獸,想發動叛亂。

    他象猛獸把角并排起來一樣固城自守,象猛獸舉起尾巴一樣立旗為号。

    舜召見他他不來,在野外遊蕩,以便給舜制造禍患。

    舜于是在羽山殺死了他,用鋒利的吳刀肢解丁他。

    禹對此不敢怨恨,反而侍奉舜。

    他擔任了司空之職,疏導洪水。

    他曬得面孔黧黑,累得步履艱難,七竅不能暢通.因而很得舜的歡心。

     從前纣王暴虐無遭,殺死梅伯把他做成肉醬,殺死鬼侯把他做成肉幹,在宗廟裡用來宴請諸侯。

    文王流着眼淚為此歎息。

    纣王擔心他背叛自己,想殺死文王滅掉周國。

    文王說,“父親即使無道,兒子敢不侍奉父親嗎?君主即使無道,臣子敢不恃奉君主嗎?君主怎麼可以背叛呢?”纣王于是赦免了他。

    天下人聽到這件事,認為文王畏懼在上位的人而哀憐在下位的人。

    所以《詩經》中說;“就是這個周文王,言與行小心翼翼。

    心地光明侍奉上帝。

    因而得來大福大吉。

    ” 齊國攻打宋國,燕王派張魁率領燕國士兵去幫助齊國,齊王卻殺死丁張魁。

    燕王聽到送梢息,眼淚一行行落下來,召來有關官員告訴他說:“我派是參戰可是齊國卻殺死了我的使臣,我要立即發兵攻打齊國。

    ”官員接受了命令。

    凡繇進來谒見燕王,勸谏說:“從前認為您是賢德的君主,所以我願意當您的臣子。

    現在看來您不是賢德的君主,所以我希望辭官不再當您的臣子。

    ”燕昭王說:“這是什麼原因呢?”凡繇回答說:“松下之難,我們的先君不得安甯而被俘。

    您對此感到痛苦,但卻侍奉齊國,是因為力量不足啊。

    如今張魁被殺死,您卻要攻打齊國,這是把張魁看得比先君還重。

    ”燕王說;“好吧。

    ”凡繇請燕王停止出兵,燕王說:“然而應該怎麼辦?”幾繇回答說;“請您穿上喪服離開官室住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齊國,以客人的身分去謝罪,說:‘這都是我的罪過。

    大王您是賢德的君主,哪能全部殺死諸侯們的使臣呢?然而燕國的使臣獨被殺死,這是我國選擇人不慎重啊。

    希望能夠讓我改換使臣以表示請罪。

    ”使臣到了齊國,齊王正在舉行盛大宴會,參加宴會的近臣、官員、待從很多,于是讓使臣前來禀告。

    使臣禀告,說是燕王非常恐懼,因而來請罪。

    使臣說完了,齊王又讓他重複一遍,以此來向近臣,官員、侍從炫耀。

    于是齊王就派出地位低微的使臣去讓燕王返回宮室屆住。

    這就是後來齊國之所以在濟水一帶被燕國打敗的原困,齊國因而變得很虛弱。

    七十餘座被攻下的城邑,如果沒有田單,幾乎不能收複。

    齊湣王憑借着強大的齊國,因為驕橫而使國家殘破,田單憑借着即墨城,卻能立下大功。

    古詩說:“要想毀壞它,必先把它重疊起;要想摔倒它,必先把它高舉起。

    ”大概說的就是這個吧!重疊起來卻能不被毀壞,高舉起來卻能不被摔倒,大概隻有有道之人能做到吧! 楚莊王派文無畏出使齊國,途經宋國,沒有事先借道。

    等他返回的時傧,華元對宋昭公說:“他去的時候不借道,回來的時候也不借道,這是把宋國當成楚國的邊遠城邑了。

    從前楚王眼您會獵時,在孟諸故意鞭打您的車夫。

    請您允許殺掉文無畏。

    ”于是就在揚粱的堤防上殺死了文無畏。

    楚莊王正悠閑地把手揣在衣袖裡,聽到達消息後說;“哼!”就拂袖而起,來不及穿鞋、佩劍、乘車,奉鞋的侍從追到庭院中才給他穿上鞋,奉劍的侍從追到寝門才給他佩上劍,駕車的馭者追到蒲疏街市上才讓他乘上車。

    接着住在了郊外。

    發兵圍困宋國九個月。

    宋國人彼此交換孩子殺了吃掉,劈開屍骨來燒火傲飯。

    宋國君主脫去衣服,露出臂膀,牽着純色牲,表示屈服,述說困苦狀況,說:“貴國如果打算赦免我的罪過,我将唯命是從。

    ”莊王說:“宋國君主的話很誠懇啊!”因此就後退了四十裡,駐紮在盧門那裡,兩國媾和以後就返回去了。

    大凡事情的根本在于君主,君主的弊病,在于重事而輕人。

    輕視人,那麼事情就會處于困境。

    現在臣子死得不應該,楚莊王親自率領士兵加以讨伐,可以說是不輕視人了。

    宋國君主表示屈服述說困苦狀況之後,楚莊王就退軍了,可以說是不會處于困境了。

    他在漢水之北盟會諸侯,回國之後用飲至之禮向祖先報功,所以能如此,大概是因為他一進一退都根據義的原則吧,單憑強大是不足以達到這個地步的。

     驕恣 原文: 七曰:亡國之主,必自驕,必自智,必輕物。

    自驕則簡士,自智則專獨,輕物則無備。

    無備召禍,專獨位危,簡士壅塞。

    欲無壅塞,必禮士;欲位無危,必得衆;欲無召禍,必完備。

    三者,人君之大經也。

    晉厲公侈婬,好聽讒人,欲盡去其大臣而立其左右。

    胥童謂厲公曰:“必先殺三郄。

    族大多怨,去大族不逼。

    公曰:“諾。

    ”乃使長魚矯殺郄犨、郄锜、郄至于朝,而陳其屍。

    於是厲公遊于匠麗氏,栾書、中行偃劫而幽之。

    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

    三月而殺之。

    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當而反自及也。

    是何也?智短也。

    智短則不知化,不知化者舉自危。

    魏武侯謀事而當,攘臂疾言於庭曰:“大夫之慮,莫如寡人矣!”立有間,再三言。

    李悝趨進曰:“昔者楚莊王謀事而當,有大功,退朝而有憂色。

    左右曰:‘王有大功,退朝而有憂色,敢問其說?’王曰:‘仲虺有言,不谷說之。

    曰:“諸侯之德,能自為取師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擇而莫如己者亡。

    ”今以不谷之不肖也,群臣之謀又莫吾及也,我其亡乎!’”曰:“此霸王之所憂也,而君獨伐之,其可乎!”武侯曰:“善。

    ”人主之患也,不在於自少,而在於自多。

    自多則辭受,辭受則原竭。

    李悝可謂能谏其君矣,壹稱而令武侯益知君人之道。

    齊宣王為大室,大益百畝,堂上三百戶。

    以齊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

    群臣莫敢谏王。

    春居問於宣王曰:“荊王釋先王之禮樂,而樂為輕,敢問荊國為有主乎?”王曰:“為無主。

    ”“賢臣以千數而莫敢谏,敢問荊國為有臣乎?”王曰:“為無臣。

    ”“今王為大室,其大益百畝,堂上三百戶。

    以齊國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

    群臣莫敢谏,敢問王為有臣乎?”王曰:“為無臣。

    ”春居曰:“臣請辟矣!”趨而出。

    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請今止之。

    ”遽召掌書曰:“書之!寡人不肖,而好為大室。

    春子止寡人。

    ”箴谏不可不熟。

    莫敢谏若,非弗欲也。

    春居之所以欲之與人同,其所以入之與人異。

    宣王微春居,幾為天下笑矣。

    由是論之,失國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無春居。

    故忠臣之谏者,亦從入之,不可不慎。

    此得失之本也。

    趙簡子沈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