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君覽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衆也,元者吉之始也。
‘渙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賢也。
”趙簡子按兵而不動。
凡謀者,疑也。
疑則從義斷事。
從義斷事,則謀不虧。
謀不虧,則名實從之。
賢主之舉也,豈必旗偾将斃而乃知勝敗哉?察其理而得失榮辱定矣。
故三代之所貴,無若賢也。
譯文:
物類相同的就互相招引,氣味相同的就互相投合,聲音相同的就互相應和。
所以敲擊宮則其他的宮與之共鳴,敲擊角則其他的角與之共振。
用龍就能招來雨,憑形體就能找到影子。
禍與福的到來,一般人認為是天命,哪裡知道它們到來的原因?所以國家混亂不僅僅是内部混亂,又必定會招緻外患。
國家僅僅是内部混亂未必會滅亡,招緻外患就無法保存了。
凡是用兵作戰,應該用在有利的地方,用在符合道義的地方。
攻打混亂的國家就能使之屈服,敵國屈服,那幺進攻的國家就有利;攻打混亂的國家就符台道義,符台道義,都麼進攻的國家就榮耀。
既榮耀又有利,中等才能的君主尚且會去做,更何況賢明的君主呢?所以割讓土地,獻出寶器,奉上金戈利劍,言辭卑謙,屈服于人,這些都不足以制止别國的進攻,隻有國家治理得好才足以制止别國的進攻。
國家治理得好,那麼圖利的就不來進攻了,圖名的就不來讨伐了。
凡是發動攻伐的,不是圖利就一定是圖名。
名利都得不到,國家即使強大,也不會發動進攻了。
戰争的由來已經很久了。
堯在丹水邊作戰,以便使南蠻歸服,舜擊退了苗民,改變了他們的習俗,禹攻打曹、魏,屈骜,有扈,以便推行自己的教化。
由三王往上,本來都用過是。
對發生混亂的國家就用兵,對治理得好的國家就不用兵。
一個國家冶理得很好卻去攻打它,沒有比這更不吉祥的了,一個國家發生混亂卻不去讨伐它,對人民的殘害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這就是根據治亂不同而采取的不同策略,用文和用武就是由此發生的。
用文是喜愛的表露,用武是厭惡的表現。
喜愛或厭惡都遵循道義的原則,用文或用武都有常規,這是聖人的根本。
這就如同寒暑的更造一樣,時令到了就做相應的事情。
聖人不能改變時令,卻能使所做的事情适應時令。
做的事情适應時令,取得的功效就大。
士尹池為楚國出使到宋國去,司城子罕宴請他。
子罕南邊鄰居的牆向前突出卻不拆了它取直,西邊鄰居家的積水流過子罕的院子卻不加制止。
士尹池詢問這是為什麼,司城子罕說:“南邊鄰居家是工匠,是做鞋的。
我要讓他搬家,他的父親說:‘我家靠做鞋謀生已經三代了,現在如果搬家,那麼宋國那些要買鞋的,就不知道我的住處了,我将不能謀生。
希望相國您憐憫我。
’因為這個緣故,我沒有讓他搬家。
兩邊鄰居家院子地勢高,我家院子地勢低,積水流過我家院子很便利,所以沒有加以制止。
”士尹池回到楚國,楚王正要發兵攻打宋國,士尹池勸阻楚王說;“不可攻打宋國。
它的君主賢明,它的國相仁慈。
賢明的凡能得民心,仁慈的人别人能為他出力。
楚國去攻打它,大概不會有功,而且還要為天下所恥笑吧!。
所以楚國放棄了宋國而擊攻打鄭國。
孔子聽到這事以後說。
“在朝廷上修養自己的品德,卻能制勝敵軍于千裡之外,這大概說的就是司城子罕吧!”宋國處在三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之間,子罕當相的時候,一直沒有受到侵犯,四方邊境都很安甯,子罕輔佐平公、元公、最公一直到身終,這大概正是因為他既仁慈又節儉吧!所以仁慈和節儉的功效太大了。
因此,天子理事的朝堂用茅草覆蓋屋頂,用蒿杆做柱子,土台階隻有三級,用這些來表示節儉。
趙簡子要攻打衛國,派史默去衛國觀察動靜,約定一個月為期。
過了六個月史默才回來!趙簡子說;“怎麼去了這麼長時間呢?”史默說:“您要攻打衛國是為了謀取利益,結果反要遭受禍害,這個情況您還不了解啊。
如今衛國蘧伯玉當相,史鳅輔佐衛君,孔子當賓客,子貢在衛君面前供茬邋,他們都很受衛君信任。
《周易》中說:‘渙其群,元吉。
’‘渙’是賢德的意思,‘群’是衆多的意思,‘元’是吉的開始的意思。
‘渙其群元吉’,是說他的輔佐有很多賢德之人。
”于是趙簡子才按兵不動。
凡是進行謀劃,都是因為有疑惑。
有疑惑,就要按照義的原則決斷事情。
按照義的原則決斷事情,那麼謀劃就不會失當。
謀劃不失當,那麼名聲和實利就會跟着到來。
賢明君主行事,難道一定要弄得旗倒将死然後才知道勝敗嗎?明察事理,得失榮辱就能确定了。
所以夏商周三代所尊崇的,沒有什麼比得上賢德。
達郁
原文:
五曰: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藏、六府。
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氣欲其行也。
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矣。
病之留、惡之生也,精氣郁也。
故水郁則為污,樹郁則為蠹,草郁則為蒉。
國亦有郁。
主德不通,民欲不達,此國之郁也。
國郁處久,則百惡并起,而萬災叢至矣。
上下之相忍也,由此出矣。
故聖王之貴豪士於忠臣也,為其敢直言而決郁塞也。
周厲王虐民,國人皆謗。
召公以告,曰:“民不堪命矣!”王使衛巫監謗者,得則殺之。
國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以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召公曰:“是障之也,非弭之也。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川壅而潰,敗人必多。
夫民猶是也。
是故治川者決之使導,治民者宣之使言。
是故天子聽政,使公卿列士正谏,好學博聞獻詩,矇箴,師誦,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而後王斟酌焉。
是以下無遺善,上無過舉。
今王塞下之口,而遂上之過,恐為社稷憂。
”王弗聽也。
三年,國人流王于彘。
此郁之敗也。
郁者不陽也。
周鼎著鼠,令馬履之,為其不陽也。
不陽者,亡國之俗也。
管仲觞桓公。
日暮矣,桓公樂之而徵燭。
管仲曰:“臣蔔其晝,未蔔其夜。
君可以出矣。
”公不說,曰:“仲父年老矣,寡人與仲父為樂将幾之!請夜之。
”管仲曰:“君過矣。
夫厚於味者薄於德,沈於樂者反於憂。
壯而怠則失時,老而解則無名。
臣乃今将為君勉之,若何其沈於酒也!”管仲可謂能立行矣。
凡行之堕也於樂,今樂而益饬;行之壞也於貴,今主欲留而不許。
伸志行理,貴樂弗為變,以事其主。
此桓公之所以霜也。
列精子高聽行乎齊湣王,善衣東布衣,白缟冠,颡推之履,特會朝雨袪步堂下,謂其侍者曰:“我何若?”侍者曰:“公姣且麗。
”列精子高因步而窺於井,粲然惡丈夫之狀也。
喟然歎曰:“侍者為吾聽行於齊王也,夫何阿哉!又況於所聽行乎?萬乘之主,人之阿之亦甚矣,而無所鏡,其殘亡無日矣。
孰當可而鏡?其唯士乎!人皆知說鏡之明己也,而惡士之明己也。
鏡之明己也功細,士之明己也功大。
得其細,失其大,不知類耳。
趙簡子曰:“厥也愛我,铎也不愛我。
厥之谏我也,必於無人之所;铎之谏我也,喜質我於人中,必使我醜。
”尹铎對曰:“厥也愛君之醜也,而不愛君之過也;铎也愛君之過也,而不愛君之醜也。
臣嘗聞相人於師,敦顔而土色者忍醜。
不質君於人中,恐君之不變也。
”此簡子之賢也。
人主賢則人臣之言刻。
簡子不賢,铎也卒不居趙地,有況乎在簡子之側哉!譯文:
凡是人都有三百六十個骨節,有九竅、五髒,六腑。
肌膚應該讓它細密,血脈應該讓它通暢,筋骨應該讓它強壯,心志應該讓它平和,精氣應該讓它運行。
這樣,病痛就無處滞留,惡疾就無法産生了。
病痛的滞留;惡疾的産生,是因為精氣閉結。
所以,水閉結就會變污濁,樹閉結就會生蛀蟲,草閉結就會枯死。
國家也有閉結的情形。
君主的道德不通達,百姓的願望不能實現,這就是國家的閉結。
國家的閉結長期存在,那麼各種邪惡都會一齊産生,所有災難都會一起到來了。
高官與下民的互相殘害,就由此産生了。
所以聖賢的君壬尊重豪傑和忠臣,這是因為他們敢于直言勸谏而且能排除阻塞。
周厲王殘害百姓,國人都指責他。
召公把這情況告訴丁周厲王,說;“百姓們不能忍受您的政令了!”厲王派衛國的巫者監視敢于指責的人,抓到以後就殺掉。
都城内沒有人敢再講話,彼此在道上相遇隻是用眼看看而已。
厲王很高興,把這種情況告訴了召公,說:“我能消除人們的怨言了!”召公說:“這隻是阻止人們的指責,并不是消除人們的怨言啊。
堵塞人們的嘴,其危害比堵寒流水還厲害。
流水被堵塞,一旦決口,傷人必定很多。
人民也是這樣。
因此,治水的人應該排除阻塞,使水暢流,治理凡民的人應該引導人民,讓人民盡情講話。
所以,天子處理政事,讓公卿列士直言勸谏,讓好學博聞之人獻上諷谏詩歌,讓樂官進箴言,讓樂師吟誦諷谏之詩,讓平民把意見轉達上來,讓身邊的臣子把規勸的話全講出來,讓同宗的大臣彌補天子的過失、監督天子的政事,然後由天子斟酌去取,加以實行。
因此,下邊沒有遺漏的善言,上邊沒有錯誤的舉動。
如争您堵住下邊人的嘴,從而鑄成君王的過錯,恐怕要成為國家的憂患。
”厲壬不聽他的勸告。
過了三年,國人把厲王放遂到彘地。
這就是閉結造成的禍害。
閉結就是喪失陽氣。
周鼎上刻鑄着鼠形圖案,讓馬踩着它,就是因為它屬陰。
喪失陽氣,這是亡國的特征。
管仲宴請齊桓公。
天已經黑了,桓公喝得很高興,讓點上燭火接着喝。
管仲說:“白天招待您喝酒,我占蔔過,至于晚上喝酒,我沒有占蔔過。
您可以走了。
”桓公很不高興,說。
“仲父您年老了,我跟您一塊享樂還能有多久呢!希望夜裡繼續喝酒。
”管仲說:“您錯了。
貪圖美昧的人道德就微薄,沉湎于享樂的人最終要憂傷。
壯年懈怠就會失去時機,老年懈怠就會喪失功名。
我從現在開始将對您加以勉勵,怎麼可以沉湎在飲酒中呢!”管仲可以說是能樹立品行了。
凡是品行的堕落在于過分享樂,現在雖然宴樂,态度卻越發嚴正,品行的敗壞在于過分尊貴,現在君主想留下,他卻不答應。
他申明白己的意志,按照原則行事,不因為尊貴和享樂就加以改變,用這種态度來侍奉自己的君主。
這就是桓公之所以成就霸業的原因啊。
齊湣王對列精子高言聽計從。
有一次列精子高穿着熟絹做的衣服,戴着白絹做的帽子,穿着粗劣的鞋子,天剛亮就特意在堂下撩起衣服走來走去,對自己的侍從說:“我的樣子怎麼樣?”侍從說:“您又美好又漂亮。
”列精子高子是走到井邊去照看,分明是個醜陋男子的形象。
他慨歎者說:“侍從因為齊王對我言聽計從,就這樣的曲意迎合我啊!更何況對于聽信實行我的主張的齊王呢?”對大國君主來說,人們曲意迎合他,也就更厲害了,可他自己卻無法看見自己的缺點,這樣,國破身亡也就沒有多久了。
誰
‘渙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賢也。
”趙簡子按兵而不動。
凡謀者,疑也。
疑則從義斷事。
從義斷事,則謀不虧。
謀不虧,則名實從之。
賢主之舉也,豈必旗偾将斃而乃知勝敗哉?察其理而得失榮辱定矣。
故三代之所貴,無若賢也。
所以敲擊宮則其他的宮與之共鳴,敲擊角則其他的角與之共振。
用龍就能招來雨,憑形體就能找到影子。
禍與福的到來,一般人認為是天命,哪裡知道它們到來的原因?所以國家混亂不僅僅是内部混亂,又必定會招緻外患。
國家僅僅是内部混亂未必會滅亡,招緻外患就無法保存了。
攻打混亂的國家就能使之屈服,敵國屈服,那幺進攻的國家就有利;攻打混亂的國家就符台道義,符台道義,都麼進攻的國家就榮耀。
既榮耀又有利,中等才能的君主尚且會去做,更何況賢明的君主呢?所以割讓土地,獻出寶器,奉上金戈利劍,言辭卑謙,屈服于人,這些都不足以制止别國的進攻,隻有國家治理得好才足以制止别國的進攻。
國家治理得好,那麼圖利的就不來進攻了,圖名的就不來讨伐了。
凡是發動攻伐的,不是圖利就一定是圖名。
名利都得不到,國家即使強大,也不會發動進攻了。
堯在丹水邊作戰,以便使南蠻歸服,舜擊退了苗民,改變了他們的習俗,禹攻打曹、魏,屈骜,有扈,以便推行自己的教化。
由三王往上,本來都用過是。
對發生混亂的國家就用兵,對治理得好的國家就不用兵。
一個國家冶理得很好卻去攻打它,沒有比這更不吉祥的了,一個國家發生混亂卻不去讨伐它,對人民的殘害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這就是根據治亂不同而采取的不同策略,用文和用武就是由此發生的。
用文是喜愛的表露,用武是厭惡的表現。
喜愛或厭惡都遵循道義的原則,用文或用武都有常規,這是聖人的根本。
這就如同寒暑的更造一樣,時令到了就做相應的事情。
聖人不能改變時令,卻能使所做的事情适應時令。
做的事情适應時令,取得的功效就大。
子罕南邊鄰居的牆向前突出卻不拆了它取直,西邊鄰居家的積水流過子罕的院子卻不加制止。
士尹池詢問這是為什麼,司城子罕說:“南邊鄰居家是工匠,是做鞋的。
我要讓他搬家,他的父親說:‘我家靠做鞋謀生已經三代了,現在如果搬家,那麼宋國那些要買鞋的,就不知道我的住處了,我将不能謀生。
希望相國您憐憫我。
’因為這個緣故,我沒有讓他搬家。
兩邊鄰居家院子地勢高,我家院子地勢低,積水流過我家院子很便利,所以沒有加以制止。
”士尹池回到楚國,楚王正要發兵攻打宋國,士尹池勸阻楚王說;“不可攻打宋國。
它的君主賢明,它的國相仁慈。
賢明的凡能得民心,仁慈的人别人能為他出力。
楚國去攻打它,大概不會有功,而且還要為天下所恥笑吧!。
所以楚國放棄了宋國而擊攻打鄭國。
孔子聽到這事以後說。
“在朝廷上修養自己的品德,卻能制勝敵軍于千裡之外,這大概說的就是司城子罕吧!”宋國處在三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之間,子罕當相的時候,一直沒有受到侵犯,四方邊境都很安甯,子罕輔佐平公、元公、最公一直到身終,這大概正是因為他既仁慈又節儉吧!所以仁慈和節儉的功效太大了。
因此,天子理事的朝堂用茅草覆蓋屋頂,用蒿杆做柱子,土台階隻有三級,用這些來表示節儉。
過了六個月史默才回來!趙簡子說;“怎麼去了這麼長時間呢?”史默說:“您要攻打衛國是為了謀取利益,結果反要遭受禍害,這個情況您還不了解啊。
如今衛國蘧伯玉當相,史鳅輔佐衛君,孔子當賓客,子貢在衛君面前供茬邋,他們都很受衛君信任。
《周易》中說:‘渙其群,元吉。
’‘渙’是賢德的意思,‘群’是衆多的意思,‘元’是吉的開始的意思。
‘渙其群元吉’,是說他的輔佐有很多賢德之人。
”于是趙簡子才按兵不動。
有疑惑,就要按照義的原則決斷事情。
按照義的原則決斷事情,那麼謀劃就不會失當。
謀劃不失當,那麼名聲和實利就會跟着到來。
賢明君主行事,難道一定要弄得旗倒将死然後才知道勝敗嗎?明察事理,得失榮辱就能确定了。
所以夏商周三代所尊崇的,沒有什麼比得上賢德。
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氣欲其行也。
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矣。
病之留、惡之生也,精氣郁也。
故水郁則為污,樹郁則為蠹,草郁則為蒉。
國亦有郁。
主德不通,民欲不達,此國之郁也。
國郁處久,則百惡并起,而萬災叢至矣。
上下之相忍也,由此出矣。
故聖王之貴豪士於忠臣也,為其敢直言而決郁塞也。
周厲王虐民,國人皆謗。
召公以告,曰:“民不堪命矣!”王使衛巫監謗者,得則殺之。
國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以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召公曰:“是障之也,非弭之也。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川壅而潰,敗人必多。
夫民猶是也。
是故治川者決之使導,治民者宣之使言。
是故天子聽政,使公卿列士正谏,好學博聞獻詩,矇箴,師誦,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而後王斟酌焉。
是以下無遺善,上無過舉。
今王塞下之口,而遂上之過,恐為社稷憂。
”王弗聽也。
三年,國人流王于彘。
此郁之敗也。
郁者不陽也。
周鼎著鼠,令馬履之,為其不陽也。
不陽者,亡國之俗也。
管仲觞桓公。
日暮矣,桓公樂之而徵燭。
管仲曰:“臣蔔其晝,未蔔其夜。
君可以出矣。
”公不說,曰:“仲父年老矣,寡人與仲父為樂将幾之!請夜之。
”管仲曰:“君過矣。
夫厚於味者薄於德,沈於樂者反於憂。
壯而怠則失時,老而解則無名。
臣乃今将為君勉之,若何其沈於酒也!”管仲可謂能立行矣。
凡行之堕也於樂,今樂而益饬;行之壞也於貴,今主欲留而不許。
伸志行理,貴樂弗為變,以事其主。
此桓公之所以霜也。
列精子高聽行乎齊湣王,善衣東布衣,白缟冠,颡推之履,特會朝雨袪步堂下,謂其侍者曰:“我何若?”侍者曰:“公姣且麗。
”列精子高因步而窺於井,粲然惡丈夫之狀也。
喟然歎曰:“侍者為吾聽行於齊王也,夫何阿哉!又況於所聽行乎?萬乘之主,人之阿之亦甚矣,而無所鏡,其殘亡無日矣。
孰當可而鏡?其唯士乎!人皆知說鏡之明己也,而惡士之明己也。
鏡之明己也功細,士之明己也功大。
得其細,失其大,不知類耳。
趙簡子曰:“厥也愛我,铎也不愛我。
厥之谏我也,必於無人之所;铎之谏我也,喜質我於人中,必使我醜。
”尹铎對曰:“厥也愛君之醜也,而不愛君之過也;铎也愛君之過也,而不愛君之醜也。
臣嘗聞相人於師,敦顔而土色者忍醜。
不質君於人中,恐君之不變也。
”此簡子之賢也。
人主賢則人臣之言刻。
簡子不賢,铎也卒不居趙地,有況乎在簡子之側哉!
肌膚應該讓它細密,血脈應該讓它通暢,筋骨應該讓它強壯,心志應該讓它平和,精氣應該讓它運行。
這樣,病痛就無處滞留,惡疾就無法産生了。
病痛的滞留;惡疾的産生,是因為精氣閉結。
所以,水閉結就會變污濁,樹閉結就會生蛀蟲,草閉結就會枯死。
國家也有閉結的情形。
君主的道德不通達,百姓的願望不能實現,這就是國家的閉結。
國家的閉結長期存在,那麼各種邪惡都會一齊産生,所有災難都會一起到來了。
高官與下民的互相殘害,就由此産生了。
所以聖賢的君壬尊重豪傑和忠臣,這是因為他們敢于直言勸谏而且能排除阻塞。
召公把這情況告訴丁周厲王,說;“百姓們不能忍受您的政令了!”厲王派衛國的巫者監視敢于指責的人,抓到以後就殺掉。
都城内沒有人敢再講話,彼此在道上相遇隻是用眼看看而已。
厲王很高興,把這種情況告訴了召公,說:“我能消除人們的怨言了!”召公說:“這隻是阻止人們的指責,并不是消除人們的怨言啊。
堵塞人們的嘴,其危害比堵寒流水還厲害。
流水被堵塞,一旦決口,傷人必定很多。
人民也是這樣。
因此,治水的人應該排除阻塞,使水暢流,治理凡民的人應該引導人民,讓人民盡情講話。
所以,天子處理政事,讓公卿列士直言勸谏,讓好學博聞之人獻上諷谏詩歌,讓樂官進箴言,讓樂師吟誦諷谏之詩,讓平民把意見轉達上來,讓身邊的臣子把規勸的話全講出來,讓同宗的大臣彌補天子的過失、監督天子的政事,然後由天子斟酌去取,加以實行。
因此,下邊沒有遺漏的善言,上邊沒有錯誤的舉動。
如争您堵住下邊人的嘴,從而鑄成君王的過錯,恐怕要成為國家的憂患。
”厲壬不聽他的勸告。
過了三年,國人把厲王放遂到彘地。
這就是閉結造成的禍害。
閉結就是喪失陽氣。
周鼎上刻鑄着鼠形圖案,讓馬踩着它,就是因為它屬陰。
喪失陽氣,這是亡國的特征。
天已經黑了,桓公喝得很高興,讓點上燭火接着喝。
管仲說:“白天招待您喝酒,我占蔔過,至于晚上喝酒,我沒有占蔔過。
您可以走了。
”桓公很不高興,說。
“仲父您年老了,我跟您一塊享樂還能有多久呢!希望夜裡繼續喝酒。
”管仲說:“您錯了。
貪圖美昧的人道德就微薄,沉湎于享樂的人最終要憂傷。
壯年懈怠就會失去時機,老年懈怠就會喪失功名。
我從現在開始将對您加以勉勵,怎麼可以沉湎在飲酒中呢!”管仲可以說是能樹立品行了。
凡是品行的堕落在于過分享樂,現在雖然宴樂,态度卻越發嚴正,品行的敗壞在于過分尊貴,現在君主想留下,他卻不答應。
他申明白己的意志,按照原則行事,不因為尊貴和享樂就加以改變,用這種态度來侍奉自己的君主。
這就是桓公之所以成就霸業的原因啊。
有一次列精子高穿着熟絹做的衣服,戴着白絹做的帽子,穿着粗劣的鞋子,天剛亮就特意在堂下撩起衣服走來走去,對自己的侍從說:“我的樣子怎麼樣?”侍從說:“您又美好又漂亮。
”列精子高子是走到井邊去照看,分明是個醜陋男子的形象。
他慨歎者說:“侍從因為齊王對我言聽計從,就這樣的曲意迎合我啊!更何況對于聽信實行我的主張的齊王呢?”對大國君主來說,人們曲意迎合他,也就更厲害了,可他自己卻無法看見自己的缺點,這樣,國破身亡也就沒有多久了。
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