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君覽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
我們先君周公被封到魯國,這裡沒有山林溪谷之險,諸侯從四面都可以侵入,所以地域日益縮小,子孫越來越衰撤。
”辛寬出去以後,南官括進來見穆公。
穆公說:“剛才辛寬責備周公,他的話是如此如此說的。
”南宮括回答說:“辛寬是個年幼無知的人,不懂道理,您難道沒有聽說過成王建成成周時說的話嗎?他說的是:‘我營建并居住在成周,我有好地方容易被發現,不好的地方容易受責備。
’所以說,做好事的人得天下,幹壞事的人失天下,這是自古以來的規律。
賢德的人難道想讓自己的子孫憑借山林之險來長久地幹無道之事嗎?辛寬是個小人啊!”如果讓燕雀為鴻鹄鳳凰謀劃,那一定不會得當。
它們所謀求的,隻不過是瓦縫之間、屋檐之下罷了,哪裡比得上鴻鹄鳳凰一飛就有飛千裡的志向,如果君主品德不隆厚、道義不宏大,就不飛到他的郊野。
愚昧卑下的入,他們為賢德的入謀劃,也和這相同。
固陋狂妄,橫加诽謗,難道不是很可悲嗎?式夷離開齊國到魯國去,天氣非常冷,城門關閉後才到達,就跟一個學生露宿城外。
冷得越來越厲害了,他就對自己的學生說;“你把衣服給我,我就能活命;我把衣服給你,你就能活命。
我是國家傑出的人,為天下着想會不得死,你是個不賢德的人,不值得愛惜生命。
你把你的衣服給我吧。
”學生說。
“不賢德的人,又怎麼能給國家傑出的人衣服呢?”式夷長歎一聲說:“哎!道義大概行不通啦!”說罷就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了學生,半夜裡凍死了。
學生終于括命了。
要說式夷的才能一定能讓整個社會安定,那是不能知道的。
至于他想對别人有利的思想,那是無以複加了。
他通曉死和生的區别,仁愛之心是很誠懇的,所以他能用必死的行為來顯示自己的道義。
知分
原文:
三曰:達士者,達乎死生之分,達乎死生之分。
則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故晏子與崔杼盟而不變其義。
延陵季子,吳人願以為王而不肯。
孫叔敖三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憂。
皆有所達也。
有所達則物弗能惑。
荊有次非者,得寶劍于幹遂。
還反涉江,至於中流,有兩蛟夾繞其船。
次非謂舟人曰:“子嘗見兩蛟繞船能兩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見也。
”次非攘臂袪衣,拔寶劍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棄劍以全己,餘奚愛焉!”於是赴江刺蛟,殺之而複上船。
舟中之人皆得活。
荊王聞之,仕之執圭。
孔子聞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棄劍者,其次非之謂乎!”禹南省,方濟乎江,黃龍負舟。
舟中之人五色無主。
禹仰視天而歎曰:“吾受命於天,竭力以養人。
生,性也;死,命也。
餘何憂於龍焉?龍俯耳低尾而逝。
”則禹達子死生之分、利害之經也。
凡人物者、陰陽之化也。
陰陽者,造乎天而成者也。
天固有衰嗛廢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窮屈匮,有充實達遂。
此皆天之容物理也,而不得不然之數也。
古聖人不以感私傷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與崔杼盟。
其辭曰:“不與崔氏而與公孫氏者,受其不祥!”晏子俯而飲血,仰而呼天曰:“不與公孫氏而與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說,直兵造胸,句兵鈎頸,謂晏子曰:“子變子言,則齊國吾與子共之;子不變子言,則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獨不為夫《詩》乎!《詩》曰:莫莫葛藟,延于條枚。
凱弟君子,求福不回。
’嬰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賢者,不可殺也。
”罷兵而去。
晏子援綏而乘,其仆将馳,晏子撫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節!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鹿生於山,而命懸於廚。
今嬰之命有所懸矣。
”晏子可謂知命矣,命也者。
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
人事智巧以舉錯者,不得與焉。
故命也者,就之未得,去之未失,國士知其若此也,故以義為之決而安處之。
白圭問於鄒公子夏後啟曰:“踐繩之節,四上之志,三晉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以處於晉,而疊聞晉事,未嘗聞踐繩之節、四上之志。
願得而聞之。
”夏後啟曰:“鄙人也,焉足以問?”白圭曰:“願公子之毋讓也!”夏後啟曰:“以為可為,故為之,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為不可為,故釋之,釋之,天下弗能使矣。
”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後啟曰:“生不足以使之,則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則害曷足以禁之矣?”白圭無以應。
夏後啟辭而出。
凡使賢不肖異:使不肖以賞罰,使賢以義。
故賢主之使其下也必義,審賞罰,然後賢不肖盡為用矣。
譯文:
通達事理的人士,通曉死生之義。
通曉死生之義,那麼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所以,晏子與崔杼盟誓時,能夠不改變自己遵守的道義;廷陵季子,吳國人願意讓他當王他卻不肯當,孫叔敖幾次當令尹并不顯得高興,幾次不當令尹并不顯得憂愁。
這是因為他們都通曉理義啊。
通曉理義,那麼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楚國有個叫次非的,在幹遂得到了一把寶劍。
回來的時候渡長江,到了江心,有兩條蛟龍從兩也纏繞住他乘坐的船。
次非對船工說。
“你曾見到過兩條蛟龍纏繞住船、龍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嗎?”船工蛻:“沒有見到過。
”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寶劍,說,“我至多不過成為江中的腐肉朽骨罷了,如果丢掉劍能保全自己,我何必要舍不得寶劍呢?”于是跳到江裡去刺蛟龍,殺死蛟龍後又上了船。
船裡的人全都得以活命了。
楚王聽到這事以後,封他為執圭之爵。
孔子聽到這事以後說:“好啊,不因為将成為腐内朽骨而丢掉寶劍的,大概隻有次非能做到吧!”禹到南方巡視,當他渡江的時候,一條黃龍把他乘的船馱了起來。
船上的人大驚失色。
禹仰臉朝天感慨地說:“我從上天接受使命,盡力養育人民。
生和死都是命中注定的。
我對龍有什麼害怕的呢?”龍伏下耳朵垂下尾巴遊開了。
這樣看來,禹是通曉死生之義、利害之道了。
凡是人和物,都是陰陽他育而成的。
陰陽是由天創造而形成的。
天本來就有衰微、虧缺、毀棄、隐伏,有興盛、盈餘、聚積,生息;人也有困頓、窘迫、貧窮、匮乏,有充足、富饒、顯貴、成功。
這些都是天包容萬物的原則,是命運不得不如此的規律。
古代的聖人不因自己的私念傷害神性,隻是安然地對待罷了。
晏予與崔杼盟誓。
崔杼的誓詞說:“不親附崔氏而親附齊國公室的,遭受禍殃!”晏子低下頭含了血,仰起頭向上天呼告說,“不親附齊國公室而親附崔氏的,遭受這禍殃!”崔杼很不高興,用矛頂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頸,對晏子說;“你改變你的話。
那麼我跟你共同享有齊國;你不改變你的話,那麼現在就殺死你!”晏子說:”崔子,你難道沒有學過《詩》嗎?《詩》中說:‘密麻麻的葛藤,爬上樹幹桂頭。
和悅近人的君子,不以邪道求福。
’我難道能夠以邪道求福嗎?你考慮考慮這些話吧!”崔杼說;“這是個賢德的人,不可以殺死他。
”于是崔杼撒去兵器離開了。
晏子拉着車上的繩索上了車,他的車夫要趕馬快跑,晏子撫摸着車夫的手說:“安穩點,不要失去常态!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會死。
鹿生長在山上,可是它的命卻掌握在廚師手裡。
如今我的命也有人掌握着了。
”晏子可以說是懂得命了。
命指的是不知為什麼會這樣但卻終于這樣了。
靠耍聰明乖巧來做事的人,是不能領會這些的。
所以命這東西,靠近它未必能得到,離開它未必能失去。
國家傑出的人知道命是如此,所以按照義的原則決斷,安然地對待它。
白圭向鄒公子夏後啟問道;“正直之士的節操,平民百姓的志向,三家分晉的事情,這些都是天下最傑出的。
因為我住在晉國,所以能經常聽到晉國的事情,不曾聽到過正直之士的節操、平民百姓的志向。
希望能聽您說一說。
”夏後啟說;“我是鄙陋之人,哪裡值得問?”白圭說;“希望您不要推辭。
”夏後啟說:“認為可以做,所以就去做,做了,天下誰都不能禁止他,認為不可以做,所以就不去做,他不去做,夭下誰都不能驅使池。
”白圭說;“利益也不能驅使他嗎?威嚴也不能禁止他嗎?”夏後啟說;“就連生存都不能驅使他,那麼利益又怎麼足以驅使他呢?連死亡都不足阻禁止他,那麼禍害又怎麼足以禁止他呢?”白圭無話回答。
夏後啟告辭走了。
役使賢德之人和不肖之人方法不同:役使不肖之人用賞罰,役使賢德之人用道義。
所以賢明的君主役使自己的臣屬一定要根據道義,慎重地施行賞罰,然後賢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為自己所使用了。
召類
原文:
四曰:類同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
故鼓宮而宮應,鼓角而角動。
以龍緻雨,以形逐影。
禍福之所自來,衆人以為命,焉不知其所由。
故國亂非獨亂,有必召寇。
獨亂未必亡也,召寇則無以存矣。
凡兵之用也,用於利,用於義。
攻亂則服,服則攻者利;攻亂則義,義則攻者榮。
榮且利,中主猶且為之,有況於賢主乎?故割地寶器戈劍、卑辭屈服,不足以止攻,唯治為足。
治則為利者不攻矣,為名者不伐矣。
凡人之攻伐也,非為利則固為名也。
名實不得,國雖強大,則無為攻矣。
兵所自來者久矣。
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舜卻苗民,更易其俗;禹攻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
三王以上,固皆用兵也。
亂則用,治則止。
治而攻之,不祥莫大焉;亂而弗讨,害民莫長焉。
此治亂之化也,文武之所由起也。
文者愛之徵也,武者惡之表也。
愛惡循義,文武有常,聖人之元也。
譬之若寒暑之序,時至而事生之。
聖人不能為時,而能以事适時。
事适於時者,其功大。
士尹池為荊使於宋,司城子罕觞之。
南家之牆信絭於前而不直,西家之潦徑其宮而不止。
士尹池問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為鞔者也。
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為鞔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國之求鞔者不知吾處也,吾将不食。
願相國之憂吾不食也。
’為是故,吾弗徙也。
西家高,吾宮庳,潦之經吾宮也利,故弗禁也。
”士尹池歸荊,荊王适興兵而攻宋,士尹池谏於荊王曰:“宋不可攻也。
其主賢,其相仁。
賢者能得民,仁者能用人。
荊國攻之,其無功而為天下笑乎!”故釋宋而攻鄭。
孔子聞之曰:“夫修之於廟堂之上,而折沖乎千裡之外者,其司城子罕之謂乎!”宋在三大萬乘之間,子罕之時,無所相侵,邊境四益,相平公、元公、景公以終其身,其唯仁且節與?故仁節之為功大矣。
故明堂茅茨蒿柱,土階三等,以見節儉。
趙簡子将襲衛,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
六月而後反,趙簡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謀利而得害,猶弗察也。
今蘧伯玉為相,史鳅佐焉,孔子為客,子貢使令於君前,甚聽。
《易》曰:‘渙其群,元吉。
’渙者賢也,群者
我們先君周公被封到魯國,這裡沒有山林溪谷之險,諸侯從四面都可以侵入,所以地域日益縮小,子孫越來越衰撤。
”辛寬出去以後,南官括進來見穆公。
穆公說:“剛才辛寬責備周公,他的話是如此如此說的。
”南宮括回答說:“辛寬是個年幼無知的人,不懂道理,您難道沒有聽說過成王建成成周時說的話嗎?他說的是:‘我營建并居住在成周,我有好地方容易被發現,不好的地方容易受責備。
’所以說,做好事的人得天下,幹壞事的人失天下,這是自古以來的規律。
賢德的人難道想讓自己的子孫憑借山林之險來長久地幹無道之事嗎?辛寬是個小人啊!”如果讓燕雀為鴻鹄鳳凰謀劃,那一定不會得當。
它們所謀求的,隻不過是瓦縫之間、屋檐之下罷了,哪裡比得上鴻鹄鳳凰一飛就有飛千裡的志向,如果君主品德不隆厚、道義不宏大,就不飛到他的郊野。
愚昧卑下的入,他們為賢德的入謀劃,也和這相同。
固陋狂妄,橫加诽謗,難道不是很可悲嗎?
冷得越來越厲害了,他就對自己的學生說;“你把衣服給我,我就能活命;我把衣服給你,你就能活命。
我是國家傑出的人,為天下着想會不得死,你是個不賢德的人,不值得愛惜生命。
你把你的衣服給我吧。
”學生說。
“不賢德的人,又怎麼能給國家傑出的人衣服呢?”式夷長歎一聲說:“哎!道義大概行不通啦!”說罷就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了學生,半夜裡凍死了。
學生終于括命了。
要說式夷的才能一定能讓整個社會安定,那是不能知道的。
至于他想對别人有利的思想,那是無以複加了。
他通曉死和生的區别,仁愛之心是很誠懇的,所以他能用必死的行為來顯示自己的道義。
則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故晏子與崔杼盟而不變其義。
延陵季子,吳人願以為王而不肯。
孫叔敖三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憂。
皆有所達也。
有所達則物弗能惑。
荊有次非者,得寶劍于幹遂。
還反涉江,至於中流,有兩蛟夾繞其船。
次非謂舟人曰:“子嘗見兩蛟繞船能兩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見也。
”次非攘臂袪衣,拔寶劍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棄劍以全己,餘奚愛焉!”於是赴江刺蛟,殺之而複上船。
舟中之人皆得活。
荊王聞之,仕之執圭。
孔子聞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棄劍者,其次非之謂乎!”禹南省,方濟乎江,黃龍負舟。
舟中之人五色無主。
禹仰視天而歎曰:“吾受命於天,竭力以養人。
生,性也;死,命也。
餘何憂於龍焉?龍俯耳低尾而逝。
”則禹達子死生之分、利害之經也。
凡人物者、陰陽之化也。
陰陽者,造乎天而成者也。
天固有衰嗛廢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窮屈匮,有充實達遂。
此皆天之容物理也,而不得不然之數也。
古聖人不以感私傷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與崔杼盟。
其辭曰:“不與崔氏而與公孫氏者,受其不祥!”晏子俯而飲血,仰而呼天曰:“不與公孫氏而與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說,直兵造胸,句兵鈎頸,謂晏子曰:“子變子言,則齊國吾與子共之;子不變子言,則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獨不為夫《詩》乎!《詩》曰:莫莫葛藟,延于條枚。
凱弟君子,求福不回。
’嬰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賢者,不可殺也。
”罷兵而去。
晏子援綏而乘,其仆将馳,晏子撫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節!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鹿生於山,而命懸於廚。
今嬰之命有所懸矣。
”晏子可謂知命矣,命也者。
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
人事智巧以舉錯者,不得與焉。
故命也者,就之未得,去之未失,國士知其若此也,故以義為之決而安處之。
白圭問於鄒公子夏後啟曰:“踐繩之節,四上之志,三晉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以處於晉,而疊聞晉事,未嘗聞踐繩之節、四上之志。
願得而聞之。
”夏後啟曰:“鄙人也,焉足以問?”白圭曰:“願公子之毋讓也!”夏後啟曰:“以為可為,故為之,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為不可為,故釋之,釋之,天下弗能使矣。
”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後啟曰:“生不足以使之,則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則害曷足以禁之矣?”白圭無以應。
夏後啟辭而出。
凡使賢不肖異:使不肖以賞罰,使賢以義。
故賢主之使其下也必義,審賞罰,然後賢不肖盡為用矣。
通曉死生之義,那麼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所以,晏子與崔杼盟誓時,能夠不改變自己遵守的道義;廷陵季子,吳國人願意讓他當王他卻不肯當,孫叔敖幾次當令尹并不顯得高興,幾次不當令尹并不顯得憂愁。
這是因為他們都通曉理義啊。
通曉理義,那麼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回來的時候渡長江,到了江心,有兩條蛟龍從兩也纏繞住他乘坐的船。
次非對船工說。
“你曾見到過兩條蛟龍纏繞住船、龍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嗎?”船工蛻:“沒有見到過。
”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寶劍,說,“我至多不過成為江中的腐肉朽骨罷了,如果丢掉劍能保全自己,我何必要舍不得寶劍呢?”于是跳到江裡去刺蛟龍,殺死蛟龍後又上了船。
船裡的人全都得以活命了。
楚王聽到這事以後,封他為執圭之爵。
孔子聽到這事以後說:“好啊,不因為将成為腐内朽骨而丢掉寶劍的,大概隻有次非能做到吧!”
船上的人大驚失色。
禹仰臉朝天感慨地說:“我從上天接受使命,盡力養育人民。
生和死都是命中注定的。
我對龍有什麼害怕的呢?”龍伏下耳朵垂下尾巴遊開了。
這樣看來,禹是通曉死生之義、利害之道了。
陰陽是由天創造而形成的。
天本來就有衰微、虧缺、毀棄、隐伏,有興盛、盈餘、聚積,生息;人也有困頓、窘迫、貧窮、匮乏,有充足、富饒、顯貴、成功。
這些都是天包容萬物的原則,是命運不得不如此的規律。
古代的聖人不因自己的私念傷害神性,隻是安然地對待罷了。
崔杼的誓詞說:“不親附崔氏而親附齊國公室的,遭受禍殃!”晏子低下頭含了血,仰起頭向上天呼告說,“不親附齊國公室而親附崔氏的,遭受這禍殃!”崔杼很不高興,用矛頂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頸,對晏子說;“你改變你的話。
那麼我跟你共同享有齊國;你不改變你的話,那麼現在就殺死你!”晏子說:”崔子,你難道沒有學過《詩》嗎?《詩》中說:‘密麻麻的葛藤,爬上樹幹桂頭。
和悅近人的君子,不以邪道求福。
’我難道能夠以邪道求福嗎?你考慮考慮這些話吧!”崔杼說;“這是個賢德的人,不可以殺死他。
”于是崔杼撒去兵器離開了。
晏子拉着車上的繩索上了車,他的車夫要趕馬快跑,晏子撫摸着車夫的手說:“安穩點,不要失去常态!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會死。
鹿生長在山上,可是它的命卻掌握在廚師手裡。
如今我的命也有人掌握着了。
”晏子可以說是懂得命了。
命指的是不知為什麼會這樣但卻終于這樣了。
靠耍聰明乖巧來做事的人,是不能領會這些的。
所以命這東西,靠近它未必能得到,離開它未必能失去。
國家傑出的人知道命是如此,所以按照義的原則決斷,安然地對待它。
因為我住在晉國,所以能經常聽到晉國的事情,不曾聽到過正直之士的節操、平民百姓的志向。
希望能聽您說一說。
”夏後啟說;“我是鄙陋之人,哪裡值得問?”白圭說;“希望您不要推辭。
”夏後啟說:“認為可以做,所以就去做,做了,天下誰都不能禁止他,認為不可以做,所以就不去做,他不去做,夭下誰都不能驅使池。
”白圭說;“利益也不能驅使他嗎?威嚴也不能禁止他嗎?”夏後啟說;“就連生存都不能驅使他,那麼利益又怎麼足以驅使他呢?連死亡都不足阻禁止他,那麼禍害又怎麼足以禁止他呢?”白圭無話回答。
夏後啟告辭走了。
所以賢明的君主役使自己的臣屬一定要根據道義,慎重地施行賞罰,然後賢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為自己所使用了。
故鼓宮而宮應,鼓角而角動。
以龍緻雨,以形逐影。
禍福之所自來,衆人以為命,焉不知其所由。
故國亂非獨亂,有必召寇。
獨亂未必亡也,召寇則無以存矣。
凡兵之用也,用於利,用於義。
攻亂則服,服則攻者利;攻亂則義,義則攻者榮。
榮且利,中主猶且為之,有況於賢主乎?故割地寶器戈劍、卑辭屈服,不足以止攻,唯治為足。
治則為利者不攻矣,為名者不伐矣。
凡人之攻伐也,非為利則固為名也。
名實不得,國雖強大,則無為攻矣。
兵所自來者久矣。
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舜卻苗民,更易其俗;禹攻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
三王以上,固皆用兵也。
亂則用,治則止。
治而攻之,不祥莫大焉;亂而弗讨,害民莫長焉。
此治亂之化也,文武之所由起也。
文者愛之徵也,武者惡之表也。
愛惡循義,文武有常,聖人之元也。
譬之若寒暑之序,時至而事生之。
聖人不能為時,而能以事适時。
事适於時者,其功大。
士尹池為荊使於宋,司城子罕觞之。
南家之牆信絭於前而不直,西家之潦徑其宮而不止。
士尹池問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為鞔者也。
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為鞔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國之求鞔者不知吾處也,吾将不食。
願相國之憂吾不食也。
’為是故,吾弗徙也。
西家高,吾宮庳,潦之經吾宮也利,故弗禁也。
”士尹池歸荊,荊王适興兵而攻宋,士尹池谏於荊王曰:“宋不可攻也。
其主賢,其相仁。
賢者能得民,仁者能用人。
荊國攻之,其無功而為天下笑乎!”故釋宋而攻鄭。
孔子聞之曰:“夫修之於廟堂之上,而折沖乎千裡之外者,其司城子罕之謂乎!”宋在三大萬乘之間,子罕之時,無所相侵,邊境四益,相平公、元公、景公以終其身,其唯仁且節與?故仁節之為功大矣。
故明堂茅茨蒿柱,土階三等,以見節儉。
趙簡子将襲衛,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
六月而後反,趙簡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謀利而得害,猶弗察也。
今蘧伯玉為相,史鳅佐焉,孔子為客,子貢使令於君前,甚聽。
《易》曰:‘渙其群,元吉。
’渙者賢也,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