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俗覽第七

關燈
百姓為君主奔走,就象積水從萬丈深的溪中決口沖出來,誰又能阻擋得住呢? 《周書》上說;“百姓,善待他們,他們就和君主友好,不善待他們,他們就和君主成為仇人。

    ”有很多仇人,就不如沒有好。

    周厲王是天子,他有很多仇人,所以被放逐到彘,災禍連累到子孫,如果沒有召公虎,就斷絕了後嗣。

    現世上的君主,大都想使自己百姓衆多,卻不知道善待百姓,這隻是使仇人增多啊。

    不善待百姓,就不能得到百姓擁護。

    得到百姓擁護,必須讓百姓從内心裡擁護,這就是所說的愛戴了。

    隻占有百姓的軀體不能叫做得到了百姓擁護。

    舜是平民,卻占有了天下。

    桀是天子,卻不得安居其位。

    這些都是從能否得民心這裡産生出來的。

    得失民心的道理,不可不認真審察。

    湯、武王精通達個道理,所以功成名就。

     古代當君主的人,用仁和義治理百蛀,用愛和利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引導百姓,緻力于為民除害,想着為民造福。

    所以百姓對于君主來說,就象把玺印打在封泥上一樣,用方形的按壓就成為方形的,用圓形的按壓就成為圓形的,就象把五谷種在土地上一樣,收獲的果實必定與種子同類,而且能成百倍地增長。

    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于天下的原因。

    他們自己雖然去世了,可是後世蒙受他們的教化如同神靈一般,這是因為他們對人世間的各種事情實行的準則經過認真審察。

     魏武侯當中山君的時候,向李克問道:“吳國之所以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李克回答說:“是因為屢戰屢勝。

    ”武侯說:“屢戰屢勝,這是國家的福分,它卻偏偏因此滅亡,是什麼原因呢?”李克回答說,“多次作戰百姓就疲憊,多次勝利君主就驕傲。

    用驕傲的君主役使疲憊的百姓,選樣國家卻不滅亡的,天下太少了。

    驕傲就會放縱,放縱就會用盡所欲之物,疲憊就會怨恨,怨恨就會用盡巧詐之心。

    君主和百姓都達到極點,吳國被滅亡還算晚了呢。

    這就是夫差之所以在幹隧自刎的原因。

     東野稷在莊公面前表演自己的駕車技術,前進後退都符合規則,左轉右轉都台乎規矩。

    莊公說:“好。

    ”認為造父也不能超過他。

    又讓他的馬繞一百個圈之後再回來。

    過了一會兒,顔阖來谒見莊公,莊公說。

    “你遇到東野稷了嗎?”顔阖回答說:“是的,我遇到了他。

    他的馬一定要累壞。

    ”莊公說;“怎麼會累壞呢?”過了一會兒,東野稷把馬累壞回來了。

    莊公召米顔阖問他說:“你怎麼知道他的馬要累壞呢?”顔阖回答說:“前進後退部符合規則,左轉右轉都合乎規矩,造父駕車的技術都無法超過他了。

    剛才我遇到他,他還在無止境地要求自己的馬,我因此知道他的馬要累壞。

    ” 所以,混亂的國家役使自己的百姓,不了解人的本性,不反求人的常情。

    頻繁地制訂教令,而對人們不能掌握卻加以責備,屢次下達命令,而對人們不能聽從卻加以非難,制造巨大的危難,而對人們不敢迎難而上卻加以治罪;把任務弄得十分繁重,而對人們不能勝任卻加以懲罰。

    百姓前進就希望得到賞賜,後退就害怕受到懲處,當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時,就會做虛假的事了。

    做虛假的事,君主知道了,跟着又加以懲處。

    這樣就是因為畏罪而獲罪。

    君主和百姓相互仇恨,就由此産生了。

     所以,禮節繁瑣就不莊重,事情繁瑣就不能成功,命令嚴苛就不被聽從,禁令多了就行不通。

    桀、纣的禁令不可勝數,所以百姓因此而背叛,他們自己也被殺死,這是因為他們過分到極點了。

    子陽喜好嚴厲,每個人犯了過失弄斷了弓,擔心一定會被殺死,于是就乘追趕瘋狗之機殺死了子陽,這是因為他過分到極點了。

    周鼎上鑄有竊曲形的花紋,花紋很長,上下都是彎曲的,以此表明過分到極點的害處。

     為欲 原文: 六曰:使民無欲,上雖賢,猶不能用。

    夫無欲者,其視為天子也,與為輿隸同;其視有天下也,與無立錐之地同;其視為彭祖也,與為殇子同。

    天子,至貴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壽也。

    誠無欲,則是三者不足以勸。

    輿隸,至賤也;無立錐之地,至貧也;殇子,至夭也。

    誠無欲,則是三者不足以禁。

    會有一欲,則北至大夏,南至北戶,西至三危,東至扶木,不敢亂矣;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卻也;晨寤興,務耕疾庸,巽為煩辱,不敢休矣。

    故人之欲多者,其可得用亦多;人之欲少者,其得用亦少;無欲者,不可得用也;人之欲雖多,而上無以令之,人雖得其欲,人猶不可用也。

    令人得欲之道,不可不審矣。

    善為上者,能令人得欲無窮,故人之可得用亦無窮也。

    蠻夷反舌殊俗異習之國,其衣服冠帶、宮室居處、舟車器械、聲色滋味皆異,其為欲使一也。

    三王不能革,不能革而功成者,順其天也;桀、纣不能離。

    不能離而國亡者,逆其天也。

    逆而不知其逆也,湛於俗也。

    久湛而不去則若性。

    性異非性,不可不熟。

    不聞道者,何以去非性哉?無以去非性,則欲未嘗正矣。

    欲不正,以治身則夭,以治國則亡。

    故古之聖王,審順其天而以行欲,則民無不令矣,功無不立矣。

    聖王執一,四夷皆至者,其此之謂也!執一者至貴也,至貴者無敵。

    聖王托於無敵,故民命敵焉。

    群狗相與居,皆靜無争。

    投以炙雞,則相與争矣。

    或折其骨,或絕其筋,争術存也。

    争術存,因争;不争之術存,因不争。

    取争之術而相與争,萬國無一。

    凡治國,令其民争行義也;亂國,令其民争為不義也。

    強國,令其民争樂用也;弱國,令其民争競不用也。

    夫争行義樂用與争為不義競不用,此其為禍福也,天不能覆,地不能載。

    晉文公伐原,與士期七日。

    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

    謀士言曰:“原将下矣。

    ”師吏請待之,公曰:”信,國之寶也。

    得原失寶,吾不為也。

    ”遂去之。

    明年,複伐之,與士期必得原然後反。

    原人聞之,乃下。

    衛人聞之,以文公之信為至矣,乃歸文公。

    故曰“攻原得衛”者,此之謂也。

    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不若勿得也。

    必誠信以得之。

    歸之者非獨衛也。

    文公可謂知求欲矣。

     譯文: 假使人們沒有欲望,君主即使賢明,還是不能使用他們。

    沒有欲望的人,他們看待當天子,跟當奴仆相同,他們看待享有天下,跟沒有立錐之地相同,他們看待當個彭祖那樣長壽的人,跟當個夭折的孩子相同。

    天子是最尊貴的了,天下是最富饒的了,彭祖是最長壽的了,如果沒有欲望,那麼這三種情況都不足以鼓勵人們,奴仆是最低賤的了,沒有立錐之地是最貧窮的了,夭折的孩子是最短命的了,如果沒有欲望,那麼這三種情況都不足以禁止人們。

    如果有一種欲望,那向北到大夏,向南到北戶,向西刮三危,向東到扶桑,人們就都不敢作亂了,迎着閃光的刀,冒着飛來的箭,奔赴水火之中,人們也不敢後退,清早就起身,緻力于耕種,受人雇傭,從事繁雜勞昔的耕作,也不敢休息。

    所以,欲望多的人,可以使用的地方也就多,欲望少的人,可以使用的地方也就少,沒有欲望的人,就不可以使用了。

    人們的欲望即使很多,可是君主沒有恰當的方法役使他們,人們雖然得到了自己的欲望,還是不可以使用。

    讓人們得到欲望的方法,不可不審察清楚。

     善于當君主的人,能夠讓人們無窮無盡地得到欲望,所以人們也就可以無窮無盡地被役使。

    言語、風俗,習慣與華夏都不同的蠻夷之國,他們的衣服、帽子、衣帶,房屋、住處,車船、器物,聲音、顔色、飲食,都與華夏不同,但是他們為欲望所驅使卻與華夏是一樣的。

    三王不能改變這種情況,不能改變這種情況而能成就功業,這是因為順應了人們的天性,桀、纣不能背離這種情況,不能背離這種情況而國家遭到滅亡,這是因為違背了人們的天性。

    違背了天性可是卻還不知道,這是因為沉溺在習俗中了。

    長期沉弱在習俗中而不能自拔,那就變成自己的習性了。

    本性與非本性不同,這是不可不認真分辨清楚的。

    不懂得讓人們得到欲望的方法的人,怎麼能去掉非本性的東西呢?沒有辦法去掉非本性的東西,那麼欲望就不會正當了。

    欲望不正當,用它來治理自身就會夭折,用它來治理國家就會亡國。

    所以古代的聖賢君主,審察并順應人們的天性,以便滿足人們的欲望,那麼人們就沒有不聽從命令的了,功業就沒有不建立的了。

    聖賢的君王執守根本,四方部族都來歸服,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執守根本的人是最尊貴的,最尊貴的人沒有對手。

    聖賢的君主立身于沒有對手的境地,所以人們的命運就都依附于他們了。

     一群狗相互呆在一起,都安安靜靜地無所争奪。

    把烤熟的雞扔給它們,就相互争奪了。

    有的被咬折了骨,有的被咬斷了筋,這是因為存在着争奪的條件。

    存在着争奪的條件,就争奪,不存在争奪的條件,就不争奪。

    不存在争奪的條件卻相互争奪,所有的國家沒有任何一國有這樣的事。

     凡是安定的國家,都是讓人們争着做符合道義的事,混亂的國家,都是讓人們争着傲不符合道義的事。

    強大的國家,都是讓人們争着樂于為君主所使用,弱小的國家,都是讓人們争着不為君主所使用。

    争着做符合道義的事、争着為君主所使用與争着做不符合道義的事、争着不為君主所使用,這兩種情況帶來的禍和福,天都不能覆蓋住,地都不能承載起。

     晉文公攻打原國,與士兵約定七天為期。

    過了七天可是原國卻不投降,文公就命令離開。

    将士們說:“原國就要投降了。

    ”軍官們都請求等待一下,文公說:“信用是國家的珍寶。

    得到原國失掉珍寶,我不這樣做。

    ”終于離開了。

    第二年,又攻打原國,與士兵約定一定得到原國然後才返回。

    原國人聽到這約定,于是就投降了。

    衛國人聽到過件事,認為文公的信用真是達到極點了,就歸順了文公。

    所以人們說的“攻打原國同時得到了衛國”,指的就是這個。

    文公并不是不想得到原國,以不守信用為代價得到原國,不如不得到。

    一定要靠誠信來得到:歸順的不僅僅是衛國啊,文公可以說是懂得如何實現自己的欲望了。

     貴信 原文: 七曰: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故《周書》曰:“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則百事不滿也。

    故信之為功大矣。

    信立則虛言可以賞矣。

    虛言可以賞,則六合之内皆為己府矣。

    信之所及,盡制之矣。

    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制之而用之,己之有也。

    己有之,則天地之物畢為用矣。

    人主有見此論者,其王不久矣;人臣有知此論者,可以為王者佐矣。

    天行不信,不能成歲;地行不信,草木不大。

    春之德風;風不信,其華不盛,華不盛,則果實不生。

    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則長遂不精。

    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堅,谷不堅,則五種不成。

    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剛,地不剛,則凍閉不開。

    天地之大,四時之化,而猶不能以不信成物,又況乎人事?君臣不信,則百姓诽謗,社稷不甯。

    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

    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

    交友不信,則離散郁怨,不能相親。

    百工不信,則器械苦僞,丹漆染色不貞。

    夫可與為始,可與為終,可與尊通,可與卑窮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襲於身,乃通於天。

    以此治人,則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時當矣。

    齊桓公伐魯。

    魯人不敢輕戰,去魯國五十裡而封之。

    魯請比關内侯以聽,桓公許之。

    曹翙謂魯莊公曰:“君甯死而又死乎,其甯生而又生乎?”莊公曰:“何謂也?”曹翙曰:“聽臣之言,國必廣大,身必安樂,是生而又生也;不聽臣之言,國必滅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

    ”莊公曰:“請從。

    ”於是明日将盟,莊公與曹翙皆懷劍至於壇上。

    莊公左搏桓公,右抽劍以自承,曰:“魯國去境數百裡。

    今去境五十裡,亦無生矣。

    鈞其死也,戮於君前。

    ”管仲、鮑叔進。

    曹翙按劍當兩陛之間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