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俗覽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face="Verdana">墨家學派的钜子孟勝,與楚國的陽城君友好。
陽城君讓他守衛自己的食邑,剖分開璜玉作為符信,與他約定說:“合符以後才能聽從命令。
”楚王死了,大臣們攻打吳起,在停喪的地方動起了兵器,陽城君參與了這件事。
楚國治罪這些大臣,陽城君逃走了。
楚國要收回他的食邑。
孟勝說;“我接受了人家的食邑,與人家有符信為憑證。
現在沒有見到符信,而自己的力量又不能禁止楚國收回食邑,不能為此而死,是不行的。
”他的學生徐弱勸阻他說:“死了如果對陽城君有好處,那麼為此而死是可以的,如果對陽城君沒有好處,卻使墨家在社會上斷絕了,這不可以。
”孟勝說;“不對。
我對于陽城君來說,不是老師就是朋友,不是朋友就是臣子。
如果不為此而死,從今以後,尋求嚴師一定不會從墨家中尋求了,尋求賢友一定不會從墨家中尋求了,尋求良臣一定不會從墨家中尋求了。
為此而死,正是為了實行墨家的道義從而使墨家的事業得以繼續啊!我将把钜子的職務托付給宋國的田襄子。
田襄于是賢德的人,哪裡用得若擔心墨家在社會上斷絕呢?”徐弱說:“象先生您說的這樣,那我請求先死以便掃清道路。
”轉過身去在孟勝之前刎頸而死。
孟勝于是就派兩個人把钜子的職務傳給田襄子。
孟勝死了,學生們為他殉死的有一百八十人。
那兩個人把孟勝的命令傳達绐田襄子,想返回去在楚國為孟勝殉死,田襄子制止他們說:“孟于已把钜子的職務傳給我了,你們應當聽我的。
兩個人終于返回去為孟勝殉死。
墨家認為不聽從自己的钜子的話就是不知墨家之義。
嚴刑厚賞,不足以達到這樣的地步。
現在社會上談到治理天下國家,大都認為要用嚴刑厚賞,這就是古代所認為的以繁煩苛酷為明察啊。
用民
原文:
四曰:凡用民,太上以義,其次以賞罰。
其義則不足死,賞罰則不足去就,若是而能用其民者,古今無有。
民無常用也,無常不用也,唯得其道為可。
阖廬之用兵也,不過三萬。
吳起之用兵也,不過五萬。
萬乘之國,其為三萬五萬尚多,今外之則不可以拒敵,内之則不可以守國,其民非不可用也,不得所以用之也。
不得所以用之,國雖大,勢雖便,卒雖衆,何益?古者多有天下而亡者矣,其民不為用也。
用民之論,不可不熟。
劍不徒斷,車不自行,或使之也。
夫種麥而得麥,種稷而得稷,人不怪也。
用民亦有種,不審其種,而祈民之用,惑莫大焉。
當禹之時,天下萬國,至於湯而三千馀國,今無存者矣,皆不能用其民也。
民之不用,賞罰不充也。
湯、武因夏、商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
管、商亦因齊、秦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
民之用也有故,得其故,民無所不用。
用民有紀有綱。
壹引其紀,萬目皆起;壹引其綱,萬目皆張。
為民紀綱者何也?欲也惡也。
何欲何惡?欲榮利,惡辱害。
辱害所以為罰充也,榮利所以為賞實也。
賞罰皆有充實,則民無不用矣。
阖廬試其民於五湖,劍皆加於肩,地流血幾不可止。
句踐試其民於寝宮,民争入水火,死者千馀矣,遽擊金而卻之。
賞罰有充也。
莫邪不為勇者興懼者變,勇者以工,懼者以拙,能與不能也。
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
密須之民,自縛其主而與文王。
湯、武非徒能用其民也,又能用非己之民。
能用非己之民,國雖小,卒雖少,功名猶可立。
古昔多由布衣定一世者矣,皆能用非其有也。
用非其有之心,不可察之本。
三代之道無二,以信為管。
宋人有取道者,其馬不進,倒而投之鸂水。
又複取道,其馬不進,又倒而投之鸂水。
如此三者。
雖造父之所以威馬,不過此矣。
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無益於禦。
人主之不肖者,有似於此。
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
威愈多,民愈不用。
亡國之主,多以多威使其民矣。
故威不可無有,而不足專恃。
譬之若鹽之於味,凡鹽之用,有所托也。
不适,則敗托而不可食。
威亦然,必有所托,然後可行。
惡乎托?托於愛利。
愛利之心谕,威乃可行。
威太甚則愛利之心息,愛利之心息,而徒疾行威,身必咎矣。
此殷、夏之所以絕也。
君利勢也,次官也。
處次官,執利勢,不可而不察於此。
夫不禁而禁者,其唯深見此論邪!譯文:
大凡使用人民,最上等的是用義,其次是用賞罰。
義如果不足以讓人民效死,賞罰如果不足以讓人民去惡向善,這樣卻能使用自己人民的,從古到今都沒有。
人民并不永遠被使用,也不永遠不被使用,隻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人民才可以被使用。
阖廬用兵,不超過三萬。
吳起用兵,不超過五萬。
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它們用兵比三萬五萬還多,可是如今對外不可以禦敵,對内不可以保國,它們的人民并不是不可以使用,隻是沒有掌握恰當的使用人民的方法。
沒有掌握恰當的使用人民的方法,國家即使很大,形勢即使很有利,士兵即使很多,有什麼益處?古代有很多享有天下可是最後卻遭到滅亡的,就是因為人民不被他們使用啊。
使用人民的道理,不可不詳盡了解。
劍不會自己憑空砍斷東西,車不會自己行走,是有人讓它們這樣的。
播種麥子就收獲麥子,播種糜子就收獲糜子,人們對此并不感到奇怪。
使用人民也有播什麼種子的問題,不考察播下什麼種子,卻要求人民被使用,沒有比這更胡塗的了。
在禹那個時代,天下有上萬個諸侯國,到湯那個時代有三千多個諸侯國,這些諸侯國現在沒有存在的了,都是因為不能使用自己的人民啊。
人民不受使用,是因為賞罰不能兌現。
湯、武王憑惜的是夏朝、商朝的人民,這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恰當的使用人民的方法。
管忡、商鞅也是憑借的齊國、秦國的人民,這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恰當的使用人民的方法。
人民被使用是有原因的,懂得了這原因,人民就會聽憑使用了。
使用人民也有綱,一舉起綱來,萬目都随之張開。
成為人民的綱的是什麼呢?是希望和厭惡。
希望什麼厭惡什麼?希望榮耀利益,厭惡恥辱禍害。
恥辱禍害是用來實現懲罰的,榮耀利益是用來實現賞賜的。
賞賜懲罰都能實現,那人民就沒有不被使用的了。
阖廬在五湖檢驗他的人民,劍都刺到了肩頭,血流遍地,幾乎都不能制止人民前進。
勾踐在寝官着火時檢驗他的人民,人民争着赴湯蹈火,死的人有一千多,趕緊鳴金才能讓人民後退。
這是因為賞罰都能兌現。
莫邪那樣的良劍不因為勇敢的人與怯懦的人而改變鋒利的程度,勇敢的人靠了它更加靈巧,怯懦的人靠了它更加笨拙,這是由于他們善于使用或不善于使用造成的。
夙沙國的人民,自己殺死自己的君主來歸附神農。
密須國的人民,自己捆上自己的君主來歸附周文王。
湯、武王不隻是能他用自己的人民,還能使用不屬于自己的人民。
能使用不屬于自己的人民,國家即使小,士兵即使少,功名仍然可以建立。
古代有很多由平民而平定天下的人,這是因為他們都能使用不屬于自己所有的人民啊。
使用不屬于自己所有的人民這種心思,是不可不考察清楚的根本啊。
夏,商、周三代的法則沒有别的,就是把信用作為準繩。
宋國有個趕路的人,他的馬不肯前進,就殺死它把它扔到溪水裡。
又重新趕路,他的馬不肯前進,又殺死它把它扔到溪水裡。
這樣反複了三次。
即使是造父對馬村立威嚴的方法,也不過如此。
那個宋國人沒有學到造父馭馬的方法,卻僅僅學到了威嚴,這對于駕馭馬沒有什麼好處。
君主當中那些不賢德的人,與此相似。
他們沒有學到當君主的方法,卻僅僅學到很多當君主的威嚴。
威嚴越多,人民越不被使用。
亡國的君主,大都憑着威嚴使用人民。
所以威嚴不可以沒有,也不足以專門依仗。
這就譬如鹽對于味道一樣,凡是使用鹽,一定要有憑借的東西。
用量不适度,就毀壞了所憑借的東西,因而就不可食用了。
威嚴也是這樣,一定要有所憑借,然後才可以施以威嚴。
憑借什麼?憑借愛和利。
愛和利的心被人曉喻了,威嚴才可以施行。
威嚴太過分了,那愛和利的心就會消失。
愛和利的心消失了,卻隻是厲行威嚴,自身必定遭殃。
這就是夏、商之所以滅亡的原因。
君主有利有勢,能決定官吏的等級。
處于決定官吏等級的地位,掌握着利益和權勢,君主對這種情況不可不審察清楚。
不須刑罰禁止就能禁止人們為非的,大概隻有深刻地認識到達個道理才能做到吧。
适威
原文:
五曰:先王之使其民,若禦良馬,輕任新節,欲走不得,故緻千裡。
善用其民者亦然。
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苟得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其誰能當之?《周書》曰:“民,善之則畜也,不善則雠也。
”有雠而衆,不若無有。
厲王,天子也,有雠而衆,故流于彘,禍及子孫,微召公虎而絕無後嗣。
今世之人主,多欲衆之,而不知善,此多其雠也。
不善則不有。
有必緣其心,愛之謂也。
有其形不可為有之。
舜布衣而有天下,桀,天子也,而不得息,由此生矣。
有無之論,不可不熟。
湯、武通於此論,故功名立。
古之君民者,仁義以治之,愛利以安之,忠信以導之,務除其災,思緻其福。
故民之於上也,若玺之於塗也,抑之以方則方,抑之以圜則圜;若五種之於地也,必應其類,而蕃息於百倍。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身已終矣,而後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審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問於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對曰:“驟戰而驟勝。
”武侯曰:“驟戰而驟勝,國家之福也,其獨以亡,何故?”對曰:“驟戰則民罷,驟勝則主驕。
以驕主使罷民,然而國不亡者,天下少矣。
驕則恣,恣則極物;罷則怨,怨則極慮。
上下俱極,吳之亡猶晚。
此夫差之所以自殁於幹隧也。
”東野稷以禦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
莊公曰:“善。
”以為造父不過也。
使之鈎百而少及焉。
顔阖入見,莊公曰:“子遇東野稷乎?”對曰:“然,臣遇之。
其馬必敗。
”莊公曰:“将何敗?”少頃,東野之馬敗而至。
莊公召顔阖而問之曰:“子何以知其敗也?”顔阖對曰:“夫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造父之禦,無以過焉。
鄉臣遇之,猶求其馬,臣是以知其敗也。
”故亂國之使其民,不論人之性,不反人之情,煩為教而過不識,數為令而非不從,巨為危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
民進則欲其賞,退則畏其罪。
知其能力之不足也,則以為繼矣。
以為繼,知,則上又從而罪之,是以罪召罪。
上下之相雠也,由是起矣。
故禮煩則不莊,業煩則無功,令苛則不聽,禁多則不行。
桀、纣之禁,不可勝數,故民因而身為戮,極也,不能用威适。
子陽極也好嚴,有過而折弓者,恐必死,遂應猘狗而弑子陽,極也。
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
譯文:
先王役使自己的百姓,就象駕馭好馬一樣,讓馬拉着輕載,手裡拿着馬鞭,馬想盡情跑也辦不到,所以能達到千裡遠的地方。
善于役使自己的百姓的人也是這樣。
百姓日夜祈求被使用可是卻不能夠被使用,如果能夠被君主使用,
陽城君讓他守衛自己的食邑,剖分開璜玉作為符信,與他約定說:“合符以後才能聽從命令。
”楚王死了,大臣們攻打吳起,在停喪的地方動起了兵器,陽城君參與了這件事。
楚國治罪這些大臣,陽城君逃走了。
楚國要收回他的食邑。
孟勝說;“我接受了人家的食邑,與人家有符信為憑證。
現在沒有見到符信,而自己的力量又不能禁止楚國收回食邑,不能為此而死,是不行的。
”他的學生徐弱勸阻他說:“死了如果對陽城君有好處,那麼為此而死是可以的,如果對陽城君沒有好處,卻使墨家在社會上斷絕了,這不可以。
”孟勝說;“不對。
我對于陽城君來說,不是老師就是朋友,不是朋友就是臣子。
如果不為此而死,從今以後,尋求嚴師一定不會從墨家中尋求了,尋求賢友一定不會從墨家中尋求了,尋求良臣一定不會從墨家中尋求了。
為此而死,正是為了實行墨家的道義從而使墨家的事業得以繼續啊!我将把钜子的職務托付給宋國的田襄子。
田襄于是賢德的人,哪裡用得若擔心墨家在社會上斷絕呢?”徐弱說:“象先生您說的這樣,那我請求先死以便掃清道路。
”轉過身去在孟勝之前刎頸而死。
孟勝于是就派兩個人把钜子的職務傳給田襄子。
孟勝死了,學生們為他殉死的有一百八十人。
那兩個人把孟勝的命令傳達绐田襄子,想返回去在楚國為孟勝殉死,田襄子制止他們說:“孟于已把钜子的職務傳給我了,你們應當聽我的。
兩個人終于返回去為孟勝殉死。
墨家認為不聽從自己的钜子的話就是不知墨家之義。
嚴刑厚賞,不足以達到這樣的地步。
現在社會上談到治理天下國家,大都認為要用嚴刑厚賞,這就是古代所認為的以繁煩苛酷為明察啊。
其義則不足死,賞罰則不足去就,若是而能用其民者,古今無有。
民無常用也,無常不用也,唯得其道為可。
阖廬之用兵也,不過三萬。
吳起之用兵也,不過五萬。
萬乘之國,其為三萬五萬尚多,今外之則不可以拒敵,内之則不可以守國,其民非不可用也,不得所以用之也。
不得所以用之,國雖大,勢雖便,卒雖衆,何益?古者多有天下而亡者矣,其民不為用也。
用民之論,不可不熟。
劍不徒斷,車不自行,或使之也。
夫種麥而得麥,種稷而得稷,人不怪也。
用民亦有種,不審其種,而祈民之用,惑莫大焉。
當禹之時,天下萬國,至於湯而三千馀國,今無存者矣,皆不能用其民也。
民之不用,賞罰不充也。
湯、武因夏、商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
管、商亦因齊、秦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
民之用也有故,得其故,民無所不用。
用民有紀有綱。
壹引其紀,萬目皆起;壹引其綱,萬目皆張。
為民紀綱者何也?欲也惡也。
何欲何惡?欲榮利,惡辱害。
辱害所以為罰充也,榮利所以為賞實也。
賞罰皆有充實,則民無不用矣。
阖廬試其民於五湖,劍皆加於肩,地流血幾不可止。
句踐試其民於寝宮,民争入水火,死者千馀矣,遽擊金而卻之。
賞罰有充也。
莫邪不為勇者興懼者變,勇者以工,懼者以拙,能與不能也。
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
密須之民,自縛其主而與文王。
湯、武非徒能用其民也,又能用非己之民。
能用非己之民,國雖小,卒雖少,功名猶可立。
古昔多由布衣定一世者矣,皆能用非其有也。
用非其有之心,不可察之本。
三代之道無二,以信為管。
宋人有取道者,其馬不進,倒而投之鸂水。
又複取道,其馬不進,又倒而投之鸂水。
如此三者。
雖造父之所以威馬,不過此矣。
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無益於禦。
人主之不肖者,有似於此。
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
威愈多,民愈不用。
亡國之主,多以多威使其民矣。
故威不可無有,而不足專恃。
譬之若鹽之於味,凡鹽之用,有所托也。
不适,則敗托而不可食。
威亦然,必有所托,然後可行。
惡乎托?托於愛利。
愛利之心谕,威乃可行。
威太甚則愛利之心息,愛利之心息,而徒疾行威,身必咎矣。
此殷、夏之所以絕也。
君利勢也,次官也。
處次官,執利勢,不可而不察於此。
夫不禁而禁者,其唯深見此論邪!
義如果不足以讓人民效死,賞罰如果不足以讓人民去惡向善,這樣卻能使用自己人民的,從古到今都沒有。
人民并不永遠被使用,也不永遠不被使用,隻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人民才可以被使用。
阖廬用兵,不超過三萬。
吳起用兵,不超過五萬。
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它們用兵比三萬五萬還多,可是如今對外不可以禦敵,對内不可以保國,它們的人民并不是不可以使用,隻是沒有掌握恰當的使用人民的方法。
沒有掌握恰當的使用人民的方法,國家即使很大,形勢即使很有利,士兵即使很多,有什麼益處?古代有很多享有天下可是最後卻遭到滅亡的,就是因為人民不被他們使用啊。
使用人民的道理,不可不詳盡了解。
播種麥子就收獲麥子,播種糜子就收獲糜子,人們對此并不感到奇怪。
使用人民也有播什麼種子的問題,不考察播下什麼種子,卻要求人民被使用,沒有比這更胡塗的了。
人民不受使用,是因為賞罰不能兌現。
湯、武王憑惜的是夏朝、商朝的人民,這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恰當的使用人民的方法。
管忡、商鞅也是憑借的齊國、秦國的人民,這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恰當的使用人民的方法。
人民被使用是有原因的,懂得了這原因,人民就會聽憑使用了。
使用人民也有綱,一舉起綱來,萬目都随之張開。
成為人民的綱的是什麼呢?是希望和厭惡。
希望什麼厭惡什麼?希望榮耀利益,厭惡恥辱禍害。
恥辱禍害是用來實現懲罰的,榮耀利益是用來實現賞賜的。
賞賜懲罰都能實現,那人民就沒有不被使用的了。
阖廬在五湖檢驗他的人民,劍都刺到了肩頭,血流遍地,幾乎都不能制止人民前進。
勾踐在寝官着火時檢驗他的人民,人民争着赴湯蹈火,死的人有一千多,趕緊鳴金才能讓人民後退。
這是因為賞罰都能兌現。
莫邪那樣的良劍不因為勇敢的人與怯懦的人而改變鋒利的程度,勇敢的人靠了它更加靈巧,怯懦的人靠了它更加笨拙,這是由于他們善于使用或不善于使用造成的。
密須國的人民,自己捆上自己的君主來歸附周文王。
湯、武王不隻是能他用自己的人民,還能使用不屬于自己的人民。
能使用不屬于自己的人民,國家即使小,士兵即使少,功名仍然可以建立。
古代有很多由平民而平定天下的人,這是因為他們都能使用不屬于自己所有的人民啊。
使用不屬于自己所有的人民這種心思,是不可不考察清楚的根本啊。
夏,商、周三代的法則沒有别的,就是把信用作為準繩。
又重新趕路,他的馬不肯前進,又殺死它把它扔到溪水裡。
這樣反複了三次。
即使是造父對馬村立威嚴的方法,也不過如此。
那個宋國人沒有學到造父馭馬的方法,卻僅僅學到了威嚴,這對于駕馭馬沒有什麼好處。
君主當中那些不賢德的人,與此相似。
他們沒有學到當君主的方法,卻僅僅學到很多當君主的威嚴。
威嚴越多,人民越不被使用。
亡國的君主,大都憑着威嚴使用人民。
所以威嚴不可以沒有,也不足以專門依仗。
這就譬如鹽對于味道一樣,凡是使用鹽,一定要有憑借的東西。
用量不适度,就毀壞了所憑借的東西,因而就不可食用了。
威嚴也是這樣,一定要有所憑借,然後才可以施以威嚴。
憑借什麼?憑借愛和利。
愛和利的心被人曉喻了,威嚴才可以施行。
威嚴太過分了,那愛和利的心就會消失。
愛和利的心消失了,卻隻是厲行威嚴,自身必定遭殃。
這就是夏、商之所以滅亡的原因。
君主有利有勢,能決定官吏的等級。
處于決定官吏等級的地位,掌握着利益和權勢,君主對這種情況不可不審察清楚。
不須刑罰禁止就能禁止人們為非的,大概隻有深刻地認識到達個道理才能做到吧。
善用其民者亦然。
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苟得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其誰能當之?《周書》曰:“民,善之則畜也,不善則雠也。
”有雠而衆,不若無有。
厲王,天子也,有雠而衆,故流于彘,禍及子孫,微召公虎而絕無後嗣。
今世之人主,多欲衆之,而不知善,此多其雠也。
不善則不有。
有必緣其心,愛之謂也。
有其形不可為有之。
舜布衣而有天下,桀,天子也,而不得息,由此生矣。
有無之論,不可不熟。
湯、武通於此論,故功名立。
古之君民者,仁義以治之,愛利以安之,忠信以導之,務除其災,思緻其福。
故民之於上也,若玺之於塗也,抑之以方則方,抑之以圜則圜;若五種之於地也,必應其類,而蕃息於百倍。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身已終矣,而後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審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問於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對曰:“驟戰而驟勝。
”武侯曰:“驟戰而驟勝,國家之福也,其獨以亡,何故?”對曰:“驟戰則民罷,驟勝則主驕。
以驕主使罷民,然而國不亡者,天下少矣。
驕則恣,恣則極物;罷則怨,怨則極慮。
上下俱極,吳之亡猶晚。
此夫差之所以自殁於幹隧也。
”東野稷以禦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
莊公曰:“善。
”以為造父不過也。
使之鈎百而少及焉。
顔阖入見,莊公曰:“子遇東野稷乎?”對曰:“然,臣遇之。
其馬必敗。
”莊公曰:“将何敗?”少頃,東野之馬敗而至。
莊公召顔阖而問之曰:“子何以知其敗也?”顔阖對曰:“夫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造父之禦,無以過焉。
鄉臣遇之,猶求其馬,臣是以知其敗也。
”故亂國之使其民,不論人之性,不反人之情,煩為教而過不識,數為令而非不從,巨為危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
民進則欲其賞,退則畏其罪。
知其能力之不足也,則以為繼矣。
以為繼,知,則上又從而罪之,是以罪召罪。
上下之相雠也,由是起矣。
故禮煩則不莊,業煩則無功,令苛則不聽,禁多則不行。
桀、纣之禁,不可勝數,故民因而身為戮,極也,不能用威适。
子陽極也好嚴,有過而折弓者,恐必死,遂應猘狗而弑子陽,極也。
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
善于役使自己的百姓的人也是這樣。
百姓日夜祈求被使用可是卻不能夠被使用,如果能夠被君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