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俗覽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
君子自身的所作所為,舉動必須遵循衛的原則,行為必須忠于義的原則,世俗雖然認為行不通,但君子認為行得通。
行為不忠于義的原則,舉動不遵循義的原則,世俗雖然認為行得通,但君子認為行不通。
這樣看來,那麼君子的所謂行不通或行得通,就跟世俗不同了。
所以有功就接受相應的獎賞,有罪就接受相應的懲罰。
如果不該受賞,那麼即使賞給自己,也一定謝絕,如果應該受罰,那麼即使赦免自己,也不躲避懲罰.用這種原則考慮國家大事,一定會對國家有長遠的利益。
要對君主有長遠的利益,君子一定應該内心反省不感到慚愧然後才行動。
孔子谒見齊景公,景公送給他廪丘作為食邑。
孔子謝絕了,不肯接受,出來以後對學生們說:“我聽說君子有功因而接受俸祿,現在我勸悅景公聽從我的主張,景公還沒有實行,卻要賞賜給我廪丘,他太不了解我了。
”讓學生們趕快套好車,告辭以後就走了。
孔子這時是平民,他在魯國隻當過司寇的官,然而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君主難以跟他相提并論,三位帝王的輔佐之臣不比他顯赫,這是因為他取舍都不苟且啊!墨子讓公上過到越國遊說。
公上過講述了墨子的主張,越王很喜歡,對公上過說:“您的老師如果肯到越國來,我願把過去吳國的土地陰江沿岸三百社的地方封給他老先生,”公上過回去禀報給墨子,墨子說;“你看越王能聽從我的話、采納我的主張嗎?”公上過說:“恐怕不能。
”墨子說:“不僅越王不了解我的心意,就是你也不了解我的心意。
假如越王聽從我的話、采納我的主張,我衡量自己的身體穿衣,估量自己的肚子吃飯,我将處于客居之民的地位,不敢要求做官,假如越王不聽從我的話、不采納我的主張,即使把整個越國給我,我也用不着它。
越王不聽從我的話,不采納我的主張,我卻接受他的國家,選就是拿原則做交易。
拿原則做交易,何必到越國去?即使是中原之國也是可以的。
”大凡對于人不可不仔細考察。
秦國的鄙野之人,因為一點小利的緣故,弟兄之間就相互打官司,親人之間就相互殘害。
現在墨子可以得到越王的國土,卻擔心損害了自己的道義,因而謝絕了,這可以說是能保持操行了。
秦國的鄙野之人與他相距也太遠了。
楚國人與吳國人将要作戰,楚國軍隊人少,吳國軍隊人多。
楚國将軍子囊說:“我國與吳國人作戰,必定失敗。
讓君主的軍隊失敗,讓君主的名聲受辱,使國家的土地受損失,忠臣不忍心這樣做。
”沒有向楚王禀告就跑回來了。
到了郊外,派人向楚王禀告說;“我請求被處死。
”楚王說:“将軍你跑回來,是認為這樣做有利啊。
現在确實有利,将軍你為什麼要死呢?”子翼說;“跑回來的如果不加懲處,那麼後世當君主将領的人,都會借口作戰不利而效法我逃跑。
達樣,那麼楚國最終就會被天下的諸侯挫敗。
”于是就用劍自殺而死。
楚王說:“讓我成全他的道義。
”就給他做了三寸厚的桐木棺表示懲處,把斧子砧子等刑具放在棺上表示處以死刑。
君主的弊病是,保存住國家卻不知道為什麼會保存住,喪失掉國家卻不知道為什麼會喪失掉。
這就是保存住國家與喪失掉國家的情況頻繁出現的原因。
郼、岐的擴大,各國的歸順,由此就産生了。
楚國成為國家已經四十二代了,曾經有過靈王被迫在幹溪自缢而死、白公勝殺死子西子旗攻陷楚都那樣的禍亂,曾經有過鄭袖、州侯幫楚王行邪僻的事情,可是如今仍然是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這大概就是因為它經常有象子囊那樣的臣子吧!子囊的氣節,不隻是磨砺一代的臣子啊!楚昭王時,有個賢士名叫石渚。
他為人公正無私,昭王讓他治理政事。
有個在道上殺人的人,石渚去追趕這個人,原來是他父親。
他掉轉車子返回來,站在朝廷上說:“殺人的人是我父親。
對父親施刑法,我不忍心偏袒有罪之人,廢棄國家刑法,這不可以。
執法有失要受懲處,這是臣子應遵守的道義。
”于是就趴伏在刑具上,請求在昭王面前受死。
昭王說:“追趕殺人的人沒有追上,哪裡一定要受懲處呢?你重新擔任職務吧。
”石渚說:“不偏愛自己的父親,不可以叫做孝子,侍奉君主而違法曲斷,不可以叫做忠臣。
您命令赦免我,這是君主的恩惠,不教廢棄刑法,這是臣子的操行。
”他不讓拿掉刑具,在昭王朝廷上自刎而死。
按照公正的刑法,違法必定處死,父親犯法,自己不忍心處以死刑,君主教免了自己,卻不肯接受赦免。
石渚作為臣子,可以說是又忠又孝了。
上德
原文:
三曰:為天下及國,莫如以德,莫如行義。
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勸,不罰而邪止。
此神農、黃帝之政也。
以德以義,則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華之高,會稽之險,不能障矣;阖廬之教,孫、吳之兵,不能當矣。
故古之王者,德回乎天地,澹乎四海,東西南北,極日月之所燭。
天覆地載,愛惡不臧。
虛素以公,小民皆之,其之敵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之謂順天。
教變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謂順情。
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說通而化奮,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識,豈必以嚴罰厚賞哉?嚴罰厚賞,此衰世之政也。
三苗不服,禹請攻之,舜曰:“以德可也。
”行德三年,而三苗服。
孔子聞之,曰:“通乎德之情,則孟門、太行不為險矣。
故曰德之速,疾乎以郵傳命。
”周明堂金在其後,有以見先德後武也。
舜其猶此乎!其臧武通於周矣。
晉獻公為麗姬遠太子。
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
麗姬謂太子曰:“往昔君夢見姜氏。
”太子祠而膳于公,麗姬易之。
公将嘗膳,姬曰:“所由遠,請使人嘗之。
”嘗人,人死;食狗,狗死。
故誅太子。
太子不肯自釋,曰:“君非麗姬,居不安,食不甘。
”遂以劍死。
公子夷吾自屈奔梁。
公子重耳自蒲奔翟。
去翟過衛,衛文公無禮焉。
過五鹿,如齊,齊桓公死。
去齊之曹,曹共公視其骈脅,使袒而捕池魚。
去曹過宋,宋襄公加禮焉。
之鄭,鄭文公不敬,被瞻谏曰:“臣聞賢主不窮窮。
今晉公子之從者,皆賢者也。
君不禮也,不如殺之。
”鄭君不聽。
去鄭之荊,荊成王慢焉。
去荊之秦,秦缪公入之。
晉既定,興師攻鄭,求被瞻。
被瞻謂鄭君曰:“不若以臣與之。
”鄭君曰:“此孤之過也。
”被瞻曰:“殺臣以免國,臣願之。
”被瞻入晉軍,文公将烹之,被瞻據镬而呼曰:“三軍之士皆聽瞻也:自今以來,無有忠於其君,忠於其君者将烹。
”文公謝焉,罷師,歸之於鄭。
且被瞻忠於其君,而君免於晉患也;行義於鄭,而見說於文公也。
故義之為利博矣。
墨者钜子孟勝,善荊之陽城君。
陽城君令守於國,毀璜以為符,約曰:“符合聽之。
”荊王薨,群臣攻吳起,兵於喪所,陽城君與焉。
荊罪之,陽城君走。
荊收其國。
孟勝曰:“受人之國,與之有符。
今不見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
”其弟子徐弱谏孟勝曰:“死而有益陽城君,死之可矣;無益也,而絕墨者於世,不可。
”孟勝曰:“不然。
吾於陽城君也,非師則友也,非友則臣也。
不死,自今以來,求嚴師必不於墨者矣,求賢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
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者也。
我将屬钜子於宋之田襄子。
田襄子,賢者也,何患墨者之絕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請先死以除路。
”還殁頭前於孟勝。
因使二人傳钜子於田襄子。
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
三人以緻令於田襄子,欲反死孟勝於荊,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傳钜子於我矣,當聽。
”遂反死之。
墨者以為不聽钜子不察。
嚴罰厚賞,不足以緻此。
今世之言治,多以嚴罰厚賞,此上世之若客也。
譯文:
治理天下和國家,莫過于用德,莫過于行義。
用德用義,不靠賞賜人民就會努力向善,不靠刑罰邪惡就能制止。
這是神農、黃帝的政治。
用德用義,那麼四海的廣大,長江黃河的流水,都不能抵禦,華山的高大,會稽山的險峻,都不能阻擋,阖廬的教化,孫武、吳起的軍隊,都不能抵擋。
所以古代稱王的人,他們的道德布滿天地之間,充滿四海之内,東西南北,一直到達日月所能照耀刊的地方。
他們的道德象天一樣覆蓋萬物,象地一樣承載萬物,無論對喜愛的還是厭惡的,都不藏匿其道德。
他們恬淡質樸,處事公正,小民們也都随之公正,小民與王一起公正處事,自己卻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這就叫做順應了天性。
王的教化改變了小民的面貌和習俗,小民自己卻不知道受了教化,這就叫做順應了人情。
所以古代的人,他們自身隐沒了,可是功績卻卓著,他們本身死了,可是名聲卻顯揚。
他們的主張暢通,教化大行。
他們給天下人帶來利益,可是人民并不能察覺到。
哪裡一定要用嚴刑厚賞呢?嚴刑厚賞,這是衰落社會的政治。
三苗不歸服,禹請求攻打它,舜說,“用德政就可以了。
”實行德政三年,三苗就歸服了。
孔子聽到了這件事,說:“通曉了德教的實質,那麼孟門、太行山都算不得險峻了。
所以說德教的迅速,比用驿車傳遞命令還快。
”周代的朝堂把金屬樂器和器物擺在後邊,這是用來表示先行德教後用武力啊。
舜大概就是這樣做的吧,他不輕易動用武力的精神流傳到周代了。
晉獻公為了麗姬的緣故而疏遠了太子。
太子申生住在曲沃,公子重耳住在蒲城,公子夷吾住在屈邑。
麗姬對太子說:“前幾天夜裡君主夢見了姜氏。
”太子就祭祀姜氏,并把食品奉獻給獻公,麗姬用毒食替換了膳食。
獻公要吃膳食,麗姬說:“膳食從遠處進來的,請讓人先嘗嘗。
”讓人嘗,人死了,讓狗吃,狗死了。
所以要殺死太子。
太子不肯為自己申辯,說;“君主如果沒有麗姬,睡覺就不安穩,吃飯就不香甜。
”于是就用劍自殺了。
公子夷吾從屈邑逃到粱國。
公子重耳從蒲城逃到翟。
離開翟,經過衛國,衛文公不以禮相待。
經過五鹿,到了齊國,正趕上齊桓公死了.又離開齊國到了曹國,曹共公想看看他緊緊相連的肋骨,就讓他脫了衣服去捕池裡的魚。
離開曹國,經過宋國,宋襄公以禮相待。
到了鄭國,鄭文公不尊重他,被瞻勸告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會永遠困厄。
現在晉公子随行的人,都是賢德之人。
您不以禮相待,不如殺了他。
”鄭國君主不聽從他的勸告。
離開鄭國,到了楚國,楚成王對他很不敬。
離開楚國,到了秦國,秦穆公把他進回晉國。
重耳即位以後,發兵攻打鄭國,索取被瞻。
被瞻對鄭國君主說:“不如把我交給晉國。
”鄭國君主說:“這是我的過錯。
”被瞻說;“殺死我從而使國家免于災難,我願意這樣做。
”被瞻到了晉國軍隊裡,晉文公要煮死他,被瞻抓住大鍋喊遭:“三軍的兵士都聽我說:從今以後,不要再忠于自己的君主了,忠子自己君主的人将被煮死。
”文公向他道歉,撤回了軍隊,讓被瞻回到了鄭國。
被瞻忠于自己的君主,因而君主避免了晉國的禍患;他在鄭國按義 的原則行事,因而受到了晉文公的喜歡。
所以義帶來的利益太大了。
行為不忠于義的原則,舉動不遵循義的原則,世俗雖然認為行得通,但君子認為行不通。
這樣看來,那麼君子的所謂行不通或行得通,就跟世俗不同了。
所以有功就接受相應的獎賞,有罪就接受相應的懲罰。
如果不該受賞,那麼即使賞給自己,也一定謝絕,如果應該受罰,那麼即使赦免自己,也不躲避懲罰.用這種原則考慮國家大事,一定會對國家有長遠的利益。
要對君主有長遠的利益,君子一定應該内心反省不感到慚愧然後才行動。
孔子謝絕了,不肯接受,出來以後對學生們說:“我聽說君子有功因而接受俸祿,現在我勸悅景公聽從我的主張,景公還沒有實行,卻要賞賜給我廪丘,他太不了解我了。
”讓學生們趕快套好車,告辭以後就走了。
孔子這時是平民,他在魯國隻當過司寇的官,然而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君主難以跟他相提并論,三位帝王的輔佐之臣不比他顯赫,這是因為他取舍都不苟且啊!
公上過講述了墨子的主張,越王很喜歡,對公上過說:“您的老師如果肯到越國來,我願把過去吳國的土地陰江沿岸三百社的地方封給他老先生,”公上過回去禀報給墨子,墨子說;“你看越王能聽從我的話、采納我的主張嗎?”公上過說:“恐怕不能。
”墨子說:“不僅越王不了解我的心意,就是你也不了解我的心意。
假如越王聽從我的話、采納我的主張,我衡量自己的身體穿衣,估量自己的肚子吃飯,我将處于客居之民的地位,不敢要求做官,假如越王不聽從我的話、不采納我的主張,即使把整個越國給我,我也用不着它。
越王不聽從我的話,不采納我的主張,我卻接受他的國家,選就是拿原則做交易。
拿原則做交易,何必到越國去?即使是中原之國也是可以的。
”大凡對于人不可不仔細考察。
秦國的鄙野之人,因為一點小利的緣故,弟兄之間就相互打官司,親人之間就相互殘害。
現在墨子可以得到越王的國土,卻擔心損害了自己的道義,因而謝絕了,這可以說是能保持操行了。
秦國的鄙野之人與他相距也太遠了。
楚國将軍子囊說:“我國與吳國人作戰,必定失敗。
讓君主的軍隊失敗,讓君主的名聲受辱,使國家的土地受損失,忠臣不忍心這樣做。
”沒有向楚王禀告就跑回來了。
到了郊外,派人向楚王禀告說;“我請求被處死。
”楚王說:“将軍你跑回來,是認為這樣做有利啊。
現在确實有利,将軍你為什麼要死呢?”子翼說;“跑回來的如果不加懲處,那麼後世當君主将領的人,都會借口作戰不利而效法我逃跑。
達樣,那麼楚國最終就會被天下的諸侯挫敗。
”于是就用劍自殺而死。
楚王說:“讓我成全他的道義。
”就給他做了三寸厚的桐木棺表示懲處,把斧子砧子等刑具放在棺上表示處以死刑。
君主的弊病是,保存住國家卻不知道為什麼會保存住,喪失掉國家卻不知道為什麼會喪失掉。
這就是保存住國家與喪失掉國家的情況頻繁出現的原因。
郼、岐的擴大,各國的歸順,由此就産生了。
楚國成為國家已經四十二代了,曾經有過靈王被迫在幹溪自缢而死、白公勝殺死子西子旗攻陷楚都那樣的禍亂,曾經有過鄭袖、州侯幫楚王行邪僻的事情,可是如今仍然是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這大概就是因為它經常有象子囊那樣的臣子吧!子囊的氣節,不隻是磨砺一代的臣子啊!
他為人公正無私,昭王讓他治理政事。
有個在道上殺人的人,石渚去追趕這個人,原來是他父親。
他掉轉車子返回來,站在朝廷上說:“殺人的人是我父親。
對父親施刑法,我不忍心偏袒有罪之人,廢棄國家刑法,這不可以。
執法有失要受懲處,這是臣子應遵守的道義。
”于是就趴伏在刑具上,請求在昭王面前受死。
昭王說:“追趕殺人的人沒有追上,哪裡一定要受懲處呢?你重新擔任職務吧。
”石渚說:“不偏愛自己的父親,不可以叫做孝子,侍奉君主而違法曲斷,不可以叫做忠臣。
您命令赦免我,這是君主的恩惠,不教廢棄刑法,這是臣子的操行。
”他不讓拿掉刑具,在昭王朝廷上自刎而死。
按照公正的刑法,違法必定處死,父親犯法,自己不忍心處以死刑,君主教免了自己,卻不肯接受赦免。
石渚作為臣子,可以說是又忠又孝了。
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勸,不罰而邪止。
此神農、黃帝之政也。
以德以義,則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華之高,會稽之險,不能障矣;阖廬之教,孫、吳之兵,不能當矣。
故古之王者,德回乎天地,澹乎四海,東西南北,極日月之所燭。
天覆地載,愛惡不臧。
虛素以公,小民皆之,其之敵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之謂順天。
教變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謂順情。
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說通而化奮,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識,豈必以嚴罰厚賞哉?嚴罰厚賞,此衰世之政也。
三苗不服,禹請攻之,舜曰:“以德可也。
”行德三年,而三苗服。
孔子聞之,曰:“通乎德之情,則孟門、太行不為險矣。
故曰德之速,疾乎以郵傳命。
”周明堂金在其後,有以見先德後武也。
舜其猶此乎!其臧武通於周矣。
晉獻公為麗姬遠太子。
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
麗姬謂太子曰:“往昔君夢見姜氏。
”太子祠而膳于公,麗姬易之。
公将嘗膳,姬曰:“所由遠,請使人嘗之。
”嘗人,人死;食狗,狗死。
故誅太子。
太子不肯自釋,曰:“君非麗姬,居不安,食不甘。
”遂以劍死。
公子夷吾自屈奔梁。
公子重耳自蒲奔翟。
去翟過衛,衛文公無禮焉。
過五鹿,如齊,齊桓公死。
去齊之曹,曹共公視其骈脅,使袒而捕池魚。
去曹過宋,宋襄公加禮焉。
之鄭,鄭文公不敬,被瞻谏曰:“臣聞賢主不窮窮。
今晉公子之從者,皆賢者也。
君不禮也,不如殺之。
”鄭君不聽。
去鄭之荊,荊成王慢焉。
去荊之秦,秦缪公入之。
晉既定,興師攻鄭,求被瞻。
被瞻謂鄭君曰:“不若以臣與之。
”鄭君曰:“此孤之過也。
”被瞻曰:“殺臣以免國,臣願之。
”被瞻入晉軍,文公将烹之,被瞻據镬而呼曰:“三軍之士皆聽瞻也:自今以來,無有忠於其君,忠於其君者将烹。
”文公謝焉,罷師,歸之於鄭。
且被瞻忠於其君,而君免於晉患也;行義於鄭,而見說於文公也。
故義之為利博矣。
墨者钜子孟勝,善荊之陽城君。
陽城君令守於國,毀璜以為符,約曰:“符合聽之。
”荊王薨,群臣攻吳起,兵於喪所,陽城君與焉。
荊罪之,陽城君走。
荊收其國。
孟勝曰:“受人之國,與之有符。
今不見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
”其弟子徐弱谏孟勝曰:“死而有益陽城君,死之可矣;無益也,而絕墨者於世,不可。
”孟勝曰:“不然。
吾於陽城君也,非師則友也,非友則臣也。
不死,自今以來,求嚴師必不於墨者矣,求賢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
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者也。
我将屬钜子於宋之田襄子。
田襄子,賢者也,何患墨者之絕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請先死以除路。
”還殁頭前於孟勝。
因使二人傳钜子於田襄子。
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
三人以緻令於田襄子,欲反死孟勝於荊,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傳钜子於我矣,當聽。
”遂反死之。
墨者以為不聽钜子不察。
嚴罰厚賞,不足以緻此。
今世之言治,多以嚴罰厚賞,此上世之若客也。
用德用義,不靠賞賜人民就會努力向善,不靠刑罰邪惡就能制止。
這是神農、黃帝的政治。
用德用義,那麼四海的廣大,長江黃河的流水,都不能抵禦,華山的高大,會稽山的險峻,都不能阻擋,阖廬的教化,孫武、吳起的軍隊,都不能抵擋。
所以古代稱王的人,他們的道德布滿天地之間,充滿四海之内,東西南北,一直到達日月所能照耀刊的地方。
他們的道德象天一樣覆蓋萬物,象地一樣承載萬物,無論對喜愛的還是厭惡的,都不藏匿其道德。
他們恬淡質樸,處事公正,小民們也都随之公正,小民與王一起公正處事,自己卻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這就叫做順應了天性。
王的教化改變了小民的面貌和習俗,小民自己卻不知道受了教化,這就叫做順應了人情。
所以古代的人,他們自身隐沒了,可是功績卻卓著,他們本身死了,可是名聲卻顯揚。
他們的主張暢通,教化大行。
他們給天下人帶來利益,可是人民并不能察覺到。
哪裡一定要用嚴刑厚賞呢?嚴刑厚賞,這是衰落社會的政治。
”實行德政三年,三苗就歸服了。
孔子聽到了這件事,說:“通曉了德教的實質,那麼孟門、太行山都算不得險峻了。
所以說德教的迅速,比用驿車傳遞命令還快。
”周代的朝堂把金屬樂器和器物擺在後邊,這是用來表示先行德教後用武力啊。
舜大概就是這樣做的吧,他不輕易動用武力的精神流傳到周代了。
太子申生住在曲沃,公子重耳住在蒲城,公子夷吾住在屈邑。
麗姬對太子說:“前幾天夜裡君主夢見了姜氏。
”太子就祭祀姜氏,并把食品奉獻給獻公,麗姬用毒食替換了膳食。
獻公要吃膳食,麗姬說:“膳食從遠處進來的,請讓人先嘗嘗。
”讓人嘗,人死了,讓狗吃,狗死了。
所以要殺死太子。
太子不肯為自己申辯,說;“君主如果沒有麗姬,睡覺就不安穩,吃飯就不香甜。
”于是就用劍自殺了。
公子夷吾從屈邑逃到粱國。
公子重耳從蒲城逃到翟。
離開翟,經過衛國,衛文公不以禮相待。
經過五鹿,到了齊國,正趕上齊桓公死了.又離開齊國到了曹國,曹共公想看看他緊緊相連的肋骨,就讓他脫了衣服去捕池裡的魚。
離開曹國,經過宋國,宋襄公以禮相待。
到了鄭國,鄭文公不尊重他,被瞻勸告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會永遠困厄。
現在晉公子随行的人,都是賢德之人。
您不以禮相待,不如殺了他。
”鄭國君主不聽從他的勸告。
離開鄭國,到了楚國,楚成王對他很不敬。
離開楚國,到了秦國,秦穆公把他進回晉國。
重耳即位以後,發兵攻打鄭國,索取被瞻。
被瞻對鄭國君主說:“不如把我交給晉國。
”鄭國君主說:“這是我的過錯。
”被瞻說;“殺死我從而使國家免于災難,我願意這樣做。
”被瞻到了晉國軍隊裡,晉文公要煮死他,被瞻抓住大鍋喊遭:“三軍的兵士都聽我說:從今以後,不要再忠于自己的君主了,忠子自己君主的人将被煮死。
”文公向他道歉,撤回了軍隊,讓被瞻回到了鄭國。
被瞻忠于自己的君主,因而君主避免了晉國的禍患;他在鄭國按義 的原則行事,因而受到了晉文公的喜歡。
所以義帶來的利益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