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應覽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有何責?魏雖強,猶不能責無責,又況於弱?魏王之令乎孟卬為司徒,以棄其責,則拙也。
秦王立帝,宜陽許绾誕魏王,魏王将入秦。
魏敬謂王曰:“以河内孰與梁重?”王曰:“梁重。
”又曰:“梁孰與身重?”王曰:“身重。
”又曰:“若使秦求河内,則王将與之乎?”王曰:“弗與也。
”魏敬曰:“河内,三論之下也;身,三論之上也。
秦索其下而王弗聽,索其上而王聽之,臣竊不取也。
”王曰:“甚然。
”乃辍行。
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
當此時也,兩周全,其北存,魏舉陶削衛,地方六百,有之勢是而入,大蚤,奚待於魏敬之說也?夫未可以入而入,其患有将可以入而不入。
入與不入之時,不可不熟論也。
譯文: 自圭對魏王說:“用帝丘出産的大鼎來煮雞,多加湯汁就會淡得沒法吃,少加湯汁就會燒焦可是卻不熟,然而這鼎看起來非常高大漂亮,不過沒有什麼用處。
惠子的話,就跟這大鼎相似。
”惠子聽到這話以後,說;“不對。
假使三軍士兵饑餓了停留在鼎旁邊,恰好弄到了蒸飯用的大甑,那麼和甑搭配起來蒸飯就沒有比這鼎更合适的了。
”白圭聽到這話以後,說;“沒有什麼用處的東西,想來隻能在上面放上甑蒸飯用啦!”白圭的評論自然是錯的,他太輕視魏王了。
認為惠子的話隻是說得漂亮,但沒什麼用處,這樣就是魏王把說話沒什麼用處的人當成仲父了,這樣就是把說話沒什用處的人當成完美的人了。
公孫龍用如何消除戰争的話勸說燕昭王,昭王說;“很好。
我願意跟賓客們商議這件事。
”公孫龍說;“我私下裡估計大王您不會消除戰争的。
”昭王說;“為什麼?”公孫龍說:“從前大王您想打敗齊國,天下傑出的人士中那些想打敗齊國的人,大壬您全都收養了他們,那些了解齊國的險阻要塞和君臣之間關系的人,大王您全都收養了他們;那些雖然了解這些情況但卻不想打贓齊國的人,大王您還是不肯收養他們,最後果然打敗了齊國,并以此為功勞。
如今大王您說,我很贊成消除戰争。
可是其他諸侯國的人士在大王您朝廷裡的,都是善于用兵的人。
我因此知道大王您不會消除戰争的。
”昭王無話回答。
司馬喜在中山國王前就“非攻”的主張诘責墨家學派名叫師的人,說;“先生您所主張的是‘非攻’吧?”師說:“是的。
”司馬喜說;“假如國王發兵攻打燕國,先生您将責備國王嗎?一師回答說:“這樣說來,那麼相國您贊成攻打燕國嗎?”司馬喜說:“是的。
”師說;“假如趙國發兵攻打中山國,相國您也将贊成攻打中山國嗎?”司馬喜無話回答。
路說對周頗說:“您如果不愛趙國,那麼天下人一定會跟随您。
”周頗說:“我本來想讓天下人跟随我啊。
天下人跟随我,那麼秦國就有利。
”路說回答他說;“這樣說來,那麼您想讓秦國有利啦?”周頗說:“想讓秦國有利。
”路說說;“您想讓秦國有利,那麼為什麼不因此而讓天下人跟随您呢?” 魏王派孟卯割讓绛、竊、安邑等地給秦王。
秦王很高興,讓起賈去向魏王為孟卯請求司徒的官職。
魏王很不高興,回答起賈說:“孟卯是我的臣子。
我甯肯用奴仆當司徒,也不用孟卯。
希望大王另用其他的人诏示我。
”起賈出來,在庭院裡遇到孟卯。
孟卯說:“您說的事情怎麼樣?”超賈說:“您太受您的君主輕視了。
您的君主說甯肯用奴仆當司徒,也不用您。
”孟卯進去谒見,對魏王說:“秦國客人說什麼?”魏王說:“請求用你當司徒。
”孟卯說;“您怎樣回答他的?”魏_上說;“我說‘甯肯任用奴仆,也不用孟卯,。
”孟卯長歎道:“您受秦國控制是應該的了,秦國善待我,您對此為什麼要猜疑呢?把绛、竊、安邑的地圖讓牛馱者獻給秦國,秦國尚且會好好對待牛。
我雖然不好,難道還不如牛嗎?況且,您讓三位将軍先去秦國為我緻意,說‘看待孟卯如同看待我一樣’,這是重視我啊。
如今您輕視我,以後讓我擊索取秦國答應過的東西,我即使賢德,難道還能做到嗎?”過了三天,魏王才答應了起賈的請求。
大凡君主給人大的官職,是因為他有益于國家。
如今割讓國家少量土地,因而得到了大的官職,以後哪有那麼多土地供給他割讓?大的官職,是臣子所希望得到的。
孟卯讓秦國得到了它所希望的土地,秦國也讓孟卯得到了他所希望的官職。
對方所欠的債已經償還了,還有什麼可索取的呢?魏國即使強大,也還不能向不欠債的素取債務,更何況它本身是弱小的國家呢?魏王讓孟卯當了司徒,從而失掉了自己向秦國提出要求的地位,這就很笨拙了。
秦王立為帝,宜陽令許绾騙魏王,魏王要去秦朝拜。
魏敬對魏王說:“拿河内和大梁比,哪一個重要?”魏王說:“大梁要。
”魏敬又說;“大粱跟您自身比,哪一個重要?”魏王說:“自身重要。
”魏敬又說:“假如秦國索取河内,那麼您将給它碼?”魏王說。
“不給它。
”巍敬說:“河内在三者之中占最下等,您自身在三者之中占最上等。
秦國索取最下等的您不答應,索取最上等的您卻答應了。
我私下裡對此是不贊成的。
”魏王說,“很對。
”這才不去秦國。
秦國雖然在長平打了大勝仗,但打了三年然後才決定勝負,它的兵士和人民很疲憊,糧食很匮乏。
正當那個時候,東、西周尚束滅亡,大粱以北的地區尚未失去,魏國攻下了陶,奪取了衛國城邑,土地有六百裡見方。
具有這樣的形勢,卻要去秦朝拜,那是太早了,何必要等魏敬勸說之後才不去秦朝拜呢?在不可去的時候卻要去,這種禍患與将來可以去的時候卻不去是一樣的。
去與不去的時機,不可不仔細考察啊! 具備 原文: 八曰:今有羿、蜂蒙、繁弱於此,而無弦,則必不能中也。
中非獨弦也,而弦為弓中之具也。
夫立功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賢雖過湯、武。
則勞而無功矣。
湯嘗約於郼、薄矣,武王嘗窮於畢、裎矣,伊尹嘗居於庖廚矣,太公嘗隐於釣魚矣。
賢非衰也,智非愚也,皆無其具也。
故凡立功名,雖賢,必有其具,然後可成。
宓子賤治亶父,恐魯君之聽讒人,而令己不得行其術也,将辭而行,請近吏二人於魯君與之俱。
至於亶父,邑吏皆朝。
宓子賤令吏二人書。
吏方将書,宓子賤從旁時掣搖其肘,吏書之不善,則宓子賤為之怒。
吏甚患之,辭而請歸。
宓子賤曰:“子之書甚不善,子勉歸矣!”二吏歸報於君,曰:“宓子不得為書。
”君曰:“何故?”吏對曰:“宓子使臣書,而時掣搖臣之肘,書惡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
此臣所以辭而去也。
”魯君太息而歎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
寡人之亂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術,必數有之矣。
微二人,寡人幾過。
”遂發所愛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來,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
有便於亶父者,子決為之矣。
五歲而言其要。
”宓子敬諾,乃得行其術於亶父。
三年,巫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觀化於亶父,見夜漁者,得則舍之。
巫馬旗問焉,曰:“漁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對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魚也。
所舍者小魚也。
”巫馬旗歸,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嚴刑於旁。
敢問宓子何以至於此?”孔子曰:“丘嘗與之言曰:‘誠乎此者刑乎彼。
’宓子必行此術於亶父也。
”夫宓子之得行此術也,魯君後得之也。
魯君後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備也。
先有其備,豈遽必哉?此魯君之賢也。
三月嬰兒,軒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後,弗知惡也;慈母之愛,谕焉。
誠也。
故誠有誠乃合於情。
精有精乃通於天。
乃通於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動也,又況於有血氣者乎?故凡說與治之務莫若誠。
聽言哀者,不若見其哭也;聽言怒者,不若見其鬥也。
說與治不誠,其動人心不神。
譯文: 假如有羿、蜂蒙這樣的善射之人和繁弱這樣的良弓,卻沒有弓弦,那麼必定不能射中。
射中不但僅是靠了弓弦,可弓弦是射中的條件。
建立功名也要有條件。
不具備條件,即使賢德超過了湯、武王,那也會勞而無功。
湯曾經在郼、亳受貧困,武王曾經在畢、裎受困窘,伊尹曾經在廚房裡當仆隸,太公望曾經隐居釣魚。
他們的賢德并不是衰微了,他們的才智并不是愚蠢了,都是因為沒有具備條件。
所以凡是建立功名,即使賢德,也必定要具備條件,然後才可以成功。
宓子賤去治理堂父,擔心魯國君主聽信讒人的壞話,從而使自己不能實行自己的主張,将要告辭走的時候,向魯國君主請求君主身邊的兩個官吏跟自己一起去.到了堂父,堂父的官吏都來朝見,宓子賤讓那兩個官吏書寫。
官吏剛要書寫,宓子賤從旁邊不時地搖動他們的胳膊肘,官吏寫得很不好,宓必子賤就為此而發怒。
官吏對此厭恨,就告辭請求回去。
宓手賤說:“你們寫得很不好,你們趕快回去吧!”兩個官吏回去以後向魯國君主禀報說:”宓子這個人不可以給他書寫。
”魯國君主說:“為什麼?”官吏回答說:“宓子讓我們書寫,卻不時地搖動我們的胳膊肘,寫得不好又大發脾氣,堂父的官吏都因宓子這樣做而發笑。
這就是們所以要告辭離開的原因。
”魯國君主長歎道:“宓子是用這種方式對我的缺點進行勸谏啊。
我擾亂宓子,使宓子不能實行自己的主張,這樣的事一定多次發生過了。
假如沒有這兩個人,我幾乎要犯錯誤。
”于是就派所喜歡的人讓他去亶父,告訴宓子說;“從今以後,亶父不歸我所有,歸你所有。
有對亶父蟹父有利的事情,你自己決斷去做吧。
五以吼後報告施政的要點。
”宓子恭敬地答應了,這才得以在亶父實行自己的主張。
過了三年,巫馬旗穿着粗劣的衣服和破舊的皮衣,到亶父去觀察施行教化的情況,看到夜裡捕魚的人,得到魚“就扔回水裡。
巫馬旗問他說:“捕魚是為了得到魚,現在你得到魚卻把它扔回水裡,這是為什?”那人回答說:“宓子不想讓人們捕取小魚。
我扔回水雖的都是小魚。
”巫馬旗回去以後,告訴孔子說:“宓子的德政達到極點了,他能讓人們黑夜中獨自做事,就象有嚴刑在身旁一樣不敢為非作歹。
請問宓子用什麼辦法達到這種境地的?”孔子說:“我曾經跟他說過:‘自己心誠的,就能在外實行。
’宓子一定是在亶父實行這個主張了。
”宓子得以實行這個主張,是因為魯國君主後來領悟到這一點。
魯國君主之所以後來能領悟到這一點,是因為宓子事先有了準備。
事先有了準備,難道就一定能讓君主領悟到嗎?這就是魯國君主的賢明之處啊。
三個月的嬰兒,軒冕在前邊不知道羨慕,斧铖在後邊不知道厭惡,對慈母的愛卻能懂得。
這是因為嬰兒的心赤誠意啊,所以誠而又誠才合乎真情,精而又精才與天性相通。
與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變,更何況有血氣的人呢?所以凡是勸說别人與治理政事,要做的事沒有比赤誠更重要的了。
聽别人說的話很悲哀,不如看到他哭泣,聽别人說的話很憤怒,不如看到他搏鬥,勸說别人與治理政事不赤誠,那就不能感化人心。
秦王立帝,宜陽許绾誕魏王,魏王将入秦。
魏敬謂王曰:“以河内孰與梁重?”王曰:“梁重。
”又曰:“梁孰與身重?”王曰:“身重。
”又曰:“若使秦求河内,則王将與之乎?”王曰:“弗與也。
”魏敬曰:“河内,三論之下也;身,三論之上也。
秦索其下而王弗聽,索其上而王聽之,臣竊不取也。
”王曰:“甚然。
”乃辍行。
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
當此時也,兩周全,其北存,魏舉陶削衛,地方六百,有之勢是而入,大蚤,奚待於魏敬之說也?夫未可以入而入,其患有将可以入而不入。
入與不入之時,不可不熟論也。
譯文: 自圭對魏王說:“用帝丘出産的大鼎來煮雞,多加湯汁就會淡得沒法吃,少加湯汁就會燒焦可是卻不熟,然而這鼎看起來非常高大漂亮,不過沒有什麼用處。
惠子的話,就跟這大鼎相似。
”惠子聽到這話以後,說;“不對。
假使三軍士兵饑餓了停留在鼎旁邊,恰好弄到了蒸飯用的大甑,那麼和甑搭配起來蒸飯就沒有比這鼎更合适的了。
”白圭聽到這話以後,說;“沒有什麼用處的東西,想來隻能在上面放上甑蒸飯用啦!”白圭的評論自然是錯的,他太輕視魏王了。
認為惠子的話隻是說得漂亮,但沒什麼用處,這樣就是魏王把說話沒什麼用處的人當成仲父了,這樣就是把說話沒什用處的人當成完美的人了。
公孫龍用如何消除戰争的話勸說燕昭王,昭王說;“很好。
我願意跟賓客們商議這件事。
”公孫龍說;“我私下裡估計大王您不會消除戰争的。
”昭王說;“為什麼?”公孫龍說:“從前大王您想打敗齊國,天下傑出的人士中那些想打敗齊國的人,大壬您全都收養了他們,那些了解齊國的險阻要塞和君臣之間關系的人,大王您全都收養了他們;那些雖然了解這些情況但卻不想打贓齊國的人,大王您還是不肯收養他們,最後果然打敗了齊國,并以此為功勞。
如今大王您說,我很贊成消除戰争。
可是其他諸侯國的人士在大王您朝廷裡的,都是善于用兵的人。
我因此知道大王您不會消除戰争的。
”昭王無話回答。
司馬喜在中山國王前就“非攻”的主張诘責墨家學派名叫師的人,說;“先生您所主張的是‘非攻’吧?”師說:“是的。
”司馬喜說;“假如國王發兵攻打燕國,先生您将責備國王嗎?一師回答說:“這樣說來,那麼相國您贊成攻打燕國嗎?”司馬喜說:“是的。
”師說;“假如趙國發兵攻打中山國,相國您也将贊成攻打中山國嗎?”司馬喜無話回答。
路說對周頗說:“您如果不愛趙國,那麼天下人一定會跟随您。
”周頗說:“我本來想讓天下人跟随我啊。
天下人跟随我,那麼秦國就有利。
”路說回答他說;“這樣說來,那麼您想讓秦國有利啦?”周頗說:“想讓秦國有利。
”路說說;“您想讓秦國有利,那麼為什麼不因此而讓天下人跟随您呢?” 魏王派孟卯割讓绛、竊、安邑等地給秦王。
秦王很高興,讓起賈去向魏王為孟卯請求司徒的官職。
魏王很不高興,回答起賈說:“孟卯是我的臣子。
我甯肯用奴仆當司徒,也不用孟卯。
希望大王另用其他的人诏示我。
”起賈出來,在庭院裡遇到孟卯。
孟卯說:“您說的事情怎麼樣?”超賈說:“您太受您的君主輕視了。
您的君主說甯肯用奴仆當司徒,也不用您。
”孟卯進去谒見,對魏王說:“秦國客人說什麼?”魏王說:“請求用你當司徒。
”孟卯說;“您怎樣回答他的?”魏_上說;“我說‘甯肯任用奴仆,也不用孟卯,。
”孟卯長歎道:“您受秦國控制是應該的了,秦國善待我,您對此為什麼要猜疑呢?把绛、竊、安邑的地圖讓牛馱者獻給秦國,秦國尚且會好好對待牛。
我雖然不好,難道還不如牛嗎?況且,您讓三位将軍先去秦國為我緻意,說‘看待孟卯如同看待我一樣’,這是重視我啊。
如今您輕視我,以後讓我擊索取秦國答應過的東西,我即使賢德,難道還能做到嗎?”過了三天,魏王才答應了起賈的請求。
大凡君主給人大的官職,是因為他有益于國家。
如今割讓國家少量土地,因而得到了大的官職,以後哪有那麼多土地供給他割讓?大的官職,是臣子所希望得到的。
孟卯讓秦國得到了它所希望的土地,秦國也讓孟卯得到了他所希望的官職。
對方所欠的債已經償還了,還有什麼可索取的呢?魏國即使強大,也還不能向不欠債的素取債務,更何況它本身是弱小的國家呢?魏王讓孟卯當了司徒,從而失掉了自己向秦國提出要求的地位,這就很笨拙了。
秦王立為帝,宜陽令許绾騙魏王,魏王要去秦朝拜。
魏敬對魏王說:“拿河内和大梁比,哪一個重要?”魏王說:“大梁要。
”魏敬又說;“大粱跟您自身比,哪一個重要?”魏王說:“自身重要。
”魏敬又說:“假如秦國索取河内,那麼您将給它碼?”魏王說。
“不給它。
”巍敬說:“河内在三者之中占最下等,您自身在三者之中占最上等。
秦國索取最下等的您不答應,索取最上等的您卻答應了。
我私下裡對此是不贊成的。
”魏王說,“很對。
”這才不去秦國。
秦國雖然在長平打了大勝仗,但打了三年然後才決定勝負,它的兵士和人民很疲憊,糧食很匮乏。
正當那個時候,東、西周尚束滅亡,大粱以北的地區尚未失去,魏國攻下了陶,奪取了衛國城邑,土地有六百裡見方。
具有這樣的形勢,卻要去秦朝拜,那是太早了,何必要等魏敬勸說之後才不去秦朝拜呢?在不可去的時候卻要去,這種禍患與将來可以去的時候卻不去是一樣的。
去與不去的時機,不可不仔細考察啊! 具備 原文: 八曰:今有羿、蜂蒙、繁弱於此,而無弦,則必不能中也。
中非獨弦也,而弦為弓中之具也。
夫立功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賢雖過湯、武。
則勞而無功矣。
湯嘗約於郼、薄矣,武王嘗窮於畢、裎矣,伊尹嘗居於庖廚矣,太公嘗隐於釣魚矣。
賢非衰也,智非愚也,皆無其具也。
故凡立功名,雖賢,必有其具,然後可成。
宓子賤治亶父,恐魯君之聽讒人,而令己不得行其術也,将辭而行,請近吏二人於魯君與之俱。
至於亶父,邑吏皆朝。
宓子賤令吏二人書。
吏方将書,宓子賤從旁時掣搖其肘,吏書之不善,則宓子賤為之怒。
吏甚患之,辭而請歸。
宓子賤曰:“子之書甚不善,子勉歸矣!”二吏歸報於君,曰:“宓子不得為書。
”君曰:“何故?”吏對曰:“宓子使臣書,而時掣搖臣之肘,書惡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
此臣所以辭而去也。
”魯君太息而歎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
寡人之亂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術,必數有之矣。
微二人,寡人幾過。
”遂發所愛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來,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
有便於亶父者,子決為之矣。
五歲而言其要。
”宓子敬諾,乃得行其術於亶父。
三年,巫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觀化於亶父,見夜漁者,得則舍之。
巫馬旗問焉,曰:“漁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對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魚也。
所舍者小魚也。
”巫馬旗歸,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嚴刑於旁。
敢問宓子何以至於此?”孔子曰:“丘嘗與之言曰:‘誠乎此者刑乎彼。
’宓子必行此術於亶父也。
”夫宓子之得行此術也,魯君後得之也。
魯君後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備也。
先有其備,豈遽必哉?此魯君之賢也。
三月嬰兒,軒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後,弗知惡也;慈母之愛,谕焉。
誠也。
故誠有誠乃合於情。
精有精乃通於天。
乃通於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動也,又況於有血氣者乎?故凡說與治之務莫若誠。
聽言哀者,不若見其哭也;聽言怒者,不若見其鬥也。
說與治不誠,其動人心不神。
譯文: 假如有羿、蜂蒙這樣的善射之人和繁弱這樣的良弓,卻沒有弓弦,那麼必定不能射中。
射中不但僅是靠了弓弦,可弓弦是射中的條件。
建立功名也要有條件。
不具備條件,即使賢德超過了湯、武王,那也會勞而無功。
湯曾經在郼、亳受貧困,武王曾經在畢、裎受困窘,伊尹曾經在廚房裡當仆隸,太公望曾經隐居釣魚。
他們的賢德并不是衰微了,他們的才智并不是愚蠢了,都是因為沒有具備條件。
所以凡是建立功名,即使賢德,也必定要具備條件,然後才可以成功。
宓子賤去治理堂父,擔心魯國君主聽信讒人的壞話,從而使自己不能實行自己的主張,将要告辭走的時候,向魯國君主請求君主身邊的兩個官吏跟自己一起去.到了堂父,堂父的官吏都來朝見,宓子賤讓那兩個官吏書寫。
官吏剛要書寫,宓子賤從旁邊不時地搖動他們的胳膊肘,官吏寫得很不好,宓必子賤就為此而發怒。
官吏對此厭恨,就告辭請求回去。
宓手賤說:“你們寫得很不好,你們趕快回去吧!”兩個官吏回去以後向魯國君主禀報說:”宓子這個人不可以給他書寫。
”魯國君主說:“為什麼?”官吏回答說:“宓子讓我們書寫,卻不時地搖動我們的胳膊肘,寫得不好又大發脾氣,堂父的官吏都因宓子這樣做而發笑。
這就是們所以要告辭離開的原因。
”魯國君主長歎道:“宓子是用這種方式對我的缺點進行勸谏啊。
我擾亂宓子,使宓子不能實行自己的主張,這樣的事一定多次發生過了。
假如沒有這兩個人,我幾乎要犯錯誤。
”于是就派所喜歡的人讓他去亶父,告訴宓子說;“從今以後,亶父不歸我所有,歸你所有。
有對亶父蟹父有利的事情,你自己決斷去做吧。
五以吼後報告施政的要點。
”宓子恭敬地答應了,這才得以在亶父實行自己的主張。
過了三年,巫馬旗穿着粗劣的衣服和破舊的皮衣,到亶父去觀察施行教化的情況,看到夜裡捕魚的人,得到魚“就扔回水裡。
巫馬旗問他說:“捕魚是為了得到魚,現在你得到魚卻把它扔回水裡,這是為什?”那人回答說:“宓子不想讓人們捕取小魚。
我扔回水雖的都是小魚。
”巫馬旗回去以後,告訴孔子說:“宓子的德政達到極點了,他能讓人們黑夜中獨自做事,就象有嚴刑在身旁一樣不敢為非作歹。
請問宓子用什麼辦法達到這種境地的?”孔子說:“我曾經跟他說過:‘自己心誠的,就能在外實行。
’宓子一定是在亶父實行這個主張了。
”宓子得以實行這個主張,是因為魯國君主後來領悟到這一點。
魯國君主之所以後來能領悟到這一點,是因為宓子事先有了準備。
事先有了準備,難道就一定能讓君主領悟到嗎?這就是魯國君主的賢明之處啊。
這是因為嬰兒的心赤誠意啊,所以誠而又誠才合乎真情,精而又精才與天性相通。
與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變,更何況有血氣的人呢?所以凡是勸說别人與治理政事,要做的事沒有比赤誠更重要的了。
聽别人說的話很悲哀,不如看到他哭泣,聽别人說的話很憤怒,不如看到他搏鬥,勸說别人與治理政事不赤誠,那就不能感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