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應覽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也,又況乎不肖者乎?惑者之患,不自以為惑,故惑惑之中有曉焉,冥冥之中有昭焉。
亡國之主,不自以為惑,故與桀、纣、幽、厲皆也。
然有亡者國,無二道矣。
鄭國多相縣以書者,子産令無縣書,鄧析緻之。
子産令無緻書,鄧析倚之。
令無窮,則鄧析應之亦無窮矣。
是可不可無辯也。
可不可無辯,而以賞罰,其罰愈疾,其亂愈疾。
此為國之禁也。
故辯而不當理則僞,知而不當理則詐。
詐僞之民,先王之所誅也。
理也者,是非之宗也。
洧水甚大,鄭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
富人請贖之,其人求金甚多。
以告鄧析,鄧析曰:“安之。
人必莫之賣矣。
”得死者患之,以告鄧析,鄧析又答之曰:“安之。
此必無所更買矣。
”夫傷忠臣者有似於此也。
夫無功不得民,則以其無功不得民傷之;有功得民,則又以其有功得民傷之。
人主之無度者,無以知此,豈不悲哉?比幹、苌弘以此死,箕子、商容以此窮,周公、召公以此疑,範蠡、子胥以此流,死生存亡安危,從此生矣。
子産治鄭,鄧析務難之,與民之有獄者約:大獄一衣,小獄襦袴。
民之獻衣襦袴而學訟者,不可勝數。
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是非無度,而可與不可日變。
所欲勝因勝,所欲罪因罪。
鄭國大亂,民口喧嘩。
子産患之,於是殺鄧析而戮之,民心乃服,是非乃定,法律乃行。
今世之人,多欲治其國,而莫之誅鄧析之類,此所以欲治而愈亂也。
齊有事人者,所事有難而弗死也。
遇故人於塗,故人曰:“固不死乎?”對曰:“然。
凡事人,以為利也。
死不利,故不死。
”故人曰:“子尚可以見人乎?”對曰:“子以死為顧可以見人乎?”是者數傳。
不死於其君長,大不義也,其辭猶不可服,辭之不足以斷事也明矣。
夫辭者,意之表也。
鑒其表而棄其意,悖。
故古之人,得其意則舍其言矣。
聽言者以言觀意也,聽言而意不可知,其與橋言無擇。
齊人有淳于髡者,以從說魏王。
魏王辨之,約車十乘,将使之荊。
辭而行,有以橫說魏王,魏王乃止其行。
失從之意,又失橫之事,夫其多能不若寡能,其有辯不若無辯。
周鼎著倕而龁其指,先王有以見大巧之不可為也。
譯文: 說的話是為了表達意思的。
說的話和意思相違背,是兇險的。
造成國家混亂的習俗是,流言很多,卻不顧事實如何,一些人極力互相诋毀,一些人極力互相吹捧,诋毀的,吹捧的分别結成朋黨,衆口喧嚣,氣勢沖天,賢與不肖不能分辨。
靠着這些來治理國家,賢明的君主尚且會感到疑惑,更何況不賢明的君主呢?疑惑之人的禍患是,自己不感到疑惑。
所以得道之人能在疑惑之中悟出事物的道理,能在昏暗之中看到光明的境界。
亡國的君主,自己不感到疑惑,所以就與夏桀、商村、周幽王、周厲王一樣了。
這樣看來,那些遭到滅亡的國家,都是沿着這條路走的了。
鄭國很多人把新法令懸挂起來,子産命令不要懸挂法令,鄧析就對新法加以修飾。
子産命令不要修飾新法,鄧析就把新法弄得很偏頗。
子産的命令無窮無盡,鄧析對付的辦法也就無窮無盡。
這樣一來,可以的與不可以的就無法辨别了。
可以的與不可以的無法辨别,卻用以施加賞罰,那麼賞罰越厲害,混亂就會越厲害。
這是治理國家的禁忌。
所以,如果善辯但卻不符合事理就會奸巧,如果聰明但卻不符合事理就會狡詐。
狡詐奸巧的人,是先王所懲處的人。
事理,是判斷是非的根本啊。
清水很大,鄭國有個富人淹死了,有個人得到了這人的屍體。
富人家裡請求贖買屍體,得到屍體的那個人要的錢很多。
富人家裡把這情況告訴了鄧析,鄧析說:“你安心等待。
那個人一定無處去賣屍體了。
”得到屍體的人對此很擔憂,把這情況告訴了鄧析,鄧析又回答說:“你安心等待。
這人一定無處再去買屍體了。
”那些诋毀忠臣的人,與此很相似。
忠臣沒有功勞不能得到人民擁護,就拿他們沒有功勞不能得到人民擁護诋毀他們,他們有功勞得到人民擁護,就又拿他們有功努得到人民擁護诋毀他們。
君主中沒有原則的,就無了解這種情況。
無法了解這種情況,難道不是很可悲嗎?比幹、苌弘就是因此而被殺死的,箕子、商容就是因此受到猜疑的,範蠡、伍子胥就是因此而泛舟五湖、流屍幹江的,生死,存亡、安危,都由此産生出來了。
子産治理鄭國,鄧析極力刁難他,跟有獄訟的人約定:學習大的獄訟要送上一伴上衣,學習小的張訟要耍送上短衣下衣。
獻上上衣短衣下衣以便學習獄訟的人不可勝數。
把錯的當成對的,把對的當成錯的,對的錯的沒有标準,可以的與不可以的每天都在改變。
想讓人訴訟勝了就能讓人訴訟勝了,想讓人獲罪就能讓人獲罪。
鄭國大亂,人民吵吵嚷嚷。
子産對此感到憂慮,于是就殺死了鄧析并且陳屍示衆,民心才順服了,是非才确定了,法律才實行了。
如今世上的人,大都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可是卻不殺掉鄧析之類的人,這就是想把國家冶理好而國家卻更加混亂的原因啊。
齊國有個侍奉人的人,所侍奉的人遇難他卻不殉死。
這人在路上遇到熟人,熟人說:“你果真不殉死嗎?”這個人回答說:“是的。
凡是侍奉人,都是為了謀利。
殉死不利,所以不殉死。
”熟人說說;“您選樣還可以見人嗎?”這個人回答說:“你認為殉死以後倒可以見人嗎?”這樣的話他多次傳述。
不為自己的君主上司殉死,是非常不義的,可是這個人還振振有詞。
憑言辭不足以決斷事情,是很清楚的了。
言辭是思想的外在表現,欣賞外在表現卻抛棄思想,這是胡塗的。
所以古人懂得了人的思想就用不着聽他的言語了。
聽别人講話是要通過其言語觀察其思想。
聽别人講話卻不了解他的思想,那樣的言語就與乖戾之言沒有區别了。
齊國人有個叫淳于髡的,他用合縱之術勸說魏王。
魏王認為他說得好,就套好十輛車,要派他到楚國去。
他告辭要走的時侯,又用連橫之術勸說魏王,魏王于是就不讓他去了。
既讓合縱的主張落空,又讓連橫的事落空,那麼他才能多就不如才能少,他有辯才就不如沒有辯才。
周鼎刻鑄上倕的圖像卻讓他咬新自己的手指,先王以此表明大巧是不可取的。
婬辭 原文: 五曰:非辭無以相期,從辭則亂。
亂辭之中又有辭焉,心之謂也。
言不欺心,則近之矣。
凡言者以谕心也。
言心相離,而上無以參之,則下多所言非所行也,所行非所言也。
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
空雄之遇,秦、趙相與約,約曰:“自今以來,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
”居無幾何,秦興兵攻魏,趙欲救之。
秦王不說,使人讓趙王曰:“約曰:‘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
’今秦欲攻魏,而趙因欲救之,此非約也。
”趙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孫龍,公孫龍曰:“亦可以發使而讓秦王曰:‘趙欲救之,今秦王獨不助趙,此非約也。
’”孔穿、公孫龍相與論於平原君所,深而辯,至於藏三牙,公孫龍言藏之三牙深辯。
孔穿不應,少選,辭而出。
明日,孔穿朝,平原君謂孔穿曰:“昔者公孫龍之言甚辯。
”孔穿曰:“然。
幾能令藏三牙矣。
雖然難。
願得有問於君:謂藏三牙甚難而實非也,謂藏兩牙甚易而實是也。
不知君将從易而是者乎,将從難而非者乎?”平原君不應。
明日,謂公孫龍曰:“公無與孔穿辯。
”荊柱國莊伯令其父視曰,日“在天”;視其奚如,曰“正圓”;視其時,日“當今”。
令谒者駕,曰“無馬”。
令涓人取冠,“進上”。
問馬齒,圉人曰“齒十二與牙三十”。
人有任臣不亡者,臣亡,莊白決之,任者無罪。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
求之塗,見婦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
”婦人曰:“公雖亡缁衣,此實吾所自為也。
”澄子曰:“子不如速與我衣。
昔吾所亡者,紡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
以禅缁當紡缁,子豈不得哉?”宋王謂其相唐鞅曰:“寡人所殺戮者衆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唐鞅對曰:“王之所罪,盡不善者也。
罪不善,善者故為不畏。
王欲群臣之畏也,不若無辨其善與不善而時罪之,若此則群臣畏矣。
”居無幾何,宋君殺唐鞅。
唐鞅之對也,不若無對。
惠子為魏惠王為法。
為法已成,以示諸民人,民人皆善之。
獻之惠王,惠王善之,以示翟翦,翟翦曰:“善也。
”惠王曰:“可行邪?”翟翦曰:“不可。
”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故?”翟翦對曰:“今舉大木者,前乎輿謣,後亦應之,此其於舉大木者善矣。
豈無鄭、衛之音哉?然不若此其宜也。
夫國亦木之大者也。
” 譯文: 沒有言辭就無法互相交往,隻聽信言辭就會發生混亂。
言辭之中又有言辭,這指的就是思想。
言語不違背思想,那就差不多了。
凡是說的話,都是為了表達思想的。
說的話和思想相背離,可是在上位的卻無法考察,那麼在下位的就會有很多說的話與做的事不相符,做的事與說的話不相符的情況。
言行互相背離,沒有什麼比這更不吉祥的了。
在空洛盟會的時候,秦國,趙國相互訂立盟約,盟約說;“從今以後,秦國想做的事,趙國予以幫助,趙國想做的事,秦國予以幫助。
”過了不久,秦國發兵攻打魏國,趙國想援救魏國。
秦王很不高興,派人責備趙王說:“盟約說;‘秦國想做的事,趙國予以幫助,趙國想做的事,秦國予以幫助。
’現在秦國想攻打燕國,而趙國卻想援救它,這不符合台盟約。
”趙王把這些話告訴了平原君,平原君把這些話告訴了公孫龍,公孫龍說:“趙王也可以派使臣去責備秦王說:‘趙國想援救魏國,現在泰國卻偏偏不幫助趙國,這不符合盟約。
” 孔穿、公孫龍在平原君那裡互相辯論,言辭精深而雄辯,談到羊有三耳的命題,公孫龍說羊有三耳,說得頭頭是道。
孔穿不回答,過了一會兒,就告辭走了。
第二天,孔穿來朝見,平原君對孔穿說:“昨天公孫龍說的話非常雄辯。
”孔穿說,“是的。
幾乎能讓羊有三耳了。
盡管這說法很難成立。
我願問問您,說羊有三耳難度很大,而實際上卻不是這樣,說羊有兩耳很容易,而事實确實是這樣。
不知您将贊同容易而正确的說法呢,還是贊同困難而不正确的說法呢?”平原君不回答。
第二天,平原君對公孫龍說:“你不要跟孔穿辯論了”。
楚國的柱國莊伯讓父親去看看太陽是早是晚,父親卻說“在天上”,看看太陽怎麼樣了,卻說“正圓”,看看是什麼時辰,卻說“正是現在”。
讓谒者去傳令駕車,卻回答說“沒有馬”。
讓涓人去拿帽子,回答說“呈上去了”。
問馬的年齒,日人卻說“齒十二個,加上牙共三十個”。
有個擔保人家的奴仆不逃跑的人,奴仆逃跑了,莊伯判決,擔保的人卻沒有罪。
宋國有個叫澄子的,丢了一件黑色衣服。
他到路上去尋找,看見一個婦女穿着黑色衣服,就抓住她不放手,要脫掉她的衣服,說;“如今我丢了件黑色農服。
”婦女說;“您雖然丢了黑色衣服,不過這件衣服确實是我自己做的。
”澄子說;“你不如趕快把衣服給我。
昨天我丢的是紡絲的黑衣服,如今你的衣服是單面的黑衣服。
用單面的黑衣
亡國之主,不自以為惑,故與桀、纣、幽、厲皆也。
然有亡者國,無二道矣。
鄭國多相縣以書者,子産令無縣書,鄧析緻之。
子産令無緻書,鄧析倚之。
令無窮,則鄧析應之亦無窮矣。
是可不可無辯也。
可不可無辯,而以賞罰,其罰愈疾,其亂愈疾。
此為國之禁也。
故辯而不當理則僞,知而不當理則詐。
詐僞之民,先王之所誅也。
理也者,是非之宗也。
洧水甚大,鄭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
富人請贖之,其人求金甚多。
以告鄧析,鄧析曰:“安之。
人必莫之賣矣。
”得死者患之,以告鄧析,鄧析又答之曰:“安之。
此必無所更買矣。
”夫傷忠臣者有似於此也。
夫無功不得民,則以其無功不得民傷之;有功得民,則又以其有功得民傷之。
人主之無度者,無以知此,豈不悲哉?比幹、苌弘以此死,箕子、商容以此窮,周公、召公以此疑,範蠡、子胥以此流,死生存亡安危,從此生矣。
子産治鄭,鄧析務難之,與民之有獄者約:大獄一衣,小獄襦袴。
民之獻衣襦袴而學訟者,不可勝數。
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是非無度,而可與不可日變。
所欲勝因勝,所欲罪因罪。
鄭國大亂,民口喧嘩。
子産患之,於是殺鄧析而戮之,民心乃服,是非乃定,法律乃行。
今世之人,多欲治其國,而莫之誅鄧析之類,此所以欲治而愈亂也。
齊有事人者,所事有難而弗死也。
遇故人於塗,故人曰:“固不死乎?”對曰:“然。
凡事人,以為利也。
死不利,故不死。
”故人曰:“子尚可以見人乎?”對曰:“子以死為顧可以見人乎?”是者數傳。
不死於其君長,大不義也,其辭猶不可服,辭之不足以斷事也明矣。
夫辭者,意之表也。
鑒其表而棄其意,悖。
故古之人,得其意則舍其言矣。
聽言者以言觀意也,聽言而意不可知,其與橋言無擇。
齊人有淳于髡者,以從說魏王。
魏王辨之,約車十乘,将使之荊。
辭而行,有以橫說魏王,魏王乃止其行。
失從之意,又失橫之事,夫其多能不若寡能,其有辯不若無辯。
周鼎著倕而龁其指,先王有以見大巧之不可為也。
譯文: 說的話是為了表達意思的。
說的話和意思相違背,是兇險的。
造成國家混亂的習俗是,流言很多,卻不顧事實如何,一些人極力互相诋毀,一些人極力互相吹捧,诋毀的,吹捧的分别結成朋黨,衆口喧嚣,氣勢沖天,賢與不肖不能分辨。
靠着這些來治理國家,賢明的君主尚且會感到疑惑,更何況不賢明的君主呢?疑惑之人的禍患是,自己不感到疑惑。
所以得道之人能在疑惑之中悟出事物的道理,能在昏暗之中看到光明的境界。
亡國的君主,自己不感到疑惑,所以就與夏桀、商村、周幽王、周厲王一樣了。
這樣看來,那些遭到滅亡的國家,都是沿着這條路走的了。
鄭國很多人把新法令懸挂起來,子産命令不要懸挂法令,鄧析就對新法加以修飾。
子産命令不要修飾新法,鄧析就把新法弄得很偏頗。
子産的命令無窮無盡,鄧析對付的辦法也就無窮無盡。
這樣一來,可以的與不可以的就無法辨别了。
可以的與不可以的無法辨别,卻用以施加賞罰,那麼賞罰越厲害,混亂就會越厲害。
這是治理國家的禁忌。
所以,如果善辯但卻不符合事理就會奸巧,如果聰明但卻不符合事理就會狡詐。
狡詐奸巧的人,是先王所懲處的人。
事理,是判斷是非的根本啊。
清水很大,鄭國有個富人淹死了,有個人得到了這人的屍體。
富人家裡請求贖買屍體,得到屍體的那個人要的錢很多。
富人家裡把這情況告訴了鄧析,鄧析說:“你安心等待。
那個人一定無處去賣屍體了。
”得到屍體的人對此很擔憂,把這情況告訴了鄧析,鄧析又回答說:“你安心等待。
這人一定無處再去買屍體了。
”那些诋毀忠臣的人,與此很相似。
忠臣沒有功勞不能得到人民擁護,就拿他們沒有功勞不能得到人民擁護诋毀他們,他們有功勞得到人民擁護,就又拿他們有功努得到人民擁護诋毀他們。
君主中沒有原則的,就無了解這種情況。
無法了解這種情況,難道不是很可悲嗎?比幹、苌弘就是因此而被殺死的,箕子、商容就是因此受到猜疑的,範蠡、伍子胥就是因此而泛舟五湖、流屍幹江的,生死,存亡、安危,都由此産生出來了。
子産治理鄭國,鄧析極力刁難他,跟有獄訟的人約定:學習大的獄訟要送上一伴上衣,學習小的張訟要耍送上短衣下衣。
獻上上衣短衣下衣以便學習獄訟的人不可勝數。
把錯的當成對的,把對的當成錯的,對的錯的沒有标準,可以的與不可以的每天都在改變。
想讓人訴訟勝了就能讓人訴訟勝了,想讓人獲罪就能讓人獲罪。
鄭國大亂,人民吵吵嚷嚷。
子産對此感到憂慮,于是就殺死了鄧析并且陳屍示衆,民心才順服了,是非才确定了,法律才實行了。
如今世上的人,大都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可是卻不殺掉鄧析之類的人,這就是想把國家冶理好而國家卻更加混亂的原因啊。
齊國有個侍奉人的人,所侍奉的人遇難他卻不殉死。
這人在路上遇到熟人,熟人說:“你果真不殉死嗎?”這個人回答說:“是的。
凡是侍奉人,都是為了謀利。
殉死不利,所以不殉死。
”熟人說說;“您選樣還可以見人嗎?”這個人回答說:“你認為殉死以後倒可以見人嗎?”這樣的話他多次傳述。
不為自己的君主上司殉死,是非常不義的,可是這個人還振振有詞。
憑言辭不足以決斷事情,是很清楚的了。
言辭是思想的外在表現,欣賞外在表現卻抛棄思想,這是胡塗的。
所以古人懂得了人的思想就用不着聽他的言語了。
聽别人講話是要通過其言語觀察其思想。
聽别人講話卻不了解他的思想,那樣的言語就與乖戾之言沒有區别了。
齊國人有個叫淳于髡的,他用合縱之術勸說魏王。
魏王認為他說得好,就套好十輛車,要派他到楚國去。
他告辭要走的時侯,又用連橫之術勸說魏王,魏王于是就不讓他去了。
既讓合縱的主張落空,又讓連橫的事落空,那麼他才能多就不如才能少,他有辯才就不如沒有辯才。
周鼎刻鑄上倕的圖像卻讓他咬新自己的手指,先王以此表明大巧是不可取的。
婬辭 原文: 五曰:非辭無以相期,從辭則亂。
亂辭之中又有辭焉,心之謂也。
言不欺心,則近之矣。
凡言者以谕心也。
言心相離,而上無以參之,則下多所言非所行也,所行非所言也。
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
空雄之遇,秦、趙相與約,約曰:“自今以來,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
”居無幾何,秦興兵攻魏,趙欲救之。
秦王不說,使人讓趙王曰:“約曰:‘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
’今秦欲攻魏,而趙因欲救之,此非約也。
”趙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孫龍,公孫龍曰:“亦可以發使而讓秦王曰:‘趙欲救之,今秦王獨不助趙,此非約也。
’”孔穿、公孫龍相與論於平原君所,深而辯,至於藏三牙,公孫龍言藏之三牙深辯。
孔穿不應,少選,辭而出。
明日,孔穿朝,平原君謂孔穿曰:“昔者公孫龍之言甚辯。
”孔穿曰:“然。
幾能令藏三牙矣。
雖然難。
願得有問於君:謂藏三牙甚難而實非也,謂藏兩牙甚易而實是也。
不知君将從易而是者乎,将從難而非者乎?”平原君不應。
明日,謂公孫龍曰:“公無與孔穿辯。
”荊柱國莊伯令其父視曰,日“在天”;視其奚如,曰“正圓”;視其時,日“當今”。
令谒者駕,曰“無馬”。
令涓人取冠,“進上”。
問馬齒,圉人曰“齒十二與牙三十”。
人有任臣不亡者,臣亡,莊白決之,任者無罪。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
求之塗,見婦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
”婦人曰:“公雖亡缁衣,此實吾所自為也。
”澄子曰:“子不如速與我衣。
昔吾所亡者,紡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
以禅缁當紡缁,子豈不得哉?”宋王謂其相唐鞅曰:“寡人所殺戮者衆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唐鞅對曰:“王之所罪,盡不善者也。
罪不善,善者故為不畏。
王欲群臣之畏也,不若無辨其善與不善而時罪之,若此則群臣畏矣。
”居無幾何,宋君殺唐鞅。
唐鞅之對也,不若無對。
惠子為魏惠王為法。
為法已成,以示諸民人,民人皆善之。
獻之惠王,惠王善之,以示翟翦,翟翦曰:“善也。
”惠王曰:“可行邪?”翟翦曰:“不可。
”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故?”翟翦對曰:“今舉大木者,前乎輿謣,後亦應之,此其於舉大木者善矣。
豈無鄭、衛之音哉?然不若此其宜也。
夫國亦木之大者也。
” 譯文: 沒有言辭就無法互相交往,隻聽信言辭就會發生混亂。
言辭之中又有言辭,這指的就是思想。
言語不違背思想,那就差不多了。
凡是說的話,都是為了表達思想的。
說的話和思想相背離,可是在上位的卻無法考察,那麼在下位的就會有很多說的話與做的事不相符,做的事與說的話不相符的情況。
言行互相背離,沒有什麼比這更不吉祥的了。
在空洛盟會的時候,秦國,趙國相互訂立盟約,盟約說;“從今以後,秦國想做的事,趙國予以幫助,趙國想做的事,秦國予以幫助。
”過了不久,秦國發兵攻打魏國,趙國想援救魏國。
秦王很不高興,派人責備趙王說:“盟約說;‘秦國想做的事,趙國予以幫助,趙國想做的事,秦國予以幫助。
’現在秦國想攻打燕國,而趙國卻想援救它,這不符合台盟約。
”趙王把這些話告訴了平原君,平原君把這些話告訴了公孫龍,公孫龍說:“趙王也可以派使臣去責備秦王說:‘趙國想援救魏國,現在泰國卻偏偏不幫助趙國,這不符合盟約。
” 孔穿、公孫龍在平原君那裡互相辯論,言辭精深而雄辯,談到羊有三耳的命題,公孫龍說羊有三耳,說得頭頭是道。
孔穿不回答,過了一會兒,就告辭走了。
第二天,孔穿來朝見,平原君對孔穿說:“昨天公孫龍說的話非常雄辯。
”孔穿說,“是的。
幾乎能讓羊有三耳了。
盡管這說法很難成立。
我願問問您,說羊有三耳難度很大,而實際上卻不是這樣,說羊有兩耳很容易,而事實确實是這樣。
不知您将贊同容易而正确的說法呢,還是贊同困難而不正确的說法呢?”平原君不回答。
第二天,平原君對公孫龍說:“你不要跟孔穿辯論了”。
楚國的柱國莊伯讓父親去看看太陽是早是晚,父親卻說“在天上”,看看太陽怎麼樣了,卻說“正圓”,看看是什麼時辰,卻說“正是現在”。
讓谒者去傳令駕車,卻回答說“沒有馬”。
讓涓人去拿帽子,回答說“呈上去了”。
問馬的年齒,日人卻說“齒十二個,加上牙共三十個”。
有個擔保人家的奴仆不逃跑的人,奴仆逃跑了,莊伯判決,擔保的人卻沒有罪。
宋國有個叫澄子的,丢了一件黑色衣服。
他到路上去尋找,看見一個婦女穿着黑色衣服,就抓住她不放手,要脫掉她的衣服,說;“如今我丢了件黑色農服。
”婦女說;“您雖然丢了黑色衣服,不過這件衣服确實是我自己做的。
”澄子說;“你不如趕快把衣服給我。
昨天我丢的是紡絲的黑衣服,如今你的衣服是單面的黑衣服。
用單面的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