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應覽第六

關燈
天子,他們對說話慎重到如此地步,所以說的話沒有失誤的。

     周成王與唐叔虞閑居時,摘下梧桐葉子當珪,交給唐叔虞說:“我拿這個親封你。

    ”叔虞很高興,把這事告訴了周公。

    周公向成王請示說:“天子您封叔虞了吧?”成王說。

    “我是跟叔虞開玩笑呢。

    ”周公回答說:“我聽說過,天子沒有開玩笑的話。

    天子一說話,史官就記下來,樂人就吟誦,士就頌揚。

    ”成王于是就把叔虞封在晉。

    周公旦可以說是善于勸說了,他一勸說就使成王對言談更加慎重,使愛護弟弟這種道義彰明,又因為封叔虞于晉而使周王室更加穩固。

     楚莊王立為國君三年,不理政事,卻愛好隐語。

    成公賈入朝勸谏,莊王說:“我禁止人們來勸谏,現在你卻來勸谏,這是為什麼?”成公賈回答說;“我不敢來勸谏,我希望跟您講隐語,”莊王說:“你何不對我講隐語昵?”成公賈回答說:“有隻鳥停在南方的土山上,三年不動不飛不嗚,這是什麼鳥啊?”莊王猜測說:“有隻鳥停在南方的土山上,它之所以三年不動,是要借此安定意志,它之所以不飛,是要借此生長羽翼,它之所以不鳴,是要借此觀察民間的法度。

    這鳥雖然不飛,一飛就将沖上天空,雖然不鳴,一鳴就将使入驚恐。

    你出去吧,栽知道隐語的含義了。

    ”第二天上朝,提拔的有五個人,罷免的有十個人。

    臣子們都非常高興,楚國的人們都互相慶賀。

    所以《詩》上說:“為什麼這麼久不行動呢,一定是有原因的。

    為什麼安居不動呢,一定是有緣故的。

    ”這大概說的就是莊王吧。

    成公賈講的隐語,勝過太宰豁勸說的言論。

    太宰話勸說的言論被夫差聽從了,吳國因此成為廢墟,成公賈講的隐語,被楚王理解了,楚國因此稱霸諸侯。

     齊桓公與管仲謀劃攻打莒國,謀劃的事尚未公布就被國人知道了,桓公感到很奇怪,蛻;“與仲父謀劃攻打莒國,謀劃的事尚未公布就被國人知道了,這是什麼原因呢?”管仲說。

    “國内一定有聰明睿智的人。

    ”櫃公說:“嘻!那天服役的人有拿着來向上張望的,我料想大溉就是這個人吧!”幹是就命令那天服役的人再來服役,不得替代。

    過了一會兒,東郭牙來了。

    管仲說:“這人一定是那個把消息傳出去的有了。

    ”于是就派禮賓官員領他上來,管仲和他分賓主在台階上站定。

    管仲說:“傳播攻打莒國消息的人是你吧?”東郭牙回菩說;“是的。

    ”仲說;“我沒有說過攻打莒國的話,你為什麼要傳播攻打莒菖國的消息呢?”東郭牙回答說:“我聽說君子善于謀劃,小人善幹揣測,我是私下裡揣測出來的。

    ”管仲說;“我沒有說過攻打莒國的話,你根據什麼揣測出來的?”東郭牙回答說:“我聽說君子有三種神色:面露喜悅之色,這是欣賞鐘鼓等樂器時的神色,面帶清冷安靜之色,這是居喪時的神色,怒氣沖沖、手足揮動,這是要用兵打仗的神色。

    那天哉=我望見您在台上怒氣沖沖、手足揮動,這就是要用兵打仗的神色。

    您的嘴張開了,沒有閉上,這表明您所說的是‘莒’。

    您舉起胳膊指點,被指的正是莒國。

    我私下考慮,諸侯當中不肯歸服齊國的,大溉隻有莒國了吧,因此我就傳播了攻打莒國的消息。

    ”大凡耳朵能聽到,是因為有聲音。

    現在沒有聽到聲音,卻根據别人的面部表情與手臂動作了解别人的意圖,這是東郭牙不靠耳朵就能聽到别人的話啊。

    桓公、管仲雖然善于保守秘密,也不能掩蓋住。

    所以,聖人能在無聲之中有所聽聞,能在無形之中有所察見。

    詹何,田子方、老耽就是這樣喇。

     精谕 原文: 三曰:聖人相谕不待言,有先言言者也。

    海上之人有好蜻者,每居海上,從蜻遊,蜻之至者百數而不止,前後左右盡蜻也,終日玩之而不去。

    其父告之曰:“聞蜻皆從女居,取而來,吾将玩之。

    ”明日之海上,而蜻無至者矣。

    勝書說周公旦曰:“延小人衆,徐言則不聞,疾言則人知之。

    徐言乎,疾言乎?”周公旦曰:“徐言。

    ”勝書曰:“有事於此,而精言之而不明,勿言之而不成。

    精言乎,勿言乎?”周公旦曰:“勿言。

    ”故勝書能以不言說,而周公旦能以不言聽。

    此之謂不言之聽。

    不言之謀,不聞之事,殷雖惡周,不能疵矣。

    口昬不言,以精相告,纣雖多心,弗能知矣。

    目視於無形,耳聽於無聲,商聞雖衆,弗能窺矣。

    同惡同好,志皆有欲,雖為天子,弗能離矣。

    孔子見溫伯雪子,不言而出。

    子貢曰:“夫子之欲見溫伯雪子好矣,今也見之而不言,其故何也?”孔子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不可以容聲矣。

    ”故未見其人而知其志,見其人而心與志皆見,天符同也。

    聖人之相知,豈待言哉?白公問於孔子曰:“人可與微言乎?”孔子不應。

    白公曰:“若以石投水,奚若?”孔子曰:“沒人能取之。

    ”白公曰:“若以水投水,奚若?”孔子曰:“淄、渑之合者,易牙嘗而知之。

    ”白公曰:“然則人不可與微言乎?”孔子曰:“胡為不可?唯知言之謂者為可耳。

    ”白公弗得也。

    知謂則不以言矣。

    言者謂之屬也。

    求魚者濡,争獸者趨,非樂之也。

    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

    淺智者之所争則末矣。

    此白公之所以死於法室。

    齊桓公合諸侯,衛人後至。

    公朝而與管仲謀伐衛,退朝而入,衛姬望見君,下堂再拜,請衛君之罪。

    公曰:“吾於衛無故,子曷為請?”對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氣強,有伐國之志也。

    見妾而有動色,伐衛也。

    ”明日君朝,揖管仲而進之。

    管仲曰:“君舍衛乎?”公曰:“仲父安識之?”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見臣而有慚色,臣是以知之。

    ”君曰:“善。

    仲父治外,夫人治内,寡人知終不為諸侯笑矣。

    ”桓公之所以匿者不言也,今管子乃以容貌音聲,夫人乃以行步氣志。

    桓公雖不言,若暗夜而燭燎也。

    晉襄公使人於周曰:“弊邑寡君寝疾,蔔以守龜,曰:‘三塗為祟。

    ’弊邑寡君使下臣願藉途而祈福焉。

    ”天子許之,朝,禮使者事畢,客出。

    苌弘謂劉康公曰:“夫祈福於三塗,而受禮於天子,此柔嘉之事也,而客武色,殆有他事,願公備之也。

    ”劉康公乃儆戎車卒士以待之。

    晉果使祭事先,因令楊子将卒十二萬而随之,涉於棘津,襲聊、阮、梁蠻氏,滅三國焉。

    此形名不相當,聖人之所察也,苌弘則審矣。

    故言不足以斷小事,唯知言之謂者可為。

     譯文: 聖人相互曉谕不須言語,有先于言語表達思想的東西。

     海上有個喜歡蜻蜒的人,每當他停留在海上,總跟蜻蜒在一起嬉戲,來的蜻蜓數以百計都不止,前後左右盡是蜻蜒,整天玩賞它們它們都不離開。

    他的父親告訴他說:“聽說蜻蜒都跟你在一起,你把它們帶來,我也要玩賞它們。

    ”第二天到了海上,蜻蜒沒有一個來的了。

     勝書勸說周公旦道:“廷堂小而人很多,輕聲說您不能聽到,大聲說别人就會知道。

    是輕聲說呢,還是大聲說呢?”周公旦說:“輕聲說。

    ”勝書說:“假如有件事情,隐微地說不能說明白,不說就不能辦成。

    是隐微地說呢,還是不說呢?”周公旦說:“不說。

    ”所以勝書能憑着不言勸說周公,而周公旦也能憑着對方的不言聽懂他的意思。

    這就叫做不用别人說話就能聽情。

    不說出親的計謀,聽不到的事情,商雖然厭惡周,也不能挑毛病。

    嘴巴不講話,通過神情告訴對方,纣雖然多心,也不能知道周的計謀。

    眼晴看到的都是無形的東西,耳朵聽到的都是無聲的東西,商探聽消息的人雖然很多,也不能窺見周的秘密。

    聽者與說者好惡相同,志欲一樣,雖然是天于,也不能把他們隔斷。

     孔子去見溫伯雪子,不說話就出來了。

    子貢說:“先生您希望見到溫怕雪子已經很久了,現在見到了卻不說話,這是什麼原因呢?”孔子說:“象他那樣的人,用眼一看就知道他是有道之人,不着再講話了。

    ”所以,還沒有見到那個人就能知道他的志向,見到那個人以後他的内心與志向都能看清楚,這是因為彼此都與天道相合。

    聖人相互了解,哪裡要等待言語呢? 白公向孔幹問道:“人可以跟他講隐秘的話嗎?”孔子不同答。

    白公說“講的隐秘的話就如同把石頭投入水中一樣不為人所知,怎麼樣?”孔子說:“在水中潛行的人能得到它。

    ”白公說;“就如同把水倒入水中一樣不為人所知,怎麼樣?”孔子說:“淄水、渑水彙台在一起,易牙嘗嘗就能區分它們。

    ”白公說:“這樣說來,那麼人不可以跟他講隐秘的話了嗎?”孔子說;“為什麼不可以?隻有懂得說的話的意思的人才可以啊。

    ”白公不懂得說的話的意思。

    懂得意思就可以不用言語了,因為言語是表達思想的。

    捕魚的要沾濕衣服,争搶野獸的要奔跑,并不是他們願意沾濕衣服或奔跑。

    所以,最高境界的言語是抛棄言語,最高境界的作為是無所作為。

    才智短淺的人他們所争的已是很渺小了.這就是白公後來死在監獄裡的原因。

     齊桓公盟會諸侯,衛國人來晚了。

    桓公上朝時與管仲謀劃攻打衛國。

    退朝以後進入内室,衛姬望見君主,下堂拜了兩拜,為衛國君主請罪。

    櫃公說:“我對衛國沒有事,你為什麼要請罪?”衛姬回答說:“我望見您進來的時候,邁着大步,怒氣沖沖,有攻打别國的意思。

    見到我就變了臉色,這表明是要攻打衛國啊。

    ”第二天桓公上朝,向管仲作揖請他進來。

    管仲說:“您不攻打衛國了吧?”桓公說。

    “仲父您怎麼知道的?”管仲說;“您升朝時作揖很恭敬,見到我面有愧色,我因此知道的。

    ”桓公說:“好。

    仲父治理宮外的事情,夫人治理宮内的事情,我知道自己終究不會被諸侯們恥笑了。

    ”桓公用以掩蓋自己意圖的辦法是不說話,現在管子卻憑着容貌聲音、夫人卻憑着走路氣質察覺到了。

    桓公雖然不說話,他的意圖就象黑夜點燃燭火一樣看得清楚明白。

     晉襄公派人去周朝說:“我國君主卧病不起,用龜甲占蔔,蔔兆說;‘是三塗山山神降下災禍。

    ’我國君主派我來,希望借條路去向三塗山山神求福。

    ”周天子答應了他,于是升朝,按禮節接待完使者,賓客出去了。

    苌弘對劉康公說:“向三塗山山神求福,在天子這裡受禮遇,這是溫和美善的事情,可是賓客卻表現出勇武之色,恐怕有别的事情,希望您加以防備。

    ”劉康公就讓戰車士卒做好戒備等待着。

    晉國果然先做祭祀的事,趁機派楊子率領十二萬士兵跟随着,渡過棘津,襲擊聊,阮、粱等蠻人居住的城邑,滅掉了這三國。

    這就是實際和名稱不相符,這種情況是聖人所能明察的,苌弘對此就審察清楚了。

    所以單憑說的話不足以決斷事情,隻有懂得說的話的意思才可以決斷事情。

     離謂 原文: 四曰:言者以谕意也。

    言意相離,兇也。

    亂國之俗,甚多流言,而不顧其實,務以相毀,務以相譽,毀譽成黨,衆口熏天,賢不肖不分。

    以此治國,賢主猶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