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分覽第五

關燈
下的人民很貧窮很困苦了。

    人民的貧窮田苦越厲害,稱王的人成就王業就越容易。

    凡是稱王的,都是挽牧人民的貧窮困苦啊。

    水裡使用船,陸上使用車,泥濘路上使用輴,沙土路上使用鸩,山路上使用樏,這是為了順應不同的形勢。

    能因勢利導的,命令就能執行。

    地位尊貴的,教化就能被接受,威嚴樹立的,奸邪就能制止。

    這就是治理人的原則。

    所以,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對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發号施令就容易,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對大夫之家發号施令就容易,用大夫之家對一人發号施令就容易。

    如果認識到達一點,即使堯、舜都不能改變它。

    諸侯都不想臣服于人,可是卻不得不這樣。

    君王的地位如果不利,那麼怎能輕易地使之臣服呢?稱王的人權衡輕重,審察大小,多立諸侯,是為了使自己的地位有利。

    所謂稱王,憑借的是權勢。

    所謂稱王,是權勢無人與之抗衡。

    權勢有人抗衡,那麼稱王的人就被廢棄了。

    有知道小可以超過大.少可以勝過多的人,就知道怎樣才能無人與之抗衡了。

    知道怎樣才能無人與之抗衡,那麼比拟僭越的事就會遠遠離開了。

    所以先王的法度是,立天子不讓諸侯僭越,立諸侯不讓大夫僭越,立嫡子不讓庶子僭越。

    僭越就會産生争奪,争奪就會産生混亂。

    因此,諸侯喪失了爵位,那麼天下就會混亂,大夫沒有等級,那麼朝廷就會混亂;妻妾不加區分,那麼家庭就會混亂,嫡子庶子沒有區别,那麼宗族就會混亂。

    慎子說:“如果有一隻兔子跑,就會有上百人追趕它,并不是一隻兔子足以被上百份,是由于兔子的歸屬沒有确定。

    歸屬沒有确定,堯尚且台竭力追趕,更何況一般人呢?兔子擺滿市,走路的人看都不看,并不是不想要兔子,是由于歸屬已經确定了。

    歸屬已經确定,人即使鄙陋,也不争奪。

    ”所以治理天下及國家,隻在于确定職分罷了。

     楚莊王圍困宋國九個月,楚康王圍困宋國五個月,楚聲王圍困宋國十個月。

    楚國圍困過宋國三次,卻不能灰亡它。

    并不是不可取滅亡,拿一個象宋國一樣無德的國家去攻打宋國,什麼時候才能結束昵?凡是功業的建立,都是因為賢與不肖、強與弱,治與亂不相同啊。

     齊簡公有個臣子叫諸禦鞅,他向簡公進谏說;“陳常與宰予,這兩個臣子彼此非常仇恨。

    我擔心他們互相攻打。

    他們一味固執地要互相攻打,就會危害到君王。

    希望您罷免一個人。

    ”簡公說“這不是你這樣的淺陋之人所能知道的。

    ”過了沒多久,陳常果然在朝廷上攻打宰予,在宗廟裡追上了簡公。

    簡公長歎着說,“我不能采納諸禦鞅的意見,以至于遭到這樣的禍患。

    ”失去了駕馭臣下的方法,喪失了君主的權勢,雖然後悔沒有聽從諸禦鞅的話,與不後悔的結果是一樣的。

    這就是不知道依靠可以依靠的東西,卻依靠不可依靠的東西。

    周鼎上刻鑄物象,是為了讓事理貫通。

    事理貫通,這是當君主應該掌握的原則啊。

     不二 原文: 七曰:聽群衆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

    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骈貴齊,陽生貴己,孫膑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

    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衆也;勇者不得先,懼者不得後,所以一力也。

    故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夫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聖人矣乎!無術之智,不教之能,而恃強速貫習,不足以成也。

     譯文: 聽從衆人的議論來治理國家,國家很快就會遭到危險。

    根據什麼知道會是這樣呢?老耽祟尚柔,孔子崇尚仁,墨翟崇尚廉,關尹崇尚清,列子崇尚虛,陳骈崇尚齊,陽生崇尚己,孫膑崇尚勢,王廖崇尚先,兒良崇尚後。

     軍隊裡設置鑼鼓,是為了用來統一士兵的聽聞,法令一律,是為了用來統一人們的思想;聰明的人不得靈巧,愚蠢的人不得笨拙,是為了甩來統一衆人的智力,勇敢的人不得搶先,膽怯的人不得落後,是為了用來統一大家的力量。

    所以,統一就治理得好,不統一就冶理得不好;統一就平安,不統一就危險。

    能夠使衆多不同的事物齊同,使愚蠢聰明靈巧笨拙的人都能用盡力氣和才能,就象由一個起點出發一樣的,大概隻有聖人吧!沒有駕馭臣下方法的智謀,不經過教化而具有的才能,依仗強力、敏捷,貫通、熟習,是不足以實現這些的. 執一 原文: 八曰:天地陰陽不革,而成萬物不同。

    目不失其明,而見白黑之殊。

    耳不失其聽,而聞清濁之聲。

    王者執一,而為萬物正。

    軍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國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一,所以抟之也。

    一則治,兩則亂。

    今禦骊馬者,使四人人操一策,則不可以出於門闾者,不一也。

    楚王問為國於詹子,詹子對曰:“何聞為身,不聞為國。

    ”詹子豈以國可無為哉?以為為國之本,在於為身。

    身為而家為,家為而國為,國為而天下為。

    故曰以身為家,以家為國,以國為天下。

    此四者,異位同本。

    故聖人之事,廣之則極宇宙,窮日月,約之則無出乎身者也。

    慈親不能傳於子,忠臣不能入於君,唯有其材者為近之。

    田骈以道術說齊,齊王應之曰:“寡人所有者,齊國也,願聞齊國之政。

    ”田骈對曰:“臣之言,無政而可以得政。

    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得材。

    願王之自取齊國之政也。

    ”骈猶淺言之也,博言之,豈獨齊國之政哉?變化應來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當,彭祖以壽,三代以昌,五帝以昭,神農以鴻。

    吳起謂商文曰:“事君果有命矣夫!”商文曰:“何謂也?”吳起曰:“治四境之内,成訓教,變習俗,使君臣有義,父子有序,子與我孰賢?”商文曰:“吾不若子。

    ”曰:“今日置質為臣,其主安重;今日釋玺辭官,其主安輕。

    子與我孰賢?”商文曰:“吾不若子。

    ”曰:“士馬成列,馬與人敵,人在馬前,援桴一鼓,使三軍之士樂死若生,子與我孰賢?”商文曰:“吾不若子。

    ”吳起曰:“三者子皆不吾若也,位則在吾上,命也夫事君!”商文曰:“善。

    子問我,我亦問子。

    世,變主少群臣相疑,黔首不定,屬之子乎,屬之我乎?”吳起默然不對,少選,曰:“與子。

    ”商文曰:“是吾所以加於子之上已!”吳起見其所以長,而不見其所以短;知其所以賢,而不知其所以不肖。

    故勝於西河,而困於王錯,傾造大難,身不得死焉。

    夫吳勝於齊,而不勝於越。

    齊勝於宋,而不勝於燕。

    故凡能全國完身者,其唯知長短赢绌之化邪! 譯文: 天地陰陽不改變規律,生成的萬物卻各不相同。

    眼睛不喪失視力,就能分辨出黑自的差别,耳朵不喪失聽力,就能聽出清濁不同的樂音。

    稱王的人掌握住根本,就能成為萬物的主宰。

    軍隊一定要有将帥,這是為了用來統一軍隊的行動,國家一定要有君主,這是為了用來統一全國的行動,天下一定要有天子,這是為了用來統一天下的行動,天子一定要掌握住根本,這是為了使權力集中。

    統一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統一就會造成天下大亂。

    譬如并排駕馭四匹馬,讓四個人每人拿一根馬鞭,那就連街門都出不去,這是因為行動不統一啊。

     楚王向詹何問如何治理國家,詹何回答說:“我隻聽說過如何修養自身,沒有聽說過如何治理國家。

    ”詹何難道認為國家可以不要治理嗎?他是認為冶理國家的根本在于修養自身。

    自身修養好了,家庭就能治理好。

    家庭治理好了,國家就能治理好。

    國家治理好了,天下就能治理好。

    所以說,靠自身的修養來治理家庭,靠家庭的洽理來治理國家,靠國家的冶理米冶理天下。

    這四種情況,所處的地位雖不一樣,可根本卻是相同的。

    所以聖人所做的事情,往大處說可以大到天地四方、日月所能照到之處,往簡要處說沒有離得開修養自身的。

    慈父慈母不一定能把好品德傳給兒子,忠臣的意見不一定能被君主聽取,隻有修養自身的兒子和君主才接近于做到這一點。

     田骈以道術勸說齊王,齊壬回答他說:“我所擁有的隻是齊國,希望聽聽如何治理齊國的政事”。

    田骈回答說;“我說的雖然沒有政事,但可以由此推知政事。

    這就好象樹木一樣,本身雖不是木材,但可以由此得到木材。

    希望您從我的話中自己選取治理齊國政事的道理。

    ”田骈還是就淺顯的方面說的,就廣博的方面而言,豈隻是治理齊國前政事是如此呢?萬物的變化應和,都是有規律的,根據其本性來使用萬物,就沒有什麼不恰當合适的,彭祖因此而長壽,三代因此而昌盛,五帝因此而卓著,神農因此而興盛。

     吳起對商文說:“侍奉君主真是靠命運吧!”商文說。

    “您說的是什麼意思?”吳起說;“治理全國,完成教化,改變習俗,使君臣之間有道義,父子之間有次序,您跟我比哪一個強些?”商文說:“我不如您。

    ”吳起說:“一旦獻身君主當臣子,君主的地位就尊貴,一旦交出印玺辭去官職,君主的地位就輕微。

    在這方面您跟我比哪一個強些?”商文說:“我不如您。

    ”吳起說:“兵士戰馬已經排成行列,戰馬與人相匹敢,人在馬的前面将要發起進攻,拿起鼓槌一擊鼓,讓三軍的兵士視死如歸,在這方面您跟我比哪一個強些?”商文說:“我不如您。

    ”吳起說。

    “這三樣您都不如我,職位卻在我之上,侍奉君主真是靠命運啊!”商文說:“好。

    您問我,我也問問您。

    世道改變,君主年少,臣子們疑慮重重,百姓們很不安定,遇到這種情況,把政權托付給您呢,還是托付給我呢?“吳起沉默不語,過了一會兒,說。

    “托付給您。

    ”商文說;“這就是我的職位在您之上的原因啊。

    ”吳起看到了自己的長處,卻看不到自己的短處,知道自己的優點,卻不知道自己的缺點。

    所以他能在西河打勝仗,但卻被王錯弄得處境困難,不久就遇到大難,自身不得善終。

     吳國戰勝了齊國,卻不能勝過越國。

    齊國戰勝了宋國,卻不能戰勝燕國。

    所以凡是能保全國家和自身不被滅亡的,大概隻有知道長短伸屈的變化才能敢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