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分覽第五

關燈
長也,射魚指天而欲發之當也。

    舜、禹猶若困。

    而況俗主乎? 譯文: 能明察的君主,不是普遍地明察萬事萬物,而是明察君主所應掌握的東西。

    有道術的君主,不是一切都親自去做,而是要明瞭治理百官的根本。

    明瞭冶理百官的根本,所以事情少而國家太平。

    明察君主所應掌握的東西,因而大權蝕攬,奸邪止息。

    奸邪止息,那麼遊說的不來,而真情也能了解了。

    真情不加虛飾,而事實也能顯現了。

    這就叫做最完美的政治。

    政冶最完美的社會,人民不好說空話假話,不好流言邪說。

    賢德的與不賢德的各自都恢複其本來面目,依照真情行事,對自己的本性不加雕飾,保持敦厚純樸的品行,以此來侍奉自己的君主。

    這樣,對靈巧的,拙笨的、愚蠢的、聰明的,勇敢的、怯懦的,就都可以因此而變動他們的官職。

    變動了官職,他們各自就能勝任自己的職務了。

    所以,對有職位的人就要求他們安于職位,不聽他們的議論,對沒有職位的人就要求他們的實際行動,用以檢驗他們的言論。

    這兩種情況都明察了,那麼無用之言就不能進入朝廷了。

    君主依照天性行事,去掉愛惜之心,以虛無為根本,來聽取有用之言,這就叫做聽朝。

    凡是聽朝,都是君臣共同招緻理義,共同确立法度。

    君主依照天性行事,那麼講求理義的人就會到來了,法度的效用就會确立了,乖僻邪曲之人就會退去了,貪婪詐僞之徒就會遠離了。

    所以,治理天下的關鍵在于除掉奸邪,除掉奸邪的關鍵在于治理官吏,治理官吏的關鍵在于研習道術,研習道術的關鍵在于懂得天性。

    所以子華子說:“君主應該求深入而不求廣博,謹慎地守住根本,喜愛正性。

    與衆人不相同,而要緻力于學得駕馭臣下的能力。

    完全學到了這種能力,四方就會平定.隻有那些符合天道的人,不求相同卻能達到相同。

    這就是神農之所以興盛,堯、舜之所以名聲卓著的原因。

    ” 君主認為自己聰明卻認為别人愚蠢,認為自己靈巧卻認為别人笨拙,這樣,那麼愚蠢笨拙的人就請求指示了,靈巧聰明的人就要發布指示了。

    發布的指示越多,那麼請求指示的就越多。

    請求指示的越多,就将無事不請求指示。

    君主即使靈巧聰明,也不能無所不知。

    憑着不能無所不知,應付無所不請,道術必定會窮盡。

    當君主卻經常被臣下弄得道術窮盡,又将怎樣治理人民昵?窮盡了卻不知道自己窮盡了,又将犯自高自大的錯誤。

    這就叫做受到雙重阻塞。

    受到雙重阻塞的君主,就不能保佳國家了。

    所以有道術的君主,依靠臣子做事,自己卻布親自去做。

    要求臣子做事有成效,自己卻不發布指示。

    去掉想象,去掉猜度,清靜地等待時機。

    不代替臣子講話,不搶奪臣子的事情做。

    審察名分和實際,官府之事讓臣子自已管理。

    以不求知為根本,把詢問臣子怎麼辦作為寶物。

    比如堯說;“怎樣做才能象日月那樣普照人間?”舜說;“怎樣做才能使四方邊遠之處歸服?”禹說;“怎樣做才能治服青丘國,使九陽山、奇肱國受到教化?” 趙襄子當改之時,用任登當中牟令。

    他在上呈全年的帳簿時,向襄子推薦道:“中牟有個人叫膽胥己,請您召見他。

    ”襄子召見膽胥己以後讓他當中大夫。

    相國說;“我料想您對這個人隻是耳聞,尚未親眼見到其為人如何吧!當中大夫,竟是這樣容易嗎?這不是晉國的成法。

    ”襄子說:“我提拔任登時,已經耳聞并且親眼花缭亂見到他的情況了。

    任登所舉薦的人,我如果還要耳聞并且親眼見到這人的實際情況,這樣,用耳朵聽、用眼睛觀察人就始終沒有完了。

    ”于是就不再詢問,而讓膽胥己當了中大夫。

    襄子還需做什麼呢?他隻是任用人,那麼賢德的人就把力量全部獻出來了。

     君主的弊病,一定是委任人官職卻不讓他做事,或者讓他做事卻與不了解他的人議論他。

    橫渡長江的人靠的是船,到遠處去的人靠的是千裡馬,成就王霸之業的人靠的是賢人。

    伊尹,呂尚、管夷吾、百裡奚,這些人就是成就王霸之業的人的船和千裡馬啊。

    不任用父兄與子弟,并不是疏遠他們;任用廚師、釣魚的人與仇人、奴仆,并不是偏愛他們。

    保住國家、建立功名的原則要求君主不得不這樣啊。

    這就如同卓越的工匠建築官室一樣,測量一下官室的大小就知道需要的術材了,估量一下工程的大小尺寸就知道需要的人數了。

    所以小臣伊尹、呂尚被重用,天下人就知道殷,周要成就王業了,管夷吾、百裡奚被重用,天下人就知道齊、秦要成就霸業了。

    他們豈隻是船和千裡馬啊? 成就王業霸業的當然要有人,亡國的也要有人。

    桀重用幹辛,纣重用惡來,宋國重用唐鞅,齊國重用蘇秦。

    因而天下人就知道他們要滅亡了。

    不任用賢人卻想要建立功業,這就好象在夏至這一天卻想讓夜長,射魚時沖着天卻想射中一樣。

    舜、禹對此尚且辦不到,更何況平庸的君主呢? 慎勢 原文: 六曰:失之乎數,求之乎信,疑;失之乎勢,求之乎國,危。

    吞舟之魚,陸處則不勝蝼蟻。

    權鈞則不能相使,勢等則不能相并,治亂齊則不能相正。

    故小大、輕重、少多、治亂,不可不察,此禍福之門也。

    凡冠帶之國,舟車之所通,不用象、譯、狄鞮,方三千裡。

    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

    天下之地,方千裡以為國,所以極治任也。

    非不能大也,其大不若小,其多不若少。

    衆封建,非以私賢也,所以便勢全威,所以博義。

    義博利則無敵,無敵者安。

    故觀於上世,其封建衆者,其福長,其名彰。

    神農十七世有天下,與天下同之也。

    王者之封建也,彌近彌大,彌遠彌小。

    海上有十裡之諸侯。

    以大使小,以重使輕,以衆使寡,此王者之所以家以完也。

    故曰以滕、費則勞,以鄒、魯則逸,以宋、鄭則猶倍日而馳也,以齊、楚則舉而加綱旃而已矣。

    所用彌大,所欲彌易。

    湯其無郼,武其無岐,賢雖十全,不能成功。

    湯、武之賢。

    而猶藉知乎勢,又況不及湯、武者乎?故以大畜小吉,以小畜大滅,以重使輕從,以輕使重兇。

    自此觀之,夫欲定一世,安黔首之命,功名著乎盤盂,銘篆著乎壺鑒,其勢不厭尊,其實不厭多。

    多實尊勢,賢士制之,以遇亂世,王猶尚少。

    天下之民窮矣苦矣。

    民之窮苦彌甚,王者之彌易。

    凡王也者,窮苦之救也。

    水用舟,陸用車,塗用輴,沙用鸠,山用樏,因其勢也者令行。

    位尊者其教受,威立者其奸止,此畜人之道也。

    故以萬乘令乎千乘易,以千乘令乎一家易,以一家令乎一人易。

    嘗識及此,雖堯、舜不能。

    諸侯不欲臣於人,而不得已。

    其勢不便,則奚以易臣?權輕重,審大小,多建封,所以便其勢也。

    王也者,勢也。

    王也者,勢無敵也。

    勢有敵則王者廢矣。

    有知小之愈於大、少之賢於多者,則知無敵矣。

    知無敵則似類嫌疑之道遠矣。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不使大夫疑焉。

    立适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亂。

    是故諸侯失位則天下亂,大夫無等則朝廷亂,妻妾不分則家室亂,适孽無别則宗族亂。

    慎子曰:“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為百人分也,由未定。

    由未定,堯且屈力,而況衆人乎?積兔滿市,行者不顧,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

    分已定,人雖鄙,不争。

    ”故治天下及國,在乎定分而已矣。

    莊王圍宋九月,康王圍宋五月,聲王圍宋十月。

    楚三圍宋矣,而不能亡。

    非不可亡也,以宋攻楚,奚時止矣?凡功之立也,賢不肖強弱治亂異也。

    齊簡公有臣曰諸禦鞅,谏於簡公曰:“陳成常與宰予,之二臣者,甚相憎也。

    臣恐其相攻也。

    相攻唯固,則危上矣。

    願君之去一人也。

    ”簡公曰:“非而細人所能識也。

    ”居無幾何,陳成常果攻宰予於庭,即簡公於廟。

    簡公喟焉太息曰:“餘不能用鞅之言,以至此患也。

    ”失其數,無其勢,雖悔無聽鞅也,與無悔同。

    是不知恃可恃,而恃不恃也。

    周鼎著象,為其理之通也。

    理通,君道也。

     譯文: 失去了駕馭臣下的方法,要求人們誠信,這是胡塗的。

    失去了君主的權勢,仗恃着享有國家,這是危險的。

    能吞下船的大魚,居于陸地就不能勝過蝼蛄螞蟻。

    權力相同就不能役使對方,勢力相等就不能兼并對方,冶亂相同就不能匡正對方。

    所以對大小、輕重,多少、治亂等情況,不可不審察清楚,這是通向禍福的門徑。

     凡是戴帽子束帶子的文明國家,車船所能達到的地方,不用象、譯、狄鞮等官員做翻譯的地方,有三千裡見方。

    古代稱王的人,選擇天下的正中來建立京畿,選擇京畿的正中來建立官廷,選擇宮廷的正中來建立祖廟。

    在普天下,隻把千裡見方的地方作為京畿,是為了更好地擔起治理國家的擔子。

    京畿并不是不能擴大,但是大了不如小了好,多了不如少了好。

    多分封諸侯國,不是因為偏愛賢德之人,而是為了有利于權勢,保全住威嚴,是為了使道義擴大。

    道義擴大了,那就沒有人與之為敵了。

    沒有人與之為敵的人就安全。

    所以對上世考察一下,那些分封諸侯國多的人,他們的福分就長久,他們的名聲就顯赫。

    神農享有天下十七世,是與天下人共同享有啊。

     稱王的人分封諸侯國,越近的就越大,越遠的就越小。

    邊遠之處有十裡大的諸侯國。

    用大的諸侯國役使小的諸侯國,用權勢重的諸侯國役使權勢輕的諸侯國,用人多的諸侯國役使人少的諸侯國,這就是稱王的人能保全天下的原因。

    所以說,用滕、費役使别國就費力,用鄒、魯役使别國就省力,用宋、鄭役使别國就加倍容易,用齊、楚役使别國就等于把綱紀加在它們身上罷了。

    所使用的諸侯國越大,實現自己的願望就越容易。

    湯如果沒有郼,武王如果沒有岐,他們的賢德即使達到十全十美的程度,也不能成就功業。

    憑着湯、武王那樣的賢德,尚且需要借助于權勢,更何況趕不上湯、武王的人呢?所以,用大的諸侯國役使小的諸侯國就吉祥,用小的諸侯國役使大的諸侯國就會滅亡,用權勢重的諸侯國役使權勢輕的諸侯國就順從,用權勢輕酌諸侯國役使權勢重的諸侯國就不吉祥。

    由此看來,想要使一世平定,使百姓安定使功名刻鑄在盤盂上,銘刻在壺鑒上,這樣的人,他們對權勢尊貴從不滿足,他們對實力雄厚從不滿足。

    有雄厚的實力,有尊貴的權勢,有賢德之人輔佐,憑着這些,遇上亂世,至少也能成就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