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分覽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tface="Verdana">主管官吏向齊桓公請示事情,恒公說;“把這事情告訴忡父去。
”主管官吏又請示事情,桓公說:“告訴仲父去。
”這種情況連續了三次。
桓公的近臣說;“第一次請示,說讓去找仲父,第二次請示,又說讓去找仲父。
這樣看來,當君主太容易啦!”桓公說;“我沒有得到仲父時很難,已經得到仲父之後,為什麼不容易呢?”桓公得到管仲,做事情尚且非常容易,更何況得到道術呢?孔子被困在陳國,蔡國之間,隻能吃些沒有米粒的野菜,七天沒有吃到糧食。
孔子白天躺着睡覺。
顔回讨米,讨到米後燒火做飯,飯快熟了,孔子望見顔回抓取鍋裡的飯吃。
過了一會兒,飯做熟了,顔回谒見孔子并且獻上飯食,孔于假裝沒有看見顔回抓飯吃,起身說:“今天我夢見了先君,把飯食弄幹淨了然後去祭祀先君.”顔回回答說;“不行。
剛才煙塵掉到鋼鍋,扔掉沾着煙塵的食物不吉利,我抓出來吃了。
”孔子歎息着說:“所相信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還是不可以相信,所依靠的是心,可是心裡揣度的還是不足以依靠。
學生們記住:了解人本來就不容易呀。
”所以,有所知并不難,掌握知人之術就難了。
勿躬
原文:
四曰:人之意苟善,雖不知,可以為長。
故李子曰:“非狗不得兔,兔化而狗,則不為兔。
”人君而好為人官,有似於此。
其臣蔽之,人時禁之;君自蔽,則莫之敢禁。
夫自為人官,自蔽之精者也。
祓篲日用而不藏於箧,故用則衰,動則暗,作則倦。
衰、暗、倦,三者非君道也。
大桡作甲子,黔如作虜首,容成作曆,羲和作占日,尚儀作占月,後益作占歲,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儀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駕,寒哀作禦,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圖,巫彭作醫,巫鹹作筮。
此二十官者,聖人之所以治天下也。
聖王不能二十官之事,然而使二十官盡其巧,畢其能,聖王在上故也。
聖王之所不能也,所以能之也;所不知也,所以知之也。
養其神、修其德而化矣,豈必勞形愁弊耳目哉?是故聖王之德,融乎若日之始出,極燭六合,而無所窮屈;昭乎若日之光,變化萬物,而無所不行;神合乎太一,生無所屈,而意不可障;精通乎鬼神,深微玄妙。
而莫見其形。
今日南面,百邪自正,而天下皆反其情,黔首畢樂其志,安育其性,而莫為不成。
故善為君者,矜服性命之情,而百官已治矣,黔首已親矣,名号已章矣。
管子複於桓公曰:“墾田大邑,辟土藝粟,盡地力之利,臣不若甯速。
請置以為大田。
登降辭讓,進退閑習,臣不若隰朋,請置以為大行。
蚤入晏出,犯君顔色,進谏必忠,不辟死亡,不重貴富,臣不如東郭牙,請置以為大谏臣。
平原廣城,車不結軌,士不旋踵,鼓之,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若王子城父,請置以為大司馬。
決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誣無罪,臣不若弦章,請置以為大理。
君若欲治國強兵,則五子者足矣;君欲霸王,則夷吾在此。
”桓公曰:“善。
”令五子皆任其事,以受令於管子。
十年,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皆夷吾與五子之能也。
管子,人臣也,不任己之不能,而以盡五子之能,況於人主乎?人主知能不能之可以君民也,則幽詭愚險之言無不職矣,百官有司之事畢力竭智矣。
五帝三王之君民也,下固不過畢力竭智也。
夫君人而知無恃其能勇力誠信,則近之矣。
凡君也者,處平靜,任德化,以聽其要。
若此則形性彌羸,而耳目愈精;百官慎職,而莫敢愉綖;人事其事,以充其名。
名實相保,之謂知道。
譯文:
人的心意如果好,即使不懂得什麼,也可以當君長。
所以李悝說:“沒有狗就不能捕獲兔,兔如果變得和狗一樣,那就無兔可捕了。
”君主如果喜歡做臣子該做的事,就與此相似了。
臣子蒙蔽君主,别人還能不斷加以制止,君主自己蒙蔽自己,那就沒有人敢于制止了。
君主自己做臣子該做的事,這是最嚴重的自己蒙蔽自己的行為。
掃帚每天要使用,因而不把它藏在箱子裡。
所以,君主思慮臣子職權範圍内的事,心志就會衰竭,親自去做臣子職權範圈内的事,就會昏昧,親自去做臣子該做的事,就會疲憊。
衰竭、昏昧、疲憊,這三種情況,不是當君主應該實行的準則。
大桡創造了六十甲子記日,黔如創造了虜首計算法,容成創造了曆法,羲和創造了計算日子的方法,尚儀創造了計算月分的方法,後益創造了計算年分的方法,胡曹創造了衣服,夷羿創造了弓,祝融創造了市肆,儀狄創造了酒,高元創造了房屋,虞姁創造了船,伯益創造了井,赤冀創造了舂米的臼,乘雅創造了用馬架車,寒哀創造了架車的技術,王亥創造了駕牛的方法,史皇創造了繪畫,巫彭創造了醫術,巫成創造了占蔔術。
這二十位官員,正是聖人用來治理天下的依靠。
聖賢的君王不能自己做二十位官員做的事,然而卻能讓二十位官員全部獻出技藝和才能,這是因為聖賢君王居上位的緣故。
聖賢君王有所不能,因此才有所能,有所不知,因此才有所知。
修養自己的精神品德,自然就能化育萬物了,哪裡一定要使自身勞苦憂慮、把耳朵眼睛搞得疲憊不堪呢?因此,聖賢君王的品德,光燦燦地就象月亮剛出來,普遍地照耀天地四方,沒有照不到的地方,明亮亮地就象太陽的光芒,能化育萬物,沒有做不到的事情,精神與道符合,生命不受挫折,因而心志不可阻擋;精氣與鬼神相通,深微玄妙,沒有人能看出其形體來。
這樣,一旦君主南面而冶,各種邪曲的事自然會得到匡正,天下的人都恢複自己的本性,老百姓都從内心感到高興、安心培育自己的善性,因而做什麼事就沒有不成功的。
所以,善于當君主的人,謹慎地保持住真情本性,因而各種官吏就能治理了,老百姓就能親附了,名聲就顯赫了。
管子向桓公禀報說;“開墾田地,擴大城邑,開辟土地,種植谷物,充分利用地力,我不如甯速,請讓他當大田。
迎接賓客,熟悉升降、辭讓,進退等各種禮儀,我不如隰朋,請讓他當大行。
早人朝,晚退朝,敢于觸怒國君,忠心谏诤,不躲避死亡,不看重富貴,我不如東郭牙,請讓他當大谏臣。
在廣闊的原野上作戰,戰車整齊行進而不錯亂,士兵不退卻,一擊鼓進軍,三軍的士兵都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讓他當大司馬。
斷案恰當,不殺無辜的人,不冤屈沒有罪的人,我不如弦章,請讓他當大理。
您如果想治國強兵,那麼這五個人就足夠了,您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那麼有我在這裡。
”桓公說:“好。
”就讓五個人都擔任了那些官職,接受管子的命令。
過了十年,桓公多次盟會諸侯,使天下完全得到匡正,這些都是靠了管傑吾和五個人的才能啊。
管子是臣子,他不擔當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而讓五個人把自己的才能都獻出來,更何況君主呢?君主如果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與不能做什幺是可以治理人民的,那麼隐蔽許僞欺騙危險的言論就沒有不能識别的了,各種官吏對自己主管的事情就會盡心竭力了。
五帝三王治理人民時,在下位的本來不過是盡心竭力罷了。
治理人民如果懂得不要依仗自己的才能、勇武、有力、誠實、守信,那就接近于君道了。
凡是當君主的,應該處于平靜之中,使用道德去教化人民,治理根本的東西。
這樣,從外表到内心就會更加寬實,就會越發耳聰目明,各種官吏就會謹慎地對待職守,沒有敢于苟且懈怠的,就能人人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情,切合自己的名聲。
名聲和實際相符,述就叫做懂得了道。
知度
原文:
五曰:明君者,非遍見萬物也,明於人主之所執也。
有術之主者,非一自行之也,知百官之要也。
知百官之要,故事省而國治也。
明於人主之所執,故權專而奸止。
奸止則說者不來,而情谕矣。
情者不飾,而事實見矣。
此謂之至治。
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虛辭,不好婬學流說。
賢不肖各反其質,行其情,不雕其素,蒙厚純樸,以事其上。
若此則工拙愚智勇懼可得以故易官,易官則各當其任矣。
故有職者安其職,不聽其議;無職者責其實,以驗其辭。
此二者審,則無用之言不入於朝矣。
君服性命之情,去愛惡之心,用虛無為本,以聽有用之言,謂之朝。
凡朝也者,相與召理義也,相與植法則也。
上服性命之情,則理義之士至矣,法則之用植矣,枉辟邪撓之人退矣,貪得僞詐之曹遠矣。
故治天下之要,存乎除奸;除奸之要,存乎治官;治官之要,存乎治道;治道之要,存乎知性命。
故子華子曰:“厚而不博,敬守一事,正性是喜。
群衆不周,而務成一能。
盡能既成,四夷乃平。
唯彼天符,不周而周。
此神農之所以長,而堯舜之所以章也。
”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若此。
則愚拙者請矣,巧智者诏矣。
诏多則請者愈多矣,請者愈多,且無不請也。
主雖巧智,未無不知也。
以未無不知,應無不請,其道固窮。
為人主而數窮於其下,将何以君人乎?窮而不知其窮,其患又将反以自多,是之謂重塞之主,無存國矣。
故有道之主,因而不為,責而不诏,去想去意,靜虛以待,不伐之言,不奪之事,督名審實,官使自司,以不知為道,以柰何為實。
堯曰:“若何而為及日月之所燭?”舜曰:“若何而服四荒之外?”禹曰:“若何而治青北,化九陽、奇怪之所際?趙襄子之時,以任登為中牟令。
上計,言於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膽胥己,請見之。
”襄子見而以為中大夫。
相國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晉國之故。
”襄子曰:“吾舉登也,已耳而目之矣。
登所舉,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終無已也。
”遂不複問,而以為中大夫。
襄子何為?任人,則賢者畢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與不知者議之也。
絕江者托於船,緻遠者托於骥,霸王者托於賢。
伊尹、呂尚、管夷吾、百裡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
釋父兄與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釣者與仇人仆虜,非阿之也。
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
猶大匠之為宮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數矣。
故小臣、呂尚聽,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裡奚聽,而天下知齊、秦之霸也。
豈特骥遠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國者亦有人。
桀用羊辛,纣用惡來,宋用唐鞅,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
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
”主管官吏又請示事情,桓公說:“告訴仲父去。
”這種情況連續了三次。
桓公的近臣說;“第一次請示,說讓去找仲父,第二次請示,又說讓去找仲父。
這樣看來,當君主太容易啦!”桓公說;“我沒有得到仲父時很難,已經得到仲父之後,為什麼不容易呢?”桓公得到管仲,做事情尚且非常容易,更何況得到道術呢?
孔子白天躺着睡覺。
顔回讨米,讨到米後燒火做飯,飯快熟了,孔子望見顔回抓取鍋裡的飯吃。
過了一會兒,飯做熟了,顔回谒見孔子并且獻上飯食,孔于假裝沒有看見顔回抓飯吃,起身說:“今天我夢見了先君,把飯食弄幹淨了然後去祭祀先君.”顔回回答說;“不行。
剛才煙塵掉到鋼鍋,扔掉沾着煙塵的食物不吉利,我抓出來吃了。
”孔子歎息着說:“所相信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還是不可以相信,所依靠的是心,可是心裡揣度的還是不足以依靠。
學生們記住:了解人本來就不容易呀。
”所以,有所知并不難,掌握知人之術就難了。
故李子曰:“非狗不得兔,兔化而狗,則不為兔。
”人君而好為人官,有似於此。
其臣蔽之,人時禁之;君自蔽,則莫之敢禁。
夫自為人官,自蔽之精者也。
祓篲日用而不藏於箧,故用則衰,動則暗,作則倦。
衰、暗、倦,三者非君道也。
大桡作甲子,黔如作虜首,容成作曆,羲和作占日,尚儀作占月,後益作占歲,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儀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駕,寒哀作禦,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圖,巫彭作醫,巫鹹作筮。
此二十官者,聖人之所以治天下也。
聖王不能二十官之事,然而使二十官盡其巧,畢其能,聖王在上故也。
聖王之所不能也,所以能之也;所不知也,所以知之也。
養其神、修其德而化矣,豈必勞形愁弊耳目哉?是故聖王之德,融乎若日之始出,極燭六合,而無所窮屈;昭乎若日之光,變化萬物,而無所不行;神合乎太一,生無所屈,而意不可障;精通乎鬼神,深微玄妙。
而莫見其形。
今日南面,百邪自正,而天下皆反其情,黔首畢樂其志,安育其性,而莫為不成。
故善為君者,矜服性命之情,而百官已治矣,黔首已親矣,名号已章矣。
管子複於桓公曰:“墾田大邑,辟土藝粟,盡地力之利,臣不若甯速。
請置以為大田。
登降辭讓,進退閑習,臣不若隰朋,請置以為大行。
蚤入晏出,犯君顔色,進谏必忠,不辟死亡,不重貴富,臣不如東郭牙,請置以為大谏臣。
平原廣城,車不結軌,士不旋踵,鼓之,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若王子城父,請置以為大司馬。
決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誣無罪,臣不若弦章,請置以為大理。
君若欲治國強兵,則五子者足矣;君欲霸王,則夷吾在此。
”桓公曰:“善。
”令五子皆任其事,以受令於管子。
十年,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皆夷吾與五子之能也。
管子,人臣也,不任己之不能,而以盡五子之能,況於人主乎?人主知能不能之可以君民也,則幽詭愚險之言無不職矣,百官有司之事畢力竭智矣。
五帝三王之君民也,下固不過畢力竭智也。
夫君人而知無恃其能勇力誠信,則近之矣。
凡君也者,處平靜,任德化,以聽其要。
若此則形性彌羸,而耳目愈精;百官慎職,而莫敢愉綖;人事其事,以充其名。
名實相保,之謂知道。
所以李悝說:“沒有狗就不能捕獲兔,兔如果變得和狗一樣,那就無兔可捕了。
”君主如果喜歡做臣子該做的事,就與此相似了。
臣子蒙蔽君主,别人還能不斷加以制止,君主自己蒙蔽自己,那就沒有人敢于制止了。
君主自己做臣子該做的事,這是最嚴重的自己蒙蔽自己的行為。
所以,君主思慮臣子職權範圍内的事,心志就會衰竭,親自去做臣子職權範圈内的事,就會昏昧,親自去做臣子該做的事,就會疲憊。
衰竭、昏昧、疲憊,這三種情況,不是當君主應該實行的準則。
這二十位官員,正是聖人用來治理天下的依靠。
聖賢的君王不能自己做二十位官員做的事,然而卻能讓二十位官員全部獻出技藝和才能,這是因為聖賢君王居上位的緣故。
聖賢君王有所不能,因此才有所能,有所不知,因此才有所知。
修養自己的精神品德,自然就能化育萬物了,哪裡一定要使自身勞苦憂慮、把耳朵眼睛搞得疲憊不堪呢?因此,聖賢君王的品德,光燦燦地就象月亮剛出來,普遍地照耀天地四方,沒有照不到的地方,明亮亮地就象太陽的光芒,能化育萬物,沒有做不到的事情,精神與道符合,生命不受挫折,因而心志不可阻擋;精氣與鬼神相通,深微玄妙,沒有人能看出其形體來。
這樣,一旦君主南面而冶,各種邪曲的事自然會得到匡正,天下的人都恢複自己的本性,老百姓都從内心感到高興、安心培育自己的善性,因而做什麼事就沒有不成功的。
所以,善于當君主的人,謹慎地保持住真情本性,因而各種官吏就能治理了,老百姓就能親附了,名聲就顯赫了。
迎接賓客,熟悉升降、辭讓,進退等各種禮儀,我不如隰朋,請讓他當大行。
早人朝,晚退朝,敢于觸怒國君,忠心谏诤,不躲避死亡,不看重富貴,我不如東郭牙,請讓他當大谏臣。
在廣闊的原野上作戰,戰車整齊行進而不錯亂,士兵不退卻,一擊鼓進軍,三軍的士兵都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讓他當大司馬。
斷案恰當,不殺無辜的人,不冤屈沒有罪的人,我不如弦章,請讓他當大理。
您如果想治國強兵,那麼這五個人就足夠了,您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那麼有我在這裡。
”桓公說:“好。
”就讓五個人都擔任了那些官職,接受管子的命令。
過了十年,桓公多次盟會諸侯,使天下完全得到匡正,這些都是靠了管傑吾和五個人的才能啊。
管子是臣子,他不擔當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而讓五個人把自己的才能都獻出來,更何況君主呢?君主如果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與不能做什幺是可以治理人民的,那麼隐蔽許僞欺騙危險的言論就沒有不能識别的了,各種官吏對自己主管的事情就會盡心竭力了。
五帝三王治理人民時,在下位的本來不過是盡心竭力罷了。
治理人民如果懂得不要依仗自己的才能、勇武、有力、誠實、守信,那就接近于君道了。
這樣,從外表到内心就會更加寬實,就會越發耳聰目明,各種官吏就會謹慎地對待職守,沒有敢于苟且懈怠的,就能人人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情,切合自己的名聲。
名聲和實際相符,述就叫做懂得了道。
有術之主者,非一自行之也,知百官之要也。
知百官之要,故事省而國治也。
明於人主之所執,故權專而奸止。
奸止則說者不來,而情谕矣。
情者不飾,而事實見矣。
此謂之至治。
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虛辭,不好婬學流說。
賢不肖各反其質,行其情,不雕其素,蒙厚純樸,以事其上。
若此則工拙愚智勇懼可得以故易官,易官則各當其任矣。
故有職者安其職,不聽其議;無職者責其實,以驗其辭。
此二者審,則無用之言不入於朝矣。
君服性命之情,去愛惡之心,用虛無為本,以聽有用之言,謂之朝。
凡朝也者,相與召理義也,相與植法則也。
上服性命之情,則理義之士至矣,法則之用植矣,枉辟邪撓之人退矣,貪得僞詐之曹遠矣。
故治天下之要,存乎除奸;除奸之要,存乎治官;治官之要,存乎治道;治道之要,存乎知性命。
故子華子曰:“厚而不博,敬守一事,正性是喜。
群衆不周,而務成一能。
盡能既成,四夷乃平。
唯彼天符,不周而周。
此神農之所以長,而堯舜之所以章也。
”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若此。
則愚拙者請矣,巧智者诏矣。
诏多則請者愈多矣,請者愈多,且無不請也。
主雖巧智,未無不知也。
以未無不知,應無不請,其道固窮。
為人主而數窮於其下,将何以君人乎?窮而不知其窮,其患又将反以自多,是之謂重塞之主,無存國矣。
故有道之主,因而不為,責而不诏,去想去意,靜虛以待,不伐之言,不奪之事,督名審實,官使自司,以不知為道,以柰何為實。
堯曰:“若何而為及日月之所燭?”舜曰:“若何而服四荒之外?”禹曰:“若何而治青北,化九陽、奇怪之所際?趙襄子之時,以任登為中牟令。
上計,言於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膽胥己,請見之。
”襄子見而以為中大夫。
相國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晉國之故。
”襄子曰:“吾舉登也,已耳而目之矣。
登所舉,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終無已也。
”遂不複問,而以為中大夫。
襄子何為?任人,則賢者畢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與不知者議之也。
絕江者托於船,緻遠者托於骥,霸王者托於賢。
伊尹、呂尚、管夷吾、百裡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
釋父兄與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釣者與仇人仆虜,非阿之也。
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
猶大匠之為宮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數矣。
故小臣、呂尚聽,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裡奚聽,而天下知齊、秦之霸也。
豈特骥遠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國者亦有人。
桀用羊辛,纣用惡來,宋用唐鞅,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
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