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大覽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惡告王,不忍為也。
若夫期而不當,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夫審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時,因也;推曆者,視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國,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見荊王,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彌子瑕見厘夫人,因也;湯、武遭亂世,臨苦民,揚其義,成其功,因也。
故因則功,專則拙。
因者無敵,國雖大,民雖衆,何益?譯文:
夏商周三代最寶貴的東西沒有什麼比得上順應、依憑外物了。
順應、依憑外物就能所向無敵。
禹疏通三江五湖,鑿開伊阙山,使水道暢通,讓水流入東海,是順應了水的力量。
舜遷移了一次形成城邑,遷移丁兩次形成都城,遷移了三次形成國家,因而堯把帝位讓給了他,是順應了人心。
湯、武王憑着諸侯國的地位制服夏、商,是順應了人民的願望。
到秦國去的人站在車上就能到達,是因為有車;到越國去的人坐在船上就能到達,是因為有船。
到秦國、越國去,路途遙遠,安靜地站着、坐着就能到達,是因為憑借着車船等交通工具。
周武王派人刺探殷商的動靜,那人回到岐周禀報說:“殷商大概要出現混亂了。
”武王說:“它的混亂達到什麼程度?”那人回答說。
“邪惡的人勝過了忠良的人。
”武王說;“混亂還沒有達到極點。
”那人又擊刺探,回來禀報說,。
它的混亂程度加重了。
”武王說。
“達到什麼程度?”那^回答說。
“賢德的人都出逃了。
”武王悅:“混亂還沒有達到極點。
”那人又去刺探,回來桌報說:“它的混亂很厲害了!”武王說:“達到什麼程度?”那人回答說。
“老百姓都不敢講怨恨不滿的話了。
”武王說:“啊!”趕快把這種情況告訴太公望,太公望回答說:“邪惡的人勝過了忠良的人,叫做暴亂,賢德的人出逃,叫做崩潰,老百姓不敢講怨恨不滿的話,叫做刑法太苛刻。
它的混亂達到極點了,已經無以複加了。
”因此挑選了戰車三百輛,勇士三千名,朝會諸侯時以甲子日為期兵至牧野,而纣王被擒獲了。
這樣看來,武王本來就知道纣王無法與自己為敵,善于利用敵方的力量,還有什麼敵手呢?武王伐纣到了鲔水,殷商派肢鬲刺探周國軍隊的情況,武王會見了他。
膠鬲說:“您将要到哪裡去?不要欺騙我。
”武王說:“不欺騙你,我将要到殷去。
”膠鬲說:“哪一天到達?”武王說:“将在甲子日到達殷都郊外。
你拿這話去禀報吧!”膠鬲走了。
天下起雨來,日夜不停。
武王加速行軍,不停止前進。
軍官們都勸谏說:“士兵們很疲憊,請讓他們休息休息。
”武王說:“我已經讓膠鬲把甲子日到達殷都郊外禀報給他的君主了,如果甲子日不能到達,這就是讓腔鬲沒有信用。
腔鬲沒有信用,他的君主一定會殺死他。
我加速行軍是為了救膠鬲的命啊。
”武王果然在甲子日到達了殷都的郊外,殷商已經先擺好陣勢了。
武王到達以後,就開始交戰,結果把殷商打得大敗。
這就是武王的仁義。
武王做的是人們所希望的事情,纣王自己做的卻是人們所厭惡的事情,事先擺好陣勢又有什麼用處?正好讓武王不戰而獲勝。
武王進入殷都,聽說有十德高望重的人,武王就去會見他,問他殷商之所以死亡的原因。
那個德高望重的人回答說:“您如果想要知道,那就請定于明天日中之時。
”武王和周公旦第二天提前去了,卻沒有見到那個人,武王感到很奇怪,周公說,“我已經知道他的意思了。
這是個君子啊。
他本來就采取不親近自己君主的态度,現在又要把自己君主的壞處告訴您,他不忍心這樣做。
至于約定了日期卻不如期赴約,說了話卻不守信用,這是殷商之所取滅亡的原因。
他已經用這種方式把殷商滅亡的原因告訴您了。
”觀測夭象的人,觀察衆星運行的情況就能知道四季,是因為有所憑惜,推算曆法的人,觀看月亮運行的情況就能知道晦日,朔日,是因為有所憑借,禹到裸體國去,裸體進去,出來以後再穿衣服,是為了順應那裡的習俗。
墨子見楚王,穿上華麗衣服,吹起笙,是為了迎合楚王的愛好;孔子通過彌子瑁去見厘夫人,是為了借此實行自己的主張;湯,武王遇上混亂的世道,面對貧苦的人民,發揚自己的道義,成就了自己的功業,是因為順應,依憑外物的緣故。
所以善于順應、依憑外物,就能成功,專憑個人的力量,就會失敗。
善于順應,依憑外物的人所向無敵。
在這樣的人面前,國土即使廣大,人民即使衆多,又有什麼益處?察今
原文:
八曰: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東夏之命,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
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
殊俗之民,有似於此。
其所為欲同,其所為異。
口惽之命不愉,若舟車衣冠滋味聲色之不同。
人以自是,反以相诽。
天下之學者多辯,言利辭倒,不求其實,務以相毀,以勝為故。
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雖可得,猶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
時不與法俱至,法雖今而至,猶若不可法。
故擇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益所見知所不見。
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鼈之藏也;嘗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調。
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軍驚而壞都舍。
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
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為治,豈不悲哉?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
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
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殇子矣。
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若此論則無過務矣。
夫不敢議法者,衆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時變法者,賢主也。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其法皆不同。
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故曰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镆琊;良馬期乎千裡,不期乎骥骜。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裡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
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
”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荊國之為政,有似於此。
譯文:
當今的君主為什麼不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度?并不是古代帝王的法度不好,是因為它不可能被效法。
古代帝王的法度,是經過前代流傳下來的,有的人增補過它,有的人删削過它,怎麼可能被效法?即使人們沒有增補、删削過,還是不可能被效法。
東夷和華夏對事物的名稱,言詞不同;古代和現代的法茺,典制不一樣。
所以古代的名稱與現在的叫法大多不相通,現在的法度與古代的法度大多不相合。
不同習俗的人民,與這種情況相似。
他們所要實現的願望相同,他們的所作所為卻不同。
各地的方言不能改變,如同船.車、衣、帽、美味、音樂.色彩的不同一樣,可是人們卻自以為是,反過來又互相責難。
天下有學識的大大都善辯,言談鋒利,是非颠倒,不求符合實際,緻力于互相诋毀,以争勝為能事。
古代君主的法度,怎麼可能被教效呢?即使可能,還是不可以效法。
凡是古代帝王的法度,都是與當時的時勢相符合的。
時勢不能與法度一起流傳下來,法度雖然流傳到現在,還是不可以效法。
所以要放棄古代帝王的現成法度,而取法他們制定法度的依據。
古代帝王制定法度的依據是什麼呢?古代帝王制定法度的依據是人,而自己也是人。
所以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考察現在就可以知道古代。
古今的道理是一樣的,别人與自己是相同的。
有道之人,他們的可貴之處在于由近的可以推知遠的,由現在的可以推知古代的,由見到的可以推知見不到的。
所以,觀察堂屋下面的陰影,就可以知道日月運行的情況,陰陽變化的情況,看到瓶裡的水結了冰,就知道天下已經寒冷,魚鼈已經潛藏了,嘗一塊肉,就可以知道一鍋肉的味道,就可以知道一鼎肉味道調和的情況。
楚國人想攻打宋國,派人先在淮水中設置渡河的标志。
淮水突然上漲,楚國人不知道,按照标志夜裡渡河,淹死的有一千多人,軍隊驚亂的狀況就象城市裡的房屋倒坍一樣。
當初他們事先設置标志的時候,是可以順着标志渡河的,現在河水已經發生變化上漲了,楚國人還按照标志渡河,這就是他們所以失敗的原因。
現在的君主要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度,與這種情況相似。
他所處的時代已經與古代帝王的法度不适應了,卻還說,這是古代帝王的法度,應談效法它。
用這種辦法治理國家,難道不是很可悲嗎?所以,治理國家沒有法度就會出現混亂,死守法度不加改變就會發生謬誤,出現謬誤和混亂,是不能保守住國家的。
社會變化了,時代發展了,變法是應該的了。
這就象高明的醫止一樣,病萬變,藥也應該萬變。
病變了藥卻不變;原來可以長壽的人,如今就會成為短命的人了。
所以凡是做事情一定要依照法度去行動,變法的人要随着時代而變化,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沒有錯誤的事了。
那些不敢議論法度的,是一般的百姓,死守法度的,是各種官吏。
順應時代變法的,是賢明的君主。
因此,古代享有天下的七十一位聖賢君主,他們的法度都不相同。
并不是他們有意耍彼此相反,而是因為時代和形勢不同。
所以說,好劍期求它能砍斷東西,不一定期求它有镆琊那樣的美名,好馬期求它能行千裡遠,不一定期求它有骥骜那樣的美稱。
成就功名,這正是古代帝王所希望達到的“千裡”啊。
楚國人有個渡江的,他的劍從船上掉到水裡,他急忙在船邊劃上記号,說。
“這裡是我的劍掉下擊的地方。
”等船停了,就從他刻記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劍。
船已經移動了,可是劍卻沒有移動,象這樣尋找劍,不是太胡塗了嗎?用舊法來治理自己的國家,與這個人相同。
時代已經改變了,可是法度卻不随着改變,想用這種辦法治理好國家,難道不是很難嗎?有個從江邊經過的人,看見一個人正拉着小孩想把他扔到江中,小孩哭起來。
人們問這人為什麼,他說:“這個小孩的父親善于遊泳。
”父親雖然善于遊泳,兒子難道就善于遊泳嗎?用這種方法來處理事物,也一定是荒謬的了。
楚國處理政事的情況,與此相似。
若夫期而不當,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夫審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時,因也;推曆者,視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國,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見荊王,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彌子瑕見厘夫人,因也;湯、武遭亂世,臨苦民,揚其義,成其功,因也。
故因則功,專則拙。
因者無敵,國雖大,民雖衆,何益?
順應、依憑外物就能所向無敵。
禹疏通三江五湖,鑿開伊阙山,使水道暢通,讓水流入東海,是順應了水的力量。
舜遷移了一次形成城邑,遷移丁兩次形成都城,遷移了三次形成國家,因而堯把帝位讓給了他,是順應了人心。
湯、武王憑着諸侯國的地位制服夏、商,是順應了人民的願望。
到秦國去的人站在車上就能到達,是因為有車;到越國去的人坐在船上就能到達,是因為有船。
到秦國、越國去,路途遙遠,安靜地站着、坐着就能到達,是因為憑借着車船等交通工具。
”武王說:“它的混亂達到什麼程度?”那人回答說。
“邪惡的人勝過了忠良的人。
”武王說;“混亂還沒有達到極點。
”那人又擊刺探,回來禀報說,。
它的混亂程度加重了。
”武王說。
“達到什麼程度?”那^回答說。
“賢德的人都出逃了。
”武王悅:“混亂還沒有達到極點。
”那人又去刺探,回來桌報說:“它的混亂很厲害了!”武王說:“達到什麼程度?”那人回答說。
“老百姓都不敢講怨恨不滿的話了。
”武王說:“啊!”趕快把這種情況告訴太公望,太公望回答說:“邪惡的人勝過了忠良的人,叫做暴亂,賢德的人出逃,叫做崩潰,老百姓不敢講怨恨不滿的話,叫做刑法太苛刻。
它的混亂達到極點了,已經無以複加了。
”因此挑選了戰車三百輛,勇士三千名,朝會諸侯時以甲子日為期兵至牧野,而纣王被擒獲了。
這樣看來,武王本來就知道纣王無法與自己為敵,善于利用敵方的力量,還有什麼敵手呢?
膠鬲說:“您将要到哪裡去?不要欺騙我。
”武王說:“不欺騙你,我将要到殷去。
”膠鬲說:“哪一天到達?”武王說:“将在甲子日到達殷都郊外。
你拿這話去禀報吧!”膠鬲走了。
天下起雨來,日夜不停。
武王加速行軍,不停止前進。
軍官們都勸谏說:“士兵們很疲憊,請讓他們休息休息。
”武王說:“我已經讓膠鬲把甲子日到達殷都郊外禀報給他的君主了,如果甲子日不能到達,這就是讓腔鬲沒有信用。
腔鬲沒有信用,他的君主一定會殺死他。
我加速行軍是為了救膠鬲的命啊。
”武王果然在甲子日到達了殷都的郊外,殷商已經先擺好陣勢了。
武王到達以後,就開始交戰,結果把殷商打得大敗。
這就是武王的仁義。
武王做的是人們所希望的事情,纣王自己做的卻是人們所厭惡的事情,事先擺好陣勢又有什麼用處?正好讓武王不戰而獲勝。
那個德高望重的人回答說:“您如果想要知道,那就請定于明天日中之時。
”武王和周公旦第二天提前去了,卻沒有見到那個人,武王感到很奇怪,周公說,“我已經知道他的意思了。
這是個君子啊。
他本來就采取不親近自己君主的态度,現在又要把自己君主的壞處告訴您,他不忍心這樣做。
至于約定了日期卻不如期赴約,說了話卻不守信用,這是殷商之所取滅亡的原因。
他已經用這種方式把殷商滅亡的原因告訴您了。
”
墨子見楚王,穿上華麗衣服,吹起笙,是為了迎合楚王的愛好;孔子通過彌子瑁去見厘夫人,是為了借此實行自己的主張;湯,武王遇上混亂的世道,面對貧苦的人民,發揚自己的道義,成就了自己的功業,是因為順應,依憑外物的緣故。
所以善于順應、依憑外物,就能成功,專憑個人的力量,就會失敗。
善于順應,依憑外物的人所向無敵。
在這樣的人面前,國土即使廣大,人民即使衆多,又有什麼益處?
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東夏之命,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
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
殊俗之民,有似於此。
其所為欲同,其所為異。
口惽之命不愉,若舟車衣冠滋味聲色之不同。
人以自是,反以相诽。
天下之學者多辯,言利辭倒,不求其實,務以相毀,以勝為故。
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雖可得,猶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
時不與法俱至,法雖今而至,猶若不可法。
故擇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益所見知所不見。
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鼈之藏也;嘗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調。
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軍驚而壞都舍。
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
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為治,豈不悲哉?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
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
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殇子矣。
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若此論則無過務矣。
夫不敢議法者,衆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時變法者,賢主也。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其法皆不同。
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故曰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镆琊;良馬期乎千裡,不期乎骥骜。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裡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
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
”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荊國之為政,有似於此。
古代帝王的法度,是經過前代流傳下來的,有的人增補過它,有的人删削過它,怎麼可能被效法?即使人們沒有增補、删削過,還是不可能被效法。
東夷和華夏對事物的名稱,言詞不同;古代和現代的法茺,典制不一樣。
所以古代的名稱與現在的叫法大多不相通,現在的法度與古代的法度大多不相合。
不同習俗的人民,與這種情況相似。
他們所要實現的願望相同,他們的所作所為卻不同。
各地的方言不能改變,如同船.車、衣、帽、美味、音樂.色彩的不同一樣,可是人們卻自以為是,反過來又互相責難。
天下有學識的大大都善辯,言談鋒利,是非颠倒,不求符合實際,緻力于互相诋毀,以争勝為能事。
古代君主的法度,怎麼可能被教效呢?即使可能,還是不可以效法。
時勢不能與法度一起流傳下來,法度雖然流傳到現在,還是不可以效法。
所以要放棄古代帝王的現成法度,而取法他們制定法度的依據。
古代帝王制定法度的依據是什麼呢?古代帝王制定法度的依據是人,而自己也是人。
所以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考察現在就可以知道古代。
古今的道理是一樣的,别人與自己是相同的。
有道之人,他們的可貴之處在于由近的可以推知遠的,由現在的可以推知古代的,由見到的可以推知見不到的。
所以,觀察堂屋下面的陰影,就可以知道日月運行的情況,陰陽變化的情況,看到瓶裡的水結了冰,就知道天下已經寒冷,魚鼈已經潛藏了,嘗一塊肉,就可以知道一鍋肉的味道,就可以知道一鼎肉味道調和的情況。
淮水突然上漲,楚國人不知道,按照标志夜裡渡河,淹死的有一千多人,軍隊驚亂的狀況就象城市裡的房屋倒坍一樣。
當初他們事先設置标志的時候,是可以順着标志渡河的,現在河水已經發生變化上漲了,楚國人還按照标志渡河,這就是他們所以失敗的原因。
現在的君主要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度,與這種情況相似。
他所處的時代已經與古代帝王的法度不适應了,卻還說,這是古代帝王的法度,應談效法它。
用這種辦法治理國家,難道不是很可悲嗎?
社會變化了,時代發展了,變法是應該的了。
這就象高明的醫止一樣,病萬變,藥也應該萬變。
病變了藥卻不變;原來可以長壽的人,如今就會成為短命的人了。
所以凡是做事情一定要依照法度去行動,變法的人要随着時代而變化,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沒有錯誤的事了。
那些不敢議論法度的,是一般的百姓,死守法度的,是各種官吏。
順應時代變法的,是賢明的君主。
因此,古代享有天下的七十一位聖賢君主,他們的法度都不相同。
并不是他們有意耍彼此相反,而是因為時代和形勢不同。
所以說,好劍期求它能砍斷東西,不一定期求它有镆琊那樣的美名,好馬期求它能行千裡遠,不一定期求它有骥骜那樣的美稱。
成就功名,這正是古代帝王所希望達到的“千裡”啊。
“這裡是我的劍掉下擊的地方。
”等船停了,就從他刻記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劍。
船已經移動了,可是劍卻沒有移動,象這樣尋找劍,不是太胡塗了嗎?用舊法來治理自己的國家,與這個人相同。
時代已經改變了,可是法度卻不随着改變,想用這種辦法治理好國家,難道不是很難嗎?
人們問這人為什麼,他說:“這個小孩的父親善于遊泳。
”父親雖然善于遊泳,兒子難道就善于遊泳嗎?用這種方法來處理事物,也一定是荒謬的了。
楚國處理政事的情況,與此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