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大覽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刺不進您的身體,雖然有力,卻擊不中您。
大王您難道無意于這種道術嗎?”康王說;“好,這是我想要聽的。
”惠盎說;“雖然刺不進您的身體,擊不中您,但您還是受辱了。
我有這樣的道術:使人雖然勇武卻不敢刺您,雖然有力卻不敢擊您。
大王您難道無意于這種道術嗎?”康王說:“好,這是我想知道的。
”惠盎說:“那些人雖然不敢刺,不敢擊,并不是投有這樣的想法啊。
我有這樣的道術。
使人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想法。
大王您難道無意于這種道術嗎?”康王說:“好,這是我所希望的。
”惠盎說:“那些人雖然沒有這樣的想法,卻還沒有愛您使您有利的心。
我有這樣的道術;使天下的男子女子都愉快地愛您使您有利。
這就勝過了勇武有力,居于上面說到的四種有害行為之上了。
大王您難道無意于這種逋術嗎?”康王說:“這是我想要得到的。
”惠盎同答說:“孔丘、墨翟的品德就能這樣。
孔丘、墨翟,他們沒有領士,但卻能象當君主一樣得到尊榮;他們沒有官職,但卻能象當官長一樣受到尊敬。
天下的男子女子沒有誰不伸長脖子、擡起腳跟盼望他們,希望他們平安順利。
現在大王您是擁有萬輛兵車大國的君主,如果真有這樣的志向,那麼西方邊境之内就都能得到您的利益了,百姓對您的愛戴就能遠遠超過孔丘、墨翟了。
”宋王無話來回答。
惠盎快步走了出去,宋王對身邊的人說:“很善辯啊,客人用言論說服了我。
”宋王是個平庸的君主,可是他的心還是可以說服,這是因為惠盎能困勢利導。
能因勢利導,那麼貧賤的就可以勝過富貴的,弱小盼就可以制服強大的了。
田贊穿着破舊衣服擊見楚王,楚王說:“先生您的衣服怎麼這麼破舊呢?”田贊回答說:“衣眼還有比這更壞的呢?”楚王說:“可以讓我聽聽嗎?”田贊回答說;“铠甲比這更壞。
”楚王說;“這是什麼意思呢?”田贊回答說:“冬天穿上冷,夏天穿上熱,衣服沒有比铠甲更壞的了。
我很貧困,所以穿的衣服很壞。
現在大王您是大國的君主,富貴無比,卻喜歡拿铠甲讓人們穿,我不贊成這樣。
或許這是為了行仁義嗎?铠甲的事,是有關戰争的事啊,是砍斷人家的脖子,挖空人家的肚子,毀壞凡家的城池,殺死人家的父子的事啊。
那名聲又很不榮耀。
或許這是為了得到實際利益嗎?如果謀劃損害别人,别人也必定謀劃損害自己;如果謀劃讓别人遭到危險,别人也必定謀劃讓自己遭到危險,其實變很不安全。
這兩種情況,我認為大王您還是不要選擇。
”楚王無話來回答。
主張雖然沒有廣泛實行,田贊可以說是能夠樹立自己的豐張了。
至于段幹木隐居不仕而使魏國安全,那田贊還達不到這種地步。
管仲在魯國被捉住,魯國捆起他把他裝在囚籠裡,派差役用車載着把他送到齊國。
差役全都唱着歌拉車。
管仲擔心魯國留下并且殺死自己,想趕快到達齊國,于是就對差役們說;“我給你們領唱,然後你們應和我。
”他唱的歌節拍正好适合快走,差役們不覺得疲倦,因而走路走得很快。
管仲可以說是能利用差役唱歌了,差役滿足了自己的希望,管仲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是因為使用了這個方法啊。
用這個方法治理擁有萬兵車的大國,成就霸業尚且不止,隻不過齊桓公這個人難以輔佐他成就王業罷了。
不廣
原文:
六曰:智者之舉事必因時,時不可必成,其人事則不廣。
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與車。
北方有獸,名曰蹶,鼠前而兔後,趨則跲,走則颠,常為蛩蛩距虛取甘草以與之。
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虛必負而走。
此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鮑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與定齊國,以公子糾為必立。
召忽曰:“吾三人者於齊國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則不成。
且小白則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糾也。
”管子曰:“不可,夫國人惡公子糾之母,以及公子糾,公子小白無母,而國人憐之。
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
夫有齊國,必此二公子也。
”故令鮑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糾所。
公子糾外物則固難必。
雖然,管子之慮近之矣。
若是而猶不全也,其天邪!人事則盡之矣。
齊攻廪丘。
趙使孔青将死士而救之,與齊人戰,大敗之。
齊将死,得車二千,得屍三萬,以為二京。
甯越謂孔青曰:“惜矣,不如歸屍以内攻之。
越聞之,古善戰者,莎随贲服。
卻舍延屍,車甲盡於戰,府庫盡於葬,此之謂内攻之。
”孔青曰:“敵齊不屍則如何?”甯越曰:“戰而不勝,其罪一;與人出而不與人入,其罪二;與之屍而弗取,其罪三。
民以此三者怨上。
上無以使下,下無以事上,是之謂重攻之。
”甯越可謂知用文武矣。
用武則以力勝,用文則以德勝。
文武盡勝,何敵之不服!晉文公欲合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義也。
”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叔帶之難,出居于鄭,君奚不納之,以定大義,且以樹譽。
”文公曰:“吾其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繼文之業,定武之功,辟土安疆,於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補周室之阙,勤天子之難,成教垂名,於此乎在矣。
君其勿疑!”文公聽之,遂與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
於是天子賜之南陽之地,遂霸諸侯。
舉事義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謂智矣。
此咎犯之謀也。
出亡十七年,反國四年而霸,其聽皆如咎犯者邪!管子、鮑叔佐齊桓公舉事,齊之東鄙人有常緻苦者。
管子死,豎刀、易牙用,國之人常緻不苦,不知緻苦。
卒為齊國良工,澤及子孫,知大禮。
知大禮,雖不知國可也。
譯文:
明智的人做事情一定要依靠時機,時機不一定能得到,但人為的努力卻不可廢棄。
得到時機也好,得不判時機也好,用自己能做到的彌補自己不能做到的,就象船和車互相彌補其不足一樣。
北方有一種野獸,名叫蹶,前腿象鼠一樣短,後腿象免一樣長,走快了就絆腳,一跑就跌倒。
它常常替蛩蛩距虛采鮮美的草,采了以後就給它。
蹶有禍患的時候,蛩蛩距虛一定背着它逃走。
這就是用自己能夠做到的來彌補自己不能做到的。
鮑叔、管仲、召忽三個人彼此裉友好,想一起安定齊國,認為公子糾一定能立為君主。
召忽說:“我們三個人對于齊國來說,就如同鼎有三足一樣,少一個也不成。
況且公子小白是一定不會立為君主了,不如三個人都輔佐公子糾。
”管仲說:“不行,齊國人厭惡公子糾的母親,因而連及到公子糾,公子小白沒有母親了,因而齊國人很愛憐他。
事情如何尚未可知,不如讓一個人去侍奉公子小白。
将來享有齊國的,一定是這兩位公子中的一個。
”因此讓鮑叔做公子小白的老師,管仲、召忽留在公子糾那裡。
公子糾在外邊,不能說一定成為齊國的君主,雖說如此,管仲的考慮還是差不多的。
這樣做了如果還不能完備,那大概是天意吧。
人為的努力總算是用盡了。
齊國攻打廪丘。
趙國派孔青率領敢死的勇士去援救,跟齊國人作戰,把齊國人打得大敗。
齊國的将帥被打死,孔青俘獲戰車兩千輛,屍體三萬具,他把這些屍體封土堆成兩個高丘。
甯越對孔青說;“太可惜了,不如把屍體歸還給齊國而從内部攻擊它。
我聽說過,古代善于作戰的人,該堅守就堅守,該進退就進退。
我軍後退三十裡,給敵軍以收屍的機會。
戰車铠甲在戰争中喪失盡了,府庫裡的錢财在安葬戰死者時用光了,這就叫做從内部攻擊它。
”孔青說;“齊人如果不來收屍,那該怎麼辦?”甯越說:“作戰不能取勝,這是他們的第一條罪狀,率領士兵出去作戰而不能使之回來,這是他們的第二條罪狀;給他們屍體卻不收取,這是他們的第三條罪狀。
人民将因為這三條怨恨在上位的人。
在上位的人沒有辦法役使在下位的,在下位的人又無從侍奉在上位的,這就叫做雙重地攻擊它。
”甯越可以說是懂得運用文武兩種辦法了。
用武就憑力量取勝,用文就憑仁德取勝。
用文用武都能取勝,什麼樣的敵人能不歸服?晉文公打算盟會諸侯,咎犯說:“不行,天下人還不了解您的道義啊。
”文公說:“應該怎麼做?”咎犯說:“天子躲避叔帶的災難,流亡在鄭國。
懲何不送他回去,以此确立大義,而且借此樹立自己的聲譽。
”文公說:“我能做到嗎?”咎犯說:“事情如果能做成,那麼繼承文侯的事業,确立武公的功績,開拓土地,安定邊疆,就全在此一舉了,事情如果不能做成,那麼彌補周王室的過失,憂慮周天子的災難,成就教化,留名青史,也全在此一舉了。
您還是不要猶豫了。
”文公聽從了他的主張。
于是就跟草中的戎殘族人、骊土的狄族人一起把周夭子安置在成周。
天子賜給他南陽那裡的土地。
文公從而稱霸諸侯。
做事情既符合道義又有利,因而立了大功,文公可以算做明智了。
這都是咎犯的計謀啊!文公出亡十七年,回晉國四年就能稱霸諸侯,他聽信的大概都是咎犯那樣的人吧?管仲、鮑叔輔佐齊桓公治理國事時,齊國東方邊境地區的人有經常向上反映困苦情況的。
管仲死了,豎刀、易牙掌權,國内的人經常向上反映不困苦的情況,不敢反映困苦的情況。
管忡終于成為齊國的優秀人物,他的恩澤施及子孫後代,是因為他懂得大禮。
懂得大禮,即使不懂得國事也是可以的。
貴因
原文:
七曰:三代所寶莫如因,因則無敵。
禹通三江五湖,決伊阙,溝回陸,注之東海,因水之力也。
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而堯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
湯、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
如秦者立而至,有車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
秦、越,遠塗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武王使人候殷,反報岐周曰:“殷其亂矣!”武王曰:“其亂焉至?”對曰:“讒慝勝良。
”武王曰:“尚未也。
”又複往,反報曰:“其亂加矣!”武王曰:“焉至?”對曰:“賢者出走矣。
”武王曰:“尚末也。
”又往,反報曰:“其亂甚矣!”武王曰:“焉至?”對曰:“百姓不敢诽怨矣。
”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對曰:“讒慝勝良,命曰戮;賢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勝。
其亂至矣,不可以駕矣。
”故選車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為禽。
則武王固知其無與為敵也。
因其所用,何敵之有矣!武王至鲔水,殷使膠鬲候周師,武王見之。
膠鬲曰:“西伯将何之?無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
”膠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報矣!”膠鬲行。
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
軍師皆谏曰:“卒病,請休之。
”武王曰:“吾已令膠鬲以甲子之期報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膠鬲不信也。
膠鬲不信也,其主必殺之。
吾疾行,以救膠鬲之死也。
”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陳矣。
至殷,因戰,大克之。
此武王之義也。
人為人之所欲,己為人之所惡,先陳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獲。
武王入殷,聞殷有長者,武王往見之,而問殷之所以亡。
殷長者對曰:“王欲知之,則請以日中為期。
”武王與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則弗得也。
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
此君子也。
大王您難道無意于這種道術嗎?”康王說;“好,這是我想要聽的。
”惠盎說;“雖然刺不進您的身體,擊不中您,但您還是受辱了。
我有這樣的道術:使人雖然勇武卻不敢刺您,雖然有力卻不敢擊您。
大王您難道無意于這種道術嗎?”康王說:“好,這是我想知道的。
”惠盎說:“那些人雖然不敢刺,不敢擊,并不是投有這樣的想法啊。
我有這樣的道術。
使人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想法。
大王您難道無意于這種道術嗎?”康王說:“好,這是我所希望的。
”惠盎說:“那些人雖然沒有這樣的想法,卻還沒有愛您使您有利的心。
我有這樣的道術;使天下的男子女子都愉快地愛您使您有利。
這就勝過了勇武有力,居于上面說到的四種有害行為之上了。
大王您難道無意于這種逋術嗎?”康王說:“這是我想要得到的。
”惠盎同答說:“孔丘、墨翟的品德就能這樣。
孔丘、墨翟,他們沒有領士,但卻能象當君主一樣得到尊榮;他們沒有官職,但卻能象當官長一樣受到尊敬。
天下的男子女子沒有誰不伸長脖子、擡起腳跟盼望他們,希望他們平安順利。
現在大王您是擁有萬輛兵車大國的君主,如果真有這樣的志向,那麼西方邊境之内就都能得到您的利益了,百姓對您的愛戴就能遠遠超過孔丘、墨翟了。
”宋王無話來回答。
惠盎快步走了出去,宋王對身邊的人說:“很善辯啊,客人用言論說服了我。
”宋王是個平庸的君主,可是他的心還是可以說服,這是因為惠盎能困勢利導。
能因勢利導,那麼貧賤的就可以勝過富貴的,弱小盼就可以制服強大的了。
”楚王說;“這是什麼意思呢?”田贊回答說:“冬天穿上冷,夏天穿上熱,衣服沒有比铠甲更壞的了。
我很貧困,所以穿的衣服很壞。
現在大王您是大國的君主,富貴無比,卻喜歡拿铠甲讓人們穿,我不贊成這樣。
或許這是為了行仁義嗎?铠甲的事,是有關戰争的事啊,是砍斷人家的脖子,挖空人家的肚子,毀壞凡家的城池,殺死人家的父子的事啊。
那名聲又很不榮耀。
或許這是為了得到實際利益嗎?如果謀劃損害别人,别人也必定謀劃損害自己;如果謀劃讓别人遭到危險,别人也必定謀劃讓自己遭到危險,其實變很不安全。
這兩種情況,我認為大王您還是不要選擇。
”楚王無話來回答。
主張雖然沒有廣泛實行,田贊可以說是能夠樹立自己的豐張了。
至于段幹木隐居不仕而使魏國安全,那田贊還達不到這種地步。
差役全都唱着歌拉車。
管仲擔心魯國留下并且殺死自己,想趕快到達齊國,于是就對差役們說;“我給你們領唱,然後你們應和我。
”他唱的歌節拍正好适合快走,差役們不覺得疲倦,因而走路走得很快。
管仲可以說是能利用差役唱歌了,差役滿足了自己的希望,管仲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是因為使用了這個方法啊。
用這個方法治理擁有萬兵車的大國,成就霸業尚且不止,隻不過齊桓公這個人難以輔佐他成就王業罷了。
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與車。
北方有獸,名曰蹶,鼠前而兔後,趨則跲,走則颠,常為蛩蛩距虛取甘草以與之。
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虛必負而走。
此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鮑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與定齊國,以公子糾為必立。
召忽曰:“吾三人者於齊國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則不成。
且小白則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糾也。
”管子曰:“不可,夫國人惡公子糾之母,以及公子糾,公子小白無母,而國人憐之。
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
夫有齊國,必此二公子也。
”故令鮑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糾所。
公子糾外物則固難必。
雖然,管子之慮近之矣。
若是而猶不全也,其天邪!人事則盡之矣。
齊攻廪丘。
趙使孔青将死士而救之,與齊人戰,大敗之。
齊将死,得車二千,得屍三萬,以為二京。
甯越謂孔青曰:“惜矣,不如歸屍以内攻之。
越聞之,古善戰者,莎随贲服。
卻舍延屍,車甲盡於戰,府庫盡於葬,此之謂内攻之。
”孔青曰:“敵齊不屍則如何?”甯越曰:“戰而不勝,其罪一;與人出而不與人入,其罪二;與之屍而弗取,其罪三。
民以此三者怨上。
上無以使下,下無以事上,是之謂重攻之。
”甯越可謂知用文武矣。
用武則以力勝,用文則以德勝。
文武盡勝,何敵之不服!晉文公欲合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義也。
”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叔帶之難,出居于鄭,君奚不納之,以定大義,且以樹譽。
”文公曰:“吾其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繼文之業,定武之功,辟土安疆,於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補周室之阙,勤天子之難,成教垂名,於此乎在矣。
君其勿疑!”文公聽之,遂與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
於是天子賜之南陽之地,遂霸諸侯。
舉事義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謂智矣。
此咎犯之謀也。
出亡十七年,反國四年而霸,其聽皆如咎犯者邪!管子、鮑叔佐齊桓公舉事,齊之東鄙人有常緻苦者。
管子死,豎刀、易牙用,國之人常緻不苦,不知緻苦。
卒為齊國良工,澤及子孫,知大禮。
知大禮,雖不知國可也。
得到時機也好,得不判時機也好,用自己能做到的彌補自己不能做到的,就象船和車互相彌補其不足一樣。
北方有一種野獸,名叫蹶,前腿象鼠一樣短,後腿象免一樣長,走快了就絆腳,一跑就跌倒。
它常常替蛩蛩距虛采鮮美的草,采了以後就給它。
蹶有禍患的時候,蛩蛩距虛一定背着它逃走。
這就是用自己能夠做到的來彌補自己不能做到的。
召忽說:“我們三個人對于齊國來說,就如同鼎有三足一樣,少一個也不成。
況且公子小白是一定不會立為君主了,不如三個人都輔佐公子糾。
”管仲說:“不行,齊國人厭惡公子糾的母親,因而連及到公子糾,公子小白沒有母親了,因而齊國人很愛憐他。
事情如何尚未可知,不如讓一個人去侍奉公子小白。
将來享有齊國的,一定是這兩位公子中的一個。
”因此讓鮑叔做公子小白的老師,管仲、召忽留在公子糾那裡。
公子糾在外邊,不能說一定成為齊國的君主,雖說如此,管仲的考慮還是差不多的。
這樣做了如果還不能完備,那大概是天意吧。
人為的努力總算是用盡了。
趙國派孔青率領敢死的勇士去援救,跟齊國人作戰,把齊國人打得大敗。
齊國的将帥被打死,孔青俘獲戰車兩千輛,屍體三萬具,他把這些屍體封土堆成兩個高丘。
甯越對孔青說;“太可惜了,不如把屍體歸還給齊國而從内部攻擊它。
我聽說過,古代善于作戰的人,該堅守就堅守,該進退就進退。
我軍後退三十裡,給敵軍以收屍的機會。
戰車铠甲在戰争中喪失盡了,府庫裡的錢财在安葬戰死者時用光了,這就叫做從内部攻擊它。
”孔青說;“齊人如果不來收屍,那該怎麼辦?”甯越說:“作戰不能取勝,這是他們的第一條罪狀,率領士兵出去作戰而不能使之回來,這是他們的第二條罪狀;給他們屍體卻不收取,這是他們的第三條罪狀。
人民将因為這三條怨恨在上位的人。
在上位的人沒有辦法役使在下位的,在下位的人又無從侍奉在上位的,這就叫做雙重地攻擊它。
”甯越可以說是懂得運用文武兩種辦法了。
用武就憑力量取勝,用文就憑仁德取勝。
用文用武都能取勝,什麼樣的敵人能不歸服?
”文公說:“應該怎麼做?”咎犯說:“天子躲避叔帶的災難,流亡在鄭國。
懲何不送他回去,以此确立大義,而且借此樹立自己的聲譽。
”文公說:“我能做到嗎?”咎犯說:“事情如果能做成,那麼繼承文侯的事業,确立武公的功績,開拓土地,安定邊疆,就全在此一舉了,事情如果不能做成,那麼彌補周王室的過失,憂慮周天子的災難,成就教化,留名青史,也全在此一舉了。
您還是不要猶豫了。
”文公聽從了他的主張。
于是就跟草中的戎殘族人、骊土的狄族人一起把周夭子安置在成周。
天子賜給他南陽那裡的土地。
文公從而稱霸諸侯。
做事情既符合道義又有利,因而立了大功,文公可以算做明智了。
這都是咎犯的計謀啊!文公出亡十七年,回晉國四年就能稱霸諸侯,他聽信的大概都是咎犯那樣的人吧?
管仲死了,豎刀、易牙掌權,國内的人經常向上反映不困苦的情況,不敢反映困苦的情況。
管忡終于成為齊國的優秀人物,他的恩澤施及子孫後代,是因為他懂得大禮。
懂得大禮,即使不懂得國事也是可以的。
禹通三江五湖,決伊阙,溝回陸,注之東海,因水之力也。
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而堯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
湯、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
如秦者立而至,有車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
秦、越,遠塗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武王使人候殷,反報岐周曰:“殷其亂矣!”武王曰:“其亂焉至?”對曰:“讒慝勝良。
”武王曰:“尚未也。
”又複往,反報曰:“其亂加矣!”武王曰:“焉至?”對曰:“賢者出走矣。
”武王曰:“尚末也。
”又往,反報曰:“其亂甚矣!”武王曰:“焉至?”對曰:“百姓不敢诽怨矣。
”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對曰:“讒慝勝良,命曰戮;賢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勝。
其亂至矣,不可以駕矣。
”故選車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為禽。
則武王固知其無與為敵也。
因其所用,何敵之有矣!武王至鲔水,殷使膠鬲候周師,武王見之。
膠鬲曰:“西伯将何之?無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
”膠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報矣!”膠鬲行。
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
軍師皆谏曰:“卒病,請休之。
”武王曰:“吾已令膠鬲以甲子之期報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膠鬲不信也。
膠鬲不信也,其主必殺之。
吾疾行,以救膠鬲之死也。
”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陳矣。
至殷,因戰,大克之。
此武王之義也。
人為人之所欲,己為人之所惡,先陳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獲。
武王入殷,聞殷有長者,武王往見之,而問殷之所以亡。
殷長者對曰:“王欲知之,則請以日中為期。
”武王與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則弗得也。
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
此君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