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大覽第三

關燈
,談論思想,議論品行,真心實意地與人探索,大概隻有子産能這樣吧。

    他在鄭國做了十八年相,僅處罰三個人,殺死兩個人。

    桃李下垂到路上,也沒有誰去摘,小刀丢在道上,也沒有誰去拾。

     魏文侯去見段幹術,站得疲倦了卻不敢休息。

    回來以後見翟黃,箕踞于堂上來跟他談話。

    翟黃很不高若。

    文侯說;“段幹木,讓他做官他不肯做,給他俸祿他不接受,現在你想當官就身居相位,想得俸祿就得到上卿的俸祿。

    你既接受了我給你的官職俸祿,又要求我以禮相待,恐怕很難辦到吧。

    ”所以賢明的君主對待人,不肯接受官職俸祿的就以禮相待。

    禮遇士人沒有比節制自己的欲望更好的了。

    欲望得到節制,命令就可以執行了。

    巍文侯可以說是喜好以禮待士了,喜好以禮待士,所以向南能在連堤戰勝楚周,向東能在長城戰勝齊國,俘虜齊侯,并把他獻給周天子。

    周天子獎賞文侯,封他為諸侯。

     報更 原文: 四曰:國雖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賢者,其車足以乘天下之賢者,其财足以禮天下之賢者。

    與天下之賢者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

    今雖未能王,其以為安也,不亦易乎!此趙宣孟之所以免也,周昭文君之所以顯也,孟嘗君之所以卻荊兵也。

    古之大立功名與安國免身者,其道無他,其必此之由也。

    堪士不可以驕恣屈也。

    昔趙宣孟子将上之绛,見骫桑之下有餓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車,為之下食,蠲而餔之,再咽而後能視。

    宣孟問之曰:“女何為而餓若是?”對曰:“臣宦於绛,歸而糧絕,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於此。

    ”宣孟與脯二朐,拜受而弗敢食也。

    問其故,對曰:“臣有老母,将以遺之。

    ”宣孟曰:“斯食之,吾更與女。

    ”乃複賜之脯二束,與錢百,而遂去之。

    處二年,晉靈公欲殺宣孟,伏士於房中以待之。

    因發酒於宣孟。

    宣孟知之。

    中飲而出。

    靈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殺之。

    一人追疾,先及宣孟之面,曰:“嘻!君輿!吾請為君反死。

    ”宣孟曰:“而名為誰?”反走對曰:“何以名為?臣骫桑下之餓人也。

    ”還鬥而死。

    宣孟遂活。

    此書之所謂“德幾無小”者也。

    宣孟德一士,猶活其身,而況德萬人乎?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濟濟多士,文王以甯。

    ”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士其難知,唯博之為可。

    博則無所遁矣。

    張儀,魏氏馀子也。

    将西遊於秦,過東周。

    客有語之於昭文君者,曰:“魏氏人張儀,材士也,将西遊於秦,願君之禮貌之也。

    昭文君見而謂之曰:“聞客之秦,寡人之國小,不足以留客。

    雖遊,然豈必遇哉?客或不遇,請為寡人而一歸也。

    國雖小,請與客共之。

    ”張儀還走,北面再拜。

    張儀行,昭文君送而資之。

    至於秦,留有間,惠王說而相之。

    張儀所德於天下者,無若昭文君。

    周,千乘也,重過萬乘也。

    令秦惠王師之。

    逢澤之會,魏王嘗為禦,韓王為右,名号至今不忘。

    此張儀之力也。

    孟嘗君前在於薛,荊人攻之。

    淳于髡為齊使於荊,還反,過於薛,孟嘗君令人禮貌而親郊送之,謂淳于髡曰:“荊人攻薛,夫子弗為憂,文無以複侍矣。

    ”淳于髡曰:“敬聞命矣。

    ”至於齊,畢報,王曰:“何見於荊?”對曰:“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王曰:“何謂也?”對曰:“薛不量其力,而為先王立清廟。

    荊固而攻薛,薛清廟必危,故曰薛不量其力,而荊亦甚固。

    ”齊王知顔色,曰:“嘻!先君之廟在焉。

    ”疾舉兵救之,由是薛遂全。

    颠蹶之請,坐拜之谒,雖得則薄矣。

    故善說者,陳其勢,言其方,見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豈用強力哉?強力則鄙矣。

    說之不聽也,任不獨在所說,亦在說者。

     譯文: 國家即使小,它的糧食也足以供養天下的賢士,它的車輛也足以乘載天下的賢士,它的錢财也足以禮遇天下的賢士。

    與天下的賢士為伍,這是周文主稱王天下的原因。

    現在雖然不能稱王,以它來安定國家,還是容易做到的。

    與賢士為伍,這是趙宣子免于被殺、周昭文君達列最榮、孟嘗君使楚軍退卻的根本原困所在。

    古代建立功名和安定國家、免除自身災難的人,沒有别的途徑,必定是遵循這個準則。

    喜歡賢士不可以雕驕橫的态度屈緻。

     從前,趙宣子趙盾将要薊國都绛邑去,看見一棵彎曲的桑樹下,有一個餓病躺在那裡起不來的人,宣子停下車,讓人給他準備食物,并把食物弄幹淨給他吃。

    他咽下兩日後,能睜開眼看了。

    趙宣子對他說,“你為什麼餓到這種地步?”他回答說:“我在绛給人做仆隸,回家的路上斷了稂,羞于去乞讨,又厭惡私自拿取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餓到這種地步。

    ”宣子給了他兩塊幹肉,他既拜着接受了而不敢吃。

    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我家有老母親,我想把這些幹肉送給她。

    ”趙宣子說:“你全都吃了它,我另外再給你。

    ”于是又贈給他兩捆幹肉和一百牧錢,就離開了。

    過了二年,晉靈公想殺死趙宣子,在房中埋伏了兵士,等待趙宣子到來。

    靈公于是請趙宣子飲酒,趙宣子知道了靈公的意圖,灑喝到一半就走了出去。

    靈公命令房中的士兵趕快追上去殺死也。

    有一個人追得很快,先追到趙宣子跟前,說:“喂,您快上車逃走,我願為您回去拼命。

    ”趙宣予說:“你名字叫什幺?”那人避開回答說;“用名字幹什麼?我是桑下餓病的那個人啊。

    ”他返回身去與靈公的兵士搏鬥而死。

    趙宣子于是得以活命。

    這就是《尚書》上所說的“恩德再微也無所謂小”的意思啊!趙宣子對一個人施恩德,尚且能使自身活命,覓何況對萬人施恩德呢!所以《詩經》上說;“雄赳赳的武士,是公侯的屏障。

    ”“人才濟濟,文王因此安康。

    ”君主怎麼可以不緻力于愛憐賢士呢?賢士是很難了解到的,隻有廣泛地尋求才可以,廣泛地尋找,就不會失掉了。

     張儀是魏國大夫的庶子,将要向西到秦國去遊說,路過東周。

    賓客中有個人把這個情況告訴昭文君說:“魏國人張儀,是個很有才幹的人。

    将要向西至秦國辯說,希望您對他以禮相待。

    ”昭文君會見張儀并且對他說;“聽說客人要到秦國去,我的國家小,不足以留住客人,即便遊說秦國,然而難道一定會受到賞識嗎?客人倘或得不到賞識,請看在我的面上再回來,我的國家雖然小,願與您共同掌管。

    ”張儀退避,而向北拜了兩拜。

    張儀臨走之際,昭文君給他送行并且資助錢财。

    張儀到了秦國,呆了一段時間,秦惠王很喜歡他,讓他當了相。

    張儀在天下受到的恩德,沒有比在昭文君那裡受到的更大了。

    周是個小國,張儀看待它超過了大國。

    他讓秦惠王以昭文君為師。

    秦國在逢澤盟會諸侯的時候,魏王曾給昭文君當禦者,韓王給昭文君當車右,昭文君的名号至令沒有被忘掉,這都是張儀的力量啊! 孟嘗君從前在薛的時候,楚國人攻打薛。

    諄于髡為齊國出使到楚國去,返回的時候,經過薛。

    盂嘗君讓人以禮報待,井親自到郊外送他,對他說:“楚國人攻打薛,如果先生您不為此擔憂,我将沒有辦法再侍奉您了。

    ”淳于髡說;“我遵命了。

    ”到了齊國,禀報完畢,齊王說:“到楚國見列了什麼?”淳于髡回答說:“楚國很貪婪,薛也不自量力。

    ”齊王說;“說的什麼意思?”淳于髡回答龅:“薛不自量力,給先王立了宗廟。

    楚國貪婪而攻打薛,薛的宗廟必定危險。

    所以說薛不自量力,楚國也太貪婪。

    ”齊王變了臉色,說,“哎呀!先王的宗廟在那裡呢!”于是趕快派兵援救薛,因此薛才得以保全。

    趴在地上請求,跪拜着請求,即使能得到援救也是很少的,所以善于勸說的人,陳述形勢,講述主張,看到别人危急,就象自己處于危難之中,這樣,哪裡用得着極力勸說呢!極力勸說就鄙陋了。

    勸說而不被聽從,責任不單單在被勸說的人,也在勸說者自己。

     順說 原文: 五曰:善說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為力,因其來而與來,因其往而與往,不設形象,與生與長,而言之與響,與盛與衰,以之所歸。

    力雖多,材雖勁,以制其命。

    順風而呼,聲不加疾也;際高而望,目不加明也。

    所因便也。

    惠盎見宋康王,康王蹀足謦咳,疾言曰:“寡人之所說者,勇有力也,不說為仁義者。

    客将何以教寡人?”惠盎對曰:“臣有道於此;使人雖勇,刺之不入;雖有力,擊之弗中。

    大王獨無意邪?”王曰:“善!此寡人所欲聞也。

    ”惠盎曰:“夫刺之不入,擊之不中,此猶辱也。

    臣有道於此:使人雖有勇,弗敢刺,雖有力,不敢擊。

    大王獨無意邪?”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知也。

    ”惠盎曰:“夫不敢刺,不敢擊,非無其志也。

    臣有道於此:使人本無其志也。

    大王獨無意邪?”王曰:“善!此寡人之所願也。

    ”惠盎曰:“夫無其志也,未有愛利之心也。

    臣有道於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歡然皆欲愛利之。

    此其賢於勇有力也,居四累之上。

    大王獨無意邪?”王曰:“此寡人之所欲得。

    ”惠盎對曰:“孔、墨是也。

    孔丘、墨翟,無地為君,無官為長。

    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頸舉踵,而願安利之。

    今大王,萬乘之主也,誠有其志,則四境之内皆得其利矣,其賢於孔、墨也遠矣。

    ”宋王無以應。

    惠盎趨而出,宋王謂左右曰:“辨矣!客之以說服寡人也。

    ”宋王,俗主也,而心猶可服,因矣。

    因則貧賤可以勝富貴矣,小弱可以制強大矣。

    田贊衣補衣而見荊王,荊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惡也!”田贊對曰:“衣又有惡於此者也。

    ”荊王曰:“可得而聞乎?”對曰:“甲惡於此。

    ”王曰:“何謂也?”對曰:“冬日則寒,夏日則暑,衣無惡乎甲者。

    贊也貧,故衣惡也。

    今大王,萬乘之主也,富貴無敵,而好衣民以甲,臣弗得也。

    意者為其義邪?甲之事,兵之事也,刈人之頸,刳人之腹,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

    其名又甚不榮。

    意者為其實邪?苟慮害人,人亦必慮害之;苟慮危人,人亦必慮危之。

    其實人則甚不安。

    之二者,臣為大王無取焉。

    ”荊王無以應。

    說雖未大行,田贊可謂能立其方矣。

    若夫偃息之義,則未之識也。

    管子得於魯,魯束縛而檻之,使役人載而送之齊,皆讴歌而引。

    管子恐魯之止而殺己也,欲速至齊,因謂役人曰:“我為汝唱,汝為我和。

    ”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

    管子可謂能因矣。

    役人得其所欲,己亦得其所欲,以此術也。

    是用萬乘之國,其霸猶少,桓公則難與往也。

     譯文: 善于勸說的人像靈巧的人一樣,借别人的力量把它作為自己的己的力量,順着他的來勢加出引導,順着他的去勢加以推動,絲毫不露形迹,随着他的出現、發展而出現、發展,如同言語與回聲一樣相随。

    随着他的興盛而興盛,随着他的衰微而衰微,以便因勢利導,達到自己的目的。

    盡管他的力量很大,才能很強,也能控制他的命運。

    順着風呼叫,聲音并沒有加大,可是能從遠處聽到,登上高處觀望,眼睛并沒有更亮,然而可以看刊遠處。

    這是因為所憑借的東西有利啊。

     惠盎谒見宋康王,康王跺着腳,咳嗽着,大聲說;“我所喜歡的是勇武有力的人,不喜歡行仁義的人。

    客人将有何見教啊?”惠盎回答說:“我有這樣的道術:使人雖然勇武,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