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大覽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凡大者,小鄰國也;強者,勝其敵也。
勝其敵則多怨,小鄰國則多患。
多患多怨,國雖強大,惡得不懼?惡得不恐?故賢主於安思危,於達思窮,於得思喪。
《周書》曰:“若臨深淵,若履薄冰。
”以言慎事也。
桀為無道,暴戾頑貪,天下顫恐而患之,言者不同,紛紛分分,其情難得。
幹辛任威,淩轹諸侯,以及兆民。
賢良郁怨,殺彼龍逢,以服群兇。
衆庶泯泯,皆有遠志,莫敢直言,其生若驚。
大臣同患,弗周而畔。
桀愈自賢,矜過善非,主道重塞,國人大崩。
湯乃惕懼,憂天下之不甯,欲令伊尹往視曠夏,恐其不信,湯由親自射伊尹。
伊尹奔夏三年,反報于亳,曰:“桀迷惑於末嬉,好彼琬琰,不恤其衆。
衆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積怨,皆曰:‘上天弗恤,夏命其卒。
’”湯謂伊尹曰:“若告我曠夏盡如詩。
”湯與伊尹盟,以示必滅夏。
伊尹又複往視曠夏,聽於末嬉。
末嬉言曰:“今昔天子夢西方有日,東方有日,兩日相與鬥,西方日勝,東方日不勝。
”伊尹以告湯。
商涸旱,湯猶發師,以信伊尹之盟。
故令師從東方出於國西以進。
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
身體離散,為天下戮。
不可正谏,雖後悔之,将可柰何?湯立為天子,夏民大說,如得慈親,朝不易位,農不去疇,商不變肆,親郼如夏。
此之謂至公,此之謂至安,此之謂至信。
盡行伊尹之盟,不避旱殃,祖伊尹世世享商。
武王勝殷,入殷,未下轝,命封黃帝之後於鑄,封帝堯之後於黎,封帝舜之後於陳。
下轝,命封夏後之後於杞,立成湯之後於宋,以奉桑林。
武王乃恐懼,太息流涕,命周公旦進殷之遺老,而問殷之亡故,又問衆之所說,民之所欲。
殷之遺老對曰:“欲複盤庚之政。
”武王於是複盤庚之政,發巨橋之粟,賦鹿台之錢,以示民無私。
出拘救罪,分财棄責,以振窮困。
封比幹之墓,靖箕子之宮,表商容之闾,士過者趨,車過者下。
三日之内,與謀之士,封為諸侯,諸大夫賞以書社,庶士施政去賦。
然後濟於河,西歸報於廟。
乃稅馬於華山,稅牛於桃林,馬弗複乘,牛弗複服。
釁鼓旗甲兵,藏之府庫,終身不複用。
此武王之德也。
故周明堂外戶不閉,示天下不藏也。
唯不藏也,可以守至藏。
武王勝殷,得二虜而問焉,曰:“若國有妖乎?”一虜對曰:“吾國有妖,晝見星而天雨血,此吾國之妖也。
”一虜對曰:“此則妖也,雖然,非其大者也。
吾國之妖甚大者,子不聽父,弟不聽兄,君令不行,此妖之大者也。
”武王避席再拜之。
此非貴虜也,貴其言也。
故《易》曰:“訴訴履虎尾,終吉。
”趙襄子攻翟,勝老人、中人,使使者來谒之,襄子方食抟飯,有憂色。
左右曰:“一朝而兩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憂色,何?”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過三日。
飄風暴雨,日中不須臾。
今趙氏之德行,無所於積,一朝而兩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夫憂所以為昌也,而喜所以為亡也。
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者也。
賢主以此持勝,故其福及後世。
齊荊吳越,皆嘗勝矣,而卒取亡,不達乎持勝也。
唯有道之主能持勝。
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
墨子為守攻,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加。
善持勝者,以術強弱。
凡土地廣大的,都是侵削鄰國的結果;力量強盛的,都是戰勝敵國的結果。
戰勝敵國,就會招緻很多怨恨,侵削鄰國,就會招緻很多憎惡。
怨恨你的多丁,憎惡你的多了,國家雖然強大,怎麼能不恐懼?怎幺能不害怕?所以賢明的君主在平安的時候就想到危險,在顯赫的時候就想到困窘,在有所得的時候就想到有所失。
《周書》上說;“就象面臨深淵一樣,就象腳踩薄冰一樣。
”這是說作事情要小心謹慎。
天下人無不驚恐、憂慮。
人們議論紛紛,混亂不堪,滿腹怨恨。
天子卻很難知道人們的真情。
幹辛肆意逞威風,欺淩諸侯,連及百姓。
賢良之人心中憂郁怨恨,夏桀于是殺死了敢谏的關龍逢,想以此來壓服群臣诤谏。
人們動亂起來,都有遠走的打算。
沒有誰再敢直言,都不得安生。
大臣們懷有共同的憂患,不親附桀都想離叛。
夏桀以為得計,越發自以為是,炫耀自己的錯誤,誇飾自己的缺點。
為君之道被重重阻塞,國人分崩離析。
面對這種情況,湯感到很恐懼,憂慮天下的不安甯,想讓伊尹到夏國去觀察動靜,擔心夏國不相信伊尹,于是揚言自己親自射殺伊尹,伊尹逃亡到夏國,過了三年,回到毫,禀報說;“桀被末嬉迷惑住丁,又喜歡愛妾琬、琰,不憐憫大衆,大家都不堪忍受了。
在上位的與在下位的互相痛恨,人民心裡充滿了怨氣,都說:‘上天不保佑夏國,夏國的命運就要完了。
”湯對伊尹說;“你告訴我的夏國的情況都象詩裡唱的一樣。
”湯與伊尹訂立了盟約,用以表明一定滅夏的決心。
伊尹又去觀察夏國的動靜,很受末嬉信任。
末嬉說道。
“昨天夜裡天子夢見西方有個太陽,東方有個太陽,兩個太陽互相争鬥,西方的太陽牲利了,東方的太陽沒有勝利。
”伊尹把這話報告了湯。
這時正值商遭遇旱災,湯設有顧及,還是發兵攻夏,以便信守和伊尹訂立的盟約。
他命令軍隊從亳繞到桀的國都之西,然後發起進攻。
還沒有交戰,桀就逃跑了。
湯追趕他追到大沙。
桀身首離散,被天下恥笑。
當初不聽勸谏,即使後來懊悔了,又将怎麼樣呢?湯做了天子,夏的百姓非常高井,就象得到慈父一般。
朝廷不更換官位,農民不離開田畝,商賈不改變商肆,人民親近殷就如同親近夏一樣。
這就叫極其公正,這就叫極其安定,這就叫極守信用。
湯完全依照和伊尹訂立的盟約去做了,不躲避旱災,獲得了成功,因此讓伊尹世世代代在商享受祭祀。
下了車,命令把大禹的後代封到杞,立湯的後代為束的國君,以便承續桑林的祭祀。
此時,武王仍然很恐懼,長歎一聲,流下了眼淚。
命令周公旦領來殷商的遺老,問他們商滅亡的原因,又問民衆喜歡什麼,希望什麼。
商的遺老回答說:“人民希望恢複盤庚的政治。
”武王于是就恢複了盤庚的政治,散發巨橋的米粟,施舍鹿台的錢财,以此向人民表示自己沒有私心。
釋放被拘禁的人,挽救犯了罪的人。
分發錢财,免除債務,以此來救濟貧困。
又把比幹的墳墓修葺高大,使箕子的住宅顯赫彰明,在商容的闾裡豎起标志,行人要加快腳步,乘車的人要下車緻敬。
三天之内,參與謀劃餞商的賢士都封為諸侯,那些大夫們,都賞給了土地,普通的士人也都減免了賦稅。
然後武王才渡過黃河,回到豐鎬,到祖廟内報功。
于是把馬放到陽華山,把牛放到桃林,不再讓馬牛駕車服役,又把戰鼓、軍旗、铠甲、兵器塗上牲血,藏進府庫,終身不再使用。
這就是武王的仁德。
周天子明堂的大門不關閉,向天下人表明沒有私藏。
隻有沒有私藏,才能保持最高尚的品德。
”另一個俘虜回答說:“這誠然是怪異之事,雖說如此,但還算不上大的怪異。
我們國家特大的怪異是兒子不順從父親,弟弟不服從兄長,君主的命令不能實行。
這才算最大的怪異之事呢!”武王急忙離開座席,向他行再拜之禮。
這不是認為俘虜尊貴,而是認為他的言論可貴。
所以《周易》上說:“一舉一動都戰戰兢兢,象踩着老虎尾巴一樣,最終必定祥。
”
新稚穆子派使者回來報告襄子,襄子正在吃持成财的飯,聽了以後,臉上現出憂愁的神色。
身邊的人說:“一下子攻下兩座城,這是人們感到高興的事,現在您卻憂愁,這是為什麼呢?”襄子說:“長江黃河漲水,不超過三天就會退落,疾風暴雨不能整天刮整天下。
現在我們趙氏的品行,沒有豐厚的蓄積,一下子攻下兩座城,滅亡恐怕要讓我趕上了!”孔子聽到這件事以後說;“趙氏大概要昌盛了吧!”
取得勝利不是困難的事,保持住勝利才是困難的事,賢明的君主依照這種認識,保持住勝利,所以他的福分能傳到子孫後代。
齊國、楚國,呈國、越國,都曾經勝利過,可是最終都遭到了滅亡,這是因為它們不懂得如何保持勝利啊!隻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勝利。
孔子力氣那樣大,能舉起國都城門的門闩,卻不肯以力氣大聞名天下。
墨子善于攻城守城,使公輸般折服,卻不肯以善于用兵被人知曉。
善于保持勝利的人,能有辦法使弱小變成強大。
不去小利,則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則大忠不至。
故小利,大利之殘也;小忠,大忠之賊也。
聖人去小取大。
昔荊龔王與晉厲公戰於鄢陵,荊師敗,龔王傷。
臨戰,司馬子反渴而求飲,豎陽谷操黍酒而進之,子反叱曰:“訾,退!酒也。
”豎陽谷對曰:“非酒也。
”子反曰:“亟退卻也!”豎陽谷又曰:“非酒也。
”子反受而飲之。
子反之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絕於口,以醉。
戰既罷,龔王欲複戰而謀,使召司馬子反,子反辭以心疾。
龔王駕而往視之,入幄中,聞酒臭而還,曰:“今日之戰,不谷親傷,所恃者司馬也,而司馬又若此,是忘荊國之社稷,而不恤吾衆也。
不谷無與複戰矣。
”於是罷師去之,斬司馬子反以為戮。
故豎陽谷之進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足以殺之。
故曰:小忠,大忠之賊也。
昔者晉獻公使荀息假道於虞以伐虢。
荀息曰:“請以垂棘之璧與屈産之乘,以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獻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寶也;屈産之乘,寡人之駿也。
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柰何?”荀息曰:“不然。
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猶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猶取之内皂而著之外皂也。
君奚患焉?”獻公許之。
乃使荀息以屈産之乘為庭實,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於虞而伐虢。
虞公濫於寶與馬而欲許之,宮之奇谏曰:“不可許也。
虞之與虢也,若車之有輔也,車依輔,輔亦依車。
虞虢之勢是也。
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齒寒。
’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
若假之道,則虢朝亡而虞夕從之矣。
柰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聽,而假之道。
荀息伐虢,克之。
還反伐虞,又克之。
荀息操璧牽馬而報。
獻公喜曰:“璧則猶是也,馬齒亦薄長矣。
”故曰:小利,大利之殘也。
中山之國有厹繇者,智伯欲攻之而無道也,為鑄大鐘,方車二軌以遺之。
厹繇之君将斬岸堙溪以迎鐘。
赤章蔓枝谏曰:“詩雲:‘唯則定國。
’我胡以得是於智伯?夫智伯之為人也,貪而無信,必欲攻我而無道也,故為大鐘,方車二軌以遺君。
君因斬岸堙溪以迎鐘,師必随之。
”弗聽,有頃谏之。
君曰:“大國為歡,而子逆之,不祥。
子釋之。
”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