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行覽第二

關燈
怎麼回事兒。

    廚師向君主報告說:“嬰兒的母親住在伊水邊,懷了孕,夢見天神告訴她說:‘臼裡如果出丁水就向東跑,不要回頭看。

    ’第二天,她看到臼裡出丁水,就把情況告訴了她的鄰居,向東跑了十裡,回頭一看,她的村子已是一片汪洋。

    于是她的身體變成了一棵中空的桑樹。

    因此給這個嬰兒起名叫伊尹。

    ”這就是伊尹出生在空桑之中的緣由。

    伊尹長大了很賢德,商湯聽說伊尹賢德,就派人向有侁氏請求要伊尹,有侁氏不答應。

    伊尹也想歸附湯。

    湯于是就請球娶有侁氏女為妻,結為婿姻。

    有侁氏很高興,就把伊尹作為女子陪嫁的奴仆給了湯。

    所以,賢明的君主為求得有道之士,沒有什麼辦法不可使用。

    有道之士為求得賢明的君主,沒有什麼事不能做。

    賢明的君主和有道之士各如其願,然後彼此都很快樂。

    他們事先不謀劃就能親密無間,不約定就能恪守信用,共同盡心竭力,承擔危難和勞苦,内心卻以此為樂。

    這就是功名取得極大成就的原因。

    賢明的君主、有道之士本來不會孤獨,士如果孤獨傲慢,君主如果驕傲而且喜好孤獨,那麼名聲必定被毀滅,國家必定遭危險。

    所以黃帝派人去四方尋求賢人立為輔佐,堯、舜得到伯陽、續耳,然後成就了帝業。

     _大凡賢德之人的品德,是有辦法了解的。

    伯牙彈琴,鐘子期聽剛開始彈琴時表現出攀登高山的志向,鐘子期說:“彈琴彈得太好了,就象高山一樣巍峨。

    ”過了一會兒,琴聲表現出随流水奔流的志向,鐘子期又說;“彈琴彈得太好了,就象流水一樣激蕩。

    ”鐘子期死丁以後,伯平摔壞了琴,折斷丁弦,終身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為之彈琴的人。

    不僅彈琴是這樣,尋求賢德的人也是這樣。

    即便是有賢德的人,如果不以禮相待,賢德的人怎樣盡忠呢?這就如同禦手不好,良馬也不能跟随他跑千裡遠一樣。

     湯得到伊尹之後,在宗廟裡舉行祓除災邪的儀式,點燃葦把消除不祥,用純色雄豬的血滌祭器。

    第二天上朝,湯以禮接見伊尹。

    伊尹為場講述美味,湯說:“可以得到并制作這些美味嗎?”伊尹回答說:“您的國家小,不足以具備這些東西,當了天子,然後才可取具備。

    三類動物,生活在水裡的腥,吃肉的臊,吃草的膻。

    氣味不好的仍然可以使之變好,這些都各有它們内在的原因。

    調和味道的根本,在于首先用水。

    五種味道,三樣材料,多次煮沸,多次變化,火是關鍵。

    火時而熾熱,時而微弱,一定要用火除去腥味,臊味、膻味,但火候要适中。

    調和味道,必定要用甜酸苦辣鹹。

    先放後放,放多放少,調料的劑量很小,這些都有一定的規定。

    鼎中味道的變化,精妙微細,既不能言傳,又不能意會,就如同射技禦技的精微、陰陽二氣的交台、四季的變化一樣。

    所以,時間長,但不毀壞,做得熟,但不超過火候,甜,但不過度,酸,但不過分,鹹,但不減損原味,辣,但不濃烈,清淡,但不過薄,肥,但不膩。

    肉中的美味,有猩猩的嘴唇,獾獾的腳掌,隽觾的尾肉,述蕩的小船,旄牛大象的短尾。

    以及流沙西邊、丹山南邊出産的沃國人所食用的凰凰卵。

    魚中的美昧,有洞庭湖的鳟魚,東海的鲕魚,醴水中長着六隻腳、能吐珠子、青翠色的名叫朱鼈的魚,雚水中形狀象鯉魚可是卻有翅膀、經常夜裡從西海飛到東海的名叫鳐的魚。

    菜中的美味,有昆倉山的茹菜,壽木的花果,指姑東邊、中容國裡的紅樹黑樹的樹葉,餘瞀南邊,南極邊上顔色象碧玉一樣的名叫嘉樹的菜,陽華池的芸菜,雲夢澤的水芹,具區澤的菁菜,浸淵的名叫土英的草。

    調料中的美味,有陽樸的姜,招搖的桂,駱越的筍,外來鲔魚做的肉醬,大夏的鹽,宰揭的潔白如玉的露,大澤的鳥卵。

    糧食中的美味,有傑山的禾谷,不周山的小米,陽山的糜子,南海的黑黍。

    水中的美味,有三危山的露水,昆倉山的泉水,沮江也山丘上名叫搖木的泉水,白山的水,高泉山上作為冀州之水源頭的湧泉。

    水果中的美味,有沙棠樹的果實,常山北邊、投淵上面先帝們享用的各種果實,箕山東邊、青鳥居住之處的甜山楂,長江邊的橘子,雲夢畔的袖子,漢水旁的石耳。

    運來這些水果,要用青龍馬和遺風馬。

    不先當天子,就不可能具備這些美味。

    天子不可以勉強去當,必須先懂得仁義之遣,仁義之道不在别人,而在于自己。

    自己具備了仁義之道,因而就能成為天子。

    能成為天子,那麼美味就齊備了。

    所以,審察近的就可以了解遠的,自己具備了仁義之道就可以教化别人。

    聖人的辦法很簡約,哪裡用得着費力去做許多事情昵?” 首時 原文: 三曰:聖人之於事,似緩而急,似遲而速,以待時。

    王季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裡之醜,時未可也。

    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門之辱。

    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

    時固不易得。

    太公望,東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無其主。

    聞文王賢,故釣於渭以觀之。

    伍子胥欲見吳王而不得,客有言之於王子光者,見之而惡其貌,不聽其說而辭之。

    客請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惡也。

    ”客以聞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

    願令王子居於堂上,重帷而見其衣若手,請因說之。

    ”王子許。

    伍子胥說之半,王子光舉帷,搏其手而與之坐;說畢,王子光大說。

    伍子胥以為有吳國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

    七年,王子光代吳王僚為王。

    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賢良,選練士,習戰鬥。

    六年,然後大勝楚于柏舉。

    九戰九勝,追北千裡。

    昭王出奔随,遂有郢。

    親射王宮,鞭荊平之墳三百。

    鄉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時也。

    墨者有田鸠,欲見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見。

    客有言之於楚王者,往見楚王。

    楚王說之,與将軍之節以如秦。

    至,因見惠王。

    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遠、遠之而近者。

    時亦然。

    有湯武之賢,而無桀纣之時,不成;有桀纣之時,而無湯武之賢,亦不成。

    聖人之見時,若步之與影不可離。

    故有道之士未遇時,隐匿分竄,勤以待時。

    時至,有從布衣而為天子者,有從千乘而得天下者,有從卑賤而佐三王者,有從匹夫而報萬乘者。

    故聖人之所貴,唯時也。

    水凍方固,後稷不種,後稷之種必待春。

    故人雖智而不遇時,無功。

    方葉之茂美,終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衆林皆羸。

    事之難易,不在小大,務在知時。

    鄭子陽之難,猘狗潰之;齊高、國之難,失牛潰之。

    衆因之以殺子陽、高、國。

    當其時,狗牛猶可以為人唱,而況乎以人為唱乎?饑馬盈廄,嗼然,未見刍也;饑狗盈窖,嗼然。

    未見骨也。

    見骨與刍,動不可禁。

    亂世之民,嗼然,未見賢者也;見賢人,則往不可止。

    往者非其形心之謂乎?齊以東帝困於天下,而魯取徐州;邯鄲以壽陵困於萬民,而衛取繭氏。

    以魯衛之細,而皆得志於大國,遇其時也。

    故賢主秀士之欲憂黔首者,亂世當之矣。

    天不再與,時不久留,能不兩工,事在當之。

     譯文: 聖人的事情,好象很遲緩,無所作為,而實際卻很迅速,能夠成功,這是為了等待時機。

    王季曆為國事辛勞而死,周文王很痛苦,同時又不忘被封拘于羑需要裡的恥辱.他所以沒有讨伐纣,是因為時機尚未成熟。

    武王臣事商纣,從早到晚都不敢懈怠,他也不忘文王被罵于玉門的恥辱。

    武王繼位十二年,終于在甲子日大敗殷軍。

    時機本來就不易得到。

    太公望是東夷人,他想平定天下,可是沒有賢明的君主。

    他聽說文王賢明,所以到渭水邊釣魚,以便觀察文王的品德。

    伍子胥想見吳王僚,但沒能見到。

    有個門客對王子光講了伍子胥的情況,王子光見到伍子胥卻讨厭他的相貌,不聽他講話就謝絕了他。

    門客問王子光為什麼這樣,王子光說:“他的相貌正是我特别讨厭的。

    ”門客把這話告訴了伍子胥,伍子胥說:“這是容易的事情。

    希望讓王子光坐在堂上,我在兩層帷幕裡隻露出衣服和手來。

    請讓我借此同他談話。

    ”王子光答應了。

    伍子胥談話談了一半,王子光就掀起帷幕,握住他的手,然後跟他一起坐下。

    伍子胥說完了,王子光非常高興。

    伍子胥認為享有吳國的,必定是王子光,回去以後就在鄉問耕作。

    過了七年,王子光取代吳王僚當了吳王。

    他任用伍子胥,伍子胥于是就整頓法度,舉用賢良,簡選精兵,演習戰鬥。

    過了六年,然後才在柏舉大敗楚國,九戰九勝,追趕楚國的敗軍追了千餘裡。

    楚昭王逃到随,吳軍于是占領了郢都。

    伍子胥親自箭射楚王宮,鞭打楚平王之墓三百下,以報殺父殺兄之仇。

    他先前耕作,并不是忘記了殺父之仇,而是在等待時機。

    墨家有個叫田鸠的,想見秦惠王,在秦國呆了三年但不能見到。

    有個客人把這情況告訴了楚王,田鸠就去見楚王。

    楚王很喜歡他,給了他将軍的符節讓他到秦國去。

    他到了秦國,才見到了惠王。

    也告訴别人說:“到秦國來見惠王的途徑,竟然是要先到楚國去啊!”事情本來就有離得近反而被疏遠、離得遠反而能接近的。

    時機也是這樣。

    有商湯、武王這樣的賢德,而沒有桀、纣無道那樣的時機,就不能成就王業,有桀、纣無道那樣的時機,而沒有商湯、武王那樣的賢德,也不能成就王業。

    聖人與時機的關系,就象步行時影與身不可分離一樣。

     所以,有道之士沒有遇到時機的時候,就到處隐匿藏伏起來,甘受勞苦,等待時機。

    時機一到,有的從平民而成為天子,有的從諸侯而得到天下,有的從卑賤的地位進而輔佐三王,有的從普通百姓進而能向萬乘之主報仇。

    所以聖人所看重的,隻是時機。

    水凍得正堅固時,後稷不去耕種,後稷耕種,一定要等待春天到來。

    所以人即使有智慧,但如果遇不到時機,也不能建立功業。

    正當樹葉長得繁茂的時候,整天采摘,也采不光,等到秋霜降下以後,所有樹林裡,樹葉都落下來了。

    事情的難易,不在于大小,關鍵在于掌握時機。

    鄭國的子陽遇難,正發生在追逐瘋狗的混亂時候,齊國的高氏、國氏遇難,正旋生在追趕逃竄之牛的時候。

    衆人乘着混亂殺死了子陽和高氏、國氏。

    遇上合适的時機,狗和牛尚且可以作為人們發難的先導,更何況以人為先導呢? 饑餓的馬充滿了馬棚,默然無聲,是因為它們沒有見到草,饑餓的狗充滿了狗窩,默然無聲,是因為它們沒有見到骨頭。

    如果見到骨頭和草,那幺它們就會争槍,不能制止住。

    混亂世道的人民,默然無聲,是因為他們沒有見到賢人。

    如果見到賢人,那麼他們就會去歸附,不能制止住。

    他們去歸附賢人,難道不是身心都歸附嗎?齊泯王困為僭稱東帝而被天下諸侯弄得困窘不堪,因而被魯國奪取了徐州。

    趙肅侯因修建寝陵擾民,人民都不親附他,因而被衛國奪取了繭氏。

    憑着魯國,衛國那樣的小國,卻都能從大國那裡占到便宜,是因為遇到了恰當時機。

    所以賢明的君主和傑出的人士想為百姓憂慮的,遇到混亂的世道。

    正是合适的時機。

    上天不會給人兩次機會,時機不會長期停留,人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