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始覽第一

關燈
,而用其所已得,可以知其所未得矣。

    古之事君者,必先服能,然後任;必反情,然後受。

    主雖過與,臣不徒取。

    《大雅》曰:“上帝臨汝,無貳爾心。

    ”以言忠臣之行也。

    解在鄭君之問被瞻之義也,薄疑應衛嗣君以無重稅。

    此二士者,皆近知本矣。

     譯文: 試看上世古書,禹、湯、文武的輔臣聲譽沒有不榮耀的,地位沒有不安穩的;這是由于他們功勞大的緣故。

    《詩經》上說:“陰雨綿綿天氣涼,濃雲滾滾布天上。

    好雨落在公田裡,一并下在私田上。

    ”禹、湯、文武的輔臣都能憑借有功幹公家,從而獲得自己的私利。

    平庸君主的輔臣,他們希望得到名譽地位的心情跟三王的輔臣是相同的,可是他們的名聲沒有不蒙受恥辱的,他們的地位沒有不陷入險境的,這是由于他們沒有為公家立功的緣故。

    他們都憂慮自身不能在國内顯貴,卻不憂慮自己的君主不能在天下最貴,他們都憂慮自己的家族不能富足,卻不憂慮自己的國家領土不能擴大。

    這就是他們希望得到榮耀反而更加恥辱,希望得到安定反而更加危險的原因。

    安危榮辱的根本在于君主,君主的根本任于宗廟,宗廟的根本在于人民,人民治理得好壞在于百官。

    《周易》說:“按照正常的軌道返回,同而複始,有什幺災禍!吉利。

    ”這是說隻要根本沒有變異,一舉一動終究會有喜慶。

    如今世人居官就放縱悖亂,面對錢财就貪得無厭,官位得以接近君主就阿谀奉承,統率軍隊就軟弱怯懦,憑着這些想從君主那裡滿足奢望,豈不是很難嗎? 假如有這樣一個人,認為自己從事于會計理财是可恥的,面對錢财就要占為己有,象這樣而富足的,除非偷盜,否則無法取得财富。

    因此,榮華富貴不是自己來的,是靠功勞得來的。

    如今世人功勞很少而企望很大,這是欺騙。

    沒有功勞而謀求榮華富貴,這是詐取。

    欺騙、詐取的方法,君子是不采用的。

     人們的議論大都說;“君主如果任用我,國家就必定沒有禍患。

    ”其實如果真的任用他,未必是這樣。

    對于這些人來說,沒什麼比使自身賢明更重要的了。

    如果自己尚且有禍患,任用這樣的人冶理國家,怎麼能沒有禍患呢?自身是自己所能制約的,放棄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卻去奮力于自己力所不及的事,這就叫悖謬。

    悖謬的人,不讓他們治理國家、管理官吏是合宜的。

    至于在家侍奉父母,在外結交朋友,是一定可以做到的。

    如果侍奉父母不孝順,結交朋友不誠摯,這些都未能敞到,怎麼能稱贊他呢?所以評論人不要根據他未能做到的評論,而要根據他已能做到的評論,這樣就可以知道他尚未能做到的事了。

     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貢獻才能,然後才擔任官職,一定先省察自己,然後才接受俸祿。

    君主即使多給俸祿,臣子也不無故接受。

    《大雅》中說;“上帝監視着你們,你們不要有貳心。

    ”這說的是忠臣的品行。

    這個道理體現在鄭君問被瞻的主張,薄疑以不要加重賦稅回答衛嗣君兩件事上。

    被瞻,薄疑這兩位士人,都接近于知道根本。

     谕大 原文: 七曰:昔舜欲旗古今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正殊俗矣;湯欲繼禹而不成,既足以服四荒矣;武王欲及湯而不成,既足以王道矣;五伯欲繼三王而不成,既足以為諸侯長矣;孔丘、墨翟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顯名矣。

    夫大義之不成,既有成矣已。

    《夏書》曰:“天子之德廣運,乃神,乃武乃文。

    ”故務在事,事在大。

    地大則有常祥、不庭、歧毋、群抵、天翟、不周,山大則有虎、豹、熊、螇蛆,水大則有蛟、龍、鼋、鼍、鳣、鲔。

    《商書》曰:“五世之廟,可以觀怪。

    萬夫之長,可以生謀。

    ”空中之無澤陂也,井中之無大魚也,新林之無長木也。

    凡謀物之成也,必由廣大衆多長久,信也。

    季子曰:“燕雀争善處於一室之下,子母相哺也,姁々焉相樂也,自以為安矣。

    竈突決,則火上焚棟,燕雀顔色不變,是何也?乃不知禍之将及己也。

    ”為人臣免於燕雀之智者寡矣。

    夫為人臣者,進其爵祿富貴,父子兄弟相與比周於一國,姁々焉相樂也,以危其社稷。

    其為竈突近也,而終不知也,其與燕雀之智不異矣。

    故曰:“天下大亂,無有安國;一國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皆亂,無有安身。

    ”此之謂也。

    故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

    小大貴賤,交相為恃,然後皆得其樂。

    定賤小在於貴大,解在乎薄疑說衛嗣君以王術,杜赫說周昭文君以安天下,及匡章之難惠子以王齊王也。

     譯文: 從前舜想要包羅古今,雖不能成功,卻已經足以成就帝業了,禹想要成就帝業,雖不能成功,卻已經足以使異方之俗得到匡正了。

    湯想要繼承禹的事業。

    雖不能成功,卻已經足以使四方荒遠之地歸服了。

    周武王想趕上湯的事業,雖不能成功,卻已經足以在舟車所通、人迹所至之處稱王了,五霸想要繼承三王的事業,雖不能成功,卻已經足以成為諸侯的盟主了,孔丘、墨翟想要在世上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雖不能成功,卻已經足以成就顯赫的名聲了。

    他們所追求的遠大理想雖不能成功,卻已經足以有所成就了。

     《夏書》上說;“天子的功德,廣大深遠,玄妙神奇,既勇武又文雅。

    ”所以,事業的成功在于做,做的關鍵在于目标遠大。

    地大了,就有常祥、不庭、歧母、群抵,天翟、不周等高山,山大了,就有虎、豹、熊、猿猴等野獸。

    水大了,就有蛟龍,鼋、鼍、鳣,鲔等水族。

    《商書》上說。

    “五代的祖廟,可以看到鬼怪。

    萬人的首領,可以産生奇謀。

    ”孔穴中沒有池沼,水井中沒有大魚,新林中沒有大樹。

    凡是謀劃事情取得成功的,必定是着眼于廣大、衆多、長久,這是确定無疑的。

     季子說;“燕雀在一間房屋之下争奪好地方,母鳥哺育着幼鳥,都歡樂自得,自以為很安全了。

    竈的煙囪裂了,火冒了出來,向上燒着了屋粱,可是燕雀卻安然自若,這是為什麼呢?是不知道災禍将要降到自己身上啊。

    ”作臣子的能夠避免燕雀那樣見識的人太少了。

    作臣子的,隻顧增加他們的爵祿富貴,父子兄弟在一國之中結黨營私,歡樂自得,以危害他們的國家。

    他們離竈上的煙囪很近,可是卻始終不知道,他們和燕雀的見識沒有什麼不同了。

    所以說,“天下大亂了,就沒有安定的國家,整個國家都亂了,就沒有安定的采邑,整個采邑都亂了,就沒有平安的個人。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所以,小的獲得安定必定要依賴大的,大的獲得安定必定要依賴小的。

    小和大,貴和賤,彼此互相依賴,然後才能都得到安樂。

    使賤、小獲得安定在于貴、大。

    這個道理體現在薄疑用成就王業的方法勸說衛嗣君、杜赫用安定天下的方祛勸說周昭文君,以及匡章責難惠子尊齊王為王這些事上。